•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走进李清照,与词人深度对话

    时间:2020-08-16 07:52:2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九课《词两首》中的第一首词。这是一首很值得品味的好词,如何让学生把这首词读丰满,领略词人情感。笔者仔细地琢磨,反复研读,终有所获。

    一、搜寻资料,定位教学策略

    在读文本时,我从网上搜寻到多篇教学设计,发现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我很欣赏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的教学设计,他抓住“词中有画”的特点,抓住词中三幅流动的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展开想象,联系积累,用古诗句描绘画面,感受词人的愉快心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可以想象这样教学设计的课堂,一定充满浓浓的诗韵,但我又发现网上大多数《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教学设计只学习《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首词,教学的面是不是窄了呢?词中有“常记”一词,它既告诉我们这首词是李清照的回忆之作,也让我们思考:李清照为什么回忆这次郊游,还作下此首词呢?想想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赏析能力,再看看教材的编排,该节课前的练习二中“诵读与欣赏”部分,就欣赏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为了实现教材的整合,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宋词,掌握一些学词的方法,培养对词的兴趣(因为这是小学阶段学的第二首词,相对于古诗,学生对词比较生疏),我把教学策略定位在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首,辐射学习《夏日绝句》、《武陵春》,走进李清照的一生。

    二、巧吟古诗,引入新学

    课前导入,先让学生吟诵已积累的描写景色的古诗四、五首,从熟悉的古诗入手引入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诗与词的发展关系,自然地接受词。利用调动起的对旧知的回忆,引导他们比较诗与词的区别,激发他们了解词牌的兴趣与热忱。另外,学生吟、诵的一些诗,如《小池》、《村居》、《暮江吟》等,对体会《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意境也是很好的铺垫。

    三、品《如梦令》,与少年李清照对话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回忆之作,写的是她16岁时一次郊游的情景,词中除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三幅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词人因陶醉美景忘而迟归,进而读懂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一个“沉醉”,一个“兴尽”,把词人当年郊游的欢娱的心情淋漓地表现出来。“误”与“不知归路”遥遥呼应,不仅让我们知道词人“醉”的程度——沉醉,有利于多元解读醉的原因,即陶醉于景美,微醉于酒美,心醉于友人共乐;“误”还引出词人心情的变化:作为一个孤单女子,误入藕花深处,难免心中惊慌;两个“争渡”让词人的焦灼心情和快速划船的动作跃然纸面,让这次郊游生出些许意外,让整首词多了些情节;最后,借惊起的一滩鸥鹭展现生命的活力,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四、悟《夏日绝句》,与中年李清照对话

    据《李清照——世界大人物丛书》(雪岗著)中记载,李清照生于1084年,卒年时间不详,大概是1155年。诗《乌江》(一作《夏日绝句》)乃建炎三年四月(1128年)与赵明诚赴池阳途中在乌江谒西楚霸王祠时所作,可称她中年作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写出李清照不再是弱不禁风的女子,其浩然正气,傲然风骨,使人肃然起敬,凝神起思,思而钟情!一个“死”字,标示她的中年思想所向、志向所指,是何等的无畏生死之气!这首绝句见证了她的铮铮风骨和铿锵,是她另一种底蕴的显露,是她另一种气质的闪耀,可以让学生感知她中年那亡国的悲忿、爱国的强烈和对命运的不屈。

    五、赏《武陵春》,与晚年李清照对话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算得上李清照晚年生活的缩写。抓住词眼“愁”字品味语言,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把握词人的情感脉搏,不难体悟词人凄凉的生活。晚年李清照的形象也根植于学生脑海,她“常记溪亭日暮”的原因已不言而喻。

    相关热词搜索: 词人 深度 李清照 对话 走进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