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陕西神木石峁古城皇城台远景

    时间:2020-08-24 07:54: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穷物理

    尼安德特人小脑占比小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和名古屋大学的学者分析了距今约7万—4.3万年间的4具尼安德特人头骨化石,以及距今13.5万—3.2万年间的4具智人头骨化石,通过CT技术和3D重建技术等复原其大脑和小脑形态。发现尼安德特人的小脑占整个脑部的比例小于智人,这可能是尼安德特人灭绝的原因之一。(新华社)

    距今4100—1700年间东南亚的人口迁徙

    哈佛大学人口遗传学家David Reich和维也纳大学体质人类学家Ron Pinhasii,同挖掘出146具东南亚古代人类骨架的考古学家合作,利用最先进的基因取样和测序技术,恢复了来自这些遗骸的DNA故事。最古老的骨架来自越南北部一个名为Man Bac的遗迹。在那里,考古学家发掘出包括彩绘陶和精美玉饰品在内的文物,它们同在中国较早的水稻种植地发现的文物类似。考古学家一直认为,当地的狩猎采集者同最新到达的水稻和小米种植者一起生活在Man Bac,该遗址居民的基因组证实了这一推论。它们表现出两个血统的混合:一个属于土著民,另一个同来自中国南部的人存在更多关联。这表明,农民曾迁入Man Bac,扩散他们的技术和文化,并且同当地的狩猎—采集者人群融合。这些早期的农民可能留下了另一笔“遗产”:一种发展成今天的南亚语系并在东南亚广泛分布的语言。来自今天讲这些语言的人群的基因组——包括柬埔寨的高棉语、印度尼科巴群岛的尼科巴语以及泰国和老挝交界处的拉比语——表现出在Man Bac发现的相同血统的混合。(宗华,科学网)

    农业为古代岛屿提供更多食物

    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考古部对波利尼西亚群岛古代居民点遗址中发现的145块老鼠骨骼进行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这些老鼠既不是野生的,又非人类驯养,而是以人类定居点中的残羹剩饭为食的共生动物,它们的食物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的饮食。研究表明,岛屿文明的农业发展可在某种程度上抵消海洋食物资源减少的不利影响。某个时期,老鼠骨骼中氮同位素急剧下降,这可能与当地海鸟的消失和周边海洋资源的减少有关,这一时期,老鼠更多地食用农作物。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个土壤质量很差的岛屿,那里的老鼠骨骼的碳氮同位素没有体现出这个特点。研究者推测,可能是这个岛屿土壤质量不适合农耕,所以居民被迫更多地捕食鱼类,老鼠也因此一直食用鱼类。(闫勇编译,中国社会科学网)

    知文明

    探源工程实证中华大地五千年文明

    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两位项目首席专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巍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一同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2001年,“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正式提出,经过16年的努力,探源工程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石峁遗址等都邑性遗址是研究重点。在持续多年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后,这些都邑性遗址均取得了重要成果,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证据。

    教育部制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进教材工作方案,组织统编《历史》和大学《考古学概论》等大中小学相关教材编写组认真学习理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及价值,并与现行教材内容进行比对。目前,初中统编历史教材的修改方案已经确定,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和高校《考古学概论》则正在编写修订中。以初中统编历史教材为例,申继亮介绍,其修改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根据工程新成果,增补石峁文化、屈家岭文化、宝墩遗址等过去教科书中没有的知识;二是对原有表述进一步细化,比如细化在良渚遗址中发现的大型水坝、古城遗址等内容;三是更新一批图表,修改补充原来遗址图里没有的,并采用部分新考古照片。比如,除半坡遗址、良渚遗址、陶寺遗址外,教材还增加东胡林遗址、上山遗址、红山遗址、贾湖遗址等8处遗址,重新绘制“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更全面呈现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明遗址分布。(李韵等,《光明日报》2018年5月29日)

    当考古邂逅古代DNA——两大领域为了解人类过往提供新视角

    英国巨石阵以北30公里的西肯尼特长冢一直被考古学家视为了解新石器时代英国的“窗户”,考古学家认为从出土的陶器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总体稳定且持续了很久的考古学文化。近年来,古DNA研究的进展对考古学建构的这种学术观点形成了挑战甚至顛覆。一项对来自170名古代欧洲人的全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的研究表明,建造西肯尼特长冢并将死者埋葬在那里的人在公元前2000年几乎消失殆尽,新石器时代英国人的遗传血统几乎完全被替换。一些考古学家为最新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感到欣喜若狂。古代DNA研究为他们的工作带来了新活力。研究人员正在开启曾经匪夷所思的调查,比如对来自单一墓地的每个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不过,也有一些人对此持谨慎态度,对席卷而来的DNA研究感到担忧。他们认为,关于生物学和文化之间的关联,这些研究作出了没有根据,甚至危险的假设。迁移是导致考古学家“剑拔弩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移动造成了考古学记录中的文化变迁,比如钟形杯文化现象,还是仅仅思想通过文化交流发生了流动?考古学家就此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公认的观点是:“罐子就是罐子,不是人类。”自此以后,大多数考古学家倾向于把关注点放在理解少量古代遗迹以及居住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上。“考古学脱离了宏大叙事。”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生物考古学家Tom Booth表示。(宗华编译,《中国科学报》2018年5月17日)

    读天下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揭牌成立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揭牌成立仪式6月20日在长春举行。考古学院院长赵宾福介绍,新成立的考古学院整合该校原考古系、博物馆系、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古籍研究所等资源,以“中国考古、外国考古、科技考古、文字考古、文化遗产、博物馆学”六大学科板块为支撑,汇聚了一批在国内外考古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全力推进考古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水平,积极探索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以及国际交流的新模式。吉大校长李元元表示,成立考古学院旨在进一步整合吉林大学考古学优势资源,在“双一流”建设中进一步提升学校考古学科的实力与地位,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考古学学科体系。揭牌仪式现场,吉林大学与故宫博物院联合宣布组建吉林大学——故宫博物院张忠培考古研究中心。此外,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社科院考古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及吉林省文化厅也分别与吉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高楠,新华社)

    相关热词搜索: 神木 皇城 陕西 远景 古城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