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别具一格的韦应物

    时间:2020-09-03 04:16: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大历诗风产生与中唐,它大概包括了天宝十四年到贞元八年的这段时间,即安史之乱爆发到白居易、元稹、韩愈等新的一批文人登上唐代历史的舞台,就在这前后近四十年,唐诗的发展由“极盛”转向“渐衰”。由于国家社会的动乱和自身的局限,大历诗人大多没有逃出盛唐诗的框架,但是有韦应物不同后人将他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为“王孟韦柳”。后代诗人白居易评价其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闻一多先生在《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中说:“大历的众多诗人其实都可以看成一个人,只有韦苏州是例外。”蒋寅先生在《大歷诗风》中多次提到韦应物不同于同时代诗人,本文基于《大力诗风》[2]这本书,细致的探寻韦应物诗歌的与众不同。

    关键词:大力诗风;韦应物;高雅闲淡;山水田园诗

    作者简介:顾琳(1998-),女,汉族,北京人,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3-0-02

    1、大历诗歌创作趋向:“气骨顿衰”

    大历之前是唐朝的全盛时期即“开元盛世”,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诗圣”杜甫在《忆昔》中就有对开元盛世的描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官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盛唐国力的强盛已不言而喻: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数量也遽增,国内交通便利,城市繁华,商业发达,对外贸易十分活跃,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都是不同国家商贾的云集之所。国家昌盛,政治清明,可谓是太平盛世中的盛世。

    反观大历,却决然不同了。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历,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次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蒋寅先生说“大历前后是唐自安史之乱后战事最频繁、经济最窘困、政治最黑暗的时期。[3]”“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是杜甫在《忆昔》中对安史之乱后唐朝残破凋零的细节描述,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要卖万贯钱。洛阳的宫殿被焚烧殆尽,吐蕃也攻陷长安。此时的唐朝可谓是内忧外患。一个朝代的文人的精神面貌,是以国家的强盛与否为前提的,大历诗人们大多没有经历过盛世,他们面对的是国家中兴的举步维艰、社会秩序的动乱不安、政治仕途的腐朽含混,再加上背井离乡的羁旅情怀,盛唐时期的那种昂扬向上的心态和蓬勃跳跃的激情就注定不可能出现在大历诗人身上,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理性务实的态度、孤独冷落的心理以及对冷淡高逸情调的追求。胡应麟先生在《诗薮》一书中提出的“神情未远,气骨顿衰”来形容大历时期的诗风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2、别具一格的韦诗

    2.1衰顿冷淡引导诗风下的高雅闲澹:韦应物的诗歌与大历诗人明显的不同

    《诗学源流考里》提到“大历而後,风格渐降,独韦应物以古诗称於是。其诗专师陶公,兼取谢氏,前人所谓发纤於简古,寄至味於淡泊,气象近道,盖卓乎不为时域者也。”说的就是韦应物与同时代的诗人有所不同。

    首先在诗歌体式上,大历诗人对古体的兴趣淡薄,对近体却格外偏爱,大历诗人写的较好的是近体诗和五律。据蒋寅先生《大历诗风》的统计显示,五律是大历诗人写的最多也是最擅长的诗体。以个体的诗人来看,其五律作品所占总作品数量百分比最多的达到60%,如司空曙(63%)、韩湋(61%)、李嘉祐(60%),最少也在20%之间,大部分诗人的五律作品比例位于38%到53%,“这个比例超过了盛唐五律胜手王维(25%),而与杜甫(43%)相埒[4]”,因此大历时期的主导诗歌体式是近体和五律。韦应物在诗体方面,是古体胜五律。数量最多的,也最受人推重的,是五言古诗。现存集中567首,古诗共338篇,占作品总数的60%。相比于其他大历诗人,如刘长卿(20%)、李嘉祐(4%)、皇甫冉(29%)、郎士元(6%)、戴叔伦(14%)、卢纶(8%),可以说是古诗占比很高的大历诗人了。学者沈文凡也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到“大历诗人体裁方面是古体不如近体”、“而韦应物则不同,是古体胜律体。”[5]在严羽的《沧浪诗话》诗体“以人而论”一部分中列出“韦苏州体”,可见韦应物的五言古诗在古诗的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文学史上习惯与将其与王维、孟浩然和柳宗元并称为“王孟韦柳”。他继承发展了王维、孟浩然清超的诗风,又为后来的柳宗元所借鉴,与柳宗元并称“韦柳”,但尽管韦柳并称,也有许多学者认为韦过于柳,比如晚明许学夷在评判韦柳古诗优劣时提到:“韦柳虽由工入微,然应物入微而不见其工;子厚虽入微,而经纬绵密,其功自见。故由唐人而论,是柳胜与;由渊明而论,韦胜柳。”

    其次是创作上体现的风格特征。如前所述,大历诗作的风格是幽隽清冷、苍老衰顿,诗作大多流露出生不逢时、意气消沉之感,选取的意项也大多带有一些萧瑟、凄凉、孤独的色彩,喜欢用白描来突出内心感受。程千帆先生曾经对大历诗歌的基调有过陈述:日常的生活、时序的迁流、节物的变化、人事的升沉离合。蒋寅先生在《大历诗风》里面所述:凡是构成盛唐气象的观念气魄情调全都暗淡了、褪色了,为一种疲倦、衰顿、苍老而又冷淡的风貌所取代[6]。由此可见大历诗歌的主体风貌。而韦应物则有所不同。理解韦应物的诗歌特点,可以参考一下古代批评家和文人的看法。晚唐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出:“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右丞、苏州,趣味澄夐,若清风之出岫。”《剑溪说诗》中提到“独韦应物柳子,厚发纤橄于简古,寄至味于淡薄,非余子所及也”、“体既矫逸,而语复劲峭”、“极华赡中仍加淡逸”[7];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说“古淡是其风格特征,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机”;胡应麟的《诗薮》中说“中唐五言绝,苏州最古,可继王、孟。《寄丘员外》、《阊门》、《闻雁》等作,皆悠然”;《唐诗笺注》也写道“王诗粘,韦诗脱,各有极至”。总结来说韦应物诗作具有:语言精深巧妙、矫逸劲峭,风格趋向简古淡薄、质朴远逸、清新幽缓、高雅闲淡。

    2.2自成一家、卓为诗宗的山水田园诗人:韦应物诗歌风格成因探索

    2.2.1生平经历的丰富

    大历诗人大多生长于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年长者如刘长卿、包佶、钱起到大力末才三四十岁,年少着如李益、韩翃也不过二十的少年,也就是说他们在唐朝最鼎盛的开元时期还是个稚子,对盛世鲜有突出的印象,他们诗作中也难以再现盛唐回忆与意项。面对大唐的惊变,他们往往会陷入徘徊迷惘、孤独怀疑与消极沉沦之中,眼光局限于现实与自我。但韦应物却是不同的,他出身于“城南韦杜,去天五尺”的贵胄韦家,家学深厚,但韦应物却是不学无术、放荡不羁。有学者根据韦应物的《燕李录事》“与君十五侍皇闱”语和其他资料,推知他是在十五岁时以三郎卫的身份做玄宗的侍卫,出入于宫闱,那时他是个纨绔子弟,他后来在自己的诗《逢杨开府》回忆到“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证实了他年少时的浪荡。后来安史之乱爆发,玄宗权威尽失,韦家受到打击,韦应物也同样遭遇了人生中的低谷,“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于是浪子回头,重拾诗书。韦应物先后担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因为古人有按照官职来称呼人的习惯,所以世人又称韦应物为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大历诗人中不乏有做官之人,但是像韦应物这样出生显贵,经历了家族的衰落与人生的起落,又同时有记忆性的经历了唐朝由极盛至衰,最后获得顿悟释然的,就只有韦应物了。而正是这样的经历使他有了不同于他人的眼界与阅历,对国家大事、社会现实、人生自我都有很清晰的认识与感受,面对起起伏伏,心态也更加的平稳,这也直接导致了他思想上的反思特性与超脱之态。

    2.2.2学习风格的不同

    除了生平经历的不同之外,最重要的是韦应物直接学习的诗人是陶渊明,而大历诗人则更欣赏侧重学习谢脁。蒋寅先生在《大歷诗风》指出了大历诗人学习谢脁的基本表现:一是谢朓诗中主要表现的基本情调与大历诗人相符合,有相似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二是因为他最早在诗中表现了中国士大夫的典型性格双重人格和“吏隐”的生活方式,为大历诗人所提供借鉴效仿[8]。对于韦应物,后人将陶渊明与韦应物并称“陶柳”,其原因大概就是因为韦应物直接师承陶渊明,这种承继不仅仅是格式、意项上的学习,还有诗作风格、思想内涵上的学习。后人的评价也可以证明韦应物确实学习了陶渊明,并且发展了自己的风格。稍后于韦应物的中唐诗人白居易就对韦应物十分推崇“尝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又怪韦苏州,诗情亦清闲”,“其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除此,明、清两代文人批评家也提及不少。明朝宋濂在《答章秀才论诗书》云:“有韦应物祖袭谢灵运,能一寄秾鲜于简淡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明代何良俊亦则云:“韦左司性情简远,最近风雅。其恬淡之趣,亦不减陶靖节。”说明韦应物借鉴了陶渊明“散而庄,澹而腴”的诗作特点。清朝沈德潜说:“韦诗至处每在淡然无意,所谓天籁也。”清人林昌彝则认为:“汉魏 晋人诗,气息渊永,风骨醇茂,唐人诗似之者 惟韦苏州。”清朝管世铭曾说:“王孟诗品清 超,终是唐调,惟苏州纯乎陶谢气息。”指出了韦应物的诗作淡然闲远,并且加入了盛唐气息与晋魏六朝之风,自然是不同于其他诗人的。

    3、总结

    蒋寅先生的《大历诗风》向我们介绍了盛唐末期至大历、贞元年间的诗人及其诗歌的创作,短短四十年,在中国漫漫的诗歌历史上是短促的一瞬,但是它却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是盛唐向中唐过渡的桥梁。可以说韦应物的诗歌是这座桥梁上最坚实的一部分,也是最闪亮的一部分。他的诗歌不仅仅承接了魏晋六朝的诗风和盛唐气象,而且他的诗歌也对后世的诗人如柳宗元等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娟. 悯时哀乱的时代悲歌[D].中南民族大学,2011.

    [2、3、4、6、8]蒋寅.大力诗风[M].凤凰出版社:2009.

    [5]沈文凡.大力诗坛的一个特殊存在——论韦应物诗歌进古诸体的艺术风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88-94.

    [7]曾辉.从苏轼诗论看“平淡”诗歌的审美张力[J].文教资料,2012(17):6-7.

    相关热词搜索: 别具 韦应物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