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传奇飞越,一夜成名

    时间:2020-12-10 08:03:3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电影《“圣路易斯精神”号》及幕后故事

    “如果不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就不会有成功的一天。”

    ——查尔斯·林德伯格

    1927年5月21日晚间,法国巴黎的布尔歇机场内聚集了15万人,怀着热切的心情在翘首以待。当一架银白色的小飞机穿破夜幕从天而降,情绪激动的人群潮水般地蜂拥向前,将座舱内的飞行员高高托起,欢呼声顿时响彻整个机场,并迅速向世界各地扩散开去。就在一夜之间,年仅25岁、身材高挑的美国人查尔斯·林德伯格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因为他独自完成了第一次中途不着陆横跨大西洋、从纽约直抵巴黎的遠程飞行,他所驾驶的“圣路易斯精神”号单发单翼机也成为航空史上的一座里程碑。30年后,电影《“圣路易斯精神”号》重现了这位“孤鹰”单枪匹马飞越天堑的不凡航程。时至今日,林德伯格的生平事迹已经被无数文字描述过了。而在这一惊世壮举9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不妨从影像当中更生动地来回顾最初的传奇是怎样写成的吧。

    银幕上的“孤鹰”

    《“圣路易斯精神”号》电影海报。

    《“圣路易斯精神”号》是由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出品,于1957年公映的彩色宽银幕故事片。由于林德伯格以前被翻译成林白,因此片名也曾译作《林白征空记》或《壮志凌云》。这部纪实性影片时长135分钟,剧本源自林德伯格在1953年出版的同名自传。其实早在当年成功完成飞越后,林德伯格就在两个月内拿出了第一部自传《我们》,一时间洛阳纸贵。只是这样仓促赶制的“作业”未免粗糙,后来林德伯格又花费了十多年时间重新准备素材,并在作家妻子安妮的帮助下撰写《“圣路易斯精神”号》,更为详尽地描述了自己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实现飞越梦想的过程,以及作为飞行员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同样,该书面市后也是持续热销,好评如潮,还被评为1954年度普利策奖的最佳传记类作品。

    改编而来的同名电影在人物和情节上都基本忠实于原著,以林德伯格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定购飞机,并独自驾机从纽约出发,一路有惊无险地抵达巴黎为主线,当中还穿插了他对早期飞行生涯的几段回忆。影片开始于跨洋飞行的前夜,在纽约长岛的一家酒店内,楼下记者们正忙着发稿,楼上林德伯格却辗转难眠,挂念着天气变化和飞机状态,不由得回想起一年前自己在担任邮政飞行员时遭遇过的险情。当时他负责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和伊利诺斯州芝加哥之间空运邮件,驾驶的是军队淘汰的旧机型,起降的机场也是简陋不堪。有一次林德伯格在空中遇上暴风雪,飞机熄火,他只好带着邮包跳伞,落地后还得转乘火车将邮件送往目的地。

    得知有人尝试飞越大西洋后,林德伯格也萌发了参与这场“疯狂挑战”的念头。他先是拜访圣路易斯的银行家,以自己的经验、勇气和对航空发展的信心争取到资金支持,资助的条件就是要把所用的飞机命名为“圣路易斯精神”号。之后他又来到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飞机公司购买飞机,但对方坚持要另选飞行员来驾驶,这让林德伯格无法接受。在朋友的推荐下,他远赴加利福尼亚的圣迭戈,找上瑞安飞机公司。这其实还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手工作坊,但就承诺可以在90天内制造出符合要求的飞机。林德伯格与设计师唐纳德·霍尔紧密合作,研究和确定每个技术细节。为了尽可能地减轻重量多带燃油,他们把无线电和六分仪等设备弃之不用,在机头设置大型油箱,靠潜望镜来观察前方。男女工人们则加班加点赶制所需的零部件,并逐一组装起来。只用了63天,也就是到1927年4月28日,“圣路易斯精神”号就大功告成了。

    经过多次试飞后,林德伯格驾驶这架“专机”从圣迭戈飞回圣路易斯。此时传来两位法国人在飞越大西洋途中失踪的消息,这让林德伯格的资助者也动摇了,认为越洋飞行也许再过10年才可能实现。“如果不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就不会有成功的一天。”林德伯格仍初心不改,飞往纽约做最后准备。5月20日凌晨,无法入睡的林德伯格提早到长岛的罗斯福机场检查飞机情况。由于罗盘安装在座舱顶上,不方便直接查看,需要在仪表板上加一面镜子进行反射。这时在机库外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位年轻女士拿出了自己的小化妆镜,正好用得上,她也获得了进入座舱体验一把的机会。

    日出之后,雨过天晴,在众人的紧张关注下,林德伯格启动加满油料的“圣路易斯精神”号,从泥泞的跑道上蹒跚升空。由于之前没有休息好,飞行途中他为了打起精神甚至跟钻入舱内的苍蝇对起话来。在飞过加拿大时,林德伯格想到了自己第一次购买飞机时的情形。当时他押上了钟爱的摩托车才买下一架老旧的“珍妮”教练机,而且还是头一回单飞,跌跌撞撞地才离开地面。进入北大西洋上空后,他又回忆起当初靠载客到空中观光来赚钱、加入“飞行马戏团”从事惊险的特技表演、在陆军航空学校受训等往事。

    在漫长的航程当中,林德伯格屡陷险境:浓雾干扰难辨地标、机身因结冰而下坠、罗盘发生故障影响导航,以及太过疲劳导致精神恍惚,一度昏睡过去。所幸他熬过难关迎来第二天的朝阳,终于发现了爱尔兰的岛礁和港湾。随后他掠过英国南部,穿越英吉利海峡抵达法国海岸,再沿着塞纳河飞向巴黎。入夜之后,在璀璨的城市灯光指引下,精疲力尽的林德伯格将“圣路易斯精神”号降落在布尔歇机场上,随即被热情的法国人簇拥起来。影片以纽约为林德伯格举行盛大游行仪式的新闻片段作结尾,宣告了一个传奇英雄的诞生。

          身着准将军服的好莱坞明星兼空军预备役飞行员詹姆斯·斯图尔特。
       

    传奇演绎传奇

    耗时33小时30分钟,不间断飞行了5 810千米,林德伯格以一己之力突破极限,在人类征服史上写下了新的传奇。正当他在大洋上空奋力前行时,并不知道有位美国少年根据新闻报道,在自家商店橱窗上用自制的模型和地图来展示这段越洋航迹,更没想到30年后这位少年会在银幕上重现他的冒险历程。这说的就是《“圣路易斯精神”号》中林德伯格的扮演者——好莱坞著名影星詹姆斯·斯图尔特,另一位同样在天空留下印记的传奇人物。

    1908年出生的斯图尔特打小就痴迷航空,视林德伯格为偶像,可惜因父亲反对没能进军校学飞行。在普林斯顿大学就读期间,他开始参与戏剧表演,毕业后走上演艺道路,逐渐在好莱坞创出了名堂。从艺50多年,斯图尔特出演过近百部影视作品,为观众塑造了不少经典形象,获得过奥斯卡奖和金球奖中的最佳男主角奖和终身成就奖。而他的另一个身份就是飞行员,从1935年考取飞行执照起就以驰骋蓝天为乐。1939年,斯图尔特与多位好莱坞人士自筹资金,在亚利桑那州格兰岱尔市创办雷鸟飞行学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同盟国训练出上万名飞行员。

    在美国正式参战前,斯图尔特就报名参军,差点因年龄过大和体重偏轻而被刷下。1941年3月22日他获准加入陆军航空兵,成为二战当中美国明星入伍的第一人。接受训练后,斯图尔特起初只被允许驾驶非作战飞机,或是担任飞行教官,并为军方拍摄征兵宣传片。直到1943年他才争取到进入一线部队的机会,担任第445轰炸大队第703中队的中队长,当年底驾驶B-24“解放者”重型轰炸机随大队转赴英国,开始参与对纳粹德国的战略轰炸行动。到战争结束前,斯图尔特历任轰炸大队、联队的作战参谋和指挥官,完成过20次作战任务,被授予优异服务勋章、飞行优异十字勋章和法国十字军功章等荣誉,军衔也一路晋升至上校。

    回国重返演艺圈后,斯图尔特仍长期保留着美国空军预备役身份,1959年被提升为准将(林德伯格在5年前获得同样的军衔),担任过预备役基地指挥官,并陆续取得了多种大型喷气轰炸机的驾驶资格。他还曾经以观察员的身份在B-52轰炸机上参与过越南战争中的一次轰炸行动,直到1968年才正式退役。此外,他還与二战中指挥“火攻东京”的柯蒂斯·李梅、驾驶B-29轰炸机向广岛投下原子弹的保罗·蒂贝茨等人联手创办了商务飞机租赁公司,在民用航空领域也颇有建树。

    集演员与飞行员于一身的斯图尔特对银幕上的飞行自然是情有独钟,先后出演过《永保幸福》、《天空无路》、《战略空军》、《凤凰劫》、《航空港77》等航空题材的影片。当华纳公司决定开拍《“圣路易斯精神”号》时,作为林德伯格“铁粉”的斯图尔特如愿以偿当上了男主角。除了名气比肩外,个头相仿(两人身高都有1.91米) 也是斯图尔特的一大优势,他还特别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节食和锻炼,让自己更接近林德伯格的瘦高个特征。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斯图尔特此时已经47岁了,尽管经过了精心化妆,在镜头前扮演25岁的“小鲜肉”还是显得有些老成,据说电影上映后林德伯格本人也不太满意自己的银幕形象。

    “精神”所至,金石难开

    早在“幸运的林迪”(美国人对林德伯格的昵称)当年一飞惊天之后,就有好几家电影公司竞相开出高价请他在银幕上露脸。生性内向的林德伯格对此一概婉拒,从落地后被狂热的法国人包围的那一刻起,他就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将发生巨大的转折。“我的生活进入了另一个新的境界。我四周也因此充满着未知的机遇、责任甚至麻烦。”用现在的话来说,林德伯格是一夜爆红圈粉无数,嘉奖、赞誉、崇拜、爱慕……席卷而来的名与利让他不胜其扰,直到近30年后他才同意授权将自己的事迹搬上银幕。

    为了确保影片的真实性,林德伯格邀请信得过的飞行员好友哈兰·格尼,还有一位空军退役将军担任技术顾问。主人公确定由詹姆斯·斯图尔特扮演,而另一位重要角色——“圣路易斯精神”号的真身已经被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尼航空航天博物馆收藏了(林德伯格还专程陪同制片人和导演前去参观过),因此需要另寻“替身”。华纳公司为此花费了130万美元,在林德伯格的监督下将3架外形相近的瑞安“布鲁厄姆”小型客机改装成“圣路易斯精神”号,分别用在美国和欧洲外景地进行拍摄,后来也被保存在圣路易斯等地的博物馆中。同时还制作了相应的实体模型,用于穿云破雾等特效镜头的拍摄。

       电影中的“圣路易斯精神”号是由一架瑞安“布鲁厄姆”客机改装而来,改装费用高达130万美元。

    除了“圣路易斯精神”号,出现在银幕上的“飞行群演”还有林德伯格第一次单飞时驾驶的柯蒂斯JN-4、用于空运邮件的德·哈维兰DH.4、在特技飞行表演中所用的标准J-1等双翼机,搜寻和修整这些“老爷机”也花了不少钱。虽说主演斯图尔特算是蓝天上的“老司机”了,不过多数飞行场景还是由专业特技飞行员来完成,飞行时间累计达132个小时。而空中航拍部分则是由好莱坞最负盛名的特技飞行专家保罗·曼兹操刀,他拥有一架退役的B-25轰炸机,改装成空中摄影平台后,从高处拍摄飞机起降和低空飞行等镜头。由于时过境迁,越洋飞行的起点纽约罗斯福机场和终点巴黎布尔歇机场早已大变样,剧组只能另找比较简陋的场地进行拍摄,不过原始航线经过的阿帕拉契山脉和纽芬兰等地可就是实景实拍的了。

    影片的主要情节均以事实为依据,只在一些细节上有所出入。比如年轻女士送上镜子的一幕就是真实的,但当时她并未获准进入到飞机内部。而林德伯格在座舱内对着“搭便车”的苍蝇自言自语就是编导加的戏了,为的是让这段航程显得不那么单调。观众还可以看到“圣路易斯精神”号的生产组装过程,以及林德伯格在飞行途中是如何导航和调节油箱的。不过影片就对有富商为越洋飞行设立巨额奖金吸引到林德伯格这样的“前因”只字未提,对当时还有好几组人马在展开越洋飞行的竞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显然就削弱了影片的冲突性和悬念感。

    尽管出现了超支和延期,《“圣路易斯精神”号》还是赶在林德伯格成功飞越30周年之际上映了。虽说林德伯格本人仍旧保持着“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的低调,没有参与公开活动,华纳公司在宣传造势上还是下足了功夫,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这部耗资600万美元的大片最终收获的票房还不到300万,评论界也没给予多少好话,简直沦为华纳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灾难。从马后炮的角度分析,原因一来是对林德伯格的追星热潮已经消退,二来偏重纪实的剧情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此时新潮的喷气飞机和太空科技等题材更受青睐,还有就是林德伯格早年的亲纳粹和反犹太人倾向也招来了一些影院和观众的抵制。在1958年的第30届奥斯卡金像奖评选中,《“圣路易斯精神”号》倒是在最佳特效项目上获得了提名,算是对其制作技术方面的肯定了。无论如何,这部影片还是为充满冒险与激情的早期航空史留下了相当鲜活的记录。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为纪念这次越洋飞行75周年,林德伯格的孙子埃里克·林德伯格也独自驾驶名为“新圣路易斯精神”号的小型螺旋桨飞机完成了同样的航程,用时17小时7分钟,比他祖父当年少花了几乎一半的时间。

    责任编辑:王鑫邦

    相关热词搜索: 一夜 飞越 成名 传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