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胡适白话诗鼓吹的是与非

    时间:2021-02-23 07:58:2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胡适的白话诗理论鼓吹,主要见于《文学改良刍议》《谈新诗》及《尝试集》的三篇自序。《文学改良刍议》所论“须言之有物”等八事全部与诗有关。《谈新诗》的论点有四:诗体必须大解放,诗的进化即诗体解放,新诗语言须有“音节”,新诗语言须“具体”。《尝试集》自序的主要论点是:作诗如作文,文学革命毋庸置疑,打破一切枷锁镣铐,新诗的音节须顺应诗意,旧诗如缠脚新诗是天足。这些理论鼓吹,在当时无不切中时弊,待时过境迁,则无一不可质疑。

    关键词:胡适;白话诗;文学改良刍议;谈新诗;尝试集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5)03-0101-13

    胡适关于白话诗的理论鼓吹,主要见于几个文本:《文学改良刍议》《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以及《〈尝试集〉自序》,包括初版自序、再版自序和四版自序。近一个世纪过去了,白话诗仍未走出被质疑的困境,虽不曾“一失足成千古恨”,却已是“再回头已百年身”了。回顾当初首倡者的激情鼓吹,以近百年来探索前行的经验教训,检视其理论的是非得失,应该是一件不无意义的事。

    一 《文学改良刍议》之刍议

    1916年8月21日,胡适给陈独秀的信中说:“年来思虑观察所得,以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陈套语。三曰不讲对仗。(文当废骈,诗当废律)四曰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词)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此皆形式上之革命也。六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七曰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八曰须言之有物。此皆精神上之革命也。此八事略具要领而已。其详细节目,非一书所能尽,当俟诸他日再为足下详言之。”10月1日,陈独秀复函:“承示文学革命八事,除五、八二项,其余六事,仆无不合十赞叹,以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倘能详其理由,指陈得失,衍为一文,以告当世,其业尤盛。”胡适与陈独秀这两封信,载《新青年》第二卷第二号,1916年10月。胡适于是撰成《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在1917年1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

    由百余字的要领,到六千多字的文章,八事的顺序倒过来,首先强调“须言之有物”,然后依次是“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想来是主次分明的需要,但其中属于形式的“须讲求文法”与属于内容的“不作无病之呻吟”顺序颠倒,则应是疏忽所致。

    此八事全部与诗有关,亦不妨作为《诗歌改良刍议》。下面,笔者试依其内容与形式的顺序,就其所论的得与失,逐项作一浅析。

    1.关于“须言之有物”

    胡适写道:“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吾所谓‘物’,约有二事。”“(一)情感”,“(二)思想”。“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

    对于“须言之有物”这一项,陈独秀原本是有疑问的:“欲救国文浮夸空泛之弊,只第六项‘不作无病之呻吟’一语足矣。若专求‘言之有物’,其流弊将毋同于‘文以载道’之说?以文学为手段为器械,必附他物以生存。窃以为文学之作品,与应用文字作用不同。其美感与伎俩,所谓文学、美术自身独立存在之价值,是否可以轻轻抹杀,岂无研究之余地?”见陈独秀给胡适的信,《新青年》第二卷第二号,1916年10月。为此,胡适行文做了解释,说他所谓“言之有物”,与载道无关,而是指作品有情感有思想。而陈独秀的另一疑问:“况乎自然派文学,义在如实描写社会,不许别有寄托,自堕理障。盖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不同也如此。”同上。胡适则未加理会。而这正是胡适此论的一处破绽。

    诗言之物,惟“情与思二者而已”吗?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包括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二者在内的诗,它们所要表现的,不仅是我们的主观世界,还有我们所面对的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一方,诗的内容是情感(胡适认为包括美感。其实,“情”“思”“美”三项不妨并列)和思想(胡适认为思想即见地、识力、理想),在客观世界一方,诗的内容则应该是自然的景与物和社会的事与史。景、物、事、史在诗中出现,如果是作为意象(景、物是自然意象,事、史是社会意象),作为表现手法,写景、咏物、叙事、咏史的目的,就在于表达主观的情与思。但有的时候,景、物、事、史入诗,它们自己即是诗所要表达的内容,即是目的,即是诗人所要表现的那个客观世界,诗人并不想借景抒怀,托物言志,叙事、咏史也并不另寓情思,不想自堕情障,自堕理障。此时,诗的内容不是“情与思二者而已”,而是写景、咏物、叙事、咏史而已。此时,景、物、事、史即使还算是意象,也已经是(或近乎是)无意之象了。试读上古《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除了再现生活,还表达了多少“真挚之情感”和“高远之思想”吗?李白《望庐山瀑布》那“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景物摹写中所透露的情与思,怕也是难以寻绎吧?白居易否定“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式的写景状物之作,说是“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可是,景物诗为什么一定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呢?唯美之作不可以聊备一格吗?诗应该有情感有思想,诗有时也不妨“得象忘意”“玩物丧志”。当“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清]叶燮《原诗·内篇(下)》。,读者又何必冥思苦想,索求寄托?当诗无达诂时,诗其实也无须达诂。甚至连那“知人论世”的功夫也不妨省去,颂其诗,歌其词,沉醉其意象之美,不知其人,不解其意,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吧。

    2.关于“不摹仿古人”

    胡适滔滔雄辩:“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一味摹仿古人而不知创新者,其所作“即令神似古人,亦不过为博物院中添几件‘逼真赝鼎’而已。”他指陈三立(伯严)工于仿古,“半岁秃千毫”,不过是古人的钞胥奴婢。他盛赞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刘鹗《老残游记》,认为今日中国只有以白话文、白话诗“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 胡适 白话诗 的是 鼓吹 与非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