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叶君健:跨文化的彩虹

    时间:2021-02-19 07:54: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叶老是我国伟大的翻译家和文学家,是中国民主同盟的老前辈,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士,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叶老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影响了国内外众多知识界人士,为宣传中国革命、传播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了贡献,令人敬佩,人们永不会忘记。

    ——刘延东

    《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安徒生童话深深打动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据统计,《安徒生童话》在全世界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丹麦因此成为童话之国,安徒生也因此获得了丹麦女王颁发的“丹麦国旗勋章”。该勋章发给所有对丹麦有贡献的人,中文译者叶君健和作者获得了同样的一枚。更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各国译者逾千,唯有叶君健获此殊荣。

    2014年,是安徒生童话传入中国一百年,2014年12月7日也是叶君健诞辰一百周年。中国人在纪念叶君健,在欧洲同样有人在怀念他,在他研修过的剑桥大学,正筹备关于他的展览。

    作家舒乙说,叶君健作为20世纪一个重要的文化人,做了很多在文化交流史上值得称道的大事,至今被国际友人念念不忘。

    反法西斯的东方盟友和“布鲁姆斯伯里”中的一个中国人

    在欧洲人的记忆中,叶君健既是一位反法西斯盟友,又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学者。

    1944年,正当欧洲反法西斯战场处于最艰苦的阶段,30岁的中国教授叶君健出现在英国的兵营里和民众间,宣讲中国人民的抗日事迹。叶君健是应英国战时宣传部邀请,配合英政府进行开辟第二战场的战前总动员。他用英文和世界语向英国民众讲述游击战、地道战以及抗日英雄的事迹,介绍知识分子在抗战中的作用。他风尘仆仆,不辞劳苦,一年的时间在学校、工厂、农村、军营、教堂巡回演讲了600多场,足迹遍及整个英国。当他第二次、第三次出现的时候,会被热情的百姓邀请到家中做客。叶君健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深切感觉到外国民众对中国的陌生,从而想到了文学的力量。于是,他白天演讲,夜晚在小旅馆里用英文写作。

    “二战”结束后,叶君健接受邀请到剑桥大学英王学院研究欧洲文学,直至1949年9月。1946年他的短篇集《无知的和被遗忘的》出版,被评选为英国书会的推荐书,1947年又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山村》,这部小说以他儿时生活的山村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农村如何在动荡中走向革命,一经出版就被英国书会评为 “最佳作品”。此书很快又在美国出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在欧美大陆和亚洲国家、地区影响广泛。

    在英国期间,叶君健深入普通民众,也结交了不少当地文化界人士和社会名流,他走进了由知识精英组成的在欧洲影响深远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与意识流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家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与每日发表战时演讲、声誉几乎凌驾丘吉尔之上的大文豪普利斯特莱结交,成为他“家庭里的中国成员”;他与金融界拥有亿万财富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有着友好的接触,也开始了和作家韩素音持续一生的友谊……因为他在欧洲的影响,1948年物理学家居里、画家毕加索、诗人阿拉贡等邀请他去华沙参加“世界知识分子保卫世界和平大会”,成为唯一东亚代表。

    就在他名声日隆,“看来就要成为一名英国作家”的时候,1949年秋,35岁的叶君健却令人意外地回到新中国,从此欧洲世界失去他的音讯。而1980年当他消失多年之后又出现在哥本哈根国际笔会的会场上时,一下子引起了极大惊奇,英国笔会会长迈克尔·斯卡梅尔用“布鲁姆斯伯里的一个中国人”这样一个标题在《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上发表文章,对他的复出表示极大的关注,甚至用“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片段在他身上显现出来”这样的句子来评价他。1988年,英国又重新出版了他的《山村》以及后两本续集——它们一起构成《寂静的群山》三部曲,并邀他出席首发式,一時间掀起了一股“叶君健热”,英媒体评论他为“革命史诗性的小说家”、“重新燃起人们对黄土地国家传统魅力的火焰”。而他在同一年又被丹麦女王授予“丹麦国旗勋章”,作为“女王的客人”,所到之处更是受到隆重的礼遇。

    一个知识分子的选择

    在国外,叶君健在国内的遭遇以及对中国的评价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叶君健总是坦率地回答:“我在国内有时是一个批评者,但在国外我是一个无条件的爱国主义者。我们国家的人民、文化和山河抓住了我的灵魂,我永远爱他们。”

    叶君健身上体现了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一生忧国忧民的情怀。他14岁时离开闭塞的红安乡村到大都市上海读书,开始思考社会和人生,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世界语,就被她所蕴含的人类大同的理想所深深吸引。世界语在当时是弱小民族表达自己意志的重要渠道, 19岁,他在武汉大学外文系读二年级时开始用世界语写作处女作《岁暮》,并在几年后出版了世界语作品集《被遗忘的人》。叶君健说:“我觉得,我应该让世界人民,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听到他们的声音。”大学毕业后他去了日本,因为从事进步文化活动,被日本秘密警察逮捕入狱,并被限期离境。叶君健回国后,国共开始合作抗日。他回到武汉,在周恩来领导、由郭沫若担任厅长的统一战线机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负责接待支持中国抗战的进步国际友人,与史沫特莱、伊文思、爱泼斯坦、英国诗人奥登、塔斯社驻中国代表罗果夫等结下了友谊。在武汉期间,他还与老舍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49年11月,叶君健在回国的轮船上与老舍不期而遇,两位在国外获得声誉的中国作家一同携手回到祖国。“文革”中,老舍因不堪凌辱自沉太平湖,叶君健异常痛心,几夜不能安眠,但他绝不走这样的路。“文革”中,叶君健所在洋知识分子成堆的外文局成了重灾区,他被打成 “党外走资派”,遭到批斗。但他一直忍辱负重,不让自己丧失信心。他对夫人菀茵说:“我的一点冲击只是九牛一毛,无论发生什么困难,只要领导人能撑起来,奋发图强向前看,我个人这一点折磨又算得了什么?”在这场运动中有几件事情很能说明他的政治品格、个人操守以及对语言和文学的痴迷:与韩素音合力传递信息,及时阻止了江青《红都女皇》在国外出版;坚决不揭发同事杨宪益;用红色语录书皮作掩护坚持学习外语,并在“文革”后期秘密开始长篇小说的创作。

    像风一样穿越文化的边界

    叶君健在中国作家中最为独特的是,他是以世界语而不是中文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大学期间,英国老师朱利安·贝尔又鼓励他用英文写作,并向英国杂志推荐他的作品。这位年轻诗人是对叶君健一生有着重要影响的人之一,他出身英国文化之家,是意识流大师伍尔夫的外甥,思想左倾,与穷学生叶君健意气相投,友情深厚,曾邀叶君健陪他一起走过红军长征路,但几年后不幸牺牲在西班牙反法西斯战场上。他在写给母亲的家信中说道:“他是真正非常出色的年轻人……他在这个世界上一无所有……他本人非常可爱,非常吸引人。”

    叶君健一生熟练掌握了多门语言,包括世界语、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德语、丹麦语、日语、葡萄牙语、瑞典语、挪威语等等。他曾将丹麦、希腊、俄国、意大利、法国、美国、挪威等国文学名著译介到国内,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安徒生童话全集》。他共发表了小说、散文、译作、戏剧评论及儿童文学作品1100万字,其中外文占三分之一。他一生都沉浸在语言的世界里,编织着跨文化的彩虹。

    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缅怀叶君健时说:“面对这一事实,我们不禁会惊诧一个人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语言禀赋与如此旺盛的精力,如风一般穿越由语言构成的不同文化的边界。同时,我们应该追问,语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叶君健而言,语言就像一扇扇窗户,推开窗户,远处的群山涌入,生命空间得以阔大、明亮;同样的,理解叶君健,或许也要从一门门语言开始……我相信,叶君健的精神和成就将会一直启迪和激励着我们,为我们提供前行的动力。”

    用一生讲述中国故事

    不论用何种语言,叶君健一生都在书写祖国的土地和人民,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不论是作为作家、翻译家,还是作为编辑家和文化活动家,他都一直在向外国民众讲述中国的故事。

    抗战时期,他在第三厅工作时就选择了中国一些进步作家,如刘白羽、张天翼、姚雪垠等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斗争与生活的短篇小说,翻译成英文,发表在纽约的《小说》、伦敦的《新作品》以及莫斯科多文种的《国际文学》等刊物上。由他艰苦工作,穿针引线,中国作家讲述的中国故事开始被国外读者所分享。武汉沦陷后,他在香港期间,与戴望舒、楼适夷,徐迟、冯亦代等人创办了《中国作家》,对外介绍中国抗战文学作品,并第一个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叶君健回国后,放弃了自己的文学创作,转而从事文化交流工作。他大部分时间在中国外文局工作,长达42年之久,一直到将近80岁被查出罹患癌症才离开岗位。他发起和创办了大型英、法文期刊《中国文学》,与沙博里、杨宪益、戴乃迭等该刊的第一批译者以及后来者共同付出心血,使之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最重要的窗口。他还发起并参与主持了《毛泽东诗词》的对外翻译,与乔冠华、袁水拍、钱钟书等作为英译定稿小组成员一起工作,前后持续18年。他花大量精力认真研究了《毛泽东诗词》国外出版的五个文种的译本,发现其中错误、荒谬甚至严重歪曲的地方多不胜数,他就其中的问题加以分析,写成《毛泽东诗词在欧美文字中的十种译本》手稿。他曾经感慨地说:“我们的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确也应该‘面向世界’。但把中文的‘文学语言’转化成外文的‘文學语言’,确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叶君健多次随中国代表团出国参加国际笔会、世界语大会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并为中国作家协会加入国际笔会,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加入国际世界语协会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还应邀到欧美许多所大学演讲。他利用这样的机会,与国外老朋友重叙旧谊,改变对中国的看法,同时发挥他多门外语特长和广泛的国际文化界的影响力,帮助中国走向世界。

    他长期居住的位于北京恭俭胡同的一座小院——也成为一所“外交小院”。这所院子原本是大户人家的马厩,经叶君健夫妇精心改造,花木扶疏而且充满中国特色,这里留下过世界各地文化界人士到访的印记,演绎过一个个活色生香的文化旧事。

    如今,叶君健从事文化工作的儿子叶念先、叶念伦也经常在这座小院接待世界语者和国内外友人。斯人已逝,音容宛在每当人们走进这里,便会充满了敬仰和怀念之情。

    相关热词搜索: 彩虹 跨文化 叶君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