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从德国功能理论看目标受众对出版社翻译影响

    时间:2021-03-25 09:30: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德国功能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基于源文本有目的和企图的跨文化传播交流行为,需要充分尊重目标受众的需求,这也是出版社翻译作品是否成功的核心要素。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需求等要素对出版社翻译至关重要。

    关键词:德国功能理论;翻译;目标受众

    金融危机和媒体技术革新的双重夹击,使得中国图书销售市场近几年一直呈现下滑趋势,出版社经营也受到不小的冲击。为了进一步扭转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出版社除了在营销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内容制胜的话题也越发走俏。好内容意味着受众买单,将受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是行业必然趋势。随着受众需求的碎片化和分众化现象,吸引目标受众注意力的难度愈发提升。这一点在出版社翻译作品上表现明显。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转换和理解。目标文本受众想要真正理解另一种文化和语言,简单的对等翻译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换句话说,只有考虑并满足目标文本受众的期许和需求,传播效果才会尽如人意。这就对精准了解目标文本受众属性和需求提出了考验。这也是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倡导的理论实质。

    一、德国功能理论概述

    满足受众所需所求,就是一种翻译功能的诉求。德国功能理论学派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目标文本受众在熟悉的语言使用和生活环境下,最大化地了解源文本的内涵和主旨。也就是说,目标文本受众的知识体系、期待和传播需求等要素必须作为翻译主要考虑指标。这种理论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性,打破了传统对等理论“文本对等”翻译的局限性。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表现,融入了该文化的历史传承、特有的理解共识以及表达习惯等,如果简简单单将这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考虑目标受众的接收程度、思维习惯、文化背景以及传播需求,这样的翻译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上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德国功能理论学派主要有四位贡献者。20世纪中后期,凯瑟琳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这本书里提出了“Functional Approach(功能手段)”。她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基于源文本的语言形式、概念内容和传播功能的目标语言转化。她虽然认可了翻译的目的性,却过于重视源文本的重要性,要求源文本的所有材料都要翻译。后来,她的学生汉斯·费米尔正式提出功能翻译学派的核心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ie)”,该理论认为,翻译是用于传播交际, 它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即“目的决定手段”。源文本只是一种信息的提供者,翻译应该基于目标语言的环境和受众需求。贾斯塔·赫兹·曼塔利提出了“Translational Action(翻译行为)”理论,认为翻译是基于某种特别目的的复杂行为。这种翻译行为的目的就是跨越文化和语言壁垒的信息传递。克里斯蒂安·诺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忠诚原则加入翻译目的论中。忠诚原则也就是说,译者必须充分考虑源文本作者和目标文本受众,一方面要理解源文本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情节设置背后的含义、语言使用习惯等,另一方面也得考虑目标文本受众的文化和生活背景、接收程度、需求等。忠诚即本着对双方负责的态度。

    二、古希腊神话中文译本对比分析

    古希腊神话是关于古希腊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历史的神话。现在,关于它的译本有很多。本文主要分析两个中文译本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说明目标文本受众对出版社翻译的影响。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与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目标受众显然不同。前者旨在吸引具有一定学识的受众,他们的文化储备和理解能力较高。后者的目标人群是儿童和青少年。不同的受众需求,要求翻译出版社对同一源文本翻译时,在语言的筛选、内容的难易程度、版面设计等方面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如果受众是青少年,那么译文形式则比较简单、生动有趣、注重色彩感。如果受众是具有一定知识的学者、文化人,译文的语言就必须专业和严谨。

    例如,对于《潘多拉的盒子》其中一段描述,两个出版社的译文就有明显差异化。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直到有一天,不等丈夫离家,她就奔向坛子打开了它。一大群代表邪恶、饥恶、仇恨、疾病、复仇、疯狂等可怕的恶魔和其他种种精灵从坛子里蜂拥而出。人类生活处于永无尽头的苦难剧痛之中。她这一举动把坛中唯一没有跑出来的精灵永远封闭在它的‘监狱’之中——它就是代表希望的精灵。”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潘朵拉走到他面前,突然打开盒盖,藏在里面的一大群瘟疫和灾害像黑烟似的飞了出来。盒子里还深藏着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各种各样的疾病和灾害,不分昼夜地在大地上徘徊。”

    潘多拉(Pandora)在古希腊神话中被称为“一切灾难的传播者”。她本是宙斯的侍女,也是报复人类的工具,因抑制不住的好奇心而打开了装满不幸灾难的宝盒。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的译本中尽量丰富地展示了这段故事的情节,将 “邪恶”“仇恨”“疾病”“复仇”等字眼翻译了出来。透过这些极具贬义词的描述,将潘多拉的罪行和这个宝盒的毁灭性的意义展露无遗。该出版社的目标受众本身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文字理解能力,对事实的真相有追寻的渴望。他们希望文本尽可能地保持原汁原味,不失偏颇地再现一种文化的内涵和传承。如果译文细节描述不清或者删减过多,甚至出现意识倾向的引导,反而会激起受众反感,瞬间变得索然无味。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译本则是用“一大群瘟疫和灾害”和“各种各样的疾病和灾害”笼统的词汇一笔带过。一方面是基于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考虑。另一方面,“仇恨”“报复”这样的词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对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颇有不利,所以在译文时应该严格把关,将其规避。

    另外,对于普罗米修斯这个英雄人物形象,两个出版社在细节和主导思想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圣火,不断对抗宙斯的意志为人类做好事,使宙斯忍无可忍。宙斯命令,把普罗米修斯用天庭里锻造出的锁链捆起来,并且把他永远的钉在这蛮荒之地的一块巨石上。有一只鹰每一天都会飞来,用它的利爪撕开你的身体,啄食你的肝脏,在夜晚你的伤口将会痊愈。”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普罗米修斯把茴香枝伸到火焰里引着,然后举着这燃烧的火种迅速降落到大地上。宙斯大发雷霆,命人将普罗米修斯用一条永远也挣不断的铁链牢牢地缚在了高加索山上。宙斯还派他的神鹰每天去啄食他的肝脏,虽然被吃掉的肝脏随即又会长出来。”

    普罗米修斯的名字意为“先见之明”,在古希腊神话中,他因偏袒人类,为人间送去了火种而遭到宙斯日复一日的残忍报复。可他从未妥协,顽强地抗争着。

    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的译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普罗米修斯是人类的英雄,即使每日被秃鹰啄食肝脏,周而复始也不曾妥协。他代表着一种对真理的坚持,对权威的挑战。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译文则弱化了普罗米修斯遭受的残忍对待。弱化不仅是考虑到少年儿童的承受理解能力,也是一种对权威上位者的稍加粉饰,仿佛普罗米修斯本来就是做错了事,无关人类福祉,宙斯作为统治者惩罚有过错的下属也是无口厚非。

    除了文本上的差异化,书籍设计上也体现了尊重目标受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的《希腊神话故事》封面是深蓝底,硬壳材质,画面中,普罗米修斯正遭受着痛苦的折磨。单就封面而言,显得专业权威。另外,整篇译文全是文字,没有图片辅助,主要通过对话、场景刻画和人物描述去呈现一个角色,让故事显得丰满实在。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译文封面色彩斑斓,用卡通图像描绘了潘多拉的盒子。正文中也布满了各式可爱插图,用语简单活泼,还加入了了拼音阅读功能。很显然,少年儿童更青睐于这个版本。

    三、总结

    不同的目标受众就会有不同的翻译版本,这也是德国功能理论的实质要求。例如,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译文中,将潘多拉描述为无辜犯错的少女,弱化了灾难的可怕性以及宙斯的报复心理。翻译是一种基于源文本有目的和企图的跨文化传播交流行为,需要充分考虑源文本作者和目标文本受众的关系,也是翻译忠诚原则的体现。出版社作为翻译发起者,追求着商业利益,只有真正满足目标受众需求,才是成功的翻译作品。(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 (2001).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德)诺德(Nord, C)(2005)。《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张美芳、何其亮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古希腊)斯蒂芬尼德斯编。《希腊神话故事》(Greek Mythology),陈中梅校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4](德)施瓦布。《希腊神话故事》(Greek Mythology),赵华夏改写。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 德国 受众 出版社 翻译 目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