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视角下《搏击俱乐部》的人物哲思

    时间:2021-02-12 06:01: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佟璐

    【摘 要】20世纪下半叶生产率极大提高的同时,也掩盖了工业社会中否定、批判和超越等此类内心向度存在的意义,人们脱离自由和真实而存在。本文以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视角对大卫·芬奇执导的电影《搏击俱乐部》的主人公形象进行解读。《搏击俱乐部》中主人公身上的单向度呈现出一个变化趋势,由劳动和消费中的单向度逐渐演化为通过搏击等手段来追求真实与自由的现实世界,并在其中通过主人公本体及其分裂人格的变化来表现单向度的特征。

    【关键词】单向度;工业社会;否定向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5-0153-03

    由大卫·芬奇执导的《搏击俱乐部》于1999年上映,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患有严重失眠症的汽车召回协调员,通过家具消费和参加癌症患者安慰团体来填补空虚的同时,分裂出一个激进的人格——泰勒·德顿。“二人”共同创立了搏击俱乐部,随着搏击俱乐部日益壮大,泰勒·德顿开始组建军队进行一系列大破坏行动。

    影片自始至终没有交待主人公的名字,一方面影射了主人公代表的并非一个特例,而是工业文明下具有普遍性的大众;另一方面,如同存在主义哲学中每个人都是作为这样一个没有姓名和去除一切社会化痕迹的神秘、孤独的个体而存在,主人公在城市中没有亲人,无人交流且独自生存的境况使其日渐孤独,这形成了他分裂出第二人格的温床。主人公的形象在本体与其分裂出的另一个人格之间通过这种神秘感与孤独感被不断消解和建构。

    一、单向度社会:麻木与一致

    《单向度的人》于20世纪60年代出版,马尔库塞关于工业文明下的单向度思考明显地反映在《搏击俱乐部》这部电影作品当中。二者基于同一个社会状况来展开,即20世纪下半叶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盛,导致人们被工业社会的制度及其所生产的产品所控制,变得精神麻木、沉迷消费,逐渐失去内心的自由和否定、批判、超越现实世界的能力。

    单向度是发达工业社会科学组织形态的产物,其结果是整个社会以及其中的个人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个领域都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性。单向度的人往往缺失内心自由。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自由”是以主观性和超越性为特征的纯粹意识活动,它所体现的是人格的尊严和独立的思考。[1]在生产技术的侵占下,这种带有主观性和超越性的独立人格逐渐与公共性的生产活动相融合,人们自由构建个人空间的能力因生产活动而丧失,否定的内心向度逐渐僵化,即“难以把公众舆论和行为撇在一边的个人意识”[2]。这种内心向度的缺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使理性屈从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一致性现实中;另一方面,则是被制度压制所导致人的认识迟钝。

    内心向度的作用是人们超越现实、表达一种区别于所处现实且应该存在的事物,从而鼓励人们去自由探求一个目前不被现实所容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技术带来的便利以及生产率的提高,掩盖了工业社会中否定、批判和超越等此类内心向度存在的意义。失去否定的能力意味着对不公正、不平等的社会现实的麻木妥协,人们将脱离自由和真实而存在,此时这一社会变成了“一个凝固的生活系统”:在其强制性的生产率和给人以好处的协调状态中自我推进[3]。在《搏击俱乐部》中,劳动和消费对内心自由的侵占与掩盖,是导致单向度的两个主要逻辑。

    二、单向度的人:劳动与消费

    (一)劳动的逻辑

    对向度丧失起直接影响的是技术逻辑与工业社会机械化生产相适应的劳动方式的结合,换言之,劳动者以及其劳动本身是另一种形式的奴役。受到控制的劳动形式由马克思所描述的体力劳动转变为技术性和思维劳动,这是一种更为巧妙剥夺自由的方式,而且范围较前者而言更广,除了类似打字员的身体劳动者外,技术人员、领导者,甚至科学家都属于这一范畴。《搏击俱乐部》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汽车召回协调员,通过固定公式来计算失事汽车的回收价值,这是典型的技术性劳动。主人公在身体和精神上受到枯燥工作的支配,最直接的表现是个人理性的丧失及这一切于现实和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一致性,在这种重复处理类似事件的工作中,事情都是相同的拷贝,虚幻让他感受不到真实。

    主人公在这种高度一致的现实中被剥夺了个人领域的自由,由此变成一个单向度的人。这一现象的本质是工业文明下人的“异化”,黑格尔和马克思最先提出了异化概念,指本来由人所创造的东西不再属于人,反过来对人进行控制和反对;马尔库塞认为自由是人类存在的最高形式,工业社会中人们越来越不自由,而且还不自知,这就是人的异化。[4]影片主人公无法感知自身异化的存在,由此深陷虚幻世界中,失眠症的根源即在此,并因对内心自由和真实的渴求而分裂出另一个完全符合自己心中“反异化”条件的人格。主人公为了治疗失眠参加了癌症安慰团体,因为只有将死之人才会流露出真实感,在这种短暂的真实中他内心的私人领域得以维系,失眠也因此不治而愈,同时,这也说明了主人公失眠的原因是现实世界真实感的缺乏。

    (二)消费的逻辑

    工业社会区别于以往奴隶社会的一个特征,是在因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种种成就的遮蔽下,人内心自由的缺失在丰盛的物质生活面前得到了加强。在分裂第二人格前,影片中的主人公沉迷于阴阳形状的咖啡桌、绿色条纹的高级沙发,以及装着再生纸灯罩的电灯等家具消费,“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这样一种境地。”[5]物质成为了社会控制的新方式,这种控制在不断产生的“虚假需要”中得以维系和巩固。马尔库塞认为,虚假需要是为了特定利益而强加在个人身上,这种需要使得人们在获得极大满足下难以认识社会问题,其虚假性就在于它的需要和满足受外界社会支配,这也让它区别于个人的真实需要,即使虚假需要与个人需要在某種程度上耦合,它仍然是社会压制势力的产物。虚假需要的促逼导致人在消费活动中以“强烈的期盼使得日常生活的平庸得以延续”[6],主人公通过习惯性地浏览产品目录寻找最能展现自己个人风格的餐具,正如鲍德里亚所说,“表面上以物品和享受为轴心与导向的消费行为,实际上指向的是其他完全不同的目标。”[7]过去基于生产发展的消费在工业社会中获得了不同意义,它成为人们补偿劳动失去自由的手段,是人们回避现实的艰辛和不幸的避难所。[8]

    工业社会让人们在舒适、可满足的富裕中遗忘对另一种与现实不同的生活的追求,于是出现了《搏击俱乐部》中使人麻木的汽车召回协调工作、为缓和麻木状态而进行的物质消费充斥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参加癌症安慰团体以维持的虚假真实与自由。这些行为刺激着人与现实世界发生关联,同时,“虚假需要”支配下的消费行为也将单向度掩盖其中,从而愈加远离真实世界。

    三、反抗:真实与自由

    主人公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没有精美家具、名牌服饰、体面工作,但能切身感受世界的真实,与此对应,泰勒·德顿——一个带有神秘、暴力色彩的人物形象,他明确知道物质对精神的消解力量,其所代表的激进主义、无政府主义、反对物质的奴役等特质是工业社会下单向度的人所无法触及的领域。因此,泰勒是基于“虚幻”世界的强迫性奴役以及人们意识到这种病态现象而迫切想要摆脱“虚幻”的前提而出现的,这是一种带有必然性的愿望。

    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中指出:“人对人的最有效的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仿佛可以使人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时刻。”[9]人们在获得真正的自由之前,须先摧毁这种“虚假的自由”。因此,为了寻求真实和内心向度的自由,主人公开始采取一系列行动。他的分裂人格开始侵占他的身体,炸毁了自己的公寓和里面的所有家具,搬到郊区一栋烂房子里,并兼职做肥皂、当餐厅服务生以及放映师,这是一种摆脱“虚假需要”的尝试性努力。商品带来高度一致的生活思维和习惯,人作为消费者,凭借其中虚假的满足与愉悦与社会整体发生关联,要想脱离这种社会控制却难以仿效《搏击俱乐部》主人公的做法——主人公通过激进而荒诞的分裂人格来确立和获取存在感、共同感。

    抛弃一切物质后,主人公与泰勒·德顿开始把搏击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并组建了搏击俱乐部。搏击俱乐部的组建带来两方面的意义。其一,在工业社会中,现存的暴力是与消费相联系,用暴力来掩盖当前工业社会的过分安逸,为人们在物质极大丰盛的不适中增加“动荡中的幸福感”,从而维持社会整体的平衡。暴力也变成极权主义控制下的社会整体,被包装的暴力是对个人内心向度的抹杀。影片中的搏击是原始性的、仪式性的暴力行为,是一种对真实的回归方式。其二,暴力搏击带来最直接的疼痛感,这种身体上的疼痛是主人公于真实世界的解蔽方式,人的本身状态因此得以显现。与主人公通过聆听癌症患者的哭诉来摆脱虚幻、获取一种无意识的存在相同,影片中的许多暴力行为,如搏击、化学灼伤等都是主人公摆脱单向度的尝试。

    四、救赎:极权主义与解放

    从政治领域来看,马尔库塞所描述的发达工业文明中的极权主义更多是由非恐怖的经济技术所操纵的,工业社会通过特定的生产与分配制度来满足既得利益者的某种需要,这种组织方式使得极权主义区别于政府或者党派的政治统治,或者说,政治权力的运用发生了转向,即对生产和技术组织的控制。由此,这个新型极权主义社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的进步”,这里的技术泛指一切工业文明下基于虚假的需求所生产出来的物质,影片中技术集中指向为丰裕的物质、信用卡公司和经济大楼。然而,关于极权主义的讨论陷入一个矛盾中,一方面,泰勒·德顿所领导的军队和大破坏行动,具备一种无政府主义的特征: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10],同时,极力反对并力图摧毁经济制度操纵下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泰勒所组织的军队本身即是一种极权主义的存在,这无疑是以一种党派统治下的极权主义反对工业文明中生产制度意义下的极权主义。因此,当主人公发现自己变成泰勒·德顿的时间越来越长,他已经被自己的另一个人格摆布,自己创立搏击俱乐部的初衷已经改变,为了改变这种境况,他把子弹射向了自己,中枪所遭受的疼痛让他回归自身。电影中最后的画面是主人公站在窗前看着面前一栋栋大楼轰然倒塌,这些象征着物质世界的信用卡公司和经济大楼是人们想要回到原点的救赎之道。

    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社会的解放持有十分悲观消极态度,他把从这一社会解放的希望寄托在哲学和边缘群体的身上。马尔库塞认为,一些处于社会边缘的亚文化群体可能还存有批判的能力,如学生、知识分子、无业游民等,这些群体独立于组织社会整体的特殊力量之外,最少分享到制度的好处,因此更容易用否定的眼光看待世界。在《搏击俱乐部》中,俱乐部最初由主人公和泰勒·德顿共同创立。在主人公引爆了自己的公寓住进位置偏僻、破旧不堪的房子后,他从一名典型白领变成了无业游民,这时他的公民身份不再处于有组织的社会制度内,他成为了社会边缘人物,由此他身上所携带的某些双向度特质某种程度上也源于此。然而,某种程度上,媒介的发展为边缘群体提供了更多扩张、弱化和融合的机会,如今的边缘群体的界限不断模糊,甚至消逝。也就是说,马尔库塞提出的解放愿景变得更加渺茫,单向度社会下的控制源头从生产技术演变为媒介技术,更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内心向度的缺失。

    五、结语

    以《搏击俱乐部》为代表的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电影是对当下现实世界的映照与思考,影片充斥着荒诞主义、黑色幽默以及暴力美学,创作者以一种锋利且乖张的手法将以主人公为典型的单向度人呈现出来。在揭示当下病态社会的同时,创作者通过影片中大楼倒塌的最后一幕表达了其乌托邦理想——人们对生活在一个没有奴役、双向度的、真实和自由的现代社会的努力与向往。

    参考文献:

    [1]陈静.<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存在主义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7,(05):97-102.

    [2][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4]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6][7]让·鲍德里亞.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8]陈玉霞.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消费异化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探讨,2008,(03):59-62.

    [9]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0]赵世佳.谈大卫·芬奇电影中的无政府主义主题[J].电影文学,2012,(05):60-61.

    相关热词搜索: 的人 哲思 搏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