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在报战硝烟中旅行_没有硝烟的战线

    时间:2019-02-07 04:26: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又一个加班后的夜晚,和新同事站在北京新世界的门前,面前人来人往,霓虹灯闪烁,依稀熟悉的场景,那一刻我以为自己回到了深圳。耳机里,莫文蔚清透的声音在唱着,“你和我看着霓虹,穿过了爱情的街道,有种不真实味道”。那一刻心头突然涌出的熟悉感觉如此真实,不过却是属于千里之外的另外一个城市。
      说起来这也难怪啦,低下头掰着手指算算,不到10个月的时间,从南到北,我已经走过了中国房地产最火的三个城市――深圳、上海、北京:接连在深圳特区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一中国平面媒体房地产运营最强的三家大报地产部工作,深南大道边上的深圳报业大厦、上海南京路不远的文新大厦、北京长安街上的新闻大厦,快速的场景变化几乎让人跟不上节奏。
      “深圳特区报地产部首席记者”、“新民晚报房地产事业部编辑部主任”、“北京晚报地产部编辑中心主任”,每更换一张薄薄的名片,都是无数个加班的夜和绞尽脑汁的累,当然少不了的还有面对自己沉甸甸的工作成果时无声的微笑。
      曾经参与编撰一本书,叫做《报战》,把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两大媒体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在房地产广告经营中的竞争称作是一场媒体战争。从2000到2006,我经历了深圳报战硝烟最浓的6年,也曾从一方的战壕跳到另一方的战壕。在硝烟渐散的2006年,我却选择了离开,到上海,到北京,不仅仅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更是从―个报业竞争的战场走向硝烟更浓的新战场。
      
      在报战的硝烟中长大
      
      工作和爱情一样,都要经历选择或被选择。当时还年轻,我的工作和爱情一样,都是被选择的。2033年,从南开大学毕业,我和我的爱人一起南下深圳,那时的我是一班同学中惟一一个并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大约两周后,我被招聘进了万科,做企业内刊《万科》周刊的编辑。
      正是这份看来并不起眼的企业刊物,决定了我的职业轨迹。
      其实说《万科》周刊不起眼并不准确,在那时的中国房地产界,万科品牌就已经响当当,《万科》更是不少地产人的必读。但是我进入万科却又并非像其他“万科新动力”一样进入地产公司培训流程,而是马上开始了周刊采编工作,也正是这种阴错阳差达成的“地产+媒体”的组合,成为我随后从事这么多年的工作方向。
      说实话,那时刚刚毕业的我工作虽然是很努力,但是算不上有多出色。在到深圳的第一个春节长假过后,我被现在的搜房网运营副总裁、当时的深圳商报地产部负责人肖勇招到了他的麾下。
      那时的深圳商报地产部就像现在的北京晚报地产部一样,都是在重组全新的团队。在市场意识强烈的深圳,那时的深圳商报已经开始意识到经营对于一张报纸的重要作用了。“报社一流的人才应该在广告部”,作为广告经营最重要阵地的地产部,更是提出了“名校组合”的概念。我和另外两位同事组成深圳商报地产新闻采编团队,人才战略升级完毕,深圳报战的烽火差不多正是从那时开始点燃的。
      回想那时,深圳商报、深圳特区报两报地产版上针锋相对的火药味让人闻到就感到兴奋,你出一个“深圳十大明星楼盘”的活动,我就有“深圳十大新星楼盘联袂开盘”;你搞“大盘英雄”,我就来个“大盘运动”;你策划一个“深圳岸线”,我就发起个“海湾决战”;你联合“住博会”,我捆绑“住交会”……身在其中的我其实当时并不是很明白什么是地产传媒运营,但是一篇篇稿件从手中出来,一个接一个活动专版编辑完成,一个个大手笔的地产营销活动成功变现,那过程就是一笔财富。沉淀其中,自己能够清晰感觉到能力越积累越强大。
      报战既是一场新闻战,又是一场经营战,更是一场人才战。两报地产部交锋将近一年时间后,终于升级到人才战。先是肖勇被深圳特区报挖去,后继有几位业务骨干也转投特报,几个月后我也来到了深圳特区报地产部。那时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就是特报刚刚装修好的地产部办公室的几个空位上早已经摆放好的姓名牌上,赫然写着深圳另外几家竞争媒体同行的名字,有几个随后就到了,有的当然并没有到。
      人的价值是在竞争中实现的,竞争激烈的职场其实更容易创造出一个人的价值。几年前,在登上天津到深圳的飞机之前仍泪流满面的我,绝对想不到这么快会在中国媒体战最激烈的前沿站住脚。2年后,突然发现很多朋友也转行开始做起了地产媒体,或者开始从事其他与地产相关的行业时,我知道我幸运地比他们提前出发了半步。
      
      逃离温水的那只青蛙
      
      在深圳那场令人震撼的媒体战中,除了从这家报社被挖到另一家报社,身边的同事更多的是从新闻采编转到市场一线,工作内容从写稿、编辑、组版,转去做策划、做经营、做广告。他们除了在收入上获得更多之外,在行业人脉资源积累得也更多更快,惟一还在做行业新闻采编的,而且是从深圳一直做到上海做到北京的,应该只有我―个。
      
      大多数我的同事,同行都会认为,在地产部这种经营色彩极为浓厚的媒体部门中,做市场才是主流。一个比我还小两岁的特区报同事,在犹豫着是做地产记者还是去做业务时,便是选择去了市场一线,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便成为业务骨干,带领一个地产工作室一年给报社带来数千万的广告收入,随后便是被挖去晚报广告部做副总经理主管房地产业务。
      那时,如何在地产传媒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的位置,是每一家报社每时每刻都在思索的;如何在报战硝烟中发现自己的职业定位,也是每一位深圳地产媒体人面前的难题。
      在中国地产传媒运营初期的摸索之中,南方都市报选择的是新闻驱动,深圳特区报选择的是市场驱动,“做市场还是做采编?”同样的选择题,摆到我的面前的时候,我选择了后一个。答案没有对错,只有选择的是不是适合你。
      深圳报战后期,各报社几乎不约而同地都确定了“市场+新闻”双轮驱动的模式,“地产+传媒”的组合成为地产传媒行业基础。报战的硝烟中,不但创造了地产传媒一个行业,更培养出了既懂采编又擅经营的中国第一代地产传媒职业经理人。
      2005年前后,随着深圳报业集团成立,报战硝烟渐散。也许是和平的市场不适合斗士生存,随后的一年中深圳地产媒体人陆续出走深圳,老领导肖勇北上进京“触网”进入搜房任运营副总裁,王侯在上海成立主语传媒接手新民晚报房地产运营,原商报同事李咏涛等加入中国房地产报……
      看着一个个曾经的首长、战友陆续出走,我的反应却有些迟钝。想想也难怪,那时是我在深圳最“舒服”的日子,工作再熟悉不过,当然也轻松很多,有房有车收入也不错,如果不是看到那个故事,很有可能就是那样一天天混下去了。
      春节前的一个平淡的日子,朋友在MSN上贴过来这样一个故事:在锅里加满冷水后,把一只青蛙放进去,然后慢慢加热。水开始是凉的,变温的速度很慢,青蛙觉得比较适应和舒服,并不想跳。随着水温逐渐升高,感受到危险的青蛙决心努力跳出热锅,但为时已晚。最后,活蹦乱跳的青蛙被烫死。
      我难道就是那只青蛙吗?我突然发现,我在深圳呆在一个单位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在万科周刊工作了6个多月,在深圳商报地产部工作了约1年零2个月,在深圳特区报地产部工作了3年多。   十几天的春节长假,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子里转,终于在2006年情人节的前一天选择了离开深圳特区报。
      
      工作旅行的梦想
      
      2006年的情人节,我和三个深圳男人在上海度过,我们都是刚刚加入主语传媒的同事。一年前的老领导王侯在上海成立主语传媒接手新民晚报房地产运营,仅一年的时间便创造出3000多万元的盈利。
      相对于有限的盈利,他们是将地产传媒这个行业第一次成功实践,新民晚报是地产传媒运营第一个成功案例。按照五年发展规划,主语可能在5年之内进入北京、武汉、南昌、杭州等十几个房地产一线城市,与当地主流媒体合作。每进入一个新的城市,主语都可能在当地掀起一场新的“报战”。
      同样来自深圳的颜总总是向我们灌输他的工作梦想:人就要不定期地换一个城市工作、生活,眼界才会开阔。“珠三角,深圳周边城市我们都玩遍了吧,长三角,上海周边城市更好玩。我们来上海除了工作,有时间一定要到周边好好走走看看。”
      梦想和现实总会有些小小误差。绝对令人想不到的是,到了上海仅仅6个月后,主语便与北京晚报闪电般达成合作,北上进京。颜总北京上海两地奔波,几乎成为空中飞人,我也被派往北京参与组建北京晚报地产部采编团队。可怜呐,到上海后也仅仅有一次16小时极速杭州行啊,太湖、普陀、南京……都无缘了呀。
      不过工作旅行的梦想似乎越来越近了。由于刚刚落地北京,采编团队还没有建立便面临着《北京晚报・北京地产》的创刊任务,于是我这个光杆采编中心主任只能要求上海支援了。周末调集上海新民晚报房地产事业部的干将飞北京组稿做版。连续36小时无休无眠的工作,《北京晚报・北京地产》创刊号“2008,北京地产预言”终于见报。相比当初主语刚到上海新民晚报创刊选题“上海地产为何集体失语”被毙,我们大半年时间精心经营的采编模版发挥出了一定的作用。
      跟深圳天南地北人齐聚不同,北京、上海工作的年轻人有较明显的区域性。在上海江浙人士占大多数,复旦生大把;北京则是周边地区,河北、山西、东北人居多,很多都是北大、人大、清华毕业生,地域、学域特点都很明显。而我这个北人南下重新返回北方的人,往往很难被识别出“真面目”。
      如果几年后,公司真的如规划般迅速发展,那时工作旅行的梦想可能就会真的实现啦。在北京觉得工作生活得有些无趣了,是不是可以收拾行囊,转到广州?上海?还是成都去生活工作一段日子?全国上下能够提供这样工作旅行机会的公司应该还不多吧?

    相关热词搜索: 硝烟 旅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