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救治昏迷论厥逆|脑出血昏迷救治

    时间:2019-01-25 05:42: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患者,女,16岁,2005年10月31日初诊。   无故突然昏倒,断续发作3年余。初时数月至半年1次,近1年来发作次数逐渐增多,及至近1个月来,每日昏迷达1 4次。发作前心前区感闷痛,心慌心跳,旋即昏迷。每次持续时间从初时2~4min增至现在的10~20min,昏迷时面色苍白,手足冰凉,但无抽搐吐涎或身热强直、喉中痰鸣等现象。苏醒后身软欲呕,心悸心累。平日纳差,善太息,心悸,进食则腹胀、倦怠懒言、失眠、头晕,入睡则频唤妈妈而惊醒,全身时冷时热。
      无甲亢、先天性心脏病、癫痫及高血压病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患。月经12岁初潮,周期正常,惟量较少。
      于我处就诊前曾在数家医院治疗无效,后入某市级综合医院,经心内电生理等相关检查无异常发现,诊为血管迷走性晕厥,予青霉素抗感染后,动员患者出院。六脉沉细,舌质正常。
      予逍遥散合礞石滚痰丸加味:柴胡10g,当归12g,白芍12g,白术10g,甘草10g,茯苓12g,炮附片15g,香附10g,枳实10g,沉香10g,礞石15g,黄芩1 Og,远志10g,菖蒲10g,大枣20g。3剂,水煎,日服1剂。
      11月3日二诊,药后仅心慌1次,约2分钟即过,未再昏迷,头晕亦止,夜安睡不再叫喊妈妈。效不更方,再给上方4剂。
      11月8日三诊,6日晚小发作1次,而诸症都较轻微。醒后也元不适感,只是面部时冷(白)时热(红),前方加桂枝12g,红参10g,将炮附片增至30g,先煎1小时。
      11月14日四诊,未再昏迷。睡眠好,纳食恢复正常,无不适感,续方3剂,以巩固疗效。
      2006年12月12日因感冒高烧来诊,云上症痊愈。
      
      老 师 本病属厥逆。厥逆属临床中的一种重证。景岳将之分为寒厥、气厥、血厥、痰厥、酒厥、色厥和《伤寒论》记载的脏厥、蛔厥等七大类。其病因复杂,表现多样,但都有一个主要临床见症,即厥冷和昏迷。
      学 生 我们在学习文献时,还看见有暴厥、薄厥、煎厥等记载,且都有昏迷和厥冷,它们同厥逆是不是同一证候?若不同,其主要区别在哪里?
      
      老 师 这是两类完全不同的证候。厥逆从病因上讲,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气血亏虚,病机是气血闭阻和逆乱,从症状上讲,昏迷时无抽搐涌涎,苏醒后一般不留后遗症,并多可自行苏醒。而暴厥、薄厥、煎厥乃肝肾不足,气血衰少,在忧思恼怒或酒醉饱食,或房事劳累或外感侵袭等诱因作用下,导致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后世称之为中风的急危证。在虚、火、风、痰、气、血六端的相互作用下,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牙关紧闭,肢体强痉,身热躁动或痰涎涌盛,大汗不止,二便自遗,不经抢救,常有夺命之虞。醒后每有半身不遂,语言謇涩,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学 生 看来临床首先要对这两类证侯加以鉴别。然而即使撇开中风,从景岳等人的论述看,仅厥逆证的类型也是很多的,但多数病人来诊时已经苏醒,难以看到病发时的情况,纵然在发作现场,病人不能言语,也很难通过四诊收集其全部信息,怎样才能准确地辨识呢?
      
      老 师 通过追问病史(本例即通过病史而作出了初步诊断);细查平日症状、发作前感觉、发作后情况,以明属性;询问家属,了解发病时情况,以资鉴别;再加察色按脉,观舌闻声,一般是可以确定的。只是临床情况千差万别,景岳列论的七种类型单独出现的比较少见,一般多涉及几种类型混合出现。
      学 生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对于历代医家早有明确分类和对应方药的厥逆证,仍需通过全面收集有关信息,深入辨证,才能有效治疗。
      
      老 师 吴鞠通说:“大匠诲人,必蛆规矩。”书是为了便于论说,集中典型归类,教人掌握原则,而不是要你照搬,否则,不成了刻舟求剑?以本例来说,具有一大特点四类症状:发病次数逐渐加频,发作过程不断延长,是其特点。心气虚而致的心悸心慌心累,失眠;脾气虚而致的纳差,进食则胀,倦怠懒言:肝气郁而致的善太息,神情抑郁;痰饮内伏而致的突然昏迷(痰蒙心窍),睡中频叫妈妈而惊醒(疲停心下),是为四类症状。这是一个久病耗伤,邪气日进,正气难支的病症;病机为心脾亏虚、气郁痰伏,证型属于寒厥、气厥和痰厥相兼。
      学 生 我查阅过一些书籍,似乎未见到用逍遥散或礞石滚痰丸治厥逆的,而老师用二方竟收速效,请详析之。
      
      老 师 都不是。其实答案就在病机诊断中。法随证转,方由法出,这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照搬成方套用,那不是入巢臼而废绳墨吗?针对心脾亏虚,即当补益心脾,针对气郁痰伏,即当开郁祛痰。而补心胂不是峻补,更不能蛮补,只可调补。逍遥散疏肝和血,肝属木,心属火,木乃火之母,母调则子健,此其一;逍遥散解郁健脾,郁开则气达,气达则阴阳顺接,此其二;脾健则能养心(子能令母实),此其三。可见这是一个看似与厥逆无关的方剂,实则是深切病机的选择。至于礞石滚痰丸,乃王隐君专为实热顽痰所设的攻痰良方,临床稍事加减(本例即未用大黄),治疗各种因痰所致之怪症疗效极佳。两方并用,再佐安神强志,祛痰开心之远志和开窍宁神之菖蒲,对该症即有了全面的针对性。
      学 生 那么,为什么要用附片呢?
      
      老 师 附片大热而入心肾脾经,仲景在回阳救逆时每多选用。本倒症多虚寒,病涉心肾脾,脉象迟细,故用之上助心阳而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其脾胃亏虚,王肯堂说:“脾胃是肾之胜脏,脾胃有邪,必乘于肾,肾乃制下主厥者也,肾受邪则厥。”用附片温阳助脾,也正合此病机。
      学 生 我注意到老师在三诊时加入了桂枝、红参,这是为什么?
      
      老 师 上方加桂枝即合入了桂枝汤。大家知道,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三诊时病人除原有的身时冷时热外,又见面时冷(白)时热(红),此系阴阳不和之象,加桂枝一味,实则加用了调和阴阳的桂枝汤。其实,首诊用枳实即有合用四逆散义。这种在原方基础上只加一药即合入了一个方的用法,是先师经方家江尔逊站在汤证辨证高度精心遣方用药的一大特点。至于红参,乃痰浊渐化后为增强扶正之力而加,它和桂枝汤一起,使全方增加了益气和营的功效。实为暗启了治疗的第二阶段。
      学 生 本案病人表现为昏迷,现在内科学已将“昏迷”设专章,为何不径用“昏迷”的诊断而用厥逆这一诊断呢?
      
      老 师 昏迷,文献中有“不省人事”,“不知人言”、“昏蒙”、“昏不知人”、“昏愦”、“神昏”等多种称谓,是以神志不清为特征的病症。其病机被定为清窍失灵,神明失用,是多种原因导致昏迷时给予的一种症状性诊断。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可包 括厥逆,但包括两者绝不可等同。厥逆是一种独立的病症,如同任何一种引起昏迷的病症一样,临床要透过昏迷症状,找出其背后的病症来,才能准确旌治。张景岳说:“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可见其总体病机是气血亏虚和败乱,因而,它的治则重在调气血,和阴阳。而昏迷尚包括多种原因引起的神志不清,如出血、感染、疼痛、中毒、衰竭、癫痫、中暑以及中风等,它们都有着不同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法则。可见二者的内涵和外延均不同。
      学 生 《伤寒论》谓:“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成无己在注解时说:“手之三阴三阳,相接于手十指,足之三阴三阳,相接于足十趾。阳气内陷,阳不与阴相顺接,故手足为之厥冷也。”这里,仲景所称之“厥”,显然是手足厥冷,并无昏迷之义,而本案主要表现为昏迷。老师诊断的厥逆与仲景所说的厥逆,难道不是一回事吗?
      
      老 师 你提的是一个需要正本澄源的问题。我们先看《内经》对厥的一些表述:调经论说“志不足则厥”,本神论说“肾气虚则厥”,这讲的都是手足厥冷。但更多的篇章里“厥”的含义就不仅指厥冷了。如《大奇论》曰:“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缪刺论》曰:“邪客于五络,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显然,暴厥、煎厥、薄厥、尸厥皆有昏迷主症。
      学 生 看来《内经》的厥有两种含义,即手足厥冷和昏迷而伴厥冷。而仲景所论之厥,只指手足厥冷,不含昏迷,那么,后世医家是如何遵从的呢?
      
      老 师 仲景所言之“厥”是一个对阴阳消长,邪正胜复的考量指标,它有其特定临床意义。后世很多医家如朱丹溪、吴坤安、程国彭等论厥时虽多遵从仲景,但只重手足厥冷这一症状,对其考量阴阳消长的意义未再提及。而更多的医家却据《内经》理论,对手足厥逆,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昏后可逐渐清醒的一类病症,使用了厥逆的诊断。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里立专章对厥逆的脉因证治进行了系统论述。如果说仲景厥论是“撰用《素问》”取其一义加以发展的话,那么朱丹溪等人则仅囿于《内经》“厥冷”一义,而景岳等人之论,则不仅是对《内经》理论的全面发展,更是将之用于指导临床的运用总结,故为后世医家所普遍遵从。
      学 生 那么,可否将《内经》和《伤寒论》所称之厥逆作一对照讲解呢?
      
      老 师 这个问题张景岳用几句话即作了概括而准确的回答:“以正邪言之,在《内经》则论在元气,故其变出百端,而在气血俱有危证;在仲景则论在邪气,故单据手足,而所畏者,则在阴进而阳退也。”至于其治法,则“伤寒之厥辨在邪气,故寒厥宜温,热厥宜攻也;《内经》之厥重在元气,故热厥当补阴,寒厥当补阳也。”真乃提纲挈领,掷地有声之论!

    相关热词搜索: 救治 昏迷 论厥逆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