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基于我国地域不平衡现状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分析

    时间:2021-01-29 08:03:2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鉴于我国的政治体制、经济政策惯性以及城市居民的总体素质,无差异的大范围推行公众参与不是短期内的上策。本文从建设区域循环经济的前提、内涵及其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区的典例,结合国内外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前沿认知和成功案例,重点探析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关键词:地域不平衡区域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环境科学

    1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其理论依据

    反思传统工业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人们发现生态环境事实上已经不只是单纯自然意义上的人类生存的必需要素,也是社会意义上的经济要素。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这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征,即从生活的角度看它是目标,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它已变成生产要素和条件。[1]

    而循环经济正是一种生态型经济模式,是一种倡导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所有的物质、能量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使人类社会经济系统适应生态循环的需要,使物质、能量、信息在时间、空间、数量上得到最佳运用,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对自然之影响降低到最小,从而做到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控制在自然环境的生产力之内,把废弃到环境中的废物量压缩在自然环境的消纳能力之内。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即在资源不退化甚至改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现代学者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提出了四种可实现的发展模式[2],他们包括杜邦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工业园区模式、德国DSD模式(回收再利用体系)以及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就我国的当前国情而言,在短时间内大范围地要发展类似德国、日本的循环经济模式是不切实际的,也是难以操作的。然而,工业园区模式,可以通过贸易方式利用企业间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且工业园区多呈局部小区域形式先行示范发展,适合我国当前国情。

    2生态工业园区

    2.1什么是生态工业园区

    EIP(Eco-Industrial Park)的建立和发展是建立在工业园区基础上的。工业园区(Industrial Park,IP)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达国家为发展经济、改善城市布局,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园区建设方式。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工业与环境中心技术报告中对工业园区的定义,认为工业园区是一种包含工业性质企业的限定地理区域,这些企业可以是类似的或各异的、最新型的或相对不尖端的,但其基本要素是:该工业区由一个有管辖权的单一主管当局管理。[3]

    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学术论文和会议报告中出现了“生态工业园区”(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EIP)的概念,他是工业生态系统的具体体现,也是工业生态学理论的实践之一。关于生态工业园区的定义,国内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外在1995年由Cote RP,Hall J以及1997年Pierre Desrochers等学者最早对此提出定义。国内王虹女士在《生态工业园区运行机制与评价体系研究》一书中将其总结为:EIP是一个包括自然、工业和社会的地域综合体,是依靠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式,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他通过成员之间的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验园区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2.2为什么要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2.2.1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

    由于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总体压力并没有下降,生态消耗的总量将继续增加,一些资源的供应缺口会进一步加大。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基础仍然会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如若放任传统产业“三高”的生产方式,不仅无法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无法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

    2.2.2我国基本国情的限制

    鉴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循环经济短时间内难以大范围推行,部分地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逐步改善。因此,发展生态产业园区,建设数十个适宜人居、产业结构合理、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发展、资源循环、生产集约的“绿色园区”样本,不仅适合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现状,也有利于通过建设样本,增进城市居民对于循环经济的了解,使其认识到循环经济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3苏州工业园区的部分实践

    3.1合理规划促进产业升级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需要国家为主导,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设计以及园区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总体部署。

    在苏州工业园区(本章节以下简称“园区”),规划的灵活性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或者依靠规划本身,或者依靠规划管理。

    园区的规划图纸上总会出现一些没有标明用途的灰白色地块,这就是园区的“白地”。

    所谓“白地”,是新加坡设计公司提出的最新概念,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设计理念。规划要随着经济发展做相应调整,由于规划者们对这一地块还没有清晰认识,做什么用都不舍得,或者不确定。便将这些地块称之为“白地”,为未来可能是商业中心,或者是学生生活、学习中心的建设留下空间。

    在我国很多大中城市的建设中,职能部门都会遇到一个莫大的困境,原本规划成为住宅区、工业区的地块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配套的商业区,然而可用的土地十分有限,如果不实行拆迁政策,商业区的建设就会变得不伦不类。然而各地政府都深知:不论是从经济角度、社会角度还是政治角度,拆迁的代价极为浩大。园区规划建设预留的“白地”和“弹性绿地”的设计理念,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这样的困境。

    3.2良好生态环境着力带动多产业发展

    张敦富教授在《区域经济学导论》一书中明确指出,投资环境作为吸引企业入驻、鼓励人才流入的重要参考指标,其基础要素包含四个部分,分别是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状况、土地状况以及生态环境因素。

    仔细端倪,不难发现,生态产业园区的建立必然已经将区位条件、土地状况考虑再三,可谓与生俱来。而基础设施较为宏观,包括了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等,门类众多。至此,生态环境成为了高端人才是否参与产业园区建设、成长,企业是否考虑投资建设的重要因素。一个污染严重、垃圾遍地的产业园区是不能吸引任何人的;平淡而无特色的水泥森林式产业园区注定难以发展壮大。

    园区在这个方面表现卓越,在此仅以环金鸡湖旅游风景区为例。

    园区以金鸡湖为核心,建设大量中高端住宅,提供舒适、整洁的城市生活环境。建设了一批以金鸡湖景区为代表的免费开放式公园和景观带,为市民乃至外地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休闲、观景去处。从环境地学角度而言,区域小气候因有湖泊的存在而更适宜人居,有效改善了城市热岛效应。从多维生态社区规划价值观角度①分析,管理有序、免费舒适的公园景观的存在,构成了生态性价值;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优秀的高端人才和国内外著名企业入驻,实现了效率性价值;城市区域环境的总体整洁,完备良好的开放式景观保证了生态社区的公平性价值;而旖旎秀丽的环境使得生态社区具有了宜居性价值。

    可以想见,生态工业园区具备如此的多维生态价值观,为生态社区理想居住生活模式提供了可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如何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和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这一对贯穿始终的矛盾。

    3.3完备的教育体系保障持续发展

    教育体系大体可以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

    3.3.1基础教育提供的对象不仅仅是孩子

    基础教育的现实服务对象必然是未成年的青少年,而其实质是为学生的父母所提供的由于孩子优质教育而带来的满足与放心。换言之,完备的基础教育体系也为接受教育的孩子的父母服务,使其能够将孩子放心的托付给学校、老师,减少操心其成长的精力花费,安心于事业,为完满和谐的家庭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3.3.2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对学习城市的认同感

    园区本身优美宜人的环境、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优越的就业前景,为优秀毕业生留苏的意愿增添了砝码。

    3.3.3继续教育使得工作与学习紧密结合

    继续教育中,不论是职业性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还是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都可以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综合园区的发展实践,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应以国家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群众需要为依托。通过多维利益共同体的参与,促进区域循环经济的良好有序发展。同时,鉴于世界上大量发达国家有大量建成或在建的同类型园区,通过对它们发展过程的研究,可以探求其发展准则与经验,从而加以借鉴,减少我国在探索建设同类型园区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

    回到我国当前国内东西发展不平衡,地区社会经济差异大的现实大背景下,一味简单拉平东西部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准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有条件的局部城市区域,由中央政府牵头,地方政府引导,企业与群众密切参与地建设和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作为示范,进而发展数量颇多的类似区域经济,再将区域经济的交互有机联结,达到整个大循环经济的和谐发展模式。而这样的发展模式,以我国国情,应以国家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群众需要为依托,以国际先进案例为目标的发展准则。

    4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就全国范围而言,包括但不限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诸多城市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的地方领导和居民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或实践存在如下一个或多个普遍问题:

    4.1长期以来,建立的政府单中心发展地方循环经济及环境保护

    长期以来,我国参与发展地方循环经济和加强环境保护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单中心的参与环境保护其首要弊端就是疲于奔命,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往往是在一阵运动过后,污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再次出现。

    同时,一些评价体系指标过多,内在逻辑结构不清晰或存在重复,部分指标难以进行量化处理。就绿色招商[4]建立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即“绿色门槛”)科学度欠佳或少部分地区存在行政指令干扰。

    这一方面,中央政府无法获得准确、详实的情报,从而增加了政策制定的不合理性。另一方面,部分有效的、有益于人民的决策,地方政府不能保证实施,甚至通过国家强制力片面的执行。同时,“政绩联合体”的存在无法深刻影响国家政策的实施,在此不做深究。

    4.2对于公共基础设施的日常损耗不能够及时维护,地方政府缺乏对于公共基础设施维护的长久性方案

    部分地方政府对于循环经济中资源循环的认识不够深入,片面重视生产资料的循环,忽视基础设施循环利用的代价,对基建投入缺乏长远计划,没有有效而严谨的调研工作,加之我国部分职能机关缺乏长效性管理、监督机制,使得建设循环经济的初衷面目全非,资源浪费严重,循环利用率低下。

    4.3当前我国衡量地方发展指标单一,产业转型阵痛带来的中短期政绩影响使得产业转型难以为继

    一般而言,地方政府的政治目标居于首要地位,这在我国历史上表现的尤为突出[5]:博取上级领导的信任,某些地方政府官员总是尽可能的使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要触犯上级部门的利益和中央的利益。我们不能将这种现象一概而论的定调为消极的。值得探讨的是,这样的行为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比如强调稳定的执政理念一方面可以确保全国经济的协调、社会发展的有序;另一方面使得地方官员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如此,不仅不利于地方经济的长期发展,也会使得地方企业因政策限制而无法抓住市场机遇。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地方政府在建立区域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当从以下方面深入调研、探究。

    ①根据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的特点,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或研究机构,从事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6]常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7]、灰色聚类法[8]、模糊数学法,在此不加赘述,同时,各地方政府应当重新审视自我角色的定位。可以通过良好的制度规划和合理的行政审批手段,加以调控。将部分地方政府主导建设的中小型产业园区建成有特色性的行业聚集的产业园区,降低地方之间的产业重叠。

    ②明晰政府职能部门与管理者的责任与权利的边界。由于存在“政府失灵”,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能往往只能在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行使。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政府)调节环境冲突的作用可以适当的由市场机制来替代[9]。

    ③加强宏观调控,加强监管,通过市场关系协调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通过政府的政策感召、信息引导、组织协调和检察监督等方式,把资金、资源和人才等引向产出效益较高、发展前景较好、对区域经济贡献较大的地域或部门。

    不难发现,我国当前在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诸多病症。其根本原因在于行政性治理错误的将一个既有问题界定为一个纯粹的行政管理问题。因为权力寻租和信息不对称,导致诸多问题的出现,循环经济空有口号而难以实质发展。政府与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出于各自利益进行“合作”,全然弃人民之权利和利益于脑后,出现博弈论中“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概括上述三点对策,公众参与,也即第三方介入,参与循环经济建设是当前首选。鉴于我国政治体制、经济政策惯性以及城市居民的总体素质,无差异大范围推行公众参与不是短期内的上策。是否可以探索出一条以区域为代表的区域循环经济体发展之路,也即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之路呢?期许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也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一致,建设特区,让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后,通过相应的宣传和成果展示,向全体国民展示如此循环经济建设的有利之处,从而使我国能够逐步建设起优良的循环经济体系,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达成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城市居民、全体国民获得真正的收益。

    5结论

    众所周知,环境保护是当前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其中,发展循环经济,实现“3R理论”的本土化实践,以此来取代传统经济模式的粗放式发展,切实做到节能减排、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在人均资源拥有量偏低、人口众多的我国显得刻不容缓。而发展循环经济如果单单片面的追求产业转型,忽视对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改善,这样的循环经济是跛足的、外强中干的、难以为继的。

    综上所述,妄图通过政府行政手段的单方面力量,忽视市场和群众的参与度,建立完备的区域循环经济,是无知的。但是缺乏政府的必要引导,没有科学理论支撑更无法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因此,探索一条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方参与”为核心的开放模式,建设一批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是符合我国当前基本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

    发展循环经济,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首先要认识到人是社会的组成,是经济的主体。改善旧有的、落后的、不实用的城市管理手段的经济评价体系,加大建设社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城市居民对资源循环、低碳生活的认识。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循环经济,切身实践低碳出行、绿色生活。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产业转型、资源优化配置、绿色招商来保障循环经济的更高层面的持续发展也就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10]和现实条件了。

    注释:

    ①黄衫先生在其著作《城市生态社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一书中将当代多维生态社区规划价值观的构成,概括有4个价值属性,分别为生态性价值、效率性价值、公平性价值以及宜居性价值。

    参考文献:

    [1]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J].环境保护,2004(1).

    [2]周国强,张青.环境保护欲可持续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8:209-210.

    [3]王虹.生态工业园区运行机制与评价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11:85-86.

    [4]张炳等.工业园区绿色招商指标评价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4,12:41-44.

    [5]张郭富.区域经济学导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85-87.

    [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第一卷】[C].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1):225-228.

    [7]肖建华,赵运林,傅晓华.走向多中心合作的生态环境治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2.

    [8]黄海凤,张宏华,蔡文祥等.基于灰色聚类法的生态工业园区评价[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33(4):379-382,402.

    [9]王玉庆.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8:27-29.

    [10]曾晓东.第六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论文集[C].法律出版社,2012(1):170-172.

    相关热词搜索: 不平衡 地域 经济发展 循环 现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