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微型小说人物的“反常”与“正常”

    时间:2020-08-17 07:51:2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刘斌立是微型小说作家群体中的“80后”代表,尽管他并没有在这个圈内“磨砺”很久,尽管他的微型小说大多在“出差途中完成”,但他的微型小说作品却能为“微型小说创作原理与方法”的总结提供鲜活的研究文例。那篇获得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一等奖的《转场的哈萨克》,以及《额尔齐斯河畔》《老人与马》等在选材上有共同的特点:它们基本上从故事“即将到达的高潮时刻”起笔,写出哈萨克族的“最后一个”微型小说人物形象。《转场的哈萨克》实际上是写了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最后一次转场”;《额尔齐斯河畔》用忧伤抒情的笔调抒写了“最后一个吹楚尔(草笛)的人”;《老人与马》更是淋漓尽致地写透了巴音和他的“最后一匹库卡马”的情感纠葛。因为是“最后一个”,精彩的微型小说故事正处在“高潮即到又未到”那一刻,处在历史与生活发展中新与旧、情与理、美与丑等矛盾时刻,处在过去生活中从未有过的大容量信息即将集中爆发的关键时刻。刘斌立的微型小说从这里切入选材、炼材,为转型期的生活与历史、人物的个性与命运,提供了一个充分表达和演示的人生舞台。

    刘斌立微型小说在创建“最后一个”形象时有值得研究的“微型小说写人理论”。“父亲”不留情面地要“我”辞职回家“转场”;“父亲”毫无商量余地要“我”独立完成“转场”的工作……这是从微型小说人物言行的“反常”起笔描写,从人物言行的“反常”开始来集中浓墨彩笔进行文学的渲染。微型小说篇幅有限,从生活的“反常”、人物的“怪异”来展开故事,容易在极短的阅读时间里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然而,微型小说作家的功力在于“微型小说情节高潮”和“微型小说人物结局”的智慧处理,或者说,微型小说立意的关键在于他机智构思的意外结局。我和读者们都没有想到那么固执、不通情理的“父亲”,最后居然让“妹妹”不要嫁人,去考城里的大学,离开已经越来越不能活人的牧场;更没有料到,“父亲”要“我”辞职、“独立转场”,那是因为这是他们家的最后一次“转场”,一个哈萨克人要学会“转场”,“我”只有这最后一次“学习转场”的机会了。那个鄂尔德西两年后要“我”找5个图瓦少年跟他学吹楚尔;那个巴音老人在最后一次套住狂奔的“库卡”时,竟默默走开听任“库卡”的长嘶和哀鸣……这3篇作品的结局构成,实际上都是或直写,或暗写,或略写,把微型小说人物的“正常”的“行为动机”与“反常”的“人物言行”真实地、艺术地建立起因果关系。当人物的“反常”与“正常”的因果相连一旦建立,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作品立意的丰富性、新颖性、深刻性就和盘而出了。我们可否领略,“父亲”在最后一次转场中的言行表现了一个哈萨克人在顺应时代的转型而坚守民族信仰、民族文化、民族传统;那个鄂尔德西只为艾琳娜吹楚尔,在离世前终于将吹楚尔的技术传授给5个图瓦少年,你是否想到,这里面有个没有写出的凄美爱情,有个对美好爱情的坚守和祈盼呢?那个巴音老人为什么放不下“库卡”,那是因为“库卡”救过巴音,“她”是“我们的命,草原的命”。这些极为“正常”的人物行为动机,当和前面所有的“反常描述”相连时,读者就会产生一种“微型小说的阅读顿悟”。这种“微型小说的阅读顿悟”让我们理解了人物的“反常”,领略了作品在“最后一个”形象和故事里,所寄寓的对传统、对爱情、对生命的坚守和祈盼。这种坚守和祈盼在“转型期”的生活中有如金子般闪闪发亮。表面上看,这些“最后一个”不近情理,但他们内心里却有着真正的善与美;表面上看“现代青年”—“我”也世俗,但他们在最后对“情与理”的冲突中理解了“最后一個”的善与美。所以,作家机智地选择“最后一个”的故事题材,智慧地将“人物反常言行”与“人物正常行为动机”交叉着肯定与否定的认同,才建立微型小说的因果关系,赋予了微型小说人物生命,让读者顿悟了微型小说人物与故事中所包括的丰富的多层次的、新颖深刻的立意信息。这就是刘斌立“最后一个”的“人物反常言行+人物正常行为动机”的人物塑造方法。

    相关热词搜索: 反常 人物 小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