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基于流动性过剩的货币调控研究

    时间:2021-03-25 07:51: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作为世界经济目前共同具有的特征,流动性过剩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特征。自2008年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危害引起了普遍的关注。流动性过剩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消极的影响。针对流动性过剩进行研究,采取实施货币调控的相应策略,不仅能够从理论上引导中国经济步入健康发展轨道,而且能够从实际上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货币调控;策略

    作者简介:孙钦波(1976-),男,山东临沂人,中国银监会山东省监管局,经济师。

    中图分类号:F8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2.6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2-149-03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持续迅速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然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面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正在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投资理财方式,形成了通货膨胀压力,产生了资产价格泡沫,导致了社会经济的深层危机,给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考察流动性过剩的主要特征,分析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探讨流动性过剩造成的影响,寻求应对流动性过剩的货币调控策略,不仅具有引导中国经济走向健康发展轨道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解决当前迫切需要正视的现实问题的实际意义。

    一、流动性过剩的主要特征

    通常而言,流动性是指资产可能转为实际购买力的速率等潜在状况。有关流动性过剩,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两个层次来阐述。狭义的流动性过剩所指的是银行系统拥有过多的超额储备,也就是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远远超于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而广义的流动性过剩所指的是过多的货币供应,能够采用货币供应量指标以及经济货币化程度指标等加以衡量。总的来说,中国当前的流动性过剩具有的特征主要为以下几种。

    (一)过多的货币供给

    过多的货币供给,不仅表现在货币供应量近年来增速过快方面,而且表现在相对于实体经济的需求而言货币供应量相对过剩。首先,货币持续增速过快。从2002-2011年期间,M0、M1、M2逐年递增分别达到12.47%、17.28%、18.79%,2012年增速略有下降,但也分别达到7.71%、6.49%、14.39%。其次,广义货币M2增长量过高于实体经济增长量与物价上涨水平的总和。除2004年特殊之外,2002-2012年期间的广义货币M2增长量都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量。2012年末,中国M2/GDP的比值约为188%,远超过同期美国M2/GDP的比值73.2%。

    (二)短期化的货币结构

    综观2002年以来货币供应量的演变,不难得出货币供应结构具有如下几个特征:首先,M2作为广义的货币供应量体现了先导性。虽然程度不尽相同,但是每个货币增长周期内,广义货币供应量M2通常带头产生增长变化,然后狭义货币供应量M1或M0相应产生增长变化。其次,在波动性方面,M1或M0比M2更为强烈。从流动性的角度来分析,M0无需转化为其他资产即可用于支付及清偿,体现出最强的流动性。作为狭义货币的M1,不仅受制于季节性因素,而且受限于居民与企业货币需求的变动以及利率水平的变化。再次,在M2同M1之间存在的“黄金交叉”代表了存在高速增长的M1区域。总的来说,出现的流动性过剩,通常伴随短期化的货币结构,各类中短期流动资产增速加快,导致狭义货币增速过快,更为突出的是M1增速高于M2增速。假如将M2与M1之间的差额看作为准货币的话,那么流动性过剩就会倾向于促进准货币负增长的现象出现[1]

    (三)较高的经济货币化程度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高于实体经济的增长,换言之,相对于实体经济增长的需求,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过剩,也是流动性过剩的一个表现形式。分析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即M2/GDP比值的历史变化,容易得出,中国M2/GDP比值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呈现上升的态势,这造成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水平。当前情况下,世界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平均为1.26,而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却高达1.88。不论采用M1作为衡量标准还是采用M2作为衡量标准,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都相对比较高。较高的经济货币化程度持续不断地积累过量的货币供应,导致流动性过剩不断增长,这是中国金融市场过剩资金供给产生的根源所在。

    (四)相对充裕的金融机构资金

    相对充裕的金融机构资金,是流动性过剩的又一表现形式。首先来分析金融体系调控流动性的情况。虽然中央银行于2006年之后不断提升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调整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当作常规性的操作工具,但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机构的超额存款准备金过多地以剩余资金的形式存放于中央银行的问题。其次来分析银行系统的剩余资金。银行系统资金来源增长远大于资金运用增长,导致银行系统存差进一步加剧。金融机构存差加剧的原因比较众多,在经济资金过剩、市场成本低廉的环境下,假若发放贷款过度或者降低贷款者的信用条件,就将导致不良贷款比例增加。于是,金融机构倾向于将剩余资金存而不贷,或者投资在虽然收益低但风险也低的高级别信用债券方面,而这又进一步造成了流动性过剩累积的加剧[2]

    二、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

    流动性过剩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彼此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的来说,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外汇储备过剩

    自2006年超过日本以来,中国外汇储备攀升至世界首位。导致中国外汇储备过剩并引起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主要有:其一,中国外汇占款比重过大,造成投放过多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在外汇占款与货币乘数的作用下成倍增长。其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从2005年中国实行汇率体制改革伊始,人民币不断升值被国际市场普遍关注,引起大量国际套利资本各显神通地涌入中国,造成中国大幅度增加国内货币供应量。其三,由出口导向型政策而引起外贸顺差增加。最近几年以来,在出口退税率的催化下,中国迅速扩大出口规模,引起显著的外贸顺差增加,此外,又由于中国的不合理外汇结售制度,导致外汇储备持续走高。

    (二)国内有效需求疲软

    贸易顺差持续走高与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根源是结构性的经济失衡,相对于消费而言,投资增长过快,而国内有效消费不足。虽然GDP在逐年增长,但是国内有效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却逐年降低,城乡居民消费增速越来越落后于GDP增速。相较于国内有效消费需求不足,中国投资增速过快,国民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进行拉动。当前时期,中国的投资率高于40%,远超于其他国家的同期投资率。流动性过剩又会反过来助推投资的增加,从而加剧经济结构性进一步的失衡。而且,部分地区盲目扩张投资规模,不顾需求实际而出现的不规范政策与行为,成为导致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因素[3]

    (三)银行流动性过剩

    中国银行系统的流动性过剩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银行存差不断增长;其二,银行存贷比日益下降;其三,银行超额准备金逐渐增加。在结构性失衡方面,银行系统流动性过剩同样存在。大企业出现资金过剩现象,而中小企业却面临流动资金极度缺乏的现状;部分热门行业因投资重复而导致出现过剩的产能,而教育与医疗等基础部门却出现投资严重不足的局面。过去几年来,中国储蓄存款额超过了历年规模,引起银行业持有的货币量积累严重过剩,过剩的超额准备金为谋求出路而需要流向市场。

    三、流动性过剩造成的影响

    流动性过剩也不是完全一无是处。一方面,房地产流动性过剩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银行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激发了居民的投资意识,提供了推动金融创新、发展直接融资、调整资产结构的良好时机。假若可以合理地引导流动性过剩,其将产生不容轻视的积极作用;反之,如若放任流动性过剩发展,其又会产生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

    (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流动性过剩对宏观经济造成诸多负面的影响,比如信贷资金处于高位增长,不良贷款出现高位反弹,投资增长不受控制,许多行业产能过剩,房地产价格持续暴涨,股票市场呈现虚火现象等。流动性过剩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外汇占款决定基础货币投放,反映了中国的外需与内需失调问题非常严重。货币流动性过剩与信贷投放保持低增长并存,反映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由于货币与资本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连通渠道,货币市场过剩资金无法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流动性过剩会对资产价格造成影响,导致资产价格泡沫,促使长期的通货膨胀上升。对于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价格泡沫产生,一方面与金融资产的特点紧密相关;另一方面是因为资产价格存在诸多预期与不确定性因素。资产价格既存在基本经济因素,也存在债务主体创造利润的能力与资产收入凭证的获利能力因素。不同市场参与者思想与行为的变化,导致了资产价格的不确定性,并造成资产价格剧烈波动的潜在可能。总而言之,流动性过剩的加剧,引起了投资者的货币性资产有所上升,造成了频繁地交易行为,提升了社会与个人的财富,这些共同促进了资产价格的上升,并最终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4]

    (三)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流动性过剩将会导致商业银行相互之间过度的竞争,为追逐大户不惜降低贷款条件,甚至下调贷款利率,必然使银行贷款的风险放大,从而有害于稳定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通常呈现为经济活动处于低利率环境的加速膨胀与过度繁荣的资产市场。当收缩政策出现或者预期出现变化时,深度回调资产价格也就在所难免,迅速下降的资产净值导致债权人偿债能力极度下滑,从而引发金融体系的信贷风险。金融资产一旦出现泡沫破灭,债务人大量宣布破产,将造成严重的金融危机。

    四、流动性过剩的货币调控策略

    作为中国经济运行存在的典型矛盾的流动性过剩,应该综合运用政策引导经济生产与社会消费,促使市场行为规范化,保障平稳运行经济活动。对流动性过剩实施货币调控,应该运用合适的货币政策,调整信贷所需的条件,指引合理的投资者预期,削弱流动性过剩产生的矛盾,从而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一)调控基础货币的投放

    伴随国际贸易的改善与回升及加大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不论外资流入中国的规模还是外资流入中国的速度都出现了相应的增长,中国投放基础货币的量也相应地有所增加。然而,随着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张,大量货币流动性充斥于市场,增大了央行回笼的压力。面对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与流动性过剩的实际现状,央行应该结合中国的国情,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变换为适当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大收缩流动性的力度,采取控制投放基础货币的措施,从而加强对流动性的监管与缓解流动性过剩的现状[5]

    (二)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外汇储备持续增长与国际热钱投机涌入都是导致中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因素,而这又是由中国潜在的货币制度弊端引起的。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与国际环境的演变,当前中国的固定汇率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假若继续沿袭绑定在美元之上的固定汇率制度,那么中国就无法避免承担财富因美元贬值而产生的缩水风险;假如中国采用浮动汇率制,以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那么人民币升值将会非常危险,中国很容易变成国际热钱攻击的靶子,而这只能恶化流动性过剩的不良局面。所以,中国应该采取主动,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三)优化配置区域间资金

    二元结构特质的区域金融也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银行系统的金融活动集中于局部地区。银行系统的投资区域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而西部欠发达地区没有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从而导致了这样的局面,虽然东部发达地区金融资源过剩以及流动性过剩,但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却流动性短缺。因此,将东部发达地区过剩的流动性转移至西部欠发达地区,不仅可以解决流动性过剩的二元结构问题,实现合理的区域资金配置,而且有益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全面的经济和谐发展。

    (四)以内需扩大刺激消费

    鼓励出口历来是中国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伴随中国出口贸易的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对外的依存度越来越高。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警示,单凭出口促进经济增长无法长久持续,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以内需扩大刺激消费。中国不均衡储蓄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需动力不足,形成的高储蓄与低消费落差导致银行体系积累大量流动性,给银行流动性过剩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以内需扩大刺激消费是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6]

    综上所述,流动性过剩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解决流动性问题而实施的货币调控,可以采取调控基础货币的投放,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优化配置区域间资金,以内需扩大刺激消费等策略。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才能够净化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从而保障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缘.流动性过剩的定义、监测及货币政策选择[D].上海:复旦大学,2012.

    [2] 徐挺、董永祥.货币流动性过剩、噪声交易与资产价格波动[J].经济问题,2010,(02).

    [3] 张乃文、徐臻.关于宏观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界定与判断的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0,(09).

    [4] 夏新斌.我国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调控[D].长沙:湖南大学,2012.

    [5] 曾庆菊.我国流动性过剩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1.

    [6] 余梦佳、唐军荣.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1).

    相关热词搜索: 流动性 过剩 调控 货币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