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静水流深

    时间:2021-02-23 07:53: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电影《不是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原著,讲述了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后方的重庆一个小小的农场主任职位更替的故事。故事虽小,但却蕴含着强烈的寓言性和国民批判性。导演梅峰改编而成的电影,更是将中国传统的美学风格与讽刺意味浓厚的故事进行了完美结合,不仅承接经典,而且关照了当下现实,是民族性美学电影的代表之作。本文将从人物塑造、“空气”营造以及其传统美学旨趣出发,对电影《不是问题的问题》进行分析解读,体味其静水流深,含而不露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 《不是问题的问题》    民族性    美学风格

    电影的民族性是指电影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电影。著名电影理论家李少白曾经对民族性电影做了一个总结:“所谓‘电影民族化’就是有分析有批判地继承、借鉴中外古今的艺术传统和艺术经验,在认真进行生活考察和素材积累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具有自己民族特色或民族性特征的电影艺术的过程。”①纵观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在早期就十分注重追求传统古典美学的意境营造,如《小城之春》中用长镜头和诗意化旁白书写女主角周玉纹徘徊于择善固执和红杏出墙的两难处境;《万家灯火》用白描的笔触写尽小人物的悲哀与社会的残酷;《枯木逢春》使用中国绘画手卷布局的形式描绘出“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导演梅峰为了真实再现老舍故事中三四十年代的抗战后方城市--重庆,建构起民族性的电影美学风格,在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开导之前,大量观看这一时期的影片,从中吸取养分和经验,从而使得影片颇具旧电影的风格和中国古典的美学旨趣。

    一、人物塑造

    在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中,“人”成为影片描绘的重点。电影通过丁务源、秦妙斋和尤大兴三个主要人物结构全篇,透过人物的性格塑造,来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在人物的来去,职位的更替之间,窥见处于人物背后等级与人情斑驳交融的中国社会。

    (一)内守者

    农场主任丁务源是影片开篇塑造的第一个人物,也是贯穿电影始终的中心人物。他是树华农场的主任,是世外桃源般农场的经营者,也是权钱利益下一个典型的中国式人物。他左右逢源,性格圆滑。对上谄媚巴结,对下收拢人心,将整个农场收拢得滴水不漏。电影在开场之时对于丁务源的塑造就是颇有深意的。影片将一个较长的中景镜头放在开场,对准丁主任对着镜头的演练:“三太太,农场的肥鸡肥鸭我给您放到厨房了。”镜子前的谄媚与之后的一声叹息,将丁务源的性格面具生动演绎出来,预示一场表演的正式开始。在面对农场不盈利,自己可能卸任的危机时,他为守住自己的职位,步步为营,试探人心。工人们、三太太、佟小姐、秦妙斋、尤大兴、明霞,所有的人都成为他的利用品,情感与正义被完全隔离在利益之外。正如鲁迅在《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所说的那样:“中国的作文和做人,都要古已有之,但不可直抄整篇,而需东拉西扯,补缀得看不出缝儿,这才算是上上大吉。所以做了一大通,还是等于没有做,而批评者则谓之好文章或好人。社会上的一切,什么也没有进步的病根就在此。”丁务源在所有人的眼中都是一个大好人,对所有人的要求都说:“不成问题”,但实质上,他才是农场最大的问题,是社会难以进步的病根所在。

    工人是农场中的另一种人,他們的存在在丁主任的口中是兄弟,在佟老爷的口中是活不下去的可怜人,在尤大兴口中是没有开化的虫子。但实际上丁主任只是在笼络人心,表面三分笑,纵容他们偷懒卖猪菜,转眼就在牌桌上把他们挣得的钱赢了过来,他们却还感恩戴德。佟老爷嘴上说他们是可怜人,不过是为了换掉丁主任而找的一个托词,工人的实际境遇他并不关心,他关心的只有农场的分红与盈利。就是这样一群在底层备受漠视和剥削的人,却使得尤大兴,一个英国著名大学的园艺学博士的改革家梦想就此破灭。表面上,是丁务源和秦妙斋的一系列煽动和运作使得尤大兴被工人们所憎恶,而实际上工人这一群体早已腐烂和麻木。他们习惯了整天打牌,不事生产,偷鸡摸狗的庸碌生活,他们是鲁迅笔下的“庸众”和“看客”,在无关自己利益之时冷眼旁观,在涉及自己利益时则群起围攻,暴动反抗。他们的些许恶习或许并不值得一提,但却使得腐化的文化结构更加牢固,改革的步伐寸步难行。

    (二)外来者

    秦妙斋,是第一个来到树华农场的外来者。他自称全能艺术家,却谁也没见过他的作品;他称自己父亲是名门望族,但跟工人赌钱却用花生米耍赖;李会计不给他钱办画展,他就去偷,偷不成还用言语来侮辱人。他是表面上的文青,实质上的流氓。在影片第一段刻画丁务源时,镜头是稳定的,视点也很少移动,甚至丁务源的表情也都是那么几个,给人一种厚重的面具感。但在第二段刻画秦妙斋之时,镜头开始变得跳脱起来,多摇移镜头,演员张超饰演的秦妙斋也是身体姿势极为丰富,语言也多矫情伪饰之感,戏剧色彩浓厚。影片还以一种“虚写”的手法来刻画秦妙斋,如秦妙斋的“来”和“去”都充满了神秘感,我们只知道秦妙斋原本是去接一位教授,可教授却在江边突然失踪了。秦妙斋或是害怕追究责任所以逃避现实,在无意之中闯入了农场,直到最后秦妙斋被宪兵抓走,我们也不知道秦妙斋是什么人,来自哪里,最后如何。这一方面使得影片风格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另一方面也将秦妙斋人物背景淡化,突出其性格特点,最大程度的达到批判性。

    尤大兴,一位留学英国的园艺学博士,志在改变现实的改革家。一方面,他管理经营能力极强,刚到农场几天,就将农场管理的井井有条,一派繁荣景象。另一方面,他对于中国社会的人情关系也极为淡薄,不会做“人”。他是一个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者,带着抱负和能力而来,但腐朽的文化氛围已经从上弥漫到下,甚至自己的老婆都是传统的拥戴者。蜉蝣难撼大树之力,最后他只能带着对人性的失望与沮丧黯然离开农场。作为电影中唯一的拯救者,尤大兴的结局不得不令人深思。他的黯然离去使我们窥到了农场身后有着庞大利益链的人情社会。与其说是丁务源和秦妙斋合力赶走了尤大兴,不如说中国社会中容不下像尤大兴这般的人。

    (三)附庸的女性

    在老舍的原著之中,并没有三太太和佟小姐其人,整个故事都是在农场之内展开的。如果影片只在狭窄的农场之内展开,加之影片和镜头的固定化,会使整部影片看起来更像一则寓言式戏剧而不是电影。而三太太和佟小姐的增加,不仅使得影片的叙事空间扩大,人物背景阶级分明,增添了影片的时代感,而且通过女性的性格塑造,更能看清处于人情关系背后牢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从而使影片达到更深刻的批判性。但令人遗憾的是,影片中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人物形象并不十分饱满,负面形象尽显。三太太是许家的管家人,也是丁务源最大的后台,她贪图丁务源送的东西,数次为丁务源说情,对丈夫说:“农场就算赔钞票,也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你还有许多比农场大的多的生意呢。”到最后也始终没有意识到农场经营的真正问题,甚至天真的发出疑问:“你说农场的果子结的这样好,怎么还赔钱呢?”佟小姐是大户人家的大家闺秀,但整个人的姿态却是虚荣的、做作的。她故作清高,实际上却是无病呻吟,只想摆出一副聪慧的才女人设。与秦妙斋谈恋爱不见得真情实感,但却数次被其甜言蜜语所蒙蔽。在秦妙斋被抓之后,哭了几天,再提起也只是冷冷地说;“秦妙斋就是个流氓,被抓了才好呢!”明霞是尤大兴的夫人,一个老式的中国女人。因为丈夫刚结完婚就出国留学,所以渴望安稳,希望能一直在农场里呆下去。她极力想做丈夫与工人们平衡的桥梁,但却看不清实际形势,加之贪图便宜,收下了工人们送来的鸡蛋,反而使其成为丈夫制定规则的破坏者,被工人构陷,无可奈何,最终只能离去。

    二、“空气”营造

    “空气”一词是由导演费穆提出,是指营造出影片所需的时代氛围和美学要求,给观众以美感和真实感。费穆在《略谈“空气》中曾说:“关于导演的方式,个人总觉得不应该忽略这一法则:电影要抓住观众,必须使观众与剧中人的环境同化。为达到这种目的,我以为创造剧中的‘空气’是必要的。”②在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中,导演梅峰在电影的镜头、色彩和声音上进行美学贴合,营造了真实与诗意并存的“空气”氛围,将观众带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重庆乡下的一个小小农场。

    (一)时代真实

    在《不是问题的问题》中,电影摒弃了好莱坞式的电影美学风格,整部电影都以一种极为稳定、平静、缓慢、克制的姿态展开,致力于营造出时代的真实感。首先,为了使电影在风格上靠近民国时代,营造时代感,整部电影都只是由一只50年代的库克镜头拍摄,黑白画面和胶片感凸显其怀旧风格,力图在影像技术上靠近时代特征。其次,影片中多为固定镜头,多中远景,少近景,几乎没有特写。特写在电影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镜头,它相当于音乐之中的重音,用以揭示人物情感,加强影片节奏感,引导观众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在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中,导演梅峰几乎弃用了特写,多以中全景来描绘人物,甚至有观众抱怨在观看电影最后一个段落时看不清演员的脸。这样的设置一方面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视角,如中国历代的人物肖像多為全身像,很少有像西方那样的脸部特写和半身像,而且中景镜头也是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景别叙事的核心语言。导演梅峰也曾说过为了使影片尽可能贴合时代,许多镜头都借鉴了三四十年代老电影的电影风格。如影片开头丁务源,三太太,佟小姐几人在一起打麻将的镜头借鉴了老电影《万家灯火》中一家人在饭桌上的镜头设置,都是用固定的中全景镜头来展现,来表现人物之间细致的情感变化。但与《万家灯火》表现亲情温暖不同,《不成问题的问题》致力于传达人性的虚伪与谄媚。另一方面,中全景为主的镜头体系也使得影像呈现更为客观,制造出一种间离感,观众不再进入剧情,而是冷眼旁观。旁观的视角使得观众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影片内容保持反省和审视,使得观众能抽离出影片的时代背景,观望对当下社会,达到跨时代讽喻的目的。

    (二)古典诗意

    在电影《不是问题的问题》中,影片处处显露东方式的沉静与含蓄,营造出了一种空灵写意的诗性之美。电影在音乐方面由著名民乐家冯满天制作,整部电影的音乐非常之少,只在每一段落的开头结尾伴随着音乐之声进行转场,其他时候则尽是鸟鸣虫叫的背景音,给人以简约清灵之感。而且整部电影完全采用中国乐器,阮咸之声余音袅袅,古典气质尽显。与音乐相互映衬的是电影的画面构图。首先,电影中画面颇具中国古代文人画的气质。人物每每行走于室外,就像是行走在画中一般,近处是流水潺潺,中间是丘陵小道,远处则是高山林立,烟雾缭绕,好似一幅笔触浓淡相宜、虚实相生的山水画。片中描绘景物的空镜头也皆有诗意,如反复出现的进入农场的木桥路的画面则是中国山水画中典型的平远式构图,画面有明有晦,视野辽阔。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坎坷崎岖的水上木道则将农场的世外桃源之感描绘的淋漓尽致。其次,电影的黑白影像不仅能够营造时代质感,也为画面增添了水墨诗情,使得画面“静之愈静,空之愈空”,意境简淡,气韵深远。最后,画面与影片气质相合,一些画面也借景抒情,表达人物的主观情感。如在秦妙斋进入农场之时,电影用摇镜头拍摄了云雾弥漫的树林,不仅营造出古典画中的朦胧之美,更是秦妙斋此时迷茫心情的真实写照,以景衬情。在影片每一段落的开头都会出现江水东流的画面,江水缓缓流过,看似平静,如同影片内涵一般,表面看似平静内敛,实则深不可测,波涛暗涌。音乐的简约,色彩的水墨渲染,空镜头的写意与传神使得影片充溢着古典诗意,营造出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华”的意境风格。

    三、美学旨趣

    电影《不是问题的问题》秉承着民族性的美学旨趣,将人物与叙事进行省略书写,锻造出点到即止,含蓄疏离的美学风格。但在这含蓄风格的背后,隐含着对中国传统人情社会的深刻揭露,对国民劣根性的自省与批判。

    (一)点到即止的美学风格

    首先,在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中,演员的表演风格都是内敛的,含蓄的,不漏痕迹的,其中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也没有人性两难的纠结,只有表演状态的自然化和生活化的呈现。演员范伟说这部电影“拍的淡,演的也淡”,他在整部电影中永远保持一副笑呵呵的样子,对所有人的要求都说:“不成问题”,不将自己的真正情绪有半点外露,只有偶尔通过他在镜子前的一声叹息,独自在后院惆怅吸烟的镜头才可以看到他些许的真实情绪,与整部电影的风格相得益彰。其次,整部电影在叙事也是虚虚实实,点到即止。电影中出现了多次“闲笔”,如秦妙斋去接吴教授时,吴教授却突然在码头上失踪了,秦妙斋也因此避入树华农场。但影片最后也没有说清楚吴教授到底为何失踪,秦妙斋为何因此被抓?还有丁务源因为船上遇难所以颇为狼狈的回到农场,向秦妙斋讲述自己的经历,说:“人这一辈子,命太重要了,当不当主任太次要了。”但是当秦妙斋问起船夫为什么没发现时,丁务源明显愣了一下,半晌才说出一个似是而非的借口:“可能船夫也睡着了吧。”这两处看似是“闲笔”,是叙事的省略,但实际上是导演的刻意安排。导演接受采访时说道设置吴教授失踪这一段落是看到民国一期报纸的奇闻轶事,说一学生被学校派去接即将来任的教授,没想到学生拿行李的功夫教授就失踪了,直到几个月之后才晓得当时教授因为自己的左翼身份被宪兵抓了。电影中吴教授的下落始终不明一方面凸显出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也为秦妙斋进农场做下垫脚,从侧面反映出秦妙斋懦弱无能的性格。而丁务源对秦妙斋似是而非的回答也使得他的话真假难辨,从而使得丁务源其人有了更为深刻的复杂性。影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闲笔”,如川剧小丑的插入,三太太唱杨贵妃与高力士,这些段落看似与剧情毫无关联,但却暗含丰富的隐喻与象征,且点到即止,将波涛汹涌的暗斗隐于表面祥和的气氛之中,只留冰山一角,引人深思。

    (二)深入其里的社会批判

    在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中,表面上只是讲述了重庆郊外一个小农场主任的职位更替的问题,但实际上是以小见大,揭露了中国人情社会的本质,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与自省。导演梅峰曾说:“小农场暗示或者呈现出来的人情世故,它背后有一个文化结构,这是中国文化结构大舞台的东西。”③人情,成为电影重要的命题,它意味着消解一切道德和秩序,模糊问题的原则和界限,使硬性规定成为软性的关系。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学者孙隆基这样解释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人情“在中国文化大传统依然笼罩的地方,为自己谋利益就必须在【人情】的磁立场中用扭曲的方式去进行。在这类情形中,放弃公然抗争的态度,往往只是【以退为进】的手法,亦即是以【多吃一点亏】的作风,先在社会观众面前赢取自己在道德上的优越性,然后再用【迂回】的方法去获得【利】。”④在影片中,丁务源就是善用人情、擅于经营关系的能手。对上,他做足了谄媚的姿态,每天给三太太送去农场的肥鸡肥鸭,陪三太太打牌不停送牌,三太太家里过寿的事情都一力承担,做足了人情。对下,他对待工人们十分可亲,纵容工人们偷鸡摸狗,看到工人们偷懒打牌不但不责怪,反而笑呵呵的跟他们一起打起来,深受工人的欢迎和爱戴。在面临被辞退的危机之时,他冷静自若,退居幕后。三太太、工人和外来的秦妙斋都成了他的利用对象,他在背后精心算计,步步为营,终于将继任者尤大兴赶出了农场,既顾全了自己的面子,又做足了人情。故事的最后,又回到了故事的起点,一场风波之后,丁务源依然是农场的主任,是大家眼中的“好人”。農场盈利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但到最后,盈利似乎也不是最大的事情了。人情利益使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视而不见。如三太太对许老爷所说“你还有许多比农场大得多的生意呢”,没必要去在乎一个小小的农场。可是大而化之,将农场视为社会的一个缩影呢,社会只可能在“人情”的面子里禁锢。这样的故事不仅在电影中循环,也在当下一直循环,更在中国的文化中循环。鲁迅先生在《论睁了眼看》中说道:“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⑤的确,在讲究人情文化的中国,国人愈来愈把圆滑当成周到,把谄媚当礼貌,把拉帮结派当作晋升之路,文化也愈来愈走向腐朽和堕落。

    四、结语

    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以平和缓慢的节奏结构全篇,运用固定镜头,黑白影像和古典乐器打造了一个富有民族风格的电影世界,从外在风格到内在气质都彰显了东方式沉静舒缓的美学旨趣,并将对人情社会的尖锐批判融入其中,将背后的暗斗掩藏于表面的祥和,使人更能感受到人情博弈的张力,言有尽而意无穷,静水深流,韵味十足。

    注释:

    ①李少白.电影民族化再认识[J].电影艺术,1989(3).

    ②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219.

    ③引用自https:///article/a035c22363cba78 bd4d6.

    ④孙隆基.奴化的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香港:集贤社,1985.8:143.

    ⑤鲁迅.鲁迅散文全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6:330.

    参考文献:

    [1]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2]孙隆基.奴化的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J].香港:集贤社,1985(8).

    [3]鲁迅.鲁迅散文全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6.

    [4]李少白.电影民族化再认识[J].电影艺术,1989(3).

    [5]陈婧,梅峰.《不成问题的问题》何以“不成问题”[N].中国青年报,2018-1-30.

    相关热词搜索: 静水流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