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西部山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探索

    时间:2021-02-25 07:54:3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成功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学校形成比较稳定的、鲜明的个性风格。我们在深入了解金山镇区域特点和细致分析学校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发现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山打闹”,并把它作为校本课程的重点和亮点进行开发打造。

    关键词:校本课程 西部山区 开发探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国家课程校本化是重点,校本课程特色化是热点。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学校以优越的智力、财力、政策环境为支撑,成为课改先驱者,引领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课改革命,研发了许多“适合的、有层次的、可供选择的、促进个性发展的、提供不同学习经历的”校本课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绝大多数西部农村山区学校,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教育发展相对落后,课程改革总体水平堪忧。作为一所西部农村山区小学,如何因地制宜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资源,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一直踏实地行走在探索的路上。

    一、科学开展校情SWOT分析

    金山小学是一所典型的西部农村山区小学,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金佛山腹地。学校1200余名学生,生均使用面积约有6米2,生均1.5米2的泥土操场经常尘土飞扬,教学辅助用房极其缺乏,没有单设的功能室和先进的设施设备,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3岁,音乐、体育、科技等学科专职教师严重缺乏。学生90%来自农村,40%来自高山、高寒地方,50%属于全留守或半留守儿童,30%属于贫困儿童;70%的家长属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教育观念落后,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的习惯养成,培养艺术修养,促进能力提高。但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相当迫切,片面追求语数成绩,60%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觉有压力,差生、特差生约占10%。山区学校经费紧张,日常办公勉强可以维持,用于课程改革的经费严重不足。

    这样的起点,多数领导和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困难重重,压力巨大,和上海、江浙一带的学校相比,如同实际距离一样遥不可及,害怕收不到场、合不拢口。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刻不容缓,校本课程必须开发,困难变成了责任,压力变成了渴望。

    二、提炼特色教育理念和课程哲学

    学校教育思想是校本课程的实际指导,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思想、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我校经过多次考察、认真研究、反复论证,提出颇具特色的“春笋教育”笋竹文化特色,确立“天天向上节节高”的核心价值观,提出“乡土根、民族茎、全球眼”三大层次培养目标,建立以下课程哲学。

    课程即生活。关注生活,尊重环境,构建适合的课程。提供多样化课程资源,丰富童年生活,培养学生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启智、宏德、健康、向美的多种学习经历,促进艺术熏陶与技能训练,具有感恩向善、热爱自己、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的思想品德,逐步形成“乡土根”。

    课程即经验。关注生命,尊重差异,构建选择的课程。注重知识积累与思维训练,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行为规范、习惯养成、运动练习、诚信交往的过程,初步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怀,逐渐茁壮“民族茎”。

    课程即成长。关注生长,尊重个性,构建自主的课程。改变教学形式,拓展学生视野,拓宽学习空间,引导实践与创新,体验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热心公益事务,形成社会态度,初步具有“全球眼”。

    这样的课程哲学帮助教师用理性的眼光认识、反思教育,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为课程开发的创造空间提供了方向和路径。

    三、三“因”举措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必须充分利用社区、学校课程资源,体现本校的教育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特点。我校通过对学生需求、家长需求、学校需求进行科学而综合的评估和分析,对地方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以面向每一个学生,发展科技、人文、艺术、体育等特长为方向,以地方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乡土体育文化资源三大着力点为开发途径,不断发展,不断充实。

    1.因地制宜,彰地方文化资源为校本课程

    成功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学校形成比较稳定的、鲜明的个性风格。我们在深入了解金山镇区域特点和细致分析学校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发现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山打闹”,并把它作为校本课程的重点和亮点进行开发打造。

    “金佛山打闹”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极高艺术价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历史悠久,起源于盛唐时期,原是地主阶级为压榨当地群众劳动价值而采取的手段,后来逐步演变成为劳动人民在播种、栽秧、除草、收割、采笋等劳作期间,为消除疲劳、促进生产、庆贺丰收而进行的嬉闹活动。但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消失,几近失传,后经过当地文化站的收集整理,使得这种原生态的、纯地方的文化在2010年成为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内容丰富,采用平声和尖声的唱腔,以说唱、对白、盘歌、盘鼓、对唱的表现形式,配以铜锣、皮鼓的打击节奏,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即兴创编内容演唱。

    “金山打闹”就是得天独厚的校本课程资源,值得研究和挖掘、传承和发扬,这是让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生动内容,是让学生艺术萌芽、个性成长的肥沃土壤,对民族多元文化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弘扬有着深远意义。我们收集“金山打闹”纸质、音像资源,深入山乡僻野走访多位尚在人世的非遗传承人,反复调研论证形成“金山打闹”校本课程方案,2014年上期正式启动这一校本课程,聘请非遗传承人到校开课任教,选拔优秀学生成立“金山打闹”表演团,并逐步探索独唱、合唱、表演唱、集体舞蹈的表演形式,逐步创编符合时代特点歌唱内容。

    2.因循传承,扬历史传统文化资源为校本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根据学校条件、家庭条件、学生特点,我们开发了竹韵诗词、传统诗词经典、童诗童谣、陶笛(民族音乐)、校园剧等课程。我们采用分年段、分层次的形式,选修与必修相结合,自主选择与优秀选拔相结合,基础掌握与特长培养相结合,成立“笋娃”话剧社、陶笛乐团、合唱团、诗歌社。

    “竹竿舞”原是黎族、佤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舞蹈,又称为“跳柴”,被外国游客赞作“世界罕见的健身舞”。它不受场地器材限制,能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和节奏感,在愉快的气氛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在舞动中体验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与本土融入度愈高的校本课程愈具生命力,更容易形成特色。金山小学四面环山,遍地竹林,尤以方竹盛名,所产方竹笋畅销海内外,笋竹与当地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凸显“春笋教育”特色,我们着力开发与笋竹文化有关的校本课程。“竹竿舞”在2014年上期成为我校校本课程,我们采用分班教学的形式学习基本节奏和动作,再进行花样练习,2014年下期融入大课间活动,成立“竹竿舞”表演社团,明快的律动给学校带来生机与活力。继“竹竿舞”课程之后,我们还开发了竹编、竹雕、竹蹴鞠、竹节绳、竹类种植和研究等校本课程。

    3.因陋就简,变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为校本课程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浓厚的土壤和亲和力,具有竞争性、健身性、文化娱乐性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淳朴的民族精神内涵,能使参与者达到心里和生理的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促进了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我们立足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动作要领和方法,发展空间感知能力,体验传统文化快乐为出发点,选择合适的、有条件达到的项目设置课程,开发了跳皮筋、翻花绳、踢毽子、六子棋、象棋、竹蹴鞠等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今后,我们还将逐步增设滚铁环、扔沙包、斗鸡等课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些体育活动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兼具独特的风格,寓民族精神内核于健身、趣味、娱乐之中,学生获得了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快乐感,个个乐此不疲。

    两年多的探索,我们洒下一路艰辛一路汗水,也收获一路芬芳一路阳光,学生气质实现重建,教师角色实现重构,学校形象实现重塑,教育品牌逐渐闪亮。2014年以来,我们的课程改革实践得到北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等专家教授的肯定,得到国家和市区多个媒体的关注,学校成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体育艺术特色学校”,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西部农村山区学校课程改革之路。

    相关热词搜索: 山区 校本课程 探索 农村 西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