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活化与旅游开发的互动性研究

    时间:2021-01-29 08:05:0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在现代性的冲击下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日渐式微。对于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开发已成为当前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其既关乎传统村落重构与建设的成败,也关乎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存续。旅游作为一种现代产业,以渐进的、沟通的方式利导传统村落有序重建内生发展机制,成为驱动村落新生活化的可行途径,对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在分析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活化发展与旅游开发的现状及瓶颈的基础上,对其活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构建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旅游活化的“4C+4D”模式,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活化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和双赢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活化;旅游开发;互动模式

    【作 者】黄杰,新疆大学旅游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李晓东,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博士;谢霞,新疆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8)05-0119-010

    传统村落作为活化的文化遗产,承载了大量的历史记忆、人文生态和社会发展脉络,[1 ]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村落,拥有较多的时代遗存,营造了独特的乡土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史。当前社会急剧变迁,城镇化进程加速,现代化空间关系重组,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逐渐走向衰败。一方面,不恰当的城镇化和乡村建设破坏了村落建筑与人居环境;[2 ]另一方面,传统村落发展主体流失,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持续下降,人文特色消褪,造成“文化失落”。活化传统村落有利于增强村落生命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发展。随着对传统村落活化路径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从多学科、多視角进行了有益探索。活化意为“使复兴、复活”,本质是重焕生机和活力。活化传统村落意味着在维持村落相关功能的基础上,借助综合性手段,使村落获得自我更新与持续演进的动力,从而摆脱消极、颓败的状态。换言之,是让曾经“生活化”而又遭遇“去生活化”的村落各要素“再生活化”[3 ],实现村落活态的保护与发展。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正迈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传统村落因迎合乡村休闲旅游市场需求,具有无穷吸引力,成为稀缺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传统村落旅游活化的发展模式正走入公众视野,旅游开发可为传统村落活化提供资金保障,激活村落内源动力,但无序、过度的旅游开发也从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村落景观和人文环境造成了破坏。虽然学界对于旅游开发之于传统村落活化意义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适度、可持续的旅游开发一定能够成为促进传统村落复兴的有效路径。本文基于互动性逻辑,通过对少数民族八省区传统村落现状的调查,分析传统村落活化与旅游开发存在的“症结性”问题,结合利益相关者、可持续发展、有机更新等理论,研究二者交互关系,并构建互动模式,为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活化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提供科学依据,以期实现传统村落活化发展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一、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活化发展现状

    (一)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概貌及资源特征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数千座风格迥异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作为社会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物质与非物质要素的多重文化载体,其中自然环境是本源,展现了村落的文化底蕴,物质要素为中心,构筑了村落的文化内涵[4 ],非物质要素属外延,丰富了村落的文化特质。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少数民族地区在特定的生产生活当中,受民族文化、政治制度等因素影响,自然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基本社会单元,建构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村落资源,展现了我国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景观建筑和环境体系。

    自2012年起我国正式启动了对传统村落的全面调查,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文物局与财政部四部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建发〔2014〕61号,2014-04-25),协同推进传统村落保护。截至目前,共计4153个传统村落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体系,其中少数民族地区共有1485座村落入选该名录(见表1),约占全国总数的36%。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二省,其次为广西,仅云、贵两地传统村落的数量即占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的78%,其余五个省区为164个,所占比重不足12%。

    文章建立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数据库,并绘制空间分布示意图(见图1)。整体而论,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异。西南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较高,以云南、贵州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结构突出,加之广西近年创新传统村落保护模式,大力申报,形成了西南集中连片的热点区域,而西北民族地区与青藏高原传统村落呈零星分布,总体规模布局分散,且数目较少。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与生态环境、经济状况、民族分布等因素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其封闭的区域环境、复杂险要的地形、长期落后的社会经济以及少数民族人口“聚族而居”的特点均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重要条件。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蕴含了大量的地方信息,资源类型丰富多样,由自然环境资源、物质环境资源(历史建筑、传统街巷、古树名木、塔桥亭阁等)、非物质环境资源(风俗节庆、宗教信仰、特色文化、名人事件、志书族谱等)构成。 [5 ]

    分省(区)来看,西南多民族地区拥有独特的山地文化和生态景观,民族文化样态五彩斑斓。其中,云南省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形成以滇西北—滇南为核心的高密度聚集区,其传统村落主要分为人居环境型、文化传承型以及产业发展型,同时涵盖24类、46个子类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属全国之最。贵州省传统村落数量居少数民族地区第二,黔东南州村落空间分布密度最高,达35.128~75.613个/万km2。[6 ]贵州传统村落依山顺势、傍水临田,非物质文化遗产颇丰,涵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评办法》① 所划分的“非遗”② 的所有类型,包括侗族大歌、丹寨蜡染、布依族“三月三”等。广西作为沿边、沿海、沿江的少数民族地区,因先民对于自然的改造和利用水平较高,造就了滨海型、平原型、丘陵型以及山地型等形态丰富的村落资源。[7 ]该地传统村落格局保留较为完整,但少部分仍面临基础设施薄弱、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亟待活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