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宋庆龄与中苏友好协会(1949—1966)

    时间:2020-11-05 10:13:4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齐超儒

    [摘  要]1949年,宋庆龄当选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后又连任会长,在将近二十多年的工作中,一直致力于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在此期间,宋庆龄两次出访苏联、接待苏联代表团及领导人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苏关系的讲话。宋庆龄之所能够出任中苏友好协会领导人并在中苏友好关系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与党和国家的外交方针有关,另一方面则源于自身与苏联的渊源,更重要的是对孙中山联俄遗愿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宋庆龄;中苏友好协会;中苏关系

    中苏友好协会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对外友好组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中苏友好关系的构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此,学界已经从不同方面进行过探讨。比如潘鹏的《中苏友好协会的缘起、历程及终结》一文以时间为线索,考察了中苏友好协会的历史发展。[1]余敏玲通过对中苏友好协会的研究,着重讨论了民间社会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宣传苏联的态度与反应。[2]李巧宁《新中国的中苏友好话语建构:1949—1960年》一书,则以“中苏友好话语建构”为切入点,考察了中苏友好协会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3]姜超将目光聚焦于上海中苏友好协会,梳理了1949至1965年上海中苏友好宣传教育运动。[4]此外,也有文章对各地中苏友好协会的情况进行介绍。[5]

    总体来看,现有中苏友好协会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总会及各地分会历史的梳理以及对其宣传工作的考察,针对中苏友好协会高层领导人的关注不足。其中,宋庆龄作为中苏友好协会的发起人之一,长期担任会长一职,致力于中苏友好,在任期间两次访问苏联,多次接待苏联代表团,并发表过一系列有关中苏关系的讲话,中苏友好协会也成为宋庆龄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印记。因此,通过对这一时期宋庆龄与中苏友好协会的梳理,不仅可以丰富宋庆龄的研究,而且还有助于考察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的演变。

    一、宋庆龄与中苏友好协会的成立

    抗战结束后,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考虑,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第一次提出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6]特别强调中国需要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作出选择,并且没有第三条道路可以选择。与此同时,国内民众对于苏联普遍存在“疑苏”和“反苏”的态度。日本战败之际,根据苏联与国民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大量苏军进驻东北。由于初期军纪废弛,烧杀抢掠的事情时有发生,再加上撤离之时,苏军大量拆卸东北境内各企业的设备运回国内,使得这一时期民间反对苏联的情绪高涨。

    因此,如何发展与苏联的友好关系,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亟待解决的问题。原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秘书张再回忆:“当时,为了得到大多数中国人对‘一边倒政策的认同,为了消除一些人的疑虑,同时也是为了争取苏联更多的援助,需要做大量的工作。”[7]在此背景下,中苏友好协会应运而生。

    除了“一边倒”政策及消除民众“反苏”“疑苏”的态度,中苏友好协会的成立也受到中苏文化协会的影响。中苏文化协会是由徐悲鸿、张西曼等人于1935年在南京發起筹建的。协会以研究和宣扬中苏文化,促进两国人民友谊为宗旨。由孙科担任会长,协会成立后通过举办讲座、纪念会、展览、创办《中苏文化》杂志等方式宣传苏联文化。①尽管中苏文化协会带有明显的国民政府色彩,但是许多中共地下党人参与其中,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南方局的同志经常到那里活动,被认为是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新中国成立前期,郭沫若等一大批民主进步人士来到北平,积极宣传中苏文化协会的作用和成就,倡议成立中苏友好协会。[8]郭沫若在中苏友好协会发起人大会上,专门指出:“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曾经有过‘中苏文化协会的组织,那个组织在某一段时期,在某些进步人士的运用下也曾起过一些进步的作用,那个旧时的‘中苏文化协会在成立的当时本来也打算用‘中苏友好协会的名义的,但因为反对派不高兴中苏友好,因此才选用了‘文化协会的名目。”[9]中苏友好协会发起人大会上选出的五十一人主席团,其中就有多人是中苏文化协会的成员。两者在宗旨与机构设置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说中苏友好协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苏文化协会的继承和发展。

    1949年5月,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筹备处成立,由钱俊瑞负责,张仲实具体操作。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协会的筹备工作,钱俊瑞提出了“大干50天成立友协总会”的口号。[10]1949年7月16日,中苏友好协会发起人大会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由宋庆龄、刘少奇、周恩来领衔,包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民主人士共计698人。会议选举出56人的主席团以及81人的筹备委员会委员。[11]中苏友好协会筹备委员会自此成立。次日,中苏友好协会筹备委员会推定宋庆龄担任主任,周恩来、郭沫若等人担任副主任,钱俊瑞担任总干事。[12]

    1949年7月17日,《人民日报》刊载了中苏友好协会筹委会名单和中苏友好协会发起人名单,宋庆龄作为中苏友好协会筹备的领衔者,被列在首位。不过,中苏友好协会筹备会召开之时,宋庆龄并未去到北平,之所以仍有其名,这是因为7月13日会议召开前夕,周恩来专门致电宋庆龄:“我们希望你能领衔发起,以资号召。是否可以,盼即电示,以便列名发表。”[13]该电报由邓颖超转交给宋庆龄,在得到其首肯后,邓颖超当即回电告知周恩来并转郭沫若。[14]8月6日,周恩来在给邓颖超的电报再此提及:“请她于九月下旬在平参加中苏友好协会,届时将有苏联对外文协访华团代表参加。”[15]

    此时的宋庆龄正在考虑是否北上参加新政协,为此中共做了大量的努力。毛泽东、周恩来通过函电等方式诚邀宋庆龄的同时,也派遣邓颖超、廖梦醒去到上海,历时多月才最终得以确定。中共邀请宋庆龄参与新政协,不仅仅是出于对宋庆龄本人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将她作为孙中山夫人的象征意义和她在海内外所具有的广泛影响纳入到新中国建设事业之中。[16]由宋庆龄担任中苏友好协会的发起人以及筹备委员会主任,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1949年8月28日,宋庆龄在邓颖超、廖梦醒的陪同下到达北平,在火车站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及社会各界代表的欢迎。[17]9月6日,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筹备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并对宋庆龄的到来表示欢迎。宋庆龄在随后的致辞中表示:“二十四年前,孙中山先生把他衷心的愿望遗下给我们,要我们和中国唯一的友人苏联亲密合作。我们一定都记得,他曾怎样欢愉地迎接十月革命,热烈地主张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二十四年后的今天,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18]她特别强调中苏合作是和平与民主胜利的有力保证。

    1949年10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五天,中苏友好协会总会便宣布成立,并确立了“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中苏两国文化、经济及各方面的联系和合作,介绍苏联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经验和科学成就,加强中苏两国在争取世界持久和平的共同斗争中的紧密团结”的宗旨。[19]会议选举刘少奇担任会长,宋庆龄、吴玉章等七人担任副会长。根据之前筹备会议的安排来看,宋庆龄应当是会长的不二人选,但最终选择刘少奇为会长。对此,王光美在《永恒的纪念》一文中作出过解释:原本是安排宋庆龄担任会长,但后来党中央考虑两党关系复杂,怕她难处,所以在友协正式成立时,由刘少奇担任会长,宋庆龄担任第一副会长。这一隐情直到斯大林去世,中苏交恶后刘少奇才告知宋庆龄。对此,宋庆龄表示很谅解,并感谢党对她的体贴。[20]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东北地区因为与苏联往来较多,已经成立了地方性的中苏友好协会,并开展座谈会、学习班、展览会、播放苏联电影等活动。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成立后,大大促进了各地中苏友好协会的发展,这一时期各地的中苏友好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总会外,在各地成立了总分会、分会、支会及支分会等组织,各类活动也相继展开。

    二、宋庆龄与苏联的渊源

    宋庆龄和苏联之间渊源可以追溯到十月革命时期。刚刚经历了反袁和护法运动的孙中山“痛苦的认识到国民党的严重局限性……怎样领导革命斗争,这是他想得越来越多的问题”[21],而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消息传到中国后,宋庆龄同孙中山一样感到兴奋,并对之十分向往。除了继续担任秘书处理英文函电及进行法文翻译外,宋庆龄又加紧学习俄文和德文,为加强联系苏俄作准备。[22]

    1922年,列宁和孙中山之间第一次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并多次进行函电往来。孙中山的信函由宋庆龄和廖仲恺、朱执信起草,其中大量的工作主要由宋庆龄来承担。[23]与此同时,宋庆龄还陪同孙中山会见了维经斯基、马林、越飞、达林等人。在这一过程中宋庆龄也逐渐加深了对苏联的了解。

    1927年,大革命失败。7月14日,宋庆龄发表《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表示暂时引退以待更贤明的政策出现,并决定到苏联去。“这是有意地、鲜明地反抗那些借国民党之名,行背反孙中山三大政策之实的那些人。”[24]这也是她第一次到苏联。在莫斯科,宋庆龄发表声明,阐明了此次访问的三个目的,其一感谢苏联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帮助;其二要全世界明了“盘踞在长江流域的人”,他们不能代表革命的国民党,也不能代表中国的革命群众。其三是完成孙中山访问苏联的遗愿。[25]

    在苏联,宋庆龄经常被作为贵宾邀请参观访问,发表各类演讲。1927年12月,斯大林亲自会见了宋庆龄与陈友仁。宋庆龄先对几个月来苏联政府的盛情招待表示衷心的感谢,然后她再次向斯大林表示中國国民党愿意和中国共产党继续合作,共同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斯大林表示希望宋庆龄、邓演达和陈友仁能早日回国,继续领导中国的革命。至于具体的合作办法,第三国际及苏联党和政府正在研究中,以后会随时派人到中国来告诉他们三人。[26]斯大林的态度,让宋庆龄感到迷茫和失望。她晚年曾回忆说:“当我意识到斯大林不愿意继续帮助我们,而是听任蒋介石为所欲为的时候,我就不再在莫斯科多待了。”[27]

    尽管第一次苏联之行,宋庆龄的政治目的并没有实现,但是在苏联八个月的生活经历,让她对苏联对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这里她还结识了加里宁夫人,每当提到这次莫斯科之行,她都要提到加里宁夫人给她的温暖和愉快。[28]1929年在从德国回国途中经过莫斯科时,她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回到这里真高兴。这里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和活跃的气氛……我要离去真有点依依不舍,但我还没有老,我盼望着有一天回来。”[29]

    中共中央邀请宋庆龄北上期间,因为荨麻疹复发,宋庆龄也曾萌生过去苏联治病的想法,并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允许。[30]但是到北平之后,宋庆龄便投入到新中国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苏联治病的想法便被搁置。

    三、宋庆龄在中苏友好协会的活动

    1949年10月,宋庆龄被推选为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1954年12月,在中苏友协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宋庆龄当选会长。1959年5月,又连任会长直至1966年。②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宋庆龄一直致力于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参与中苏友好的纪念活动。中苏友好协会成立不久,适值十月革命三十二周年,宋庆龄作为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致电斯大林:“在这个十月革命纪念日,我和解放了的中国人民,一致向您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孙中山一样,我们认为十月革命是人类希望底诞生。孙中山和毛主席了解,只有苏联是真正渴望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我们现在的胜利,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孙中山所梦寐以求的中苏两大民族底紧密合作,现在成为事实了。”[31]此后,每逢十月革命纪念日,宋庆龄都会致电表达对十月革命的庆祝之意。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宋庆龄给予盛赞:“最近中苏新条约和新协定的签订,是具有史无前例的重要作用。因为过去反动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所订的都是些不平等条约。现在苏联以伟大的友好合作精神,与我们订立平等、互利的条约,使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紧密地团结起来,巩固了反侵略的和平阵营。”[32]她甚至认为条约的签订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超过了原子弹的力量。[33]自条约签订后,在每年举办的纪念活动上,宋庆龄也会发表讲话,致电苏联。无论是对十月革命纪念还是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周年庆祝,这些纪念活动的举办,表达了对苏联的政治情感和对构建中苏友好关系的希望。宋庆龄作为中苏友好协会的领导人,也承担起了这一职责。《人民日报》和苏联的《真理报》上时常会看到宋庆龄与苏联之间往来的贺电。从1949年到1965年,她写了五十多篇文章,阐述中苏友好的传统和意义。[34]

    (二)接待苏联代表团及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互派代表团、访问团体成为这一时期增进中苏友好关系的重要途径。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天,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便来到中国,宋庆龄以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筹委会主任的身份前往车站欢迎并致欢迎词:“诸位先生来到中国的时候,正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这是一个巧妙的象征,表示伟大的苏联乃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友邦,表示中苏友谊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而发展。”[35]据统计,从1949年到1952年三年间,由苏联派到中国的代表团就有十八个。[36]宋庆龄接待了其中的大部分代表团。

    1957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领导及代表团访华,宋庆龄在上海寓所设家宴款待了伏罗希洛夫一行。同年10月4日,宋庆龄又举行茶会欢迎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团。1959年9月27日,宋庆龄接见以吉洪诺夫为首的苏中友好协会代表团,吉洪诺夫将一个义和团起义时用的旗杆顶上的金色拳头送给了宋庆龄,这件礼物也成为当时中苏友好的象征。

    (三)兩次出访苏联。1953年初,宋庆龄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维也纳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回国途经苏联,距离她上一次到苏联已经过去了二十五年。在此期间,宋庆龄晋谒列宁陵墓并献花圈,游览了莫斯科名胜,参观文化、医疗机关和许多博物馆。[37]她还想去看望老朋友加里宁夫人和鲍罗廷夫人,可惜此时加里宁夫人正在被流放中,未能实现。只能安排她去到城郊阿尔汉格尔斯克村原来加里宁那座乡间别墅的外面看了一眼。[38]1月13日,同郭沫若一起拜会斯大林后于次日返回国内。

    1957年11月2日,宋庆龄作为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中国代表团的成员再度访问苏联。在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大会上,宋庆龄代表中国代表团发表了题为《全人类将选择社会主义》的讲话,向苏联人民和苏联共产党表示热烈的祝贺。在讲话中,宋庆龄还回顾了她第一次来到苏联的情景:“三十年前,当我到你们这里来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我为了抗议对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和对中国革命的背叛,被迫离开了我的国家。但是,当我一踏上了苏维埃的土地,我就知道我们的事业并没有全部失败。苏联人民的鼓励使我确信,我们的革命虽然在当时处于低潮,但是它会再一次高涨起来,人民是会胜利的。”并表示:“在我们所进行的改造世界的历史性事业中,中国将永远同他们的伟大朋友苏联站在一起。”[39]宋庆龄还在莫斯科会见了加里宁夫人和鲍罗廷夫人,弥补了几年前的遗憾。

    1957年11月25日,在招待苏联各界代表团的宴会上,宋庆龄谈及此次苏联之行,“几天以前,我刚从苏联回来,我在苏联看到了苏联人民各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看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和以苏联共产党为首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我也亲身体会到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兄弟般的关怀和热爱。这一切都使我们激动和欢愉的心情长久不能平静下来”[40]。

    (四)荣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1949年12月20日,为庆祝斯大林七十寿辰,苏联专门设立“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规定凡在维护与巩固和平的斗争中贡献卓著者,不论其政治见解、宗教信仰和种族如何,均可获得此项奖金。1951年4月,“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将奖金授予宋庆龄、约里奥·居里等七人。同年9月18日,授奖典礼在北京举行。郭沫若在会议致辞中指出:“宋庆龄先生早年是孙中山先生的很好的助手。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一贯地站在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法西斯主义的立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对于中国儿童的福利,中国人民的福利,中苏两国人民的友好,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贡献。”[41]爱伦堡在致辞中说道:“作为一个苏联作家,我想说,我是在把镌有斯大林像的奖章授给一位使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妇女。让这一事实成为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与深厚敬意的又一次的证明吧!”[42]宋庆龄对获奖感到十分荣幸。“我将永远记得今天这个晚上,我将把它长系心头,这不仅是为了我个人的缘故,而是为了这个光荣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保卫和平不是任何个人所能够完成的事……我是以中国人民的一个代表来接受这个奖金的。”[43]

    之所以会将“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授予宋庆龄,一方面是因为她长期致力于世界和平事业,同时也是基于她在中苏友好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此次的授奖也成为这一时期中苏友好重要的见证。得知宋庆龄获奖的消息,中央领导人、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纷纷致电表示祝贺,莫斯科各家报纸也以首页显著地位登载宋庆龄受奖典礼的消息。[44]

    (五)与苏联之间的电函往来。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后,与苏联之间互相致电也成为这一时期双方交流的重要方式。1949年7月17日,中苏友好协会发起人大会结束的第二天,便致电斯大林,向他解释发起成立中苏友好协会的目的:“在建立和发展中苏两国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联系,向中国人民介绍苏联建国的丰富经验和科学文化,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为争取世界永久和平而奋斗。”[45]每逢十月革命纪念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周年庆、新年等纪念日,除了发表讲话外,都会相互致电表示祝贺,在电文中常常会看到“中苏友谊万古长青”“中苏两国人民永恒不破的友谊万岁”“伟大的牢不可破的中苏友好同盟万岁”等话语。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之间在对内对外政策上的矛盾逐步暴露,并形成意识形态上的分歧。1960年,苏联撤走在华专家,中苏关系破裂公开化。这对中苏友好协会的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1960年开始,宋庆龄有关中苏关系的讲话逐步减少,与苏联之间致电的频次也逐步减少,只是在重大节日(新年、劳动节、建国周年纪念)以及苏联科学技术成就方面表示祝贺。《人民日报》有关中苏友好协会的报道不断减少的同时,刊载的版次也由之前的第1版、第2版变为第4版、第5版。

    对于这一时期的中苏关系,宋庆龄有着自己的判断:“我觉得在(中苏)关系上出现的曲折将是长期的、痛苦的。”[46]但是她作为中苏友好协会的会长仍在致力维护中苏关系,与苏联之间的函电一直持续到1966年。③即便是中苏政治论战激烈的时候,宋庆龄仍然坚持尊重事实。据爱泼斯坦回忆,1966年第1期《中国建设》将吉林化肥厂写成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自行设计和建造,宋庆龄看后指出:这不是事实,这个工厂是在苏联援助下建设的。[47]

    四、结语

    从1949年10月被推选为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开始,到1966年中苏友好协会更名为中苏人民友好协会,无论是中苏关系“蜜月期”还是“交恶期”,宋庆龄一直致力于两国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宋庆龄之所以能够出任中苏友好协会领导人并在中苏友好关系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党和国家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无论是在巩固政权方面,还是社会经济建设方面,都需要获得世界大国的承认、支持和援助。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自然成为重要的选择,紧靠苏联的“一边倒”外交方针确立后,中苏友好协会应运而生,成为负责中苏友好话语建构的专门机构。宋庆龄作为中苏友好协会的发起人以及筹备委员会主任,在协会的组建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所以选择宋庆龄担此重任,是因为中共希望将她在国际上所具有的广泛影响纳入到新中国建设的事业之中。

    (二)宋庆龄对苏联的了解与交往。宋庆龄和苏联之间渊源可以追溯到十月革命时期,在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对苏联的了解不断加深。大革命失败后,宋庆龄专门去到苏联,在苏联长达八个月的生活经历,使她对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成为她一直致力于中苏两国友好关系构建的重要原因。

    (三)对孙中山联俄遗志的继承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在谈及中苏友谊时,就多次提及孙中山与苏联的关系,她也谨记孙中山临终前的交代:“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48]她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关中苏友好的活动,无一不在践行着孙中山的遗愿。

    参考文献

    [1][14]潘鹏.中苏友好协会的缘起、历程及终结[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9:31.31.

    [2]余敏玲.“学习苏联”:中共宣传与民间回应[J].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3(40).

    [3]李巧宁.新中国的中苏友好话语建构:1949—1960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姜超.上海中苏友好宣传教育运动研究(1949—1965)[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5]王锦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北京市中苏友好协会[J].北京党史,2014(6);柳楠松.中苏友好协会河北省分会成立始末[J].档案天地,2017(5).

    [6]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M]//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477.

    [7]李文,叶张瑜.感慨话悠长 人散曲未终——原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秘书张再访谈录[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2).

    [8][10]张再.我所知道的“中苏友好协会”始末[J].中共党史资料,2008(4).

    [9]郭沫若开幕词[N].人民日报,1949-07-17(1).

    [11]中苏友好协会筹委会成立 宋庆龄周恩来郭沫若等当选筹委[N].人民日报,1949-07-17(1).

    [12]中苏友好协会筹委会 推宋庆龄女士任主任[N].人民日报,1949-07-18(1).

    [13][15][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22.51.50.

    [16]周大计.宋庆龄1949年北上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经过——解读新披露的毛泽东、周恩来相关电报和批语[J].党的文献,2009(2).

    [17]孙夫人宋庆龄女士昨抵 毛主席朱总司令等均往车站欢迎[N].人民日报,1949-08-29(1).

    [18]宋庆龄讲话 中苏合作是和平与民主胜利的有力保证[N].人民日报,1949-09-07(1).

    [19]中苏友好协会章程[N].人民日报,1949-10-06(1).

    [20]王光美.永恒的纪念[M]//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回忆宋庆龄.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3:120.

    [21]宋庆龄.孙中山和他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M]//宋庆龄选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88.

    [22]刘家泉.宋庆龄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32.

    [23][28]尚明轩,唐宝林.宋庆龄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100.199.

    [24][29][34][38][46][47]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19.245.535.538.537.537—538.

    [25]宋庆龄.在莫斯科发表的声明[M]//宋庆龄选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5—56.

    [26]章克.宋庆龄的莫斯科与柏林之行[M]//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回忆宋庆龄.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3:632.

    [27]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研究中心.挚友情深——宋庆龄与爱泼斯坦、邱茉莉往来书信(1941—1981)[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370.

    [31]祝贺苏联十月革命三十二周年 毛主席电贺斯大林大元帅 中苏友协、宋庆龄副主席分电致贺[N].人民日报,1949-11-06(1).

    [32]宋庆龄副主席发表谈话盛赞中苏新条约新协定[N].人民日报,1950-02-24(1).

    [33]宋副主席发表谈话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我国建设的有力保证[N].人民日报,1950-04-13(1).

    [35]苏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 法捷耶夫等昨抵京[N].人民日报,1949-10-02(2).

    [36]在北京各界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三周年大会上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刘少奇会长的讲话[N].人民日报,1953-02-16(1).

    [37]宋庆龄离莫斯科返国[N].人民日报,1953-01-16(1).

    [39]全人类将选择社会主义 宋庆龄在莫斯科十月革命节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57-11-09(1).

    [40]中蘇团结是新世界力量的重要源泉 宋庆龄设宴招待苏联各界代表团[N].人民日报,1957-11-26(1).

    [41]郭沫若致开会词[N].人民日报,1951-09-19(1).

    [42]爱伦堡致祝词[N].人民日报,1951-09-19(1).

    [43]宋庆龄致答词[N].人民日报,1951-09-19(1).

    [44]宋庆龄受奖典礼消息 莫斯科各报显著刊载[N].人民日报,1951-09-21(1).

    [45]电斯大林致敬[N].人民日报,1949-07-17(1).

    [48]孙中山.致苏俄遗书[G]//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641.

    注释

    ①有关中苏文化协会的研究可参阅李玉贞:《抗战时期中苏关系的一个侧面——孙科与中苏文化协会》,《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

    ②1966年9月17日,中苏友协更名为中苏人民友好协会。从1966年5月开始,《人民日报》没有刊载宋庆龄以中苏友好协会会长身份发表的各类讲话及贺电。

    ③笔者查阅《人民日报》,1966年5月1日宋庆龄和波波娃、安德烈耶夫相互致电祝贺五一国际劳动节,此后再无相关内容。

    作者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管理处助理馆员

    责任编辑:周奕韵

    相关热词搜索: 友好 宋庆龄 中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