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温新阶《一抹春色》思想艺术论

    时间:2020-12-07 03:58: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温新阶新作《一抹春色》散文集通过描写乡村风光和民族风情,展示鄂西地区的人性美。《一抹春色》还以“两栖人”的独特身份,书写了作家对故土的历史反思和现实思考。作家善于运用土家方言,表达质朴自然,以情动人,融哲理与抒情于一炉。

    关键词:温新阶 《一抹春色》 土家族 鄂西

    土家族作家温新阶的文学新作《一抹春色》,标志着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从思想来看,文章赞美乡村的人性美,在平凡生活中融入了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思考,让读者体会到时光流逝悄无声息,而土家乡村在艰难的岁月依然闪烁着温情的光辉。从艺术上看,《一抹春色》描绘鄂西地区的民族风情和生活样态,情与理兼,笔墨朴实、率真,是一幅境界不俗的风俗画卷。

    一.乡土人性美的展现

    散文集《一抹春色》的思想性首先表现在乡土人性美,这是以乡村生活的诗意描绘来展现。散文集以回忆为主,描绘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普通乡民的人生百态,具有独特风情的土家族民俗图在温新阶笔下缓缓展开,一幅幅锦绣山河画卷奔赴读者眼底。画卷之上,真善美的人性浸润其中,传达了作家的故土情结。

    《一抹春色》描绘的乡村生活富于诗意。地域背景是作家长期生活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作家对地域有着深厚的自我感悟,笔下文字帶有山野气息,而无市井俗味。土家乡舍掩映于茂密的林中,乡民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桃花源”生活。傍晚,家家户户的屋顶升起袅袅炊烟,农人扛着一天的收获,走上乡村小道,道上过往的人用土语打招呼,有着真正“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乐趣。从榔坪、杨家冲、九凤谷到渔峡口、木鱼镇、董市、磨坪、左家坪,温新阶以充满感情的目光审视故土,将故乡数千年的痕迹巧描成画。

    《一抹春色》赞美了乡村的民情风俗。全集围绕作者幼年生活的故乡,从渔峡口的一抹春色、左家坪的初夏田园、九凤谷的秋日阳光到响潭园的满山白雪,娓娓道来。时光倏忽,农民旧时习以为常的劳作活动,现在却成了乡村风俗文化。没有歇息时间的母亲,正头腊月,家里别的人都闲下来了,母亲比平时更忙,打豆腐,做米酒,熬糖,炸果子。这些传统工艺几近失传,只能在偏僻山区偶然一瞥,传统的味道随着传统手艺的消失而消散。辛勤劳作的父亲忙于田间地头,却有些许情致,一边播种一边哼两句鄂西小调。那时候在田间劳动,男女习惯对唱“喊调子”,高昂悦耳的歌声陪着庄稼成熟,是苦涩生活里难得的色彩。伴随着土家“撒尔嗬”的歌声,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载歌载舞的欢乐仪式中走远。斗转星移,歌声也渐渐消失在时代的深处。《一抹春色》记录村民日常生活,也将民俗风情带回了人们的视线里。

    《一抹春色》以乡村生活的诗意描绘来赞美人性。作家透过对土家族生活的表层描述,发掘民族心理深层结构中的文化精神。在平淡的行文之中,流淌的是真实生命的体验。在作者笔下,淳朴的农民行的是普通事,但是他们做事无愧于心,恪守人伦道德,善良的品行滋润着世世代代人。在温新阶看来,故乡人可能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有些人连“善良”两个字都不会写,也没有专人去教育他们保持良好的品德,但勤劳、本分、乐于助人这些传统美德,世代相承,刻在乡民的骨子里,体现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

    二.历史和现实的观照

    对长阳家乡温情赞颂之时,涌动的情感没有遮蔽温新阶的慧眼。他洞见了隐藏在故乡温情面目下的民族历史的局限性。温新阶“两栖人”的身份,使他能窥见皇权专制伦理道德对家乡的压迫。他进一步对当代生活有着自己的深刻思考。相对于以往文学作品展现故乡脉脉柔情,《一抹春色》却有意戳破光环,对故乡的道德作出反思和现实批判。

    《一抹春色》剖析了故乡历史伦理道德的缺陷。这得益于温新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他农村都市的“两栖人”身份。他是土家族乡土文化自觉的叙述者和歌者,在打量自己跻身其中的都市生活时,自觉保持乡下人的眼光和批判尺度。温新阶的散文创作,是“深深根植于他所生活的这片沃土之中,从细小琐碎的事情中发掘平凡人物的闪光点,怀着深深地同情咏叹他们命运的苦难” 1。“两栖人”的角色令温新阶对底层知识分子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受,促使他深入思考底层知识分子的命运。底层知识分子与主流社会有一定的疏离感,具有道德批判意识和自我批判精神,身处底层,妄想坚守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却注定落入困境,找不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一抹春色》里的贵选哥,聪明机灵,但家境不好,只能做“倒插门”女婿,他不想被人小瞧,弄来了爆米花的机器,做事不讲人情只按道理。这样一个自负清高之人,留下温新阶一起举杯推盏,畅谈爆米花的历史,兴之所至,朗诵清代学者赵翼的《爆孛娄诗》。温新阶认为贵选哥有文化,但在历史的阶级压迫之下,无数“贵选哥”无法挣脱命运的束缚。

    温新阶《一抹春色》还对乡村的现实处境有着自己的思考。城乡二元对立叙述模式,侧面反映了温新阶能够清醒地认识个人困境和民族困境。20世纪温新阶曾在竹园荒小学教书,条件艰苦,但学生们离家近,父母陪伴在身边。现在,温新阶得知每个村的学校全部废除,孩子们集中到县城小学,年幼的孩子远离父母,农村儿童问题愈加突出。人情淡漠,风俗无所依存。“响潭园的冬天是贵选哥的”,每到冬天,鄂西人都习惯到他那里爆米花,响潭园的冬天是一声声嘣完的。不久,家家户户不必亲自动手准备春节食物,商店副食糕点琳琅满目,贵选哥的冬天悄无声息地结束了,后来贵选哥的儿子卖了制作爆米花的铁罐,用这只铁罐换了两斤糖片子过节。一个时代就这么过去了。旧物件有人收购,旧情怀却不知何处安置。

    《一抹春色》注意历史和现实相互映照。温新阶没有单单站在历史或者现实的基台上评价一个村庄,他让历史和现实打个照面,在对比中做出理性思考。房屋在农民心中意义非凡,有房就有家,房屋变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文革时,响潭园金竹旁边的老房子,左边住着地主太太香婆婆一人,只因为女婿要坚决和“地主婆”划清界限;右边住着好吃懒做的雇农刘卫国。老房子里都是所谓“黑九类”和穷人,一样是人,阶级划分之下命运不同。时光变迁,象征着阶级的老房子轰然倒塌,中国共产党为新社会下的贫困农民建造的新房赫然耸立,一排排涂上白漆的农村扶贫房坐落于河边,为新农村增添了鲜艳的色彩。

    三.个性独具的艺术特色

    《一抹春色》充满了对故乡的温情歌吟,同时不乏对民族生活和社会历史的理性观照,并呈现出抒情散文轻柔浪漫的艺术格调。充分运用民族地域環境和少数民族的乡土语言,有感而发,用词朴实,表达自然,营造出乡村独特的粗犷氛围和散文的哲理美,是温新阶散文的特色,也代表了温新阶的艺术追求。

    《一抹春色》的第一个艺术特点是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生活气息。散文不是简单的生活记忆,它是从胸襟中奔腾而出的激流,带有原始的生命律动,未经雕琢,具有真实的个性。《一抹春色》以少数民族聚集地长阳为背景,地域独特,行文的人事物皆取材现实,造就了“以农村文化为艺术审美参照,观照现实人生、观照社会、观照历史2”的“乡村文化情结”。温新阶在散文《一抹春色》中的“乡村文化情结”的展示是有侧重点的,他对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的田园生活的追寻和怀念,最能突出这一点。温新阶认为,乡村的色彩自然,真实,平和,符合传统审美观,无论是禀君祠前,笼罩在一片金碧辉煌里的古夷城及周边山岭,还是“气势磅礴,险峻无比”的木鱼寨,故土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乡村风光美不胜收。温新阶生于长阳,长于长阳,熟悉民族文化,又接触都市现代文明,能领悟故土的特定地域文化,汇于笔下,绘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画卷。

    《一抹春色》的第二个艺术特点是运用白描手法。在温新阶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三峡故乡有着刀割不断的故土情怀,而这种情怀的显现,靠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白描手法。散文集叙述情节、前因后果,寥寥几语带过,就唤起读者想象,这正是白描笔法。《一抹春色》讲述建国以来穿行在鄂西山道的赶骡马人漆叔,他承担起一个供销社的货物运输,作者几笔勾勒出了漆叔和他的骡马队的形象。公路修建后,骡马队悄然走出历史舞台,漆叔为供销社开起了货车。散文集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时代变迁,白描的艺术手法指向了现实之思:现实冲击下,旧式何去何从?作者没有对“英雄迟暮”发表太多看法,用笔甚微,读者却感到了淡淡的哀伤,激起无尽思考。白描手法节省笔墨,引人深思。白描是作者的一大写作特点,善于在真情的渲染和朴实的叙述中渗透哲理,达到情与思的统一。

    《一抹春色》的第三个艺术特点是娴熟运用富有感染力的民族语言。作者回忆人、事、物,很少用华丽的词藻,多采用平实的文字、质朴的语调。本人与作者同为长阳人,温新阶笔下的乡土情怀总能给我熟悉温馨的感觉,除却作者描述的大都是本人也熟知的家乡地域风光和民族风土人情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温新阶在散文中所运用的土家方言,既增添了文章的写实感,又带来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土家方言词语在文本中俯仰皆是,“这教学我也不懂,温老师教的很过细”。“过细”二字是湖北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有着“小心、认真、仔细”的意思,土家方言中,若是评价一个人做事过细,无疑是赞美,说明被评价人尽心尽力,办事牢靠。相较于普通话和书面语言,方言词语“过细”,更加形象深刻,它的修辞运用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温新阶的散文集《一抹春色》,之所以被认为是地域文化的书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长阳方言词语的运用。

    注 释

    1.闫丽霞:《城与乡:温新阶的乡土情怀与文化选择》,《民族文学研究》,2008,(4)。

    2.张芹:《此中有真义,欲辩已忘言——读温新阶散文集<他乡·故乡>》,《三峡文化研究》第3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46。

    本文为湖北省高等院校省级教改项目“民族高校少数民族文学本科学位论文指导方法及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YS2017203)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覃晓庆,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少数民族文学专业硕士生)

    相关热词搜索: 一抹 春色 思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