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拓展研究视野,推动经济思想创新

    时间:2021-04-17 08:21: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寻找问题和发现问题,拓展社会经济主体的广泛兴趣和经济理论的研究范畴,这是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对中国经济思想研究者提出的要求。出席“第二届中国经济思想论坛”的学者对此作出了努力,提出的第三配置理论、经济思想研究的应用价值、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管理、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等新的思想,创新了经济理论的研究,拓展了中国经济思想研究的视野。

    关键词:中国经济思想;拓展视野;第三配置;儒墨道法;现代市场经济

    Broaden Research Horizon and Promote Innovation of Economic Thoughts

    - Opinions Review of “The 2nd Economic Thoughts Forum in China”

    YE Xiaojun

    (Department of Journal Editing,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04)

    Abstract:Searching for and developing problems, expanding the general interests of social economies, as well as widening the research category of economic thoughts are requirements proposed by economic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o economic thoughts researchers in China. Scholars who presented “The 2nd Economic Thoughts Forum in China” make some efforts to this, and propose some new thoughts including Theory of Third Party Allocation, applicable value of economic thoughts research,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s and modern management, together with modern market economy, which innovates economic thoughts research and broaden the research horizon.

    Key words:Chinese economic thoughts, broaden horizon, Third Party Allocation, Confucian School, Mohism & Taoism, modern market economy

    2011年4月20日,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与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经济思想论坛”在浙江省湖州市召开。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领导和会员代表、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部分师生、浙江省湖州市政府机关领导、湖州市企业界人士等出席会议。与会专家主要围绕中国经济思想与经济理论探讨了四个方面问题:第三配置理论、经济思想研究的应用价值、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管理、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可以说,这四个问题的探讨体现了经济理论研究的创新,拓展了中国经济思想研究的视野。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劳动实践的创造史,而劳动创造正是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也只有发现问题,才有科学创造和发展。因此,深入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去寻找和发现问题,拓展社会经济主体的广泛兴趣和经济理论的研究范畴,是中国经济思想研究者的主要任务。

    一、关于第三配置理论

    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严清华教授在会上提出的第三配置理论引起了与会学者极大的兴趣。在传统经济理论研究中,资源配置方式只有两种,即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那么,在市场出现之前,社会资源又是如何配置的呢,进一步推论,今天的社会经济资源除了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外,是否还有第三种配置方式?对此,严清华教授指出:第三配置是指除市场和政府之外,由习俗惯例、伦理道德和意识形态等第三种力量对社会经济资源所进行的配置。第三配置具有三大结构层面。一是基础层面:如习俗、惯例、行为模式、先验偏好和思维定势等;二是上层领域:如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三是中间层面:如伦理道德、社会规范、乡规民约,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社会组织如志愿团体、民间组织、行业协会、慈善机构等。第三配置有三大力量来源,即社会精神力量(来源于社会意识、精神世界的力量,如世界观、价值体系、道德观念、宗教信仰、思想意识等)、社会制度力量(包括成文的社会正式制度如乡规民约、社团规章、协会章程等,以及不成文的社会非正式制度如习俗惯例、社会规范、行为模式等)、社会组织力量(包括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行业协会、慈善机构等)。第三配置具有两类(五种)表现形式:其中“无形”类是指以隐形、潜在形式存在的内容,包括完全处于“无形”状态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相对处于“无形”状态的伦理道德、社会规范等两种形态。“有形”类是指以显形、外在形式存在的内容,包括以文字形式存在的乡规民约、社团规章、协会章程等,以事例形式存在的习俗惯例、行为模式等,以及以社会组织形式存在的志愿团体、民间组织、行业协会、慈善机构等三种形态。总之,第三配置是从资源配置视角提出的经济学概念,所表示的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一种对应于市场配置方式和政府配置方式而言的第三种配置方式,其核心在于如何通过这种方式去有效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其本质在于其配置功能的形成与发挥。可以说,严清华教授提出的第三配置是一个角度更新、立意更高、更具统领性和整合力的学术概念。因此,当前学界应像重视市场配置与政府配置的研究一样高度重视第三配置的研究,并在社会经济实践中切实有效地发挥第三配置的功能作用。

    二、关于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应用价值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吴申元教授指出: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历来重视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学术价值就是学术的创新性,现实意义就是给当今现实生活的借鉴和启示,尤其指能给当今现实经济困扰和热点问题以借鉴和启示。历年来,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成果都是追求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完美统一或和谐结合,而其价值取向更看重的是学术价值。但一般来讲,学术研究的应用价值是决定人文社会学科冷热的重要依据。应用价值不同于研究的现实意义,应用价值指的是学科的理论、概念、准则和方法在现实生活有关领域应用的程度。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凡是比较热的,或者说具有比较好的社会、经济效应的学科,都是能够在社会生活有关领域直接应用的学科;凡是不能直接应用的学科,总体上都处于被冷落的状态。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临终前告诉弟子德鲁克:“为师马上就要去世了,但有句话一定要告诫你,我们做学问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书摆上书架,让书去传世,而是让书去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改造我们的现状。”这在中国叫做“经世致用”,任何学问的终极价值都应该是“经世致用”,即具有应用价值。

    目前,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由于缺乏应用价值,多年来始终处于被冷落的边缘化状态。然而,实际上,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不少内容具有应用价值。例如:以《孙子兵法》热为起点的古代管理思想研究找到了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接口,得到社会强势群体——企业家的认同。令人困惑的是,随着管理思想研究的深入,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圈内人参与的越来越少,圈外人加入的越来越多。这是很不正常的情况。因此,在当前国学热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更须强调学科研究的应用价值表现,抓住机遇,组织编写相关著作,开办相应的学习班或培训班,拓展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应用价值,扩大学科的影响力。

    对于吴申元教授关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要强调学术应用价值的观点,《经济学家》杂志社编审蒋少龙表示赞成。他在发言中称,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要注重应用价值的提法为该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他指出,发掘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应用价值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重视应用价值的研究不能偏废了学术价值的研究,目前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术价值。中国的大学和学术界需要大师,在当今学术研究浮躁的环境下,重提古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提法很有必要。

    三、关于“儒墨道法”与现代管理

    现代市场经济下,越是大组织,管理的压力就越大,建立统一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动力就越强。那么,作为大组织,怎样提高领导能力,怎样建立社会统一的价值观,怎样降低组织的管理成本呢?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国学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周建波教授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寻找答案。

    周建波教授认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的规模大了,技术复杂了,人多了,管理的难度也大大增加。首先是随着科层的增加,上下协调的难度增加;其次是随着部门的增加,左右推诿的现象出现;第三是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越来越自信。须知,人不自信干不好工作,太自信了又会蔑视他人犯错误。现在中国企业、社会的很多问题正是由于过分自信而导致的。他指出:如何解决上下协调、左右推诿的问题,如何提高干部的领导能力,如何让人明白自己的弱点,学会尊重他人,降低组织管理成本,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在这些方面,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墨道法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学术思想会给我们以直接的启发。因为它们正是在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

    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产生于春秋战国的大变革时代。中国古代儒墨道法四个学派都追求社会的和谐、稳定、长治久安,不同点在于所代表的利益群体不同,导致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异。儒家代表职业官员、职业经理人的利益,墨子代表普通百姓的利益,道家代表隐士、不得志者的利益,法家代表统治者、执政者的利益。试想,一个社会或组织不就是由这四种人组成的吗?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明白了儒墨道法,就明白了这四种人的所思所想,就相当程度上明白了中国人,这对建立起大家普遍认可的制度安排是很有帮助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站在社会管理者的后备军——“士”的立场上,既看到了人有认识未来的能力,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即具备仁义的潜质之处;又看到了由于人的视野、能力的局限性,受不住外界诱惑而犯错误之处。因而他们既主张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协调人群之间的矛盾,但又不主张政府的权威过分强大,并要求对政府进行严格的监督,毕竟不受制约的权威会走向腐败。综观儒家大师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约束政府权威的手段主要有:民间的舆论监督,官员的辞呈、进谏,王室成员对昏庸无道君王的废黜,以及迫不得已情况下的民众革命等。

    为了降低社会的管理成本,儒家大力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坚持岗位职责,方法是文武之道,但以教化为主。目的之一是提高民众预见未来、自我约束的能力,少犯或不犯错误;目的之二是提高民众成功地化解社会冲突的能力,这有助于减少社会对政府力量的依赖,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目的之三是从民间选拔更高素质的人做官员,这有利于提高整个官员队伍的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站在小私有者(包括个体小农、个体工商业者等)的立场上,既看到了小农经济劳动欲望高、工作干劲强的优点,也看到了小农经济规模小,受不了天灾人祸打击,社会成员之间容易相互侵犯的弱点,主张依靠更大规模的组织——政府来保护小生产者的发展。但考虑到造成小生产者破产的重要原因就是来自政府的贪欲,它不但造成了民间经济的萎缩乃至破产,还引发了列国间的战争,给小生产者带来更大的打击,因而墨家以节用论为中心,对政府提出了远比儒家高得多的要求——尚贤、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

    应该说,墨家的理想很高远,但他们提出“天志”、“明鬼”主张,寄希望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上天的力量来约束统治者,这是无法实现。因为无论对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来说,老天爷都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软约束力量,对崇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中国人来说,是起不到太大的约束力量的。基于此,只能顺应人们对富贵(物质利益+精神利益)的追求,尤其是对长远富贵的追求——即不仅能得到富贵,还能长久地保持富贵,以此来约束自身。从这个角度来讲,儒家的高官厚禄主张是正确的,它顺应了人们对富贵的追求,提高了统治者和官员的犯错误成本,使他们有动力坚守岗位职责。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提出无为理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循道行事,而不要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志恣意妄为。将这一理论落实到社会生活中,就是主张小政府,要求政府尽可能地避免对社会生活的干预,让百姓按自己的意志自由地安排生产和生活。

    应该说,道家倾向于对其手中的权力加以严格的限制是有道理的。作为一个由理性人组成的法人团体,政府也有在既定条件的约束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强烈动机,当约束不足或约束不到位时,政府确实倾向于滥用手中的权力,这早已为古今中外的无数史实所证明。但是,道家的不足在于:一是矫枉过正。毕竟民间有办不成、办不了的事情,这就需要政府来解决,为此必须给政府以必要的力量。而道家为了限制政府滥用权力,把它的手脚也一并捆上,这就犯了马克思所讲的“把洗脸水连同脸盆的孩子一起泼掉”的错误。二是不具有可操作性。人的天性都是追求利益的,在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人更看重眼前利益。道家希望统治者“少私寡欲”的想法,在一段时间可以行得通,但要使统治者长期过着寡欲、简朴的生活,无疑这是违背人的天性,难以做到的。另外,这也不利于鼓励更有才能的人来从事管理者的工作。

    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站在统治者、执政者的立场上,又身处兵荒马乱、社会严重失序的时代,自然特别强调强化政府暴力的重要性,而对如何监督政府、防止政府犯错误等思考不多,这造成了他们思想的偏颇,也带来了实践的巨大灾难。秦始皇依靠法家统一了江山,但秦朝仅仅持续15年便走向灭亡,原因就在于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

    在兵荒马乱的时代,法家主张以武力的方式快速恢复秩序有其合理之处。但秩序一旦恢复,法家政策的副作用就开始暴露。一是依靠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进行专政的政策是建立在国家长期保持强大力量基础上的,一旦国家的力量衰弱,这种一部分人压制另外一部分人的政策便不可能实行得下去。二是一旦和平年代到来,人们不需要为了安全而把相当部分的人身权、所有权交给国家,自然要求收回已经交付给国家的这部分权力。三是一旦和平到来,人们的追求便发生变化,由追求眼前利益向追求长远利益转变,由追求物质生活向追求精神生活转变,这意味着着重看眼前利益、追求物质生活满足的法家不能满足民众需要,肯定要为民众所抛弃。

    尽管儒墨道法诸派在关于如何走向未来理想社会的主张上有很多不同,但起码有两点是共同的:第一,目标相同。未来理想的社会一定是社会成员上下左右之间相互信任,能够大大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第二,出发点相同。都认为追求富贵是人的天性,但又认为人追求富贵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这样一定会出现社会成员之间争夺资源的冲突。

    一个社会是由不同阶层的人组成,一个社会要稳定,必须创造出一种为全社会普遍接纳的文化,换言之,既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还能容纳被统治阶级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我们的社会由于目前价值观不统一,或者说正处在由不统一走向统一的时代,结果导致在许多问题上产生认识上的分歧,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冲突。例如,在对待贫富问题的看法上,贫穷的人往往容易抱怨社会分配不公,富裕的人往往责备穷人无能,总之,你瞧不上我,我瞧不上你,这样社会还不发生尖锐的对立!应该说,当一个社会里的穷人普遍过不好时,富人肯定也过不好,因为穷人要革命,这是富人最害怕的。因此富人应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心,同情和帮助穷人。从企业角度来讲,这个上下不和的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老板经常责备下属无能,跟不上自己的思路;经理人呢,经常抱怨老板思路变化太快,把握不住;工人呢,则觉得老板和经理人净耍嘴皮子,不干实事。上下如此相互抱怨,企业的管理成本必然上升,经济效益自然下降。

    总之,对同一个现象,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得出来的结论往往大相径庭。如果组织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不能寻找到共同点,一定会出现上下不合,左右推诿的现象。这就是我们研究儒墨道法的意义所在,从历史中寻求大智慧,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企业管理服务。

    四、关于现代市场经济的认识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更进一步地明确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虽然,国内对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认识比过去更加清晰了,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上还存在着实际的阻力和问题。从理论上讲,这主要是对于什么是市场经济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钱津研究员从三个方面澄清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误解,提出了自己对市场经济的看法。

    钱津研究员指出,目前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误解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种误解:认为市场经济就是非计划经济。很多人以为,搞市场经济,就是不要计划了。那时,即15年前,几乎到了讨论要不要保留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地步。后来还是保留了,但是名称改了,改成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只是将“计划”两个字取消了。而事实上,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不可能没有计划。所以,市场经济不是非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并不对立,因为只要国民经济有计划在内就是计划经济。就此而言,搞得最好的市场经济,也就是搞得最好的计划经济。我们现在搞市场经济,实质只是要摒弃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不要计划经济。

    第二种误解:认为市场经济就是政府退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不要政府介入,就是自由主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要全部退出,远离市场。一说到市场经济的建设,有人就讲,政府退出市场的效果如何,政府还应当怎样继续退出市场。这种说法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就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一种没有政府作用在内的经济状态。而事实上,看一看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哪一个国家的政府是退出市场了?没有,一个也没有。相反,那些国家的政府都比中国政府在市场上支配的资源比重要高。正是由于这样,在探索了多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学家们现在才基本上认识到,各级政府都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主体。

    第三种误解: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有些对传统经济学研究得很深的人一直是用商品经济解释市场经济,将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相对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所谓的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但是,如果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那我们还有必要将建设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转换成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吗?15年前提出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将市场经济说成就是商品经济,无论如何解释不了这一重大转折的意义。因此,真正应该解释的是,为何市场经济不同于商品经济,或者说,市场经济到底与商品经济有何不同。

    钱津研究员强调:在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为了准确地认识市场经济的涵义,对市场经济做出科学的定义,提升我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论认识,有力地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先要根据经济学研究已经取得的共识确定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共经历了三种社会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在商品交换市场发达的基础上又进展形成生产要素市场的社会经济形态。这就是说,商品经济只有一个商品交换市场,而市场经济不仅有一个商品交换市场,还有一个生产要素市场。形成了生产要素市场是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根本不同和明显区别。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生产要素市场已经高度发达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因此,与传统的市场经济相区别,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标志是建立了高度发达的生产要素市场。

    一是相对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是中国经济转轨的重要内容。在未来的市场经济建设中,需要把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作为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出发点,广开就业门路,发展多种就业形式,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就业结构,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特别是要建立和规范发展企业家市场,这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劳动力市场。

    二是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并非仅指股票市场,它包含有更多内容的资本运作关系,即还包括企业债券市场、国债市场、借贷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企业资产保险与再保险市场等各类资本市场。从现在来看,也许任何人都不能否认,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出成就之一是恢复建立了股票市场。但是,在改革进行了30多年之后,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突出地反映在必须更进一步地规范和发展股票市场,推进风险投资和完善创业板市场建设。应该力争使这一已经拥有1亿多股民的重要资本市场建设能够达到现代国际通行的规范水平,不能再将资本市场当做赌场。

    三是建立统一开放的商品市场。现代市场经济必须建立价格市场化、商品交换市场化、全球市场开放、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市场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统一商品市场。面对市场,企业要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内合作和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国际或国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注重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为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必须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治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生产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企业。

    目前,需要增强现代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需要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在现代企业经营中,不能只讲一个市场,或笼统地讲市场,而是要明确区分两个市场,对于两个市场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要转变经营理念,联接资本市场,用好人才市场,维护市场价格刚性原则。

    钱津研究员的观点得到与会学者的肯定。在不断推进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发展的今天,准确认识市场经济十分重要。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市场经济存在两个市场,即商品交换市场和要素市场。同时,准确认识现代市场经济对于每一个现代企业更是必不可少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的企业不能只盯着商品交换市场,置生产要素市场于不顾。

    责任编辑:吴锦丹

    相关热词搜索: 视野 拓展 推动 思想 创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