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对发展壮大我县县域经济的思考(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时间:2021-11-29 15:43:4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县域经济是以区县范围划分的经济活动的集合,自秦推行郡县制以来,就有“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故县治,天下无不治”的说法。专家分析,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增长点在县域经济。党的十六大首次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如何推进我县县域经济的发展,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立足资源优势,打造主导产业

    发展县域经济,资源是条件,是基础。我县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我们要准确认识和把握县情,选准优势,重点突破,择业发展,壮大产业,创立名牌,从而实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过渡转化。

    1、立足水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电产业

    (1)成效。我县水能资源蕴藏量达46.52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43.01万千瓦,可开发电源点200余个。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报建和开发电源点203处,装机23.775万千瓦。其中,已竣工投产电站81处,装机9.3365万千瓦;在建电站78处,装机9.013万千瓦;审批即将开工电站31处,装机4.5435万千瓦。通过几年的发展,水电开发成效明显:一是实现财政增税,农民增收。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仅2004年,水电开发实现税收712.4万元,同比增长76%;通过水电开发带动了劳务经济,增加了林农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二是带动发展了一批高能耗企业,延伸了相关产业链条。通过水电开发,吸引了大批外来客商投资办厂,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带动了砂石开采、运输、修理、餐饮、旅游等行业的发展。三是拉通了“两广”通道,开拓了电力市场。通过水电开发,开通了码市—广东连南110千伏线路和贝江—广西西湾镇110千伏线路,成功实现了与“两广”电力通道对接,拓宽了电力市场。四是有效改善和加强了开发区域道路交通和水利设施建设;促进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更新和整体素质提高。

    (2)问题。一是缺少骨干电源点支撑,电力网络建设滞后。目前,库容量大、调节性能强的电源点少,造成丰水季节电力过剩,枯水季节没有电卖,对整个地方电力销售影响严重;我县只建成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输电线路3条,总长157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9条,总长150公里;10千伏输电线路986公里。现有的电力网络难以承接现有水电开发电量的上网,与水电的终端开发目标要求差距更大。二是对地方财政税收贡献不大。2004年我县水电税收共实现712.4万元,但地方实得仅有316.61万元。其中,地税收入242.4万元,根据优惠政策需退税181万,减去地税征收成本15.19万元,实得地税46.21万元;国税收入470万元,地方财力308万元,减去国税征收成本37.6万元,国税实得270.4万元。与周边县比差距也较大。蓝山县已开发10万千瓦,占全县技术可开发量的80%,年发电2.28亿度,上网1.8亿度,水电企业年收入约1亿元,实得税收800-1000万元;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已开发45万千瓦,占全县技术可开发量的95%,年发电16亿度,上网15亿度,水电企业年收入7.8亿元,实得税收6000--7000万元。三是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少数电站在开发过程中不注意保护环境,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开发区域生态植被,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四是经营体制不活,竞争力不强。水电龙头企业在管理、经营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抗风险能力不强,水电产业比较脆弱。

    (3)对策。一是要稳定政策,优化环境。继续施行多渠道融资和“免四减三”等税收政策。优化部门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协调,化解矛盾,营造良好的水电开发环境。二是要大力开发骨干电源点,加强电力网络建设。一方面要抓好码市、大林江、沱江、张家洞等几处有调节性能、库容量大的电源点建设。另一方面要抓好电网建设,抓紧建好东田110千伏开关站,建设优质电网,形成输变电的“高速通道”,以支撑和稳固整个地方电网,保证丰枯、峰谷电量的调节转换。三是要搞活经营机制,增强经营效益。水电开发要走坚持民营化路子,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外资参与地方电网建设,促进水电企业的民营化。四要立足水电就地转换增值,促进工业发展。依托电能优势,突出发展以码市联铸厂、河路口硅锰合金、金华水泥、金华纸业、姑山磷肥、宏昌玻璃纤维等为重点的规模工业和“三来一补”企业,发挥规模工业的带动作用,延伸主导产业链条,形成工业的品牌效应和规模效益。五是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切实提高环保意识,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建立水电“反哺”机制,加强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2、立足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矿产业

    (1)概况。全县已发现矿产资源有41种,主要有铁、铜、铅锌、钨、金、锰、稀土、高岭土、硫铁、建筑用石等;全县矿产资源保有储量为2239.3万吨,总潜在经济价值144.5991亿元。其中品位高、保有储量大、潜在价值高的有:铁储量986万吨,潜在价值5.7亿元;铜储量1.2万吨,潜在价值5300万元;铅锌储量8.08万吨,潜在价值9900万元;锰储量6万吨,潜在价值720万元;稀土储量10万吨,潜在价值57亿元;硫铁矿储量265万吨,潜在价值1.9亿元。2004年全县矿山企业共上缴矿产资源规费80.5万元,上缴资源税16.7万元,上缴增值税112万元。

    (2)问题。主要体现为“四低”:一是勘查率低,矿产资源不清。由于矿产勘查是一项高风险、周期长、投入大的政府行为,完全依靠财政投入。多年来,由于我县经费投入有限,矿产资源勘探滞后,不少矿产资源未经正规勘探,无可靠的地质报告,影响矿业的发展。二是规划管理水平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无证无序开采的现象严重,集体和个人争抢国家资源,有的矿山被当地群众搞得“千疮百孔”,加上治理力度不够,资源没能有效整合,造成资源的大量损耗和破坏。矿山资源回收率低于国家要求的45%,许多个体小矿资源回收率不到10%,采富弃贫、采整弃零现象十分突出。三是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业链短。由于缺少矿产开发龙头企业,仅停留在采矿、卖矿、简单加工的层面上,缺乏后续深加工产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四是税费征缴率低,税费流失严重。矿山企业缴纳税费的意识差,存在虚报、瞒报、甚至不报产值、产量现象,加上部门利益分配不明确,部门间配合不力,导致税费流失严重。据统计,仅2004年矿产资源应缴税费为525.12万元,实缴为209.2万元,流失税费315.92万元。此外,由于环保意识差,矿产开发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3)对策。我县矿产资源的开发的总体思路是:合理有序、整合资源、调整结构、转换机制、深度开发、协调发展。主要措施: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组建高规格的矿产资源开发领导班子及工作机构,抽调精干力量专门抓。层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政府、部门以及有关单位的责任,在全县上下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良好氛围。二是依法规划,有序开发。设立专项经费,开展矿产资源调查、市场预测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工作,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开发利用规划,合理确定矿山开采区、禁采区、限采区,并确定相应的权限、开发内容、开发规模等,以保障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序、合理、适度和有法可依。三是出台政策,优化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实行“税收代征,比例返还”、税费减免等制度;规范政府行为、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四是专项治理,维护秩序。根据规划制定相应的矿山整治计划,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关闭“小、乱、差”的矿山。重点是解决违法采矿、随意布点、乱采滥挖、大矿小开、浪费资源、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景观等现象和突出问题。对于矿产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加大税费征管力度,防止税费的流失,做到应收尽收。五是市场运作,有偿出让。实行矿业权市场运作方式,按照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对矿业权实行有偿出让,建立统一、有序、公平、透明的矿业权市场。如广东茂名从2002年下半年起,大力推动采矿权市场建设步伐,引入市场机制,凡符合条件的一律采取招标、拍卖的方式有偿出让采矿权。全市共有偿出让采矿权370宗,收入657.8万元。六是培植龙头,增强效益。要引进龙头加工企业,不能单纯依靠资源导向型思维来开发初级矿产品,而需要用市场导向型思维搞好矿产品的深加工,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矿产品的品位,提高附加值,实现规模化生产。要对现有中小矿进行优化重组,以实现矿产资源集约化、规模化开发,提高矿产品开发的经济效益。如广东茂名市在开发高岭土矿过程中,培植了茂名高岭土科技有限公司、石化矿业有限公司、银华高岭土实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2003年全市高岭土实际产量达到57.16万吨,年销售额3.18亿元,实现利税8000多万元。

    3、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业

    (1)优势。我县的旅游资源优势相当突出,可开发的主要景区有姑婆山、秦岩、盘王城、秦始皇屯兵遗址、凌云塔、豸山寺、阳华石刻、宝境明代建筑、历史名人故居等。可开发的民族风情有瑶族歌舞、乐器、祭祀、刺绣、挑花、“瓜箪酒”、芝麻馃、吊脚楼、三间堂、木拱桥等。包括了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各种不同形式的旅游。

    (2)问题。一是缺乏核心景区拉动。虽然旅游景点较多,但核心景区少,只有秦岩、盘王城、盘古度假村拥有少量客源。二是开发缺乏特色。目前我县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没有实现旅游与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三是旅游商品开发薄弱。我县的旅游商品开发几乎是空白,如民族服饰,手工艺品中的刺绣、挑花、织锦、竹编、根雕等和土特产品中的珍珠椒、瑶家腊味、腐乳等,没有配合旅游业开发好,即使有一点开发,也是知名度不高,起不了品牌效应,形成不了旅游商品经济效益。四是缺乏配套设施。旅游产业政策不够完善,对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服务企业等的管理比较滞后;交通、宾馆、饮食、商业、保险等相关产业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不利于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合力。五是机制缺乏活力。我县的旅游业投资渠道单一,融资机制缺乏活力,影响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六是旅游人才匮乏。目前我县旅游业存在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的严重隐患,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3)对策。一是要建设核心景区,打造精品线路。要融民族文化于景点建设中,重点把秦岩、盘王城、盘古度假村、姑婆山、大龙山等建设成核心景区,在景区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有歌、有舞、歌舞不断,篝火晚会、广场文化,群众自娱自演,使旅客置身于梦幻般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要打造四条旅游精品线路,东依托广州、连接三连,西依托桂林、连接恭城、江永,北依托永州,连接双牌、道县、宁远,南依托南宁、连接金秀、贺州四条旅游线。二是要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要将207国道建成二级公路,以迎接北、南、西线的客商,把s326线未完的油路油化完。同时,要加强宾馆、商业等相关产业的配套建设。三是要加强民族旅游营销,大力开发旅游商品。要大力宣传我县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如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刺绣、挑花、织锦、竹编、根雕)和土特产品(珍珠椒、瑶家腊味、腐乳)等,增强旅游效益。四是要制定积极的旅游产业政策。旅游景点的经营权要进入市场转让和拍卖,使景点经营市场化和企业化;出台投资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五要加强旅游队伍建设。

    二、做强传统产业,优化经济布局

    我县的杉木、药材、烤烟、蔬菜、玉米、禽畜等农林产品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已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传统产业。目前,我县的产业经济格局正向“一片、一带、三点”的趋势演变。“一片”即在在岭东林区片重点发展林业产业,推进林业产业化;“一带”即在岭西农区从桥头铺到涛圩一带,大力发展烤烟、蔬菜、玉米、水果、禽畜等农产品,培育和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农业产业化经济带;“三点”即在河路口、沱江、码市要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条件,依托现有的工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特别在河路口要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做强做大矿产业,带动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我县产业间的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由此可见,我县的传统产业在全县的产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形成区域特色,做大做强这些传统产业。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好林业产业。*是全国南方重点林业县之一,全县有林地面积2400多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积量704万立方米,自古以“杉木之都”享誉天下。作为林业大县,*必须认真谋划林业。特别在林业投入不足、林区过伐严重、部分林农返贫的情况下,不在“林”字上做文章,走“以林兴财、以林富民”的路子,那就是我们工作上的大失误。如何做强做大我县的林业产业?归根结底,就是要大力发展林业的一、二、三产业。一是大力发展林业的第一产业。就是调整林区产业结构,本文原出处建立林业基地,突出发展工业原料林、经济林、药材林、竹林、园林花卉和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切底打破林业产业姓“杉”的单一局面。如去年底,我带队去湘江乡田冲村进行过调研,发现我们发展的厚朴就已初具规模,来势很好。20年以上树龄的厚朴亩产可达9000多元。该村一农户共种植200多亩,成龄后总产值算下来,每可收入10多万元。该村的石岩脚组2003年全组集体项目现金收入共23.4万元,其中出售厚朴3万元、厚朴种8万元、厚朴苗2.4万元,售杉木5万元、竹子5万元,人均1700元。加上各家自己的厚朴收入、副业收入和其他农产品收入,人平在3000元以上,全组38户已拥有摩托车29辆,三轮车3辆,彩电38台,vcd和音响38套,手机17部,为林区林农脱贫致富树立了典范。二是大力发展林业的第二产业。就是充分发挥林业产业的衍生功能,依托林业基地向下游延伸链条,形成林业加工龙头企业和产业,推进林业的工业化。重点是发展竹加工、人造板、林化产品、木浆造纸和经济林产品加工、药材林加工、森林食品。但目前我县加工企业小而散,还存在比较明显的“有龙尾、无龙头”的现象。如我县松木资源丰富,不仅可采脂还可造纸。采脂方面,全县年可采量近8000吨,按0.5元/斤的单价计算,单此一项每年可为林农增收800万元;松脂深加工可产松香5600吨,按3600元/吨计算,产值达2000万元。造纸方面,全县松木年可采伐量近5万立方米,可生产木桨1.5万吨,产值5000万元。采脂和造纸两项合计年产值近8000万元。但由于我县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龙头企业,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再如,我县的木材以低廉的价格大量销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他们加工成家具后,却以数倍的价格销往东南亚,“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赚大钱”,我们这也是吃的没有“龙头”的亏。我们要争取年内引进1-2家林业龙头企业,来带动林业的产业化经营,同时要积极培育和扶持林产品经销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济人,建立健全林产品营销网络,鼓励更多的林农进入流通领域参与农产品销售。三是大力发展林业的第三产业。就是加快发展森林旅游业。要打好“绿”字牌,*千里瑶山风景如画,有原始次森林、天然氧吧,还有镶嵌在千里瑶山的一颗颗“明珠”-水电站等,我们要整合好这些自然资源,用奇丽、秀美、绿色、环保来扩张千里瑶山的知名度;要打好“瑶”字牌,深挖整理民族特色文化,用瑶族歌舞和风情来打响瑶山旅游品牌;要打好“护”字牌,我县是客斯特地貌,植被一旦毁坏就难以恢复,我们要正确处理旅游景点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努力实现千里瑶山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此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增加林农收入,增强发展后劲。

    2、抓好烤烟产业。发展烤烟是一个税率高、见效快、有保障的财源建设项目,种植烤烟也是农民的一条快速致富的好路子。如郴州市桂阳县打造“桂阳金叶”品牌,2004年实现财政税收9000多万元,当年全县财政税收增长到4亿元。又如浏阳市2004年种植烤烟10万亩,收购烟叶28万担,实现利税5000万元,成为继烟花鞭炮、花卉、酒业以后的第四大产业。就我县而言,去年我们种植2万亩,收购5.6万担,实现税收610万元,烤烟产业取得了新的突破。但是我县烤烟种植规模小、水平低、均价低、成本高、税收少的现状没有改变。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用三年左右时间,将我县的烤烟产业发展到种植5万亩,收购10担的规模。今年要完成种植3.5万亩,收购7万担,实现财政税收1100万元的目标。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坚持“效益带规模、规模促效益”战略,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进一步做强做大“涛白金叶”。一要突出因势利导,形成发展合力。我县发展烤烟生产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植烤烟有较好的比较效益,我们要从发展现代农业,构筑高效产业的高度,将优质烤烟的开发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首选项目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加强宣传发动,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形成抓烤烟的强大合力。二要突出科技兴烟,提高科技含量。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烟技队伍,狠抓烤烟生产各环节的技术培训和指导。积极探索烟叶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模式,通过建立烟农协会等合作组织,进一步推进专业化分工,逐步实现备耕机械化、育苗工厂化、培管规范化,采收烘烤科学化、经营集约化,使烟农逐步转变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烟叶产业工人。三要突出优化布局,实行规模种植。要加大对我县基本烟田的保护力度,加强烟水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烟田抗旱、抗侵蚀能力,提高烟叶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要通过自愿兑换、土地入股、有偿流转等途径,逐步实现烟田向烤烟大乡、大村、大组、大户集中,特别要以培育专业大户为重点,进一步提高烟叶生产的产业化和专业化水平。今年,我县烤烟大户培育工作取得了进展,种植50亩以上的达到了7户,最多的一户-涛圩镇石晒村的一农户种植了200亩。还几十个下岗职工和提前离岗的同志回乡承包土地种植烤烟,种植十几亩到几十亩不等。四要突出风险共担,增强烟烤发展的后劲。要协调好政府、公司和烟农的利益需求,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开发机制。进一步加大烟叶生产投入,健全烤烟生产风险保障机制,最大限度降低烟农的生产风险;合理确定烟叶与其他农产品的比价,定级定价公开公正,切实保护好烟农的积极性;加强市场管理,防止边界拉动,打击各种违法行为,维护烟农合法利益。同时,烟草部门要改进管理方式,将技术人员的利益与烟农的收益挂钩,切实加强技术指导,确保烟农收益的最大化。

    3、抓好以商品蔬菜、畜禽、水果等为主的207国道农副产品经济带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干部群众产业化经营的观念淡薄,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不高,科技普及和信息服务滞后,再加上受自然灾害影响,农民没有得到实惠,农业产业难以发展壮大。去年上半年,农民种的茄子价格低到6分钱一斤,辣椒价格低到1毛钱一斤,莴笋价格低到一块钱八斤,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加快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一要抓重点项目,发展特色农业。要加强基地建设,努力把优质稻,商品蔬菜,以牲猪、菜牛为主的畜牧水产,以桉树为主的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以杨梅、萘李为主的优质水果等五个特色产品做强做大。二要抓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以农产品基地生产的原料为加工、销售对象,并与农产品生产者结为利益共同体的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关键是抓龙头企业。实践证明,凡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得好的地方,都非常重视龙头企业的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业产业化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广东云浮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67家,2003年销售收入达66.6亿元,带动农户18万户。其中集养殖、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为一体的温氏集团2003年销售收入达38亿元,2004年突破50万元。又如广西恭城县历经八任书记和县长,共20年时间,发展水果基地39万亩,其中无公害水果基地26亩,2004年全县人均水果1.5吨。他们也非常重视抓好龙头企业,2003年引进北京汇源集团总投资3亿元,第一期投资1.07亿元,2004年已具备年加工20万吨柑橘的生产能力。就我县而言,就是要利用长三角、珠山角食品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向中西部转移集中的大好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本地资源,引进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农业基地,产生聚集效应,推进产业发展。重点是对玉米、山苍籽、大米、豆腐乳、珍珠椒以及水果、畜禽等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三要抓中介组织壮大,发展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各种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营销、信息等各种农村中介组织和流通大户、农民经济人队伍,不断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在这方面,涛圩镇就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该镇成立了蔬菜水果专业技术协会。协会对会员进行统一培训、统一引种供苗、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配送农资、统一销售农产品。近年来,通过协会收购、外调的商品果菜每年都在5万吨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全镇蔬菜水果产业的发展。去年该镇种植蔬菜1.2万亩,种植水果0.4万亩,蔬菜水果年产量6.4万吨,产值448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2%。全镇规模种植菜果农户明显增多,其中种菜10亩以上的154户,种果100亩以上的专业户12户。水头村党支部书记去年采用“菜-稻-菜-菜”轮作模式,种菜15亩,全年种菜收入4万多元。四要抓科教进步,发展高效农业。在沿207国道建立一批无公害蔬菜基地,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农产品品牌和绿色食品标志的申报,提高农产品质量。如涛圩镇蔬菜水果专业技术协会对蔬菜基地及蔬菜向省农业厅申请并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名牌蔬菜战略取得初步成效。

    三、做好科技文章,提升发展质量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高新科技发展之路,是提升经济质量,增加经济总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增强*经济优势、增强发展后劲的希望所在。我县至今无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现有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亦十分低,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巨大。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做好“科技”文章。

    1、坚持政府引导为主,为发展高新术产业提供资金和技术保证。一是进行体制创新。高科技企业实质上是资金密集型企业,抓高科技的核心应是抓资金的投入。一方面,政府要出台办法,鼓励和引导企业要舍得花钱研发、引进高新技术和设备、加大技改力度,扩大生产规模,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消费档次高的“三高”产品,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如金华水泥公司、宏昌玻璃纤维制品厂等龙头企业和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都大有潜力可挖。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发展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投融体系,以政府部分注资的方式,鼓励各市场主体在高新区内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和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如西安在投融资环境不占优势的条件下,在体制创新上狠下功夫,其中,以高科技园区作担保,西安在全国的科技园区里做得最早也是最成功的。西安高新区与西安市科委以财政资金引导,联合20多家企业出资1000万元于1996年成立了以担保为主要业务的“西安创新技术投资担保公司”,几年来,累计担保74次,担保金额达到1495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二是进行技术创新。我县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高附加值产品少,即使是稍有名气的瑶家腊味、珍珠椒、福湘人造板、水泥等产品,与外地比较,技术含量还是很低,还处于初加工阶段,参与竞争难免处于劣势,企业的生存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抓好技术创新工作。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打造自己的品牌;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建立联合开发中心,通过市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引进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等。如江苏省赣榆县从2004年起,每年财政拿出本县工业经济上年度新增财力的15%作为专项资金,注入到经济发展中。对于新认定为国家、省、市级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10万和5万元的资助;对于新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的奖励;对于新获得的国家,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分别给予40万元、20万元的奖励。我省邵东县每年从县财政拿出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仅2004年就帮助企业引进专业人才160人,管理人才20人,引进新技术156项,开发新产品148个;该县明确规定,创建一个驰名品牌奖励10万元,创建一个省优产品奖励1万元,促使该县民营企业兴起了创建邵东自己品牌的热潮,一批省级、市级名牌应运而生。

    2、要抓好园区经济,打造高新技术发展的平台。园区经济是技术创新、成果孵化、产业扩张的园地。实践证明,建设和发展好工业园区,可以有效地聚集资金、科技、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增长极。如去年我们考察的桂林、贺州、云浮三市,他们的经济之所以能在近几年内得到快速发展,与他们高度重视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是分不开的。云浮市高标准建设了民营科技园、生物科技园、电子工业城、电子工业园、石材工业城等园区,并以此为平台,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4年7月,该市在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经贸合作洽谈会上,签约项目11项,项目合同金额达58.17亿元,这些项目投产后,其工业总产值可在3-4年内翻一番。可以说,抓园区经济就是抓县域经济。作为我县来讲,抓好三个工业园区应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必须加大建设力度,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制约我县园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交通落后,境内的207国道、1861省道公路等级低,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工业园区基础建设配套跟不上。以沱江工业小区为例,由于小区开发建设的资金由工业园区自行负责,融资渠道狭窄,资金投入有限,“四通一平”难以达到要求,一条入园的路至今已是“崎岖不平”,这极大的影响了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影响到招商引资的成效。贺州旺高工业园第一期开发面积达3.8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了“六通一平”,至今已吸引4家企业如园并投产,开工建设项目5个,年新增产值4.5亿元。突破我县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就要遵循市场动作的方式,积极完善工业园区融资机制,确保园区能够融资,有效投入建设,实现滚动开发;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园区建设合力。最大限度地激活民间资本向园区转移,倡导在政府统一规划、统一指导下的业主开发型和企业开发型的新路子,由业主自行配套、自行招商、自行开发。二是必须加大扶持力度,突破政策瓶颈。当前,我县的投资优惠政策是1996年县委、县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沱江工业小区建设的若干规定》和2000年市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工业小区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的有关规定,很难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地价为例,包括征地费用、各种手续费用,沱江工业小区地价是4-5万元/亩,而与我们相距不远的贺州旺高工业园,其地价仅为1万元/亩,其政策优惠的力度是我们无法比拟的。并且政策的落实也还存在问题。如2003年县委、政府发文规定工业小区为“无费区”,但一些部门仍然我行我素,不按文件办事,这严重的影响了企业入园办厂的积极性。我们要尽快出台新的工业园区投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竞争平台。如加大对园区企业的反哺力度,对财政贡献达到一定数额的企业,由政府返还一定比例扶持企业发展项目;出台以商招商奖励办法,充分发挥园区企业的招商优势;出台人才引进若干规定,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切实优化经济环境,强化园区管委会职责,可考虑赋予园区管委会诸如经济杠杆部门干部任免、奖惩等方面的建议权。三是必须整合园区资源,形成聚集效应。进一步建设好工业园区,关键是要发挥整体优势,形成聚集效应。因此要做到,规划上统一,产业上互补,基础设施上融合,政策上联动,招商引资上形成拳头。制定好全县园区工业总体发展规划和各工业园区的具体发展规划,突出园区工业建设的大格局、大构架、大环境和大发展的气势。在产业布局上既要突出特色,又要立足现有基础;既要形成集聚效应,又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既要适应大项目发展的需要,又要留足中小项目的发展空间。要切实防止“病急乱投医”的现象,促进有竞争力的、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向工业园区聚集,依托特色产业,真正形成以点串线、以线带面,互助互动的“块状经济”带。

    3、要发展高科技产业。高科技产业如生物医药、软件开发、电子产品等,产值高、能耗低、生命力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将会极大的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是在改造上下功夫,努力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我县现有的骨干企业大多属于传统产业,要加大技改投入,积极引进、研发、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如造纸业要加大技改项目的实施力度;水泥行业要引进、上马高科技水泥生产线。二是在引进上下功夫,想方设法引进高科技技术和企业。利用我县的水电、矿产、药材等资源优势,一方面可采用入股合伙、购买等方式引进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高新企业来发展高新产业。特别是我县厚朴、香草、八角等中药材基地面积逐年扩大,中药材产业发展前景可观,我们应从实际出发,以工业园区为依托,把引进高科技项目的重点放在中医药龙头企业、中成药制造企业上,争取在近两年引进1至2家高科技产业。三是在转化上下功夫,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我县当前没有高科技产业,但并不等于我们没有高新技术。我们有很多专利,如“汽车节油化油器”、“风机调速强制排烟燃气具燃气量、电位器同步装置”技术都卖到了外地。要加强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开发,培育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

    四、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发展活力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目前就我县而言,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是靠投资。我县属于欠发达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资金缺乏、产业不优、效益不高,三者之间恶性循环,县域经济发展与资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坚持内外并举,千方百计增加资金投入。

    1、增加银行信贷投入。金融机构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助力器”。但目前金融部门吸储多、放贷少。一方面,上级主管部门各自下达储蓄任务,并与员工奖金、工资挂钩,使银行职工到处拉存款,影响地方投资。另一方面,上级部门逐步把资金放贷审批权上收,贷款额越来越小。资金只进不出,金融机构不但没有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输血机”,反而成了“吸血机”。信贷支持不力,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加大银行信贷投入,一是要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对银信部门信贷业务实行目标管理,调动银信部门向上争取信贷投资计划、加大放贷力度的积极性。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利用我县邮政储蓄发展较快的优势,积极争取政策,将邮政储蓄资金通过拆借、再贷款或转存等各种形式充实农村信贷资金。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成立信用担保中介组织。如2003年济阳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信用担保公司,公司在动作的头两个月就为中小企业提供了1200万元的担保贷款。二是要整顿信用秩序,营造信用环境。加强对干部群众的诚信教育,积极开展借贷清收工作,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如去年我们重点抓了公务员借贷的清收工作,连本带息共清收425万元,有力地维护了全县的信用环境。三是加强协调,促进银企合作。提供交流平台,定期组织银企座谈会,增强相互了解,让银信部门与企业双向择优选择,促进银企合作。

    2、激活民间资本投入。进一步降低民资进入的“门坎”,对民营企业和民营投资项目的审批,不论规模大小,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应放手让其发展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领域。如我县的金华纸业、京华水泥、大地食品以及一系列的水电开发项目等都是激活民间资金的典范。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引导打工能人近乡创办、领办各类企业。如秦岩旅游风景区,就是几个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合股开发的。

    3、扩大招商引资投入。一是抓住机遇招商。就大的趋势来看,加入世贸以后,国际资本加速向中国流动,沿海开放地区开始向内地进行产业转移,资金、技术、人才诸多发展因素出现回流。就我县来说,处在湘南经济圈、泛珠三角协作区和大湘西开发区内,区位优势、政策优势都比较明显,招商引资大有文章可做。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加速与沿海发达地区的观念对接、产业对接、体制对接,引进县外资金、境外资本和先进技术。二是创新方式招商。继续突出产权招商、资源招商、项目招商、园区招商。如在资源招商上,我们要依托水电、矿产、旅游、林业、果蔬、畜禽等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精选一批总量规模大、地方特色浓、市场前景好的开发项目进行招商。在这方面,凤凰县就取得了成功经验。他们将分散于各家单位管理的八个景点经营权转让给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经营50年,经营转让费8.33亿元,凤凰县平均每年可从获经营收入1660万元,税收1000多万元。同时,积极组建专业队伍,发挥招商中介作用,注重以商招商,由全员参与向专业招商转变。三是优化环境招商。推行规范化服务,全面推行公开承诺、限时办结、项目代理、环境月报、首查免罚、跟踪监督、公开评议、责任追究等十种制度,加大查处力度,规范部门行为。开展“全托式”服务,实行办证全程代理制度,实行“进一扇门,认一个人,办所有事”。

    4、争取国家投入。要深入研究政策,利用民族县、国扶县、湘西开发县三块“金牌”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对符合国家政策的项目,要精确筛选、精心包装,分类排队,准备到位,加强与国家和省相关部门的汇报衔接,通过卓有成效的项目申报,努力争取更多的国债资金、中央和省市预算内资金、财政专项资金和政策性贷款等,充分用好各类财政性建设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银行贷款,扩大招商引资,增加社会投资。

    五、转变干部作风,狠抓工作落实

    面临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发展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对于落实经济工作的各项任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县绝大多数党员干部作风是过硬的,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体现了新时期的先进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县干部作风建设上暴露的问题也不少,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是大局观念纪律观念淡薄。有的干部胸无大局,工作中考虑部门和眼前利益多,考虑全局和长远利益少;有的偏听偏信社会上各种谣言,反而随波逐流,以讹传讹,有的甚至无中生有捕风捉影,乱告状,恶意诬告中伤他人;有的班子长期闹不团结,各自为政,搞内耗,分散精力,谋人不谋事;有的纪律观念淡薄,我行我素;还有个别人跟组织上不能保持一致,阳奉阴违。

    二是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同志解放思想表面上叫得响,实质上观念依旧,境界不高,眼界不宽,总是打不破条条框框的约束,工作缩手缩脚,不敢闯,不敢试,不思进取,缺乏创造性,打不开工作局面,干不出工作成绩。

    三是服务质量不高。现在明显的索拿卡要现象已很少发生,但是,服务水平跟不上,有不少部门服务质量较差,有的对客商态度仍然很生硬、很冷淡;有些部门互相推诿,互相扯皮的现象比较严重,工作效率低。

    四是工作落实不到位。工作不落实是干部作风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少数干部作风飘浮,华而不实,搞形式,走过场,满足于一般应付。要么高高在上不愿抓落实,要么无计无谋不会抓落实,要么怕苦怕累不想抓落实,存在抓而不实、抓而不紧、抓抓停停的现象。

    五是自身要求不严。有的以工作忙为借口,长期不学习,即使上面要求加强学习,也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敷衍了事,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的不明,学习深度不够,有的甚至认为学不学一个样,照样能干好工作。少数干部在新形势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人生观发生错位,为政不廉,腐化坠落。

    上述问题已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如任其发展下去,全县的各项工作措施就难以落实,加快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的美好蓝图就难以实现。所以,转变干部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是创新用人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创新用人机制,必须把解决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作为改革的关键,区别不同情况,积极疏通干部“下”的渠道。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机关、事业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及一般干部奖励、诫勉、末位淘汰制度,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增强各级干部工作责任心和紧迫感,促进各项经济任务的完成。

    二是改进目标管理,促进工作落实。把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体现在目标管理和考核的各个环节,注重研究新形势下目标管理和考核的新方法、新机制。对主导产业发展和县委、县政府安排的阶段性中心工作、年度重点工作,要在乡镇、部门自查、业务主管部门和检查的基础上,由纪检委、县委办、政府办、组织部、人劳局抽调人员组成“督查组”,采取不打招呼的办法随机核查,对核查中发现虚报浮夸、弄虚作假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真正使考核结果与物质奖励、评优树模,干部升降挂钩。

    三是转变工作作风,推动工作落实。经常到基层去,到农村云,到群众身边云,就会把群众的要求当作自己的愿望,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云办。经常到条件差、困难多的农村去,与村组干部一起研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的具体问题,采取示范加服务的方法,说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以过硬的工作作风带领县人民走上摆脱贫困、迈向富裕的县域经济振兴之路。

    相关热词搜索: 我县 壮大 县域经济 推进 思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