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以提升服务能力为导向加强职业教育自身建设

    时间:2020-09-06 07:54: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将提升服务能力作为职业教育自身建设的导向对职业教育来说具有“出路”、投入、人才、舆论等本体和衍生功能。当前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不足表现为对经济、社会建设活动的直接参与度不够、服务不全面;服务弱势人群的意识与行动欠缺;深度对接产业需要的能力不足。其原因是学校发展思路偏差、缺乏扎实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优秀职教人才稀缺。提升服务能力的途径是学校要自觉加强能力建设、政府应以服务能力为标准评价和指导职业学校,文章以中部大省安徽的职教状况为例予以说明。

    [关键词]职业教育 自身建设 服务能力

    [作者简介]吴华(1977- ),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安徽 芜湖 241100)张君(1963- ),男,内蒙古赤峰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辽宁 沈阳 110034)

    [课题项目]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2006年度立项课题“安徽省‘十一五’规划与安徽省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课题编号:JG0608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016-03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念出发,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并从社会舆论、政策法规、财政投入等方面对职业教育给予了实实在在的支持。这表明,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节”已经来临,职业教育要抓住这一历史赋予的发展契机,积极做好自身建设工作,以回应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并与经济社会形成良好互动。但其自身建设的方向是什么?如何为职业教育设计一个更具前瞻性、更具引领性的发展方向?如何使有限的资金支持发挥最大的效益?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做出回答。在此,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以中部大省安徽省的职教发展状况为例予以说明。

    一、“服务能力”的含义与功能

    所谓职业教育自身建设,就是职业学校围绕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强大自身”“精干自身”所做的一切思想和实践工作。职业教育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发展,其生存面貌、规模、质量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其办学活力却没有显著增强、办学影响力没有显著扩大、社会声誉也没有显著好转。这种现象迫使我们思考,职业院校自身建设应以什么为目标?一种回答是,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但单一的教学质量衡量标准不能解决以上问题。另一种回答是,应该以提升办学质量为目标。虽然“办学质量”的概念内涵更为丰富、更具包容性,但仍然有指向不明确、模糊等缺点。这两种典型回答都存在重大缺陷,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告诉我们:应该为职业教育自身建设引入一个更具引领性和激励性的目标,以解决目前职教发展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都含混不清的问题。

    职教发展史告诉我们,职业院校将越来越紧密地参与到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去。就我国职教发展实践来看,一批在较深的层次上和较广的范围内参与到当地经济建设的职业院校也赢得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社会声誉。当前,政府也对职业教育做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性质规定。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职业教育自身建设应该以提升“服务能力”为导向。职业院校的人才优势、本身的固有属性、办学定位等都使这一提法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和实现可能性。所谓“服务能力”即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其内涵可分为“间接”的服务能力和“直接”的服务能力。前者指的是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学生间接地服务社会;后者指的是职业院校通过直接参与生产经营、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进行技术革新和科研攻关等活动以服务社会。

    引入“服务能力”可以明晰“办学质量”的指向问题,并为它提供一个衡量标准。我们据此可以认为:职业教育的(直接或间接)服务能力愈强,其办学质量就愈高。反之亦然。从实践意义来看,将提升服务能力作为职业教育自我建设的目标,从根子上解决了职业教育的根本出路问题,即向哪儿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如果将“出路”功能作为“服务能力”命题的本体功能,那么它还具有如下衍生功能:

    1.投入功能。职业教育通过培养高质量的学生、通过技术转化、科技攻关、管理咨询、生产实践等方式参与经济社会的建设,将会提升自己在经济社会中的影响力,也能获得社会更多的投入。因为学校在服务过程中,能获得社会更大的信任、提升形象,并且增加与政府、企业深层接触的机会,进而更容易获得政府的直接投入、企业的合作办学经费和横向课题经费以及个人的捐资助学。另外,学校通过服务收费和生产经营活动也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这些都有助于职业院校全方位、多渠道地获得融资机会,从而改变办学经费窘迫的状况。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同志的一席话指出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与争得投入的关系。他说:“(职业教育)为什么投入不足?……是否存在职业教育尚没有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的问题?……要走出没有投入就难以发展,难以发展就争取不到投入这样一个怪圈,这是职业教育的一大难题,也是突破的关键。”

    2.人才功能。职业教育在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促使教师更新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积极进行成果转化、主动锻炼交往能力,从而促进优秀人才更好、更快地脱颖而出。同时,在给社会带来效益的同时,教师也会获得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回报,增添他们干事业的激情和对工作的满意度,最终会形成一批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改变当前职业学校“引不进人、留不住人”的被动局面。

    3.舆论功能。社会舆论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好的舆论可以磨合、润滑职教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可以带来良好的生源,可以增添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自豪感,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职业学校自身力量壮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增强、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员工、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都将改写职业教育声誉,提升社会美誉度,获取更好的舆论支持,最终使自身发展与良好舆论环境互相促进,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当前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不足的表现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的鲜明办学方针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应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牢牢作为自己存在的使命、发展的根基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当前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对经济、社会直接参与度不够,服务不全面。就安徽省情况来看,职业教育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通过培养毕业生来间接地为企业服务,缺乏通过技术服务、技术转让与转化、管理咨询、参与企业技术改造革新或者通过直接投资、组织生产、开办企业等手段服务社会。职业院校始终游离于社会生产和社会进步的主流之外。另外,就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这一功能来看,除了服务产品(学生)的质量不过关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不易察觉的问题,即“服务不全面”的问题。因为学校培养的人才主要集中于经济建设领域,而缺乏为本地社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开设专业、培养人才的意识和做法。这一现象可归纳为“服务经济建设的一手不硬,服务社会发展的一手更软”。

    2.服务弱势人群的意识与行动不足。职业教育需要也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改变大量弱势群体的生存面貌而贡献力量。目前我们职业教育的生源状况,一是职业教育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二是大量农民工急切盼望接受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响应这一部分人的迫切需求是职业教育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安徽省作为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大省,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都存在着一大批生活无着、谋生技能欠缺、打工无门的弱势群体。因此,安徽省的职业教育应该在此领域有所作为,将学校自身发展与社会公平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强其为弱势人群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3.“深度对接”产业的能力不足。所谓“深度对接”,就是职业教育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学生培养规格等方面不是被动迎合国家产业布局和企业需求,而是预先规划、高质量、深层次适应企业的需求。但在实践中,职业教育却存在着“深度对接”产业能力不足的现象,这是令人深思的。安徽省职业学校从布局上来看,存在着整体不合理、局部畸形等现象。(1)服务第一、二产业的院校和专业较多,服务第三产业的院校、专业明显不足,无法应对“服务型”社会的到来。(2)职业院校是对新兴产业如汽车制造、新型能源、机械加工、旅游商贸、房地产等行业的兴起应对不足。(3)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如安徽省有42所高职院校同时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有24所学校同时开设“数控技术”专业。这些名称一样的专业也没有细分专业方向,导致错位培养,导致学生质量差、就业难。

    三、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欠缺的原因

    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弱,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找到原因:

    1.学校发展思路偏差。发展思路包含着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手段的思考,是学校兴衰成败的关键环节。安徽省由于地处内陆,接触新思想、目睹新做法的机会较少,思想较保守;此外,由于该省市场经济程度较低、职业教育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导致了该省在事关向哪发展、如何发展等原则问题上表现出思路匮乏、动力不够、手段陈旧等问题。(1)“中等职校高等化、职业教育普通化”。一些很有特色、生源较好、办学质量较高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被撤并,损害了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形态,削弱了与其相适应、所服务的一些基础产业或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另外,一些高职院校渴望变成普通本科院校,急于摆脱身上的“职业”二字,自觉或不自觉地“克隆”普通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办学模式,使得职业学校的 “动手性”“实践性”“就业性”等特色表现不明显。(2)被动依赖“他人”。一是被动依赖政府。学校吃政策饭、财政饭,发展受政策影响很大,“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主动在社会、市场的熔炉里发展自我的能力。二是被动依赖用人单位。在和企业的合作中丧失了自主性,被动适应企业的要求,让不懂教育的人来指挥办教育,抹杀了教育的独立性和自身固有的规律。更有甚者,学校师生成了企业廉价的劳动力,模糊了学校教学行为与工厂生产行为的区别。另外,一些学校为了适应企业短期目标,培养学生过于急功近利,片面强调动手能力,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职业规划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后续发展能力不足。

    2.缺乏扎实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职业学校自我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难的环节。专业是承担着培养学生、发展教师、服务社会等多重功能的平台,是发挥学校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但如今高职院校普遍缺少一批科技原理精深,联系市场密切,高质量、高水准的专业和课程。相反,倒表现出注重专业名称,忽视专业内涵建设的趋势。一些学校盲目跟风,不搞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就大上“热门专业”,导致专业设置趋同,师资、硬件等配套建设不够,先期投入不足,后续投入更少;对老专业任其自生自灭、缺少投入、改造不力、教师进修无门,导致这些专业逐渐丧失生命力,要么勉强支撑,要么被迫“下马”。这些不负责任的做法导致了在较大范围内出现一批不合格专业以及名不副实、甚至是徒有其名的课程。教师对其所教课程,特别是新专业课程不明就里,照本宣科、“黑板上开机床”,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不足、动手能力欠缺,不能满足企业要求。因此,专业建设不足也是导致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3.优秀职教人才稀缺。职业学校教师承担着直接服务社会(技术改造、科技攻关、咨询、生产经营)与间接服务社会(培养毕业生)的双重职能,是职业学校自我建设的关键。长久以来,由于职业学校在社会声誉、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劣势,使其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成为人才的“洼地”。(1)从教师队伍整体结构来看,存在着优秀带头人和优秀教师“双重稀缺”的现象,专业化的教师缺乏、代课教师过多、“双师型”教师缺乏、专业不对口、企业兼职教师比例过小。(2)从教师专业素养来看,教师知识陈旧老化,操作新式机器的能力差、再培训机会少、专业发展“重学历,轻技能”。(3)从精神素养来看,教师缺乏市场意识和服务精神,视野狭窄,观念落后,因循守旧。(4)从能力维度来看,职业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转化能力、市场运作能力、改革创新能力、谈判能力等都有所欠缺。这些都导致了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不足。

    四、提升服务能力的途径

    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需要学校自身和教育管理者——政府两者协同推进。

    1.职业学校要自觉加强能力建设。(1)学校要主动将自身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学校要善于把握机遇、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未雨绸缪、超前规划,主动在地方经济社会的远景规划中摆正、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在布局、专业设置上主动对接本地发展战略和产业集群。同时要向政府机构寻求政策、财政、宣传上的支持,并加强与经济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以解决大多数职业院校所面临的实习、就业难题。(2)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学校管理体制变革的方向是调动教师埋头做学术研究,还是激励教师瞄准市场做应用研究及基础科学的转化工作,这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力强弱和生存状况好坏的重要因素。学校要通过制度创新,加强教师、学生、学校、当地社会四者的联系,将有限的财力和资源向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学科专业倾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使教师的收益与服务社会直接联系起来,以带动当地农民增产增收、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帮助企业增加效益,并向当地百姓提供社会服务。(3)要解决好专业建设问题,这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学校要克服专业雷同的现状,细分主攻方向,实行“差别化”培养;要搞好专业内涵建设,有重点地建好几个专业,开设高质量、高水准的课程;努力发挥专业的综合功能,提高育人水平,增强直接参与经济生产和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积极申报开发一批直接服务于人民生活质量的社会服务专业,如农业经纪、中介、投资理财、医护等,以改变当前职业教育服务经济与服务社会不均衡的局面。

    2.政府应以服务能力为标准来评价和指导职业学校。(1)政府作为举办、管理职业教育的主体,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标准和评价方式将极大地影响职业学校的具体办学行为和发展目标。以“服务能力”为标准评估职业学校,就是要看其培养的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服务效能如何,学校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与经济建设的实际相契合,教师的科研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转化、产生了多大的经济效益,学校的管理政策是否激励了教师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去寻找项目,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2)政府要加强指导,做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防止二者出现失调。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要善于整合企业、行业协会、学校的力量,挖掘各行各业对职业学校的支持潜力,通过政策、财政、人事调配、科技投入等手段优先支持当前和今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和科研项目。另外,政府也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职教改革氛围。(3)政府要变革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探索适应职教特点和社会需求的新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应尊重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办学特征和模式,变“微观干涉”为“宏观统筹”,变“指令”为“指导”,变“管理”为“服务”,支持职业学校进行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就业的自主办学改革,使职业学校成为自主发展、自我负责、自我激励的办学主体。

    [参考文献]

    [1]原春琳.不负总理殷切期望,中国职业教育迎接春天到来[EB/OL].http:///zhi_jiao_news_295/20061217/t20061217_210047.shtml,2006-12-17.

    [2]潘懋元.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高等职业教育版),2003(6):14.

    [3]张思为.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J].教育与职业,2005(31):31-33.

    [4]史秋衡. 2020年我国职教发展的理想与政策[J].教育与职业,2006(29).

    相关热词搜索: 自身建设 职业教育 导向 提升 力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