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论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历程

    时间:2021-03-07 07:57: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总结改革开放30年学校体育教师建设与发展的成就与经验,是我们继往开采的重要基础。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激发我们改革创新的动力。通过对我国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历程和实践探索的盘点回顾,研究总结了30年来我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成绩,并提出几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基本问题,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我国体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

    中国分类号:G811.5 文章编号:1009-783X(2009)04—0446—03 文献标志码:A

    30年的历程与发展,30年的努力与奋斗,见证了中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辉煌,点燃了中国体育教师队伍壮大与专业的新引擎,燎原了学校体育改革与创新的火种,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复合型、专业化体育人才。盘点回顾我国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历程和实践探索,研究思索我国体育教师队伍的发展问题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历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推进我国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构建有中国特色、民族特点的学校体育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30年来我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简要回顾

    1.1 恢复与全面发展,规范与合理化阶段(1978~1987年)

    1977年我国全面恢复高考以后,体育教育专业重新纳入本科教育的培养轨道,1978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得以恢复。1982年,首次开展了“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评选活动”,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总结表彰发奖大会,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国家教委体育可1986年10月印发《高师体育专业教学计划试点改革方案》,体育专业逐步步入正轨,为今后体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985年我国体育院校研究生招生达到119人,同年我国还建立了首批学位授予单位和授予点,标志着我国体育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1986年2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学校体育的任务和培养体育师资的要求、加速培养中小学体育新师资的系列解决措施。此阶段,国家以及各省市将体育师资的培养和提高纳入工作日程,把函授列入正式学制,举办了多期短训班、助教班、岗前培训班、单科进修班、教学研究班等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职后培训,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逐步得到了改善,体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和研究生培养进入了恢复和全面发展、逐步规范和合理化的阶段。

    1.2 落实与加快发展,深入与规模化阶段(1988—1998年)

    1990年以后,各地、各专业点的改革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成绩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培养和培训体育师资工作的重点,转向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和在职体育教师的素质,即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着眼于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继续教育。为此,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深化本专科体育专业和教学改革措施。1997年2月,国家教委制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试行,迈出了培养新型体育教师的第一步;通过举办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突出了体育教师和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加速了体育学博士和硕士的培养进程。同时,改进培训与进修学习,主要体现在学历进修、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学研究、举办学术研究会、开展教学评估、体育教研员培训、提高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竞赛等,把观摩、学习、检查、交流、研讨结合起来,目的是取得教师资格、合格的学历或学位,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

    1.3 改革与创新发展,系统与专业化阶段(1999—2008年)

    21世纪面对体育教育人才的要求和市场竞争的挑战,体育教育专业师资以培养体育教师为本、辐射其他体育相关领域。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2005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促进了体育师资培养更加科学、规范、人文。2005年在我国建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为我国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开辟了新的培养渠道。高等学校体育领域出现了高级访问学者、高级研讨班、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教授学术班等高级职后培训形式。中小学体育教师在组织学历进修的同时,开展了体育师资系列培养计划和培训行动:“跨世纪园丁工程”、2008西部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体育教师远程培训计划、各类体育科学大会或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等,为优秀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搭设了发展平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骨干教师。此阶段,体育学科结构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心从培养知识型、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体育师资培养具有向中西部农村地区和边远民族地区倾斜、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实现更大范围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共享和实效性强、专业化突出的显著特点。

    2 30年来我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成绩

    2.1 我国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蓬勃发展,为学校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体育教师队伍快速壮大、学历达标率显著提高,基本满足社会需求。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专任体育教师近50万名(包括中等职业学校、职业初中),见表1。教师队伍得到壮大,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培养了一大批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术过硬、教学教法新颖、科研能力突出的体育教师,基本解决了体育教师“精专业、懂教学、通技能”的问题。

    体育教师学历达标率显著提高,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形成教师队伍高层次学历、高水平教学的良好格局。1981年我國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大学体育教师只有5 406人,占总数的47%;到1993年就上升到14 003人,占总数的67%。2000年,我国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大学体育教师达90%以上。1987年我国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高、初中体育教师分别为19 607人和23 512人,分别占总数的62%和23%。到2000年底,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291 596人,总的学历达标率51.27%,其中小学体育教师130 681人,学历达标率61.84%,缺额9万人;初中体育教师129 705人,学历达标率占57.90%,基本满足需求;高中体育教师31 210人,学历达标率为36.76%,基本满足需求。到2007年,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433 352人,总的学历达标率81.2%,其中小学体育教师196 476人,学历达标率为67.6%(专科以上);初中

    体育教师166 033人,学历达标率为94,9%(本科以上);高中体育教师70 843人,学历达标率为82.2%(本科以上);高等学校教师54 992人,学历达标接近100%(本科以上),解决了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的问题,满足了学校和社会对各层次体育教师的需求。

    2.2 我国体育师资培养成绩显著,为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体育师资培养能力明显增强,注重高层次人才,结构发生变化。目前,我国已有109个体育本科专业点(其中体育教育专业点67个)和100个体育专科专业点。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本专科毕业生22 607人,体育本专科在校生92 526人,体育本专科招生数25 909人。每年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类进修培训和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体育硕士、教育硕士)博士学位等形式培养了大批人才。

    研究生人才培养显著增加,注重高层次专业化的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生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止到2004年,我国体育学有74个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5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2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培养院校从单一的体育专业院校拓展到师范类和综合性院校,呈现出多样的人才培养格局。体育学科结构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心从培养知识型、学术型人才為主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3 我国体育教师培训深入推进,为实现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化”师资培训特点,满足了体育教师和社会的需求。改革开放30年以来至1983年,根据“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了以教材教法过关为重点的教师培训工作。1983—1989年,为了帮助各级学校教师达到应有的合格学历标准,在教材教法过关培训的同时,举办各系统的、短期的文化进修班,实行《专业合格证书》制度,进行了以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为重点的培训。1991年以后,我国师资培训由学历补偿教育为主转向教师培训为主,进入了学历培训和教师培训交叉的时期。经过多年的努力,体育师资培训呈现出“五化”的特点:即培训对象的全员化、培训层次多样化、培训渠道多元化、培训形式创新化和培训影响社会化,体现了体育教师培训的科学、专业、有效。

    2.4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促进了体育教师专业化

    体育教师专业化是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第一要素,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体育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和发展。为进一步深化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交流各地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经验和体育教学经验,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举办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以及全国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等活动,为全国优秀教师和体育工作者搭设展示平台,培养了一批优秀骨干教师,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了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教与学研究,强化了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和基本运动技能,探索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途径方法,积极转变教学行为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

    2.5 我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完善,走上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相关法规陆续出台,有关教师的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培养和培训、考核、待遇、奖励、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全面的法律规定,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奠定了法律基础,增强了法制效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制定了政策法规与制度,通过建立中小学体育教师专门的进修培训机构,例如,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的体育系科,使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工作越来越规范化和制度化。

    3 30年来我国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体育师资的建设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欣慰、鼓舞。这是中央、教育部、各省市部门正确领导的成果,也是我国学校体育战线广大体育教师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的结果。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有几个基本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3.1 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

    30年来,我们取得显著的成绩,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教育部、体卫艺始终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与健康为宗旨,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为核心,有效实现体育人才培养与体育师资队伍壮大的结合、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体育发展的结合、体育教师专业培训与体育教师改革创新的结合。

    3.2 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体育人才培养的规律

    30年来我国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的历程表明,只有不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去研究体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坚持把体育教师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战略,遵循体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和客观要求,才能推动学校体育可持续、健康地发展。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和完善就业与招生、改革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3.3 坚持育人为本,注重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体育教师素质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要素,有了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教师,才有改革创新学校体育的能力。由于近几年来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生源448质量下降的趋势,我们需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重视思想教育,重视理论实践的结合,注重技能教法,注重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专业人才融合的问题,确保体育师资培养中知识、技能、素质的辨证统一。

    3.4 坚持教学实践环节,突出教学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因素。分析近年来体育教师资格考试中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不会上体育课、不会进行教材教法分析、不会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等问题,体育院校需进一步思考教育体制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办学特色需突出实践性特色,需关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体育教学能力与体育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突出教学环节实践与学生运用能力培养的结合。

    3.5 坚持解放思想,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建设一支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先进的教育思想、良好的业务素质、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相对稳定的专业化体育教师队伍,是确保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成功的根本所在。我们要把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的地位,切实保障和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更多关注农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和先进个人的评选与表彰,提供一定教学科研经费,充分激发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学校体育工作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3.6 加强体育教师培训,持续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创新

    针对体育教师教学实效性差的现状,分析其教学组织、方法、手段不丰富的原因,定期加强体育教师各层次、各阶段培训是首要解决要素。要确保培训机构、培训课程、培训方式、培训教师的专业化;培训观念上要以是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出发点,是否能调动教师积极性为基础,是否能引导教师自主反思为目标;培训要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运用,掌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手段方法,引导体育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转变,指导体育教师怎样进行教学反思,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最终推进学校体育不断改革、突破创新、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杜俊娟,50年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J],中国学校体育,2003(3):70.

    [2]杨贵仁,中国学校统一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7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2-33.

    [4]陈爱霞,董国永,体育师资培养的团队合作模式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2):105—107.

    [5]黄英豪,李启迪,徐金尧,技术理性一实践理性一反思理性一行动研究在体育师资教育中的应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2):183—184.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