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会心深处有真赏

    时间:2021-02-08 07:53: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把诗赋语言、书法雕刻融合在一起,在建筑、环境的衬托下,抒发作者的情怀,反映人文景观,给欣赏者高雅的艺术享受。楹联的内容有骈偶性和对仗性,格式有对称性,作者书写时运用真草隶篆等字体,在章法、结体和笔意等方面寻求各种变化。楹联还非常讲究题识,就是在联语两侧题上书写的时间、地点、作者姓名,赠联题上受赠者名字,以示尊敬和慎重。有的还简述书写的原由或解释内涵。题识增添了楹联的文采,丰富了形式美感,是研究作者生平、楹联文学创作和鉴赏书法真伪的重要资料,以下就相关的问题作初浅的探讨。

    一、感情互动——题识抒发真挚情感

    楹联中的很多名联是作者应友人盛情嘱托,在一个特定境况下创作的。通过分析题识,我们对联语内涵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如林则徐行书联(图1)“重镇风清关四扇,崇朝云起岳三峰”的题识云:“道光壬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三月,则徐西行过潼关,适泉仁弟大人分巡其地,属书楹帖,撰句奉正。是时方祈雨泽,故次句及之。少穆林则徐识于关西旅次。”林则徐书法源于欧阳询,深得其挺拔刚健之筋骨,又兼有帖学笔意,为官之声誉使他的书名大震。他又“最工作联语”(清梁章钜《楹联丛话》语),求其书联者颇多。此联是林则徐西行途中,应分巡潼关的官员嘱请而作。上联紧扣答赠对象和地点。古代潼关是长安的门户,有“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杜甫《潼关吏》)之称。城楼有佚名楹联云:“华岳三峰凭栏立,黄河九曲抱关来。”足见其气势之雄伟。下联之“崇朝”出自《诗经·卫风·河广》:“谁谓宋远,曾不崇朝。”笺:“崇,终也。行不终朝,亦喻近。”也就是时间短。意思是卫距宋不远,不要一个早晨就可到达。当“是时方祈雨泽”,故下笔“崇朝云起”,以示山雨欲来,又与上联对仗求得工稳。梁章钜曾评价:“少穆督部,本工为答赠之语,得者往往矜为家宝。盖于称扬中,更能雅切其人,非泛泛作谀词者也”(同上)。

    齐白石篆书联(图2):“兴家必勤俭,高寿宜子孙。”联语通俗晓白,而题识也情感纯真。题识云:“予年八十六矣尚飞艇来海上,喜孙子佛来由家山万里视予,越明日言归,书此为别,予仍旧作香山卖画翁也。丙戌(1946年)冬十一月八日,乃祖白石老人。”齐白石久客京华,但对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怀有深厚感情。他画南瓜、白菜、芋头、春笋,满纸乡土气息,正如“稻草小鸡图”题识云:“余日来所画皆少时亲手所为,亲目所见之物。”画上又常常署“杏子坞老民”、“八砚楼头久别人”等,流露出对家乡的眷恋。1946年秋,老人应张道藩之邀,至南京、上海办画展。家人来看望他,思乡之情流注笔端,“书此为别”,留给孙子的不仅仅是件墨宝,更珍贵的是对晚辈的谆谆教诲和爱护。

    有的楹联题识记翰墨因缘。张问陶行书联(图3):“闲偷半日小游戏,高卧一庵心太平。”题识:“可斋赠云浦句,云浦即属船山书赠可斋。丁卯(1807年)六月。”古代文人相知多以诗词唱和、翰墨答谢作为心灵交流。张船山天资独绝,才华横溢,诗书皆高妙。此联以意态清逸的笔墨,把联语“闲偷” 、“高卧”的内蕴流露出来,简洁的题款传递了丰富的雅事。

    还有些楹联题识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文化史料。梁启超喜爱集宋词联,有赠徐志摩联云:“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题识云:“集宋词制楹帖,此颇隽逸,写似志摩,想见陪竺震旦(泰戈尔)泛西湖及法源寺丁香树下一夜也。甲子(1924年)七月既望,启超作于北海松馆。”《饮冰室诗话附录》针对此联有一段文字云:“此联极能看出志摩的性格,还带着记他的故事,他曾陪泰戈尔游西湖,别有会心,又尝在海棠花下做诗通宵。”法源寺是北京名刹之一,以丁香负盛名,清代以来很多著名诗人常在寺中吟咏。联语营造出山水清音、花木幽胜的诗意境界,以此为背景,题识勾勒出两国诗人的身影。名人书名联,题识载佳话。

    二、视觉映衬——题识烘托联语的笔墨意趣

    从楹联书法的艺术形式上分析,有的篆隶联题行草书款识,庄重中点缀些活泼,匀称间起点跌宕。行草联上题同样的书体款,则有大小粗细、枯湿燥润的变化。

    邓石如草书联(图4):“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题识云:“嘉庆甲子(即嘉庆九年,1804年)夏,寓兴严佛庐,遇灵隐见初禅友行游于此,往来旬月,见其行持修洁,颇志于书学,有永禅师风,因乐与之游。今将归虎林,书此十字,以赠其行。”此十字结体夸张奇肆,笔意豪迈不羁,又以浓墨渴笔壮其气势,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四行题识记人生交契,印雪鸿踪迹。在书法形式方面,如果说联文象万年枯藤,那么,题识就象藤上的嫩叶,丰富了视觉效果,起到了协调和谐的作用。

    伊秉绶隶书联(图5):“门通千里路,楼对大江流。”题识云:“云谷农部制句悬之风满楼,辛未(嘉庆十六年,1811年)十月十三日秉绶。”联文书法以极沉着稳健的笔法,饱满涨湿的墨色,横竖撑到幅边的笔画,显示出强大的开张势力,与雄浑的联语内容高度统一。书体通过许多垂直、水平的笔画和笔画交错而形成的空间块面极富装饰性(就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几何形体派的形式美)。作者又采用了很多妙笔破了装饰性可能出现的板刻,如“里”字伸出格的一竖笔,更重要的是利用两行题识与联文产生视觉对比以寻求变化,小对大,细比粗,曲映直,扭曲连带线条的动感与横平竖直线条的静态,强烈的反差产生巨大的震撼力。

    三、心路历程——题识表达书艺探索的思考

    王文治行书联(图6):“静坐读书各得半日,光风霁月不染一尘。”题识云:“乙卯(乾隆六十年,1795年)春游姑苏,见董香光真迹题书春风阁者,特为对临数过,其遒劲秀润深为领略,值案头宿纸书之。梦楼王文治。”王文治的书法结体、用笔师承李邕、赵孟,又融入了张即之风貌,但更欣赏董其昌的“遒劲秀润”,65岁时仍“对临数过”。钱泳评王文治书法:“如秋娘傅粉,骨格清纤,终不庄重耳。”近人马宗霍也指出:“梦楼书非无骨,特伤于媚耳。”观此联也显现王的妩媚流于轻佻,还缺乏董书的秀韵天成。

    吴昌硕篆书联(图7)题识云:“近时作篆,莫亭(友芝)用刚笔,吴让老(熙载)用柔笔,杨濠叟(沂孙)用渴笔。欲求于三家外别树一帜,难矣!予从事数十年之久而尚不能有独到之妙,今老矣,一意求中锋平直,且时有笔不随心之患,又何敢云刚与柔与渴哉。甲寅(1914年)夏五月,安吉吴昌硕时年七十有一。”艺术难于独创,贵在风格,要达到这个高度就必须越出前人藩篱。吴昌硕洞晓当时书坛,分析了篆书的各流派代表人物的用笔特征。他与诸名家不同的是中锋平直的用笔,经数十年的砚田耕耘,独树一帜。此联虽为集石鼓文,但结体较长,以左低右高的参差起伏营造动势,用笔饱含着沉着朴茂的淋漓元气,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缶翁此时已过古稀,人书俱老,识者定能在此联中感悟“意到笔随”的妙趣,但作者仍感慨“不随心之患”,正是大家虚怀若谷之风范。

    四、品藻神韵——题识导读墨妙的真谛

    一幅名联流传下来就是人间的墨宝。有人得到名联世袭珍藏,还请人题跋品评妙笔生花之处,作者、评者和收藏者也结下翰墨缘。何绍基行书联(图8):“坐榻横书,升台校射;然香品画,对月开尊。”上联有两段题跋。其一:“此兄极经意书也,笙渔太守世讲得之,恐人豪夺,属退楼署款,时辛未(1871年)春二月。”其二:“余收藏北宋拓右军《笔阵图》,北平孙退谷跋语中以其有间架而鄙之。兹笙鱼太守得其师子贞何先生楹帖,脱尽书家畦迳,如天女散曼陀罗宝花,飞扬历乱,纯以笔尖用事,恐急索解人不得也。紫瑜吴起记。”何绍基是清代书坛用力最勤、戛戛独创的大家,他说“书律本与射理同,贵在悬臂能圆空。”在艺术实践中独创回腕悬臂的执笔,把三代两汉金石包举无遗,取精用宏,以篆隶作行楷。此联笔意烂漫天真、洒脱自然。此外还有一大特色,笔画少的“升”、“校”、“然”、“月”写得很大,显得宽博、疏朗;笔画多的“书”、“台”、“画”反而写得很小,显得很紧凑、严密。另外,“榻”、“对”、“尊”,笔画多又写得大;“坐”、“品”笔画少写得小。临摹过欧阳询《九成宫》的人应记得拓本中“千”字写得大,“膺”字小;而“井”的“”字又大而“井”字小。这都是把笔画多字大,少则小的规律打乱,寻找新变化。再看何氏楹联中字的大大小小交织,还产生视觉上的节奏感。咀嚼两则题跋,真赏到所谓“飞扬历乱”又是在“极经意”中。

    吴昌硕篆书联(图9):“小雨高原乐棕马,余阳古囿来鸣禽”。题识:“八十三叟吴昌硕”,即作于1926年。上联两侧有王震题诗:“猎碣参以琅碑,笔力飞动蟠虬螭。秦汉而下数百辈,缶翁气概谁侔之。壬申(1932年)仲秋,白龙山人题。”猎碣即石鼓文,在十块鼓形石上刻有四言诗,内容咏秦国君游猎情况。圆形碑石称为碣,因称猎碣。吴昌硕寝馈于《石鼓》数十年,又参以《散氏盘》、《琅石刻》等交融渗化。此联“老气横秋”,进入化境,苍莽郁勃之气扑面而来。这“气概”足以雄视一世,临池学子细细寻味题诗,能更深入品赏吴昌硕的书法艺术。

    五、鉴识真伪——题识是鉴定的重要依据

    楹联题识提供了与作者相关的各种资料,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其他史料与楹联题识作比较研究来判断作品的真伪,从而得出真知。以署名“恽寿平”的两幅楹联为例:

    第一幅行书联(图10):“云眼过来如画里,泉声响处即山家。”题识云:“壬辰(顺治九年,1652年)夏四月,舣舟娄东,小憩水云亭精舍。承虞老道长兄见顾,谆谆并承示大稿,灯下三复读之,敬服无量。翌日出素纸索书楹帖,因援笔作此以塞责,祈笑而恕之。陵教弟恽寿平。”此联刊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五),附目录中有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三位成员的“存疑”意见。

    顺治九年前后,恽寿平曾有一段离奇曲折而又不幸的遭遇。顺治四年(1647年)十二月,清政府授陈锦为闽浙总督。当时明朝阁部王祈为了帮助永明王朱由榔抗清,邀请恽寿平之父恽日初一起到福建活动,15岁的寿平与两位兄长随父到建宁并参加义军。后来,建宁被清兵攻陷,乱战中寿平被俘,父兄下落不明。在清军队伍中,寿平偶见一个曾经在王祈座上相识的歌伎。她被俘后收留为“侯门姝”。她同情且又了解恽寿平的绘画才能。时恰逢陈锦妻欲置首饰,请人画造型,多不满意,故推荐恽寿平画。陈锦妻见恽寿平丰神秀朗,进退从容,遂蓄为养子。这是恽寿平的“画钗得生”经历。顺治九年七月七日,陈锦在漳州被刺身亡。陈妻带恽寿平同丧车经过杭州,在灵隐寺设斋追祭陈锦幽灵。恽寿平在人群中发现一僧人就是离散多年的生父,但因特殊环境又不便相认。经灵隐住持具德的设计,诓骗陈妻说:“此子年命短,宜作释迦徒。”养母信以为真,同意把寿平留在寺中,寿平父子在“寺中团聚”。此后,寿平返回故乡,恪守父亲忠于明朝的训诫,绝意科举,研习诗文书画。

    历经生离死别,幸得骨肉团圆。恽寿平何时返回常州,有待考证。但可以肯定顺治九年四月他不在常州,也无法去太仓。因楹联题识不符合恽寿平的经历,可以鉴定此联是赝品。

    第二幅行书联(图11, 刊登在《艺苑掇英》第59期):“名花未落如相待,佳客能来不费招。”题识云:“丙午(康熙五年,1666年)春三月,舣舟娄东,同人观桃于城南之潮音阁,小憩西田之农庆堂。欢呼剧饮,分韵擘笺,极一时文之盛……时在康熙五年,书于黄薇花畔,陵同社小弟恽寿平。”此联撇开题识行文语意不论,专门就长跋与恽氏同期的书法作比较。恽寿平于康熙元年(1662年)春,书有《拜祝渊墓律诗二首》(图12),布局舒展,笔势相连。从遂良、黄山谷和米芾各家中吸取营养,融会贯通。结体稳健中见丰姿清韵,用笔劲健爽利而又秀逸。如“鸟”、“鸣”、“岚”、“翠”等,展示出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底和聪敏的灵气。此时,30岁的恽寿平书画创作已开始进入兴盛期,艺术风格已趋成熟。再看《名花》一联题识的书法:布局局,撞头磕脑,字间笔势拥隔。结字乖戾,或松散或紧束,用笔拘谨疲软,精神萎靡,以至四行字藏头露尾、左支右绌。《名花》联题识(图13、14)中“农庆堂欢呼”、“擘笺极一时文”、“愧手腕”、“涂鸦”、“嗜痂癖”等等,无不显现幼稚、生疏的笔法。这样的书法还仅仅处于学书临帖初阶,与才气横溢、有“三绝”之誉的恽寿平差距甚大。我们通过分析署名“恽寿平”的两幅楹联的题识,从而找到鉴定书法作品真伪的线索和依据。

    以上从五个方面初步探讨楹联书法的题识,意在引起收藏界人士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会心真赏题识,从中得到审美享受,在鉴定上也有至关重要的价值。

    (责编:雨岚)

    相关热词搜索: 会心 深处 有真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