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融合与延伸:在统编教材中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路径

    时间:2021-02-24 07:53:0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范锦飘,广东省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四小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广东省骨干教师,省中小学教育科研骨干教师;东莞市范锦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学科带头人,市小语会副秘书长;《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18年5月专刊推荐人物。先后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市教育科研先进教师等。多次获得市级教学比赛一、二等奖,8次荣获省市科研成果奖,获市级以上奖励50多项,发表论文70多篇,参与编写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六上)教师教学用书,个人专著《小学语文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出版。

    文化是在融合中发展的。中华传统文化正是在融合与发展中不断地创造出了新的优秀文化成果。统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恰恰就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延伸,以下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经典与民俗的融合

    中国拥有灿烂辉煌的文化瑰宝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汉字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华,语文教材自然也承担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任务。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有经典的诗词歌赋、戏曲综艺、书法绘画等,又有传统的民俗文化。统编一年级教材就包括很多经典内容,有韵文《对韵歌》《古对今》,有古诗《画》《古朗月行》《悯农》《江南》,有“日积月累”的经典格言或诗句,还涉及了一些民俗文化的内容,如“和大人一起读”的《剪窗花》《春节童谣》等。

    这些经典的古诗文作品与民俗文化的融合,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提醒教师在引导儿童阅读经典中国文学作品时,也要了解相关的民俗文化,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魅力,产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树立文化自信。

    为了更深入地认识经典,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吟诵古诗,重拾诵读传统,将经典熟记于心。对于民俗儿歌作品《剪窗花》等,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制作富有文化特色的作品。对于《春节童谣》,则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过年的时候有哪些活动,让学生自己也编一两句童谣。

    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中华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既包含传统文化,也包含现代文化。统编一年级教材很好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例如,教材中既有古诗,也有现代儿童诗和童话作品。古诗简短、意境深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现代儿童诗和童话作品则充满了童趣,既有利于学生识字,也规范了儿童现代白话文的语言运用。教师应引导学生背诵经典古诗文,熟读经典现代诗文。

    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作品融合的方法。如一年级上册《四季》一课,学完第一小节“草芽尖尖”,可以带着学生一起诵读《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学完第二小节“荷叶圆圆”,可以带着学生复习古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又如,学习了《青蛙写诗》一文后,可以让学生回忆会背的古诗,并表扬学生:“你们是会背诗的小青蛙呀!”学习了《古朗月行》一诗后,可以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儿歌《月儿弯弯》,体会这两篇描写月亮的作品有什么不同。

    三、图片与文字的融合

    统编教材为很多图片配上了文字,尤其是那些包含传统文化内容的图片,不仅增加了趣味性,也增强了感染力,更能吸引学生阅读,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例如,一年级上册的《识字①:天地人》《识字②:金木水火土》,文字本身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五行的观点,配上傅抱石的国画插图,意境更为深远,文化韵味十足。《识字③:口耳目》一课的插图中,两个小女孩的穿着打扮以及小男孩阿福都是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的文字配上京剧人物卡通形象,通过文字与图片的融合,有效地渗透了传统文化教育。又如《剪窗花》表现的是传统民俗文化。文中配上了窗花插图,学生们一边看着喜鹊、胖娃娃、鲤鱼、公鸡、鸭子的窗花,一边朗读儿歌,传统文化的种子便在心里悄悄萌芽。此外,《江南》《画》《古朗月行》《风》这些古诗配的是国画插图;而儿歌《春节童谣》插图是两个儿童,一个放鞭炮,一个点灯笼。以上图片与文字的配合全都恰到好處。

    四、汉字文化教学的延伸

    中华传统文化还包括汉字的文化。汉字从甲骨文开始,到现在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汉字是怎么来的?是怎样构字的?了解这些对识记生字非常有帮助。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时,可以渗透有关汉字演化的内容,既能提高学生识字效率,又能传播汉字传统文化。

    例如,《识字④:日月水火》一课要让学生认识“日、月、水、火、山、石、田、禾”这些生字。除了形象直观的插图,还配了甲骨文,帮助学生了解文字的形成:先是古人根据事物的形状画出来,经过不断演变才成为今天这样的文字。学生结合图片,对比甲骨文和现在的文字,明白了相关字理,了解了汉字的文化,就更容易识记生字了。课后拓展练习要求学生把图片、甲骨文和相应的字进行连线,进一步巩固所学新字。

    又如,《日月明》一课中的“明、男、尖、尘、从、众、林、森”都是会意字,分别由相应的偏旁和部首组成,是根据偏旁部首的意思组合成新字的,既是一种构字的方法,也是一种汉字文化。在教学其他生字时如遇到类似的会意字,可以让学生把偏旁和部首先拆开、再组合,引导学生猜测字的意思,以便更好地识记汉字。

    五、经典古诗教学的延伸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最经典的部分,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就有6首古诗。这些古诗既经典又浅显,易于学习和背诵。学生可以从中初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的特点,也初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为阅读更丰富的其他内容和体裁的诗歌打开一扇大门,得以进入我国古代灿烂的诗词文化宝库,从小种下诗歌的种子,受到古代诗词的熏陶。在教学古诗时,要引导学生熟读和背诵并适当拓展延伸,可从诗歌延伸到诗人,延伸到诗词文化,延伸到汉字文化,延伸到吟诵,延伸到其他诗歌的学习。

    例如《江南》一诗,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配着调子吟诵。这种吟诵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将古诗记得更牢,还能认识到吟诵本身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比了解汉乐府诗歌和其他古诗的区别,也可以适当拓展一两首其他的汉乐府诗。如让学生读一读《敕勒歌》《长歌行》等,既能加强对汉乐府诗的体验,又学习了传统文化。

    又如,在学习《古朗月行》这首诗时,可以适当拓展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学习了《悯农(其二)》后,可以拓展学习《悯农(其一)》,并拓展介绍诗人李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从而激发学生对农民的劳动成果更加珍惜的感情。

    教师应注意拓展延伸不应增加学生的负担,内容不能太难,延伸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六、地方特色文化的延伸

    我国的56个民族各有自己的特色文化,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在教学拓展和延伸的部分,适当补充地方特色文化的内容,使地方文化能够被了解和传承。

    例如,每个地方过春节的习俗都是不一样的,在《春节童谣》一课,有些学生的故乡不是本地,教师就可以让他们说一说在自己的家乡是怎么过春节的,与当地有哪些不一样。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讨论春节与中国其他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不同。

    又如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因为每个地方过端午节时都可能有些不同风俗,有的地方赛龙舟,有的要喝雄黄酒,有的要挂艾叶等,这些都是地方的特色文化,可以适当进行拓展延伸。

    再如,笔者所在地区是岭南广府文化集中地,因此在教学《雨点儿》这篇课文时,就以一首广府文化童谣《落雨大》作为导入: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不但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将地方特色文化带入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师应不断深入理解和研究统编教材,通过融合与延伸,探求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相关热词搜索: 中华 文化教育 路径 延伸 融合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