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数字该不该打假?

    时间:2021-03-27 08:13:2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数字,是表示数的符号。数字是实实在在的,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尽管在数学中有“模糊数学”的研究项目,但在具体的运算中,一个一个的数字是绝不模糊的。

    也许由于数字的这一特性,在新闻媒体中涉及到人与事的报道中,每每离不开数字,“以数据为证”往往成为行文的模式了。数字本应是可信的,但如今一些报刊上被引用的某些数字,却常常让人看不明白甚至难以相信,于是就有了在下这篇“数字该不该打假”的命题。

    据说,目前在世界各国通用的阿拉伯数字,是由印度人引进我国的。不过,在我国的《汉书·律历志上》早已有了对数字的论述:“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更有“量,毋移”的 阐述。你看,我们的老祖宗又多么睿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诫我们:数字所标示的“量”是绝不能随人们的主观意愿随意改变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维护数字的真实性,严肃对待。但遗憾的是有些人却别有用心地利用数字,在数字上做起花活,其目的无一例外都为了一己或一方之私利。这里,我们以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产值”为例——

    产值,是以货币计算的价值量,历来是衡量一个市县经济发展水平的量化指标。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为戴上“贫困县”的帽子,争得扶贫款,不惜低报产值;而另一些则为了显示赫赫政绩,搭起平步青云的阶梯,又肆意地高报产值。

    无论是高报抑或低报,毕竟涉嫌弄虚作假,即使始作俑者大都隐性操作,不敢声张,生怕万一露馅,会吃不了兜着走。但与此相反,如今还有类似不实的数字却堂而皇之公之于众,见诸于报刊。这里引几则为例——

    3月18日《南方都市报》刊载了《6000亿官耗为何养不出廉来》,其中援引了中新社的报道说,2004年,我国公车消费资金达4085亿元,公款吃喝在2000亿元以上,二者相加总数达6000亿元。

    4月20日《羊城晚报》又刊出一条消息,援引了《学习时报》一篇文章提到的数字:我国每年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干部公费出国总计支出为9000亿元,占财政收入的30%。

    这些数字一见报,顿时舆论大哗,许多人口诛笔伐大声疾呼要遏制“三公”消费,并作为反腐倡廉的重要资料。但是,不到一个月时间,从官方网站上传来财政部预算司有关负责人的 澄清数字:2004年全国公车消费为1000亿元,公款吃喝消费约172亿元,干部出国费用为29亿元,这三项开支总计为1201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4.5%。

    一方是媒体报道的数字,一方是官方权威部门的数字,人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如果人们都相信政府部门的意见,那么媒体报道的数字就是不实的甚至是虚假的。由此社会油然地产生这一连串的疑问:一是这么重要的宏观的数字,报道前为什么不向有关部门核实;二是官方已出面澄清媒体为什么不予纠正,以正视听;三是媒体随意发布不实信息,误导公众,该不该追究责任?

    很遗憾,疑问虽存,答案皆无,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媒体上发生此类问题已非个例。我们很少见到有哪家媒体作公开的自检更正,甚至被究其责的。

    由于现实“大度”的氛围,这些似是而非的 一些数字报道也就“无度”起来,频频亮相于报端,并被引来传去,甚至还会产生轰动效应。据笔者搜索,最近就有关于中国资本外流的累积数额;近年来全国流失的各类税收数额;全国县级政府债务的总计数额……这些数字都被一一公之于众。这些数字刊登前都核实了吗?这些数字又是哪家权威部门发布的?对不起,信不信由你,作为被动的读者们也只能“且听下回分解”,等待有关部门去澄清了。

    数字是度量人生的标尺,权衡事物的砝码,它决不是可伸可缩的橡皮筋,任人随意抻长缩短;它也不是变换万千的魔方,在掌中说变就变。

    说起数字作假,稍有点年纪的都不会忘记大跃进年代“放卫星”的数字秀。那时人们信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于是一亩地可以生产出不可思议的20万斤的稻谷。今天我们一说起来都觉得是笑话了。时隔半个世纪了,希望这一病毒不要再复活!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须臾都离不开数字,何时能让数字真真切切,不再掺有水分而让我们真正的“心中有数”呢!

    相关热词搜索: 打假 该不该 数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