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情境中浸润儿童心灵

    时间:2021-02-24 07:59: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源泉,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运用情境,突出文化,彰显文明,让中华传统文化浸润儿童的心灵,为他们着上生命的底色;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发展,积攒丰赡的底蕴,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情境教育 传统文化 汉语文 浸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4-032

    于漪老师曾说:“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它们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学语言,必然与文化血肉相连。”德国教育家普朗格认为:“语文教学即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认识了解中华文明,感知领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与丰赡,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也是历史所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那如何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去陶冶熏染学生,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滋养、丰赡他们的生命呢?

    一、妙设诵读情境,通过语言积累拓展语文的宽度

    古典诗词以其深邃的意境、凝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和谐的音律、丰富的内涵以及其匠心独具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独树一帜,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文学高度。古典诗词当之无愧地成为小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最佳启蒙教材。它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祖先们沉重的生活,批判社会的不公——“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它传递着凛然的正气——“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它引人遥望“寒山石径斜”,凝思“莲叶何田田”;它引人沉醉于“暗香浮动月黄昏”,憧憬着“深巷明朝卖杏花”。可以说,诗词在中国文学宝库中,满目珠玑、美不胜收。诵读它们不仅当时就齿颊生香,而且日后还能强身健脑。

    熟读成诵是语文学习的法宝,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效手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引领学生徜徉于古典诗词的国度,进行吟诵、积累。诵读古典诗词,让学生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了解先人的心境,知晓祖国文化的伟大。我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用情境诵读古诗词这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领悟古典诗词。

    除了在课堂上精心创设古诗词诵读的适宜情境外,我还在特别的日子或特别的场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诗歌来让学生诵读。如,在教师节、母亲节等节日,诵读一些写给教师、母亲的诗词。在不同的节气,随着气候的变化和校园环境的不同,我进行了“在农历的天空下”主题阅读的实践与探索,要么利用语言描绘情境,要么运用图片再现情境,要么采用多媒体丰富情境,要么带领学生直接漫步美丽的校园与南通当地的自然名胜,妙用“大自然”所创设的真实情境,给他们提供一片芬芳的诗词学习的土壤,带领他们走进馥郁的古典诗词的花园,沉浸其中。这样,让他们情不自禁地吟哦相应的古典诗词,见证大自然的神奇,参与师生共同编织的生活,感受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

    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园林式的学校里莺歌燕舞、百花盛开,到处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这时,我和学生们在校园里寻找春天。看到这番情景,他们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刚背完贺知章的《咏柳》,他们又摇头晃脑地唱起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噢,原来是一群小鸟在枝头在唱着欢快的歌,它们好像在比谁的歌声最悦耳、动听。不知不觉来到操场上,只见一群小伙伴们正兴高采烈地放着风筝,他们又放声吟哦起高鼎的《村居》……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沿路寻找春姑娘的足迹。每当欣赏到所积累的古诗词所描写的景物时,一首首古诗便从他们的脑海里蹦出来,从他们的心里流淌了出来。那种成就感、愉悦感,怎一个“醉”字了得?这种乐趣已经不仅仅是寻找春天的形式上的肤浅趣味,而是融入思维、智慧的一种动脑的、顿悟的高级智趣。

    有人说:“一个民族的存在,不只在于它拥有多少疆土,不只在于它拥有多少财富,不只在于它拥有多久的历史。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文化不倒,民族不亡;文化强盛,民族振兴!”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和学生们一起不断“补血养颜”,然后厚积薄发,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扎实、厚实,让我们的学生更有文化味儿!

    二、改造文本设境,发掘教材内涵感知语文的深邃

    从现代课程观念来看,课程不再仅仅是一门壁垒森严的学科,还应该是社会生活和历史经验的窗口;课程的知识也不再仅仅只是专业性的,还应该包括与课程相关的其他知识。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不能只停留在语文基础知识传授上,还要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传统,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改造文本,使教材文本活化成儿童可以亲近的情境,将传统文化有机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王自文老师在解读《古诗两首》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广的文化视野,洞察了《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古诗的内在联系和同构本质。于是,他以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怀为主题,将三维目标、三首古诗(补充《示儿》)有机地整合为一体。这就是教师的二度改造,将文本符号“活化”成教育之境,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内容。教学时,王老师让学生精读两首古诗,感受这样的情感:“用遗民之泪浇权贵之醉,让人心酸;以权贵之醉衬遗民之泪,让人悲愤。”这种形象、情景、氛围的强烈反差,把师生带入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岁月,经受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洗礼。此情此景,儿童是很容易“入境”的。而补充的《示儿》一诗,“则从时空的比照上,产生了另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一年又一年、苦盼再苦盼,一次次希望化为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失望又燃起一次次希望,然而一直到死,诗人盼来的依然是山河破碎、遗民泪尽。这种时间上的纵向对照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王崧舟语)

    王自文老师站在文化的制高点,用文化的眼光审视文本,透过语言文字管窥文本的文化背景,并以此为基点铺陈预设,扩大文本背景,丰富文本内涵,放大了学生的学习基点,深化了学生感悟的层次。这不但让课堂教学思接千载、丰富灵动,而且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民族文化产生虔诚的向往之情,在文化浸润中获得生命的成长。这样的情境真的是浑然天成。正如曹明海、陈秀春在他们的著作《语文教育文化学》中说:“语文教材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如果看不到它的文化内涵,不能充分挖掘它的文化意蕴,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三、巧借节日情境,于愉悦身心中品鉴语文的厚度

    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应是课内外学习语境的有机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更应当加强课外的生活实践与感知。而中国传统节日是值得利用的极佳时机。

    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意蕴深厚,烙下了人类独特的文化印记。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一个个节日就是一幅幅鲜活的画卷,浓墨重彩;如一首首歌曲,散发着历史与文化的芳香。而相应的诗词文学更增加其生动的气韵。它们已随着中华民族走过几千年,跨越时空,延续至今,并将继续走向未来。

    对孩子来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过节。每逢节日,我们会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确定主题大单元情境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领他们走近传统节日,让他们在活动中动手实践,充分展示自我,同时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为了过好2013年元宵节,年级组的教师群策群力,用心设计了丰富的主题单元活动。语文教师精心挑选了一些名家创作的古诗词编成读本,内容包括唐代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崔液的《上元夜》、卢照邻《十五夜观灯》;宋朝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欧阳修的《生查子 元夕》、姜夔的《诗曰》;明代唐寅的《元宵》等。然后,利用阅读课的时间和学生们一起欣赏、吟唱。学生们在寓教于乐中轻松地学会了这些古诗词。元宵节那天,全校师生和家长代表在学校里一起欢度节日。节日前,学生心中的那种期盼、那种兴奋,都在过节中得到释放。孩子们参与其间,激情四射。看,学生为了吃上一碗又甜又香的圆子,个个忙得不亦乐乎。热气腾腾的圆子出锅后,大家品尝各式各样、富有创意的圆子。然后,学生们有的拖着不同材料制作的兔儿灯,有的拎着大小不一的荷花灯排着整齐的队伍,或一起走进珠媚园猜谜语、赏花灯;或在池塘里放荷花灯,吟唱有关元宵的经典诗词。最后,大家再次在教师的带领下,秩序井然地来到学校西边的围墙外,一边看极富南通地方特色的放哨火,一边说着童谣。这样让人恍如进入了时光隧道,感受着泱泱中华的悠久历史与文明。这一刻,学生们别提有多兴奋了,个个都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海洋之中。

    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让学生了解了元宵节的习俗,又培养了他们的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尤其是节日文化所带给他们的欢乐。文明传统习俗的魅力,一定会让他们终身铭记。而此时诗词文化的学习,更显得灵动有味,有了生命的气息。

    用多彩的活动,串起一个个亮丽的节日。学生们参与其中,浸润其间,体验着过节的快乐,徜徉于文化传统的氛围之中,品味着语文的精彩,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这怎能不让他们对孕育出如此丰富灿烂的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产生自豪感呢?做中国人,过中国节,这是一件多么值得自豪的事情!他们认识到节日不仅仅是日历上的一张纸,更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与力量。这又怎能不勾起他们的向往之情、传承之意?

    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文明的源泉。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作为自己的教学追求,将传统文化的光辉种子播撒进学生的心田,为他们的生命着上民族的底色,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于漪.聚焦在文化认同上[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8-9).

    [2] 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责编 韦 雄)

    相关热词搜索: 浸润 中华 情境 传统文化 心灵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