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1+1+1专业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时间:2020-09-08 07:52: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文章分析“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并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普通指导模式和拔尖指导模式,通过实施效果说明“1+1+1专业导师制”对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 “1+1+1”专业导师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张新科(1966- ),男,河南上蔡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理论;王斌(1969- ),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和职业教育理论;杨润贤(1979- ),女,陕西西安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气控制理论。(江苏 扬州 22512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036-03

    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技能型创新人才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岗位技能,还要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手脑并用,边干边学”的新一代技能型人才。如何立足学生个性特点,突出学生个性发展,以高等性、职业性、技术性和复合性为特点,设计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实践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试点,立足学生个性特点,探索在高职教育中引入专业导师制,并实践基于“1+1+1专业导师制”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一、“1+1+1专业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路径

    随着教育规模扩张阶段的终结,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特征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等各项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随之带来学生个性发展受抑,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因材施教成空的问题。为此,要真正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国内外以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也开始探索并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的导师制教育教学模式。

    文章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思维定式,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优势,实现教学培训资源共享、教学生产项目共建、教学生产人员互聘。基于工学结合,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探索出具有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1+1+1专业导师制”。为构建“1+1+1专业导师制”,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借鉴系统控制思想,运用系统论方法实现顶层设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核心,立足学生个性特点,分析学生个体差异,从学生全面成长的规律出发,实现三个“1”阶段划分,以专兼职双专业导师引导功能为主线,以制度设计为起点,通过方案制订与实施、成果响应与反馈,实现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全覆盖,构建“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1+1+1专业导师制”以其充分严谨的理论依据、科学完整的系统设计、认真严格的过程实施和严密细致的质量监控,体现出了鲜明的特点:一是校企双导。以校企专兼职双专业导师相互合作为途径,实行双向选择,为每名学生配置一名专职专业导师和一名兼职专业导师,通过导学、导业、导能功能,贯穿学生学业发展的全过程。二是三个结合。导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创新实践教学相结合、个性发展与不同指导模式相结合。三是全面发展。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凸显个性化培养方式,实现学生在三个“1”阶段的成功转换,带动学生在专业和素质方面的整体提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1+1+1专业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1+1专业导师制”的组织管理。首先,要成立领导小组。“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由学院董事会负责统一实施,设有学院、系(部)和专业三级组织机构,全面负责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领导与组织、规划与协调、实施与建设、验收与评估等工作。以专业建设委员会为纽带,构建以双专业导师为特征的工作运行机制、以全程监控为特征的质量保障机制和以项目工作室为特征的物质保障机制,建立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活动开展的指导系统。其次,要加强机制建设。为确保专业导师制的成功实施,学院制定了《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作用促进学院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建立深层次校企合作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及《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工作室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并予以实施,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和生活,将经历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转换期、大学生学业精进期、由大学生向企业员工角色转换期的三个“1”阶段,学院“1+1+1专业导师制”遵循双专业导师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专业指导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理论指导和实际操作指导相结合、个人的专业特长和学生的专业兴趣相结合的引导原则,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角色转换的特点,设计十个“一”典型的实践任务,形成“1+1+1专业导师制”的核心内容,如图2所示。

    三、“1+1+1专业导师制”实施的指导模式

    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智力水平、培养潜能等,设计普通指导模式和拔尖指导模式。以深度校企合作为基础,以订单式培养、专业特长学生培养为目标,引入双专业导师和培养学生的竞争申报和公开选拔机制,实施“1+1+1专业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的指导模式,如图3所示。

    (一)“1+1+1专业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实施的普通指导模式

    首先,专兼职专业导师发挥“导学”功能,实现成长指导。学生由中学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成为一名大学生,面对全新的环境、全新的身份和全新的要求,要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专业、认识自己,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必须遵循两个方式:一是“学业发展计划”引导式。每位学生的校内专业导师,要在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的配合下,充分发挥导学功能,通过专业介绍、学习社团活动、与高年级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等,指导学生制定一套“学业发展计划”实践任务,从“如何学、怎样学”来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吸引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二是“认识实习”带动式。每位学生的校外兼职专业导师,要带领学生在岗位上熟悉生产流程及工艺要求,指导学生完成产品生产实践。通过深入“一个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实践任务,让学生体会和了解自己的专业应用,认识自己的工作岗位,了解职业岗位技能对专业学习的要求,从“为何学、学什么”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创新意识潜质的有效开发和长足进步,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专兼职专业导师发挥“导能”功能,实现专业指导。学生进入大学生学习稳定期,根据个性特点,对专业理论学习的理解与把握,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与提升,专业特长的定位与发展等,要形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必须采取四种方式:一是“科研项目”激发式。双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一个科研项目”实践任务。双专业导师通过主持或承担科研项目为平台,使学生以研究助理的角色完成部分内容,既是导师将学术水平转化为教学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实现“真题真做”、将课题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的过程。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等。二是“专业作品”提升式。根据作品难易程度分阶段实施。学生通过课程设计、申报大学生实践创新课题、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课题、小发明和小制作等,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为例,完成“一件专业作品”实践任务。以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作、自主实现为主,双专业导师辅助为辅,推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成才道路上的“弯道超越”。三是“技能大赛”拔高式。以院、市、省、国家级专业技能大赛为载体和平台,双专业导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从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出发,指导和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参加“一项专业技能竞赛”实践任务,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四是“社会实践”丰富式。专业导师利用暑期,组织和带领学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任务,对学生进行综合指导,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社会意义的理解,进行就业方向的思考,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他人服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专业学习的自信心。

    最后,专兼职专业导师发挥“导业”功能,实现发展指导。进入第三个“1”阶段,学生由一名大学生向准社会事务工作者角色进行转换,面对“找什么样的工作,哪种岗位适合自己,自己能力是否能胜任岗位要求”等就业和择业的困惑以及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职业定位,必须遵循四种方式:一是“职业生涯”规划式。专业导师引导学生制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任务,在专业导师“导业”的引导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以个性特点为根本,以职业定位为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二是“职业证书”推动式。专业导师引导学生在进行职业定位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拟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从专业知识与实践水平进行准备,获取“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实践任务,使学生以更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高水平的操作技能,更好的自信心为就业做好准备。三是“毕业设计”联动式。完成“一个毕业设计(论文)”实践任务是对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双专业导师从学生专业学习特长及职业定位出发,从选题和方案设计等方面给予建设性意见指导,全程监督学生课题的完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毕业顶岗”实战式。毕业顶岗实习是学校学习的教育延伸,在兼职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企业顶岗实习”实践任务,将学生投入到就业前的职业岗位操作演练“熔炉”中,对学生进行一次真正全面的“熔炼”,使学生完成准社会事务者角色的真正转变。

    (二)“1+1+1专业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实施的拔尖指导模式

    学生个性特点的不同,专业知识掌握层次的不同,专业技能水平的不同,使得在大众化人才培养的同时,对专业特长学生在专业导师引导模式实施的基础上,增加了拔尖指导模式,在专业导师和学生的选拔上引入了竞争申报和公开选拔机制。专兼职专业导师发挥“三导”功能,实现拔尖指导。

    学院按照“公开申请、竞争选拔、总量控制、限额指导、双向选择、注重实效”原则,学生在第二个“1”阶段,完成专业作品实践任务后方可进行申报,以学生已完成的五个实践任务质量、每学期的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和双专业导师的评价等为依据,确定学生人选,一般不超过本专业学生总数的15%;以专业为实施平台,建立专业导师团队,具备专业导师资格的教师进行公开申报,以学生指导成效、导师教科研能力和被指导学生评价等为依据,确定拔尖人才培养专业导师队伍,以每届拔尖学生培养数来决定专业导师的人数,且每名专业导师指导拔尖学生人数不超过3人;以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操作水平、专业研发能力、创新能力与水平等的进一步提升为突破点,以省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课题和专业导师的横向课题等为重点,专才施教,为企业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

    四、“1+1+1专业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学院因“1+1+1专业导师制”项目2010年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并获得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通过模式创新,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强化,就业能力与职业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显著增强,学院的专业实力明显提升,学生、企业和家长给予了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在专业导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十个“一”实践任务并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社会服务,掌握了知识、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提升了水平、增强了竞争力。

    “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核心,以“模式创新系统化,过程实现最优化,双导引领全程化,能力提升层次化”为主要特色,以普通模式和拔尖模式为实施重点,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育理念,实现了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在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素质与技能、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尹娟.导师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高教,2011(1).

    [2]李华明,李莉.基于项目实训的高职院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

    [3]王松武,王伞,王利敏,等.课外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1).

    [4]芦守平,王伞,孙岩,等.课外导师制在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中的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

    [5]丁林.高校深入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三个关键问题[J].教育研究,2010(9).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