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双语教学策略探索

    时间:2021-01-28 08:07: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从双语教学目标体系、双语教学内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对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的双语教学进行探索,以期提高此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 双语教学 教学策略 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63-02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是环境类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在广西大学已连续7年采用双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动态,广泛吸收现代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环境问题-产生机制-影响程度-控制方法-过程原理-效果评价”的课程结构;建立以环境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不仅提供创新与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还要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教学实践的探索,于2010年成为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

    一、双语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实现

    (一)根据专业人才构建一个多层级的双语教学目标体系。双语教学目标是双语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双语教学中师生共同的行动导向,具有激励和评价功能。在双语教学目标体系中,最高层次是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是双语教学目标,再次是课程目标。本课程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本课程依据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一个多层级的双语教学目标体系(见图1),作为课程教学活动的宏观指导和具体行动指南。

    (二)构建双语教学内部课程体系。此内部课程体系由双语课堂教学、小组活动和隐性课程组成。

    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在“教中学”,以系统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专业本领和科技英语知识;小组活动(Group learning)主要在课后进行,这是一种“动”的状态,其意义则是让学生在“动中学”,以巩固课堂知识,以“用”为导向,实现学以致用,这两项教学活动之间是一种“学用结合”的关系。双语隐性课程则要求为学生创设一种浸润式的双语情境,如通过视频、音频、科技文献、游戏等给学生营造—种语言氛围,使之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习得双语;课堂教学是显性课程,教学网站提供的影像资讯、材料阅读和论文写作是潜在的隐形课程,二者之间就是一种“显隐结合”的关系。

    (三)课程考核改革与试题库建设。首先对考核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以平时成绩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成绩构成分几个方面,如图2所示。

    平时成绩又三部分构成:一是课堂表现及课堂作业;二是基于解决问题的小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三是课程小论文。

    在课堂作业形式、小组学习内容、课程论文选题方面,教师精心设计,在内容上既要考虑涉及的知识点,又要保证合适的信息量;在形式上既要顾及年轻人喜欢挑战、敢于展示能力的一面,又要做到轻松有趣,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的课堂表现主要通过案例讨论的形式予以考察,根据大家时下关注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热点,结合专业理论,组织大家进行课堂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可设计为《××大学新生环境意识调查》,具体任务为:一是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如环境意识调查、某个具体环境问题的公众参与问卷等);二是完成调查工作,回收问卷;三是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按发表论文格式撰写调查报告;四是选读调查报告,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采用汉语或英语陈述。此环节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提前做好准备,采取小组现场抽签形式选出代表宣讲,避免性格内向的学生被边缘化。教师和助教按以上四个部分作业的完成情况给小组评分,各小组根据每个组员的具体表现,民主评议分配总分。

    课程小论文可以设计为以“家乡环境”为主题,要求个人独立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书信收集家乡环境信息,分析家乡环境问题,撰写以家乡环境问题调查为内容的小论文,格式上严格按照《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要求。学生在撰写中英文摘要时,就是对“双语”教学一种“学以致用”的体验,也是对双语教学效果最好的检验,教师可以将学生中英文摘要作为专题教学素材予以点评。

    所有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小组学习、课程论文)都要及时讲评和记录,并及时在课程QQ群里公布,以便于及时提醒和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本课程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以平时成绩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把“教”和“学”双方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对“学”的进程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把控,学生对“教”的目的和“学”的内容及时了解,并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心中有数”。

    对考试内容也要进行改革,使考试内容具有较强思考性与启发性,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安排较合理,紧贴教学大纲;命题符合大纲要求,科学、合理,注重学生双语能力的考查。

    期末考试方式采用英文出题,除论述题外,其余用英文答题。既注重引导学生牢固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基本的知识点,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常识,还注重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建立一套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水平的评估体系。构建针对学生、教师的双语教育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发挥评价的导向、调节、鉴别与激励功能,为使双语教学向其他课程辐射奠定基础。双语教学评估体系可以包括:一是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如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专业英语交流能力、专业信息获取能力等;二是针对双语教师评价的标准与指标体系,如专业知识传授能力评价、专业外语传授能力评价、课堂组织能力评价、教学绩效评价等。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第一,课程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尝试采用“渗透式”、“合作式”、“探索式”、“讨论式”以及“浸润式”双语教学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有重点地落实课内讲授、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实践环节、教材整合、团队建设等课程教学的六个要素;第三,结合双语教学,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外文文献,双语写作,加强外语获取资讯及学习交流能力的培养。通过传授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构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二)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课程模块。该课程双语教学团队同时承接了环境专业英语的教学任务。团队将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与本课程内容和进度进行有机的匹配,把专业英语作为本课程的支撑和服务课程。把本课程可能遇到的技术词汇、特别的英文语法等难题,放在专业英语课程中加以分析,使本课程不会因为学生语言理解问题耽误教学进度或影响教学效果。

    (三)发展多元化的教学形式。通过以下方式和途径发展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1 建成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或通过网络下载运行的网络课件,既涵盖所有教学内容,又可将每个知识点单列学习。

    2 建设课程网站,包括多媒体素材库浏览、网上预习、电子作业和课程管理系统等。以网站为平台实现辅助教师教学、辅助学生学习、资料参考和学生兴趣扩展等功能。

    3 建立多渠道的答疑机制。除了设立每周固定时间和地点的答疑外,教师电子信箱向学生开放,同时建立课程QQ群,及时回答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甚至是生活和心理问题,只有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才能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轻松、融洽的交流互动氛围,以利于各种教学环节的顺利展开。

    4 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创新计划大赛和创新实践,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科学实践中,让优秀的学生能够到实验室参与课题的研究工作,锻炼动手能力,让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的科学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引导学生针对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学会查阅文献资料,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四)建立课程双语教学团队。通过建立双语教学团队,开展集体备课,推行“主讲教师”制,倡导新老教师“结对子”和骨干教师传、帮、带,使团队教师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对团队教师开展多种模式的教研活动,如聘请外教对双语教师进行培训。外教参与培训,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英语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双语教师的业务水平。此外,鼓励双语教学主讲教师参与双语教育的课题研究,开展学术研讨和成果交流活动,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并用英语宣读科研论文,使双语教师在培训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教学团队及时进行教学诊断与反思:对双语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经常性的诊断,使双语教师在诊断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与提高。

    三、扩充性双语教学资源

    (一)隐形课程资源。收集与本课程教材相配套的系列教学用书和相关的环境类杂志、报刊、音像、教学软件等,建立并实时更新教学参考资料库。根据教学内容和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需要向学生展示,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查阅、观看、学习。

    (二)教师系列讲座。广西大学聘请的外籍教师开设专题讲座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获取最新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研究进展的信息和相关资料;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国外专家讲座,从而不断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了解国际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最新进展。任课教师还针对课程内容的延伸,为学生们举办讲座。

    (三)对最新科技进展和环境保护时事的关注。教师指导学生在网络数据库的外文学术期刊上选取适当的能够反映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最新进展的文献,作为课外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并以此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内容上保持对国际国内环境保护领域发生的重要事件的关注,例如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将这些事件的英文文献和报道作为课堂讨论素材或教学案例,引导学生阅读英语资讯并参与讨论,使学生不仅获得专业知识,也锻炼了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责编 黎原)

    相关热词搜索: 导论 双语 探索 教学策略 课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