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精品志书与精品方志

    时间:2020-11-04 02:00:2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精品志书”,既是对一部志书的评价,也是对编纂工作的质量要求。“精品方志”,则是对包括志书在内的方志产品及方志编纂工作和地方志事业的高点定位和专业要求。二轮修志树立新的理念,提出打造精品志书的目标任务,总结以往的基本经验,研究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探讨打造精品佳作的方法途径,组织实施精品志书工程,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应该将“精品志书”的着眼视角,扩大到“方志精品”的领域范畴,进而提升到“精品方志”的更高境界。

    [关键词]精品志书;
    方志精品;
    精品方志

    精品志书的概念,笔者的理解,一是指按照较高的质量标准评审认定的志书;
    一是指按照规范标准和要求精心编纂而成的志书;
    一是指恰当反映地方历史和现状的志书。精品方志,狭义上可以理解为方志精品,包括精品志书、精品年鉴、精品地情丛书等方志精品成果;
    从广义上讲,则是指地方志的精品化,包括地方志的品牌化、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等等。这里重点讨论前者,即从狭义的角度来谈谈精品方志问题,也就是方志精品的问题。

    一、提出精品方志问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时代背景

    我国现代化建设已经接近“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方志文化的致用性更加突出。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战略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地方志事业在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有了新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1),指明了地方志研究历史、服务现实的方向和途径,启迪我们把握修志规律,完善修志理论,提升修志境界,指导修志实践,开拓修志领域,以治史治学的精神修志问道,用经世致用的智慧以启未来。

    (二)社会背景

    我国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重要。文化建设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文化传承、文化需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有了全新的方式和市场。特别是用方志产品、方志语言构建方志文化体系,写好中国历史,讲好中国故事,具有极其广阔的空间和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时代赋予方志及方志人的光荣使命。

    (三)方志发展

    古时修志是官府的执事,依靠皇帝的诏书和官府的命令;
    新编社会主义地方志从第一轮“行政修志”(靠发文件、开会议、领导抓),到第二轮修志的“依法修志”(主要是依法推动地方志工作),现在到了“依法治志”(全方位发展地方志事业)的新阶段。第二轮修志、第三轮修志与现实社会进程同步进行,方志由记录历史的后台,站到创造历史的前排,走到了研究服务现实的位置。

    (四)理论发展

    理论是对现实问题的回答,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升,是对真理的归纳和对规律的体现。地方志是一门学问,是对一个地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知反映。方志自身具有认识性的价值和理论性的意义。方志实践催生方志理论,方志理论指导方志实践。研究方志理论很有意义。我们要在修志实践中不断丰富方志理論,积极主动地用方志理论指导方志实践,从而保证修志的专业性和做学问的严谨性以至方志工作的科学性。

    中国方志理论大体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方志理论(编纂方志学)。主要特点:(1)研究的问题及研究的方法。围绕着编纂志书来研究问题。或者说是围绕着志书编纂去进行研究。(2)研究的方向。认为方志学的研究对象是方志现象及其运动规律,认为方志学就是研究方志编纂及其方志编纂历史的学科。(3)研究的内容。根据修志的实践要求,侧重于编纂本身,解决如何编纂等问题。主要是方志的起源、性质、方志功能、体例、规则等等。(4)主要的实践及成果。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方志学家章学诚系统地论述了方志的起源、性质和作用,创立了完整的方志编纂理论体系,从而使方志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新编地方志开始时期,即20世纪80、90年代的方志理论研究,着重就如何编写志书问题研究方志,适应了第一轮编修通志,主要依靠搜集资料来完成的实际要求。

    主要的成果是,较多地研究了史与志的区别与联系,怎样才能符合志书的体例,如何贯彻编纂原则和成就合格的、高质量的志书等问题。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方志论文、专著和教材。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方志编纂模式、规范及制度。

    第二阶段,现代方志理论。主要特点:(1)围绕着繁荣和发展地方志事业来进行研究。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方志事业,来研究志书的编纂、组织管理以及应用等诸多问题。主要是研究地方志和政治、地方志和社会发展、地方志和文化交流、地方志和多种学科的关系等这样一些涉及到地方志作为文化事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问题。(2)不仅研究解决地方志书编纂本身的问题,而且研究地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根据新修地方志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文化事业的实际,侧重于将编出一部良志和好书,作为开放的、有组织的系统工程,解决开放、协调等社会化修志的问题。着力研究地方志工作机制、体制、人才队伍和组织管理等问题,提出了依法修志、以法治志的理念和规定。(3)将志书编纂工作放在了研究志书与其所反映、记述的诸多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及解决志书与其所反映的社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基点之上。(4)现代方志学学说体系,由方志政治学、方志基础学、方志应用学组成。(2)(5)实践与成果。现代方志理论,是在第一轮修志后期和第二轮修志实践中产生的。现代方志学研究,是当代中国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以《中国现代方志学》一书为代表。(曹子西、朱明德著,方志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五)认知方志学

    在以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现代方志理论应该得到继续发展。笔者这里提出认知方志学的概念和观点。主要观点:1.哲学依据。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地方志属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也就是说,要从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看待认识地方志、研究认定地方志的本质属性。2.研究方法。围绕方志所要记述反映的客观事物进行研究。方志是对一个地方的事物及其历史的记载反映。方志的主要任务是反映现实、记述历史。所以,方志编纂必须围绕反映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这个主题来进行。3.方志领域。方志是研究认知地情的结果,是研究认知地情的学科,是研究认知地情的工作,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业。4.方志形态。方志是反映地情及地方历史的载体。方志适应记述反映内容的需要,其体例体裁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5.学科构架。方志的本质属性,是认知反映客观存在事物的知识体系。认知方志学,是由方志和方志史这两个部分组成的一级综合学科体系。之所以称之为认知方志学,是因为它是研究如何认知反映地情及认识研究方志历史的学科体系。一部志书是一个知识体系,一套志书是一个知识体系,整个志书都应该是反映社会存在、揭示社会历史的知识体系。没有知识性的志书是没有价值的,不成体系的志书不是精品志书。6.实践与成果。第二轮修志的后期及第三轮修志的规划,实际上就是这样做的。因为我们找不到现成的史书、志书编纂可直接使用的资料,很多的内容是我们研究认识的结果。

    关于认知方志学,笔者有几篇文章,论述体现了上述的基本观点:(1)《试论新时期地方志的社会属性——“泛地方志”概念的提出与思考》提出:“地方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新时期需要用哲学社会科学的观点来看待它,研究它。从社会属性上对地方志重新进行认识,明确其研究记述自然、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文化知识体系的本質,以适应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3)(2)《略谈地方志书编纂的项目化管理》指出:“项目管理成为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分支。地方志书编纂应当推行项目化,实行科学系统的管理。”(4)(3)《方志是反映客观存在的镜子——认知方志学初论——泛地方志概念与新方志及新方志学思考札记》提出了“认知方志学”的概念和学科体系,指出:“传统方志学以方志为研究对象,从方志自身研究方志属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方志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方志以自然、社会客观存在为认知源泉和记述对象,是反映客观存在的一面意识形态化的‘镜子。据此,本文研究方志的社会属性,给方志以新的定义,提出一个比较宽泛的地方志概念和以认知记述反映客观存在为本质特征的新方志学概念及其学科架构,希冀以泛地方志概念开拓方志领域,以新地方志书反映火热现实生活,以认知方志学给方志提供一个科学实用有效的理论工具。”(5)(4)《新方志学概念及其学科架构》提出:“以认知记述反映客观存在为本质特征的新方志学又称为认知方志学。认知方志学在学科架构上,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级学科,由新方志和新方志史两个二级学科组成。”(6)(5)《简述志书结构体系及编纂方法》(7)提出:“志书结构体系化、科学化和编纂系统化、著述化,从根本上体现了志书的学术质量和专业水平。志书的科学体系包括志书指导思想体系、志书结构体系、志书内容体系。志书主要编纂方法是横排竖列、横排竖写。志书的外在结构作为直观载体,内在体系体现思想逻辑和内容真实。”

    此外,近年来的实践也丰富、支持了这种理论和观点。例如:《陕西地情丛书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陕西地情网站群文化工程建设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陕西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制定与实施,《汶川特大地震陕西抗震救灾志》《陕西省志·太白山志》《陕甘宁边区志(1935—1948)》等编研工作。笔者的工作会议讲话、调研报告、交流发言材料、志稿编纂意见、志稿评审意见等也都体现贯穿了“认知方志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认识。

    (六)精品方志的意义

    修志编鉴、组织地方史研究,是地方志的主体业务。离开方志产品,方志就去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客观真实、经世致用,是地方志书的生命线;
    精品志鉴、精品方志,体现地方志的生产力和战斗力。精品方志,是地方志的目标旗帜,是地方志整合生存发展资源的基本依据。

    二、精品方志的困境和问题

    (一)理论的滞后性

    一是理论落后于实践。生活之树常青,修志实践丰富多彩,开放式、社会化修志之路广阔。相对而言,修志以官书、官责进行,实际情况是完成任务都很艰难。如果修志是一项工作,没有做学问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所谓理论只能停留在经验、制度、方法、规范、范例等层面之上。二是学科建设没有主导。理论研究不成专业,分散研究问题,没有主攻方向和主导思想,写理论文章仍是“个人爱好”。三是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基础理论认识模糊不清。理论不清,认识不明,就会失去方向,打了乱仗。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比如:志书、年鉴的性质不清楚,定位不准的问题。志书、年鉴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如果说志书是“百科全书”“地情书”“资料书”“工具书”“历史书”“著述性文献”等,那么其内容、体式等就会不同;
    如果说年鉴是“年度性期刊”“资料性工具书”“年度性文献”“综合性著述(类志书、史书性质)”,那么它的定位及编法也就大不相同。比如,志书的功用不清,读者群定位不准的问题。读者群定位不清,就搞不清志书是为谁而编的,也就搞不清收什么资料了。志鉴是“官书”,这没有错。但任何一种产品,不可能覆盖所有的群体,具备所有的功能。如果从纯粹意义上去修官书,那志鉴的局限性就太大了。有人认为:年鉴是为修志积累资料。这是客观结果,不是主观结果。为积累资料而编年鉴,修志编鉴的境界、领域也就十分的局促。四是志书、年鉴的评判标准笼统、死板。评判标准是根指挥棒。修志致用,编鉴为用。从有用的角度评价志鉴,看方志能否成为历史记忆、文化品牌、精品大餐并被社会大众所了解、所接受,应该成为评判首要标准。时间是精品最好的试金石。历史上流传下来没被淘汰的就是精品。在强调志书是资料性文献的同时,更应强调其著述性、文化性、科学性。精品方志要为信史佳志,方志工作者始终要有这样的责任心和敬畏心。

    (二)志鉴的程式性

    在追求完美、成熟的目标驱动下,在规范、标准、审验的业务管理下,在典型、示范引领的工作格局中,志书、年鉴的程式化问题日益突出。新编志书基本上都是篇章节目体或条目体或章节题目结合体的格式结构。年鉴纲目趋同于综合志书的结构体裁体例模式。修志成了一个自闭的系统,人们就会老是在问“地方志是啥”“地方志是干啥的”这样一些令人啼笑不得的问题。方志理论及实践需要与现实相适应的境界,需要实在的土壤、天空和阳光雨露。在这些方面乃至更多的领域,方志的质量建设任重道远,方志以致用求得生存发展的“压力山大”。

    (三)编纂的随意性

    一是篇目设计脱离地情,刻板雷同,没有特色。二是内容选取搞简单的来料搬运,不加提炼归纳,内容记述单薄。三是编纂方法逐年编记,不再分类,不求志书的知识性和整体性。四是资料来源依赖“故纸”,坐等部门提供,量材做衣,随方就圆。五是框架结构违背科学属性,违背逻辑关系,篇目繁杂混乱。六是体例体式没有章法尺度,体例体裁使用不当、缺项重复问题突出。七是语言文字不够规范,拖沓冗长,甚至有语句不通、文风不正、错别字多的硬伤。八是篇幅卷帙臃肿、庞杂、散漫,舍不得整合压缩。

    (四)产品的单一性

    闭门修志,远离现实,脱离实际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单位的工作与修志业务脱离,十多年修不出一部志书。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大势下,记述工具、记述介质、产品形式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志书及其编修方式一定会受到革命性的冲击,甚至被彻底颠覆。纸质版志书会不会被突破?一成不变的志书会不会在文化流通市场消亡?要有紧迫感,要有强烈的创新变革意识。

    (五)条件的制约性

    主要是观念认识问题、《规划纲要》的实施问题、“一纳入、八到位”的落实问题。

    (六)机制的缺陷型

    精品方志,乃至整个地方志事业,既要靠方志人的努力奋斗,也要靠国家修志的历史进程。依法治志的体制机制保障是第一位的问题。

    三、关于精品方志的认识

    对精品方志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推进我省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以专业性的标准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充分发挥地方志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8)评价志书或审定志稿,应从志书的政治观点、记述内容(包括资料运用)、体例体裁、遵守规范、文风语言、装帧版式、社会反响(使用情况)等方面来看。

    (一)基本观点

    1.方志精品在本质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正确;
    二是把握体现时代特色的事物;
    三是把握历史运行的规律。2.方志精品在體式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构合理;
    二是体裁得当;
    三是适应志书内容的需要。3.方志精品在表述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范使用方志语言体系;
    二是遵守有关规定规范;
    三是体现志书求实的严谨风范。4.方志精品在装帧版式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署名规范(著作权);
    二是设计新颖,图文印刷清晰;
    三是装帧大方,便于阅读使用。

    (二)志书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

    志书内容不外记事、记人、记物、记景、记理、记情等,述、记、志、传是志书的基本体裁。1.志书记事。(1)志书以记事为主,随时随地强调要抓住体现时代特性的重、特、大、要、新事物。因为这些事物是历史运动的体现和标记,反映着社会历史强烈的本质规定性。这些事物的记载价值,远远大于一般事物。这里强调,要理解和处理好一般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为了体现一般性,我们才选择特殊性的事物。讲特殊性,绝不是为了猎奇求异。(2)从技术面(修志专业技术视角)结合基本面(社会客观事物的综合情况)选择典型事物的主要规则:一是掌握选择所要记述的事物的方法:从方志精品体现思想观念、时代特色、历史运行规律的本质规定性上,着手选择所要记述的事物。也就是说,志书要记述那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文明、启迪历史智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事物。二是把握志书反映思想观念、时代特色、历史运行规律的内在规定性。思想观念、时代特色、历史运行规律,都是以具体事物为体现标志的。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性质,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特征,一个事物有一个事物的属性,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特点。认识单个事物的特性很重要,这是修志者的基本功、精钢钻;
    把握事物群体的整体性更属不易,这是区分是不是行家、专家的试金石。事物发展变化,有起伏、有过程、有终结、有更生。修志行家、专家水平高下的最大差异,或许就是在把握历史规律这个问题之上。如果修志者不能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和事物的特殊规定性,就不会取舍资料,就要陷入无尽的迷茫和奔波之中。历史运行规律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做到把握历史规律的依据和条件,则需要正确的思想观念,把握突出时代特色。

    2.志书记人。(1)天下方志半人物。志书以记人为主,通过人及其相应组织的活动、事迹、作为等,揭示人们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依存关系等,体现其品德、意志、精神、风尚、成就等人文境界。(2)强调要通过记述人和组织的客观实践活动,反映作为事物主体的人及组织的思想性、目的性,着力体现他们的自在、自主、自律性。

    3.志书记物、记景、记理、记情。(1)方志作为文化形态的著作,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记物、记景,表象上说是记述客观事物,实际上更是在寓理寄情于所记述的事物情景。(2)我们说:“志书的资料性是志书的根本属性”“志书的客观真实性是志书的生命”。这里所谓的资料性、客观真实性,都是以保证记事、记人、记物、记景、记理、记情的需要为前提的,归根结蒂是为了保证志书作为人文意识形态文化作品的根本属性而言的。(3)如果一味地只讲“求真求实”,而从客观存在到不了认识层面的话,就没有完成基本的认识过程,就会只是见物、见人、见景,而不能见事、见理、见情、见精神。这样就窒息了志书的生命。

    四、关于精品意识和精品功夫

    (一)精品意识

    我们要首先强调的一点,而且要反复强调的一点,那就是:修志者与医生、律师一样,都是专业人士;
    修志技术也与医学、律师一样,都是严谨的科学。对待科学,要有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对待专业,就要有专业的意识和精品的意识。

    (二)精品功夫

    十年修一志。志书是用修志人的品行、智慧、精力磨练出来的。修志人要有能工巧匠之能力和功夫。培养、奖励方志研究员、设计师、大工匠和修志能手。

    五、精品方志的基本方略

    (一)清晰和准确的专业术语是修志技术的基础

    修志要在精细化上下功夫。严谨的修志思想体系和修志技能体系,建立在清晰和准确的专业术语这个基础之上。没有一个明确的编纂思想,就不会有一部精品志书。但是,我们往往对于理论术语的重要性重视不够。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侧重于形象,往往是对热闹的场面(包括综合的数据)、粗略的过程注意得多,而对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没有反映或反映得不精确。志书要成为精品,一定要讲求精确性。不能光讲热闹,而忽略了“门道”。西方人语言和思维重视精确性,值得借鉴。志书一般用记述性、描述性的语言较多。志书强调“述而不作”,要求使用“语体文”“记述体”。志书更要求“寓观点于记述之中”。这是一个本质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但是,实际上志稿依然是概述性的语言太多了。比如:在时间概念上,用“时期”“xx年至xx年”“以来”等等,记述宏观的东西可以,但这样大而化之的结果,缺失了微观的细节,掩盖了事实的真实。比如,在记事上,只记有什么事,不说是什么事,更不反映为什么会有此样的事情。或者只记事情的名称、梗概或过程,不能全面揭示事物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因和外部条件。这样就会如远眺南山,看山见山难知山。志书的大而空洞问题,由来已久,是个顽疾,要重点加以解决。

    方志理论是应该建立在各种术语之上的理论。精确的概念,是建设方志大厦的基石和工具。对于方志“体裁”“体例”“体式”“条目”“行文规范”等的术语,要作出更为具体的表述。我们有志书的行文规范和出版规范,但具体到一部志书,还要订好《凡例》,从各个方面作出详尽的规定来。

    (二)严谨、朴实、简洁的志书话语体系是精品方志的血肉肌体

    修志要有自己的语言体系,要重视文风建设。我们的现代汉语,比较重视形象性。志书的语言体系有自己的特点,需要及时构建。这方面过去是有要求的,比如,“志书采用规范的语体文,力求文风严谨、朴实、简洁”“述而不作”“述而不论”“秉笔直书”等等。新编志书的语言精练问题尤为当紧。志书也是语言的艺术,讲究规范,也要文雅生动。应该锤字炼句,不说空话,不写没用的东西。应从反映现实客观的需要和便于传播使用上,着眼构建具有社會主义新方志特色的志书话语体系。

    (三)研究、认知现实地情是精品方志的基本功课

    第二轮修志后期、第三轮修志中,应大力加强资料建设。推行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形成地情研究成果的汇集、整理、加工机制。

    (四)正确的修志理念和得当的修志方法是精品方志的必备利器

    要总结、借鉴以往修志的经验和做法,从世界观、方法论上找到开拓创新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保证方志的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新编社会主义地方志,忠实记录历史,为党和人民立言,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修志是一个基本出发点。实施方志精品工程,是一个务实的、没有办法的好办法。

    (五)执着的方志人精神是精品方志的根本依托

    要强化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修志专业能力,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方志文化成果。提倡“我的工作无差错,我的工作请放心”的航天人精神。弘扬“直笔著史,修志问道”的方志人精神。提倡“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半句空”的治史修学精神。

    (六)全面贯彻《规划纲要》是精品方志的关键举措

    依法治志,打造精品方志,是《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10年)》的核心要求。《规划纲要》要求坚持正确方向、以法治志、全面发展、改革创新、质量第一、修志为用的基本原则。《陕西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深化地方志质量建设,执行有关规范要求,完善地方志质量评审、验收制度,实施志书和综合年鉴精品工程,打造方志品牌。《规划纲要》的实施,将精品方志建设作为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放到了弘扬传统历史文化与建设现代信息社会精神文明的大格局之中,地方志顺应历史进程,大有作为,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1)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2)曹子西、朱明德:《中国现代方志学》,方志出版社,第127—138页。

    (3)史天社:《试论新时期地方志的社会属性——“泛地方志”概念的提出与思考》,《理论导刊》,2004年第3期。

    (4)史天社:《略谈地方志书编纂的项目化管理》,《中国地方志》2011年06期。

    (5)史天社:方志是反映客观存在的镜子——认知方志学初论——泛地方志概念与新方志及新方志学思考札记》,《黑龙江史志》2013年06期。

    (6)史天社:《新方志学概念及其学科架构》,《西部学刊》,2013年05期。

    (7)史天社:《简述志书结构体系及编纂方法》,《中国地方志》,2015年08期。

    (8)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陕西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陕政办发[2016]76号。

    作者简介:史天社,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地方志学会方志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相关热词搜索: 志书 精品 方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