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元史观”格局的形成

    时间:2021-05-05 07:57: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学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着“中学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的原則,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拉开了新世纪历史课程改革的大幕。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颁布,接着,《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以下简称初中新课标)问世,新课程改革在历史观上的重大变化就是:除了上述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的继续应用,新课标最明显的特色就是“文明史观”的引入和应用。

    一、文明史观的引入和应用

    新世纪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就是文明史观的特别凸显。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不再以“五种社会形态说”作为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索,而是以“文明史观”来阐释历史。虽然,此前出现的现代化史观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属于文明史观,但是,它强调的近现代历史阶段中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特别强调工业文明,所以并不全面。严格说来,“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大规模应用应该从2003年高中新课标的颁布为标志。袁兆桐、田家伟的《文明史观与高中新课程教学》与杨宁一、程星的《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以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主要体现的史学观念》等文章都对文明史观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作了研究和论述,现结合相关材料进行归纳。

    文明史观,也被人们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发端于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集大成于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我国研究文明史的学者中,马克鑫教授和赵林教授是比较突出的两位。文明史观在国际上早已出现,代表性的著作有施本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和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纲》等。它在我国大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己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由于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化史观,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如前所述,“五种社会形态说”不符合中国的历史实际,其演进的秩序,在西欧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表现得较典型。但世界上也有些民族和国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经历过独立的奴隶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过渡性的社会经济形态,如中国1949年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这在史学界已经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因此,新课标强调历史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历史分期,以前多次出现的“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出现的频率大为降低甚至不再出现,当然,在必要时也并不回避这些概念。

    从我国已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来看,文明史观已经融入中学历史课程。无论是初中新课标还是高中新课标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文明史观。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历史部分,更是直接引用了文明史观,该部分的标题是“我们传承的文明”,提出“本专题以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以中国社会发展为线索,认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传承”。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虽没有象初中课程标准那样明确提出“文明”的概念,但实际内容也明显的体现了文明史观,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中,都渗透了文明史观,多次提到“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等。从高中历史课标和各种版本教科书的内容来看,都注意了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和阐释历史。三个必修模块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六个选修模块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文明史的相关问题。在学科体系方面,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按照文明史观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都突出了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和影响。“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中国古代史讲述的主要是朝代的更替,而在新课程标准中中国古代史讲述的是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高中新课标以人类文明发展为主线整合课程内容,文化史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新课标最大的变化之一是在内容的选择上,把文化史提高到与政治史、经济史同等重要的地位。新课标“内容标准”规定,在必修课程中设置三个必修课模块,文化史专题列为历史,形成了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六个选修模块中,“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汇萃”两个模块完全属于文化史内容,其它模块中文化史内容也占相当比例。这就大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大纲中文化史内容相对薄弱的状况。这种不同于传统历史教学大纲的设计方式就体现了鲜明的文明史观。

    在政治文明方面,新教科书颠覆了传统史学中突出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编写思路,摒弃了那些残酷的斗争和血腥的屠杀,而是以国家机器的运行、各种机构、组织、制度的设置以及相关政治运作为研究的重点,突出了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活动的分量。对制度文明加以浓笔重彩的反映,必修模块的九个专题中有五个专题涉及制度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课标和教科书从文明史角度客观叙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雅典民主制的发展,全面阐述了两种政治制度发展的历程。从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美国政治新体制的完备、法国共和制的曲折历程、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等方面,阐释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历史地位。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政治文明方面的成就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系也做了充分反映。

    新课程强化了精神文明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在必修课中,一前所未有的加重了文化史的比重,将反映精神文明成果的文化史内容提升到整个高中课程的三分之一的比重,并单列为一个必修模块,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人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成就和内容。在选修课中,更是大大加重了文化史的分量,除《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以外,五个选修模块都与文化史有关,其中,《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都属精神文明的范畴,据冯一下先生统计,在整个高中历史所设的九个模块中,文化史约占到3.8个模块,仅少于政治史,而大大超过了经济史,由此表明,在新课程中精神文明的地位是大大提升了。

    在一些具体的提法和表述中,课程标准与相关教科书也注意使用文明史观的术语,抛弃和淡化了社会形态方面的理论和语汇,如古代部分,很少提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封建地主、封建統治阶级等概念;在论述中国古代剧变和社会转型时,不再提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在明清阶段特征的阐述中,抛弃了明清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说法,有的教科书认为明清是农耕文明发展的高峰,也是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夜,当时“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4)新课标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都置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冲击下来认识;关于英、法、美、德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统一,也多是从近代国家政体、民主制度等角度来阐述的,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也都置于工业文明的范畴中加以论述。例如在“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专题中,内容标准也只选择了与现代民主和法制起源密切相关的希腊雅典的民主制和罗马法,舍去了以前教学中极为重视的奴隶制和奴隶起义等内容。在文化部分,内容标准主要选择了人类思想文化方面影响巨大的优秀成果。

    二、多元史观格局的形成

    新世纪中学历史教学在凸显文明史观的同时,并没有摒弃其他历史观。唯物史观一直以指导思想的地位出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一前言”中着重强调“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高中新课标也在“课程性质”中特别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二小节“过程与方法”中又进一步强调要让学生“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这些都说明唯物史观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上面论述的全球化史观和现代化史观也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就凸显了以现代化进程为主线的特点。教育部在2004年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涉及现代化范式的表述比重大幅增加。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节中关于中国史方面规定“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在“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一节中还增加了要求学生能够“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的规定,这些都体现出了现代化史观在新课标中的重要性。当然,新世纪中学历史教学还引入并应用了其他新的历史观,例如社会史观、生态环境史观等等,限于篇幅,不作详述。

    参考文献:

    [1]刘文涛:《中学世界史教材改革应从史学观念的更新入手—谈“全球史观”及其运用问题》,《历史教学》,2003年第8期

    [2]关于这个问题中学历史老师多有论及,例如周明、陈虹的《从四种历史观共舞探究高考历史复习的有效性—兼评2008年高考历史江苏卷》,《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第6期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格局 中学历史 教学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