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大幕拉开谁在笑 [拉开大幕的人]

    时间:2018-12-24 17:05:2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国汉语里面,源远流长这个成语意味着长久,深厚,和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翻阅历史,放眼今朝,关注热火朝天的世博园区,我们发现,上海与世博的背后,是一个个最普通又十分生动的面孔。
      
      有缘人自己会寻找
      
      2009年3月的一个黄昏,长发披肩、双手抱着厚厚一叠教案的闵洁正穿行在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传达设计学院办公楼后的回廊内,迎面擦肩而过的校领导陡然冒出一句话来:“闵老师,世博会门票设计说明会你咋没参加呀?”“世博会门票设计?”闵洁细长的眉毛往上一挑:这可是中国首次举办“世博会”,门票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它功能的本身,它将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它是一张中国的名片。尽管只在方寸之间,但要传递的信息和要素很多。所以这次设计不仅仅是排版设计,必须是展现国际化语境。
      从来对各种设计赛事不在意的闵洁,头一次来了莫大的兴致。虽然从同事电脑上拷来资料后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但闵洁仍然没有回家,而是坐进四楼办公室,沏上一杯浓浓的咖啡,打开笔记本电脑就开工了。
      接连设想了两个方案,但闵洁都不满意。望向窗外,尽管已经是午夜,但夜上海依然繁华。一点点,一条条,一块块,有的像太阳,有的像月亮,有的像星星,还有的像手指、像箭头,五颜六色,变化万端,俨然是造型和色彩的海洋。
      这些一闪一闪的点状、块状图案不正好与我们的城市生活息息相关、随处可见吗?就像电梯楼层显示器、广告牌、电子屏幕、电子游戏产品,它们不仅代表了高科技和新技术,也体现着现代生活的节奏。这些图案的跳动和闪烁无不显示现代城市生活的繁荣。
      这组灯光像个3字,那组灯光像个7字……闵洁伸出手指头遥遥比划着。一个大胆而奇特的创意如同灵光乍现:世博门票种类繁多是最为突出的问题,我正好可以用数字3和7表示7次票和3次票的含义、两个数字内外结合就可以成一个“天”字、运用图形语言对票种进行分类,可以跨越文字识别的障碍……再通过运用“圆、点”这些抽象元素,不是正好可以把城市的概念融入创作,表现现代信息社会和数码时代的特征,点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主题吗?
      一丝得意浮上她的嘴角,转身回到电脑前,一套别具一格、巧夺天工的设计方案一气呵成:箭头代表指定日、太阳代表平日、月亮代表夜晚、3和7等数字代表次数;黄色代表太阳、紫色代表夜晚、蓝色代表规范、绿色代表亲和、红色代表欢乐,并以此加以分类;运用版式的横竖及细节处理来区别票种,不仅美观,而且便于门票的查验,跨越了文字识别的障碍,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很顺利地,闵洁的设计方案在上海世博局监察审计部的督察下从国内外海量方案中脱颖而出,顺利入围6强。
      此后的5个月,漫长的评选过程,严格的审批,让一批一批的参选作品被淘汰,闵洁的设计方案一次一次通过,她的心态却从来没有变化,“从一开始我就不在意是不是被选中,可能我这个人性格就是这样。”闵洁说,她已经不记得得知方案被采用时的心情了。直到现在,说起门票设计方案最后被采用,闵洁连连说这是自己和世博的缘分。
      
      给家做张名片
      
      程叔雏家住闻喜路爱建新花园,一个约十年历史的普通上海小区。程家住在一楼,大门边,“世博人家”001号标牌分外醒目。程叔雏还有一个身份,是由爱建新花园15户“世博人家”组成的“世博村”村长。
      去年6月底,社区报《临汾之音》上登出了临汾街道面向全体居民公开征召“世博人家”的消息。程叔雏家所在的楼道是临汾“十佳星级楼道”,当晚就召开了楼组会议,当场有包括程叔雏家在内的4户人家报名。后来这4家都入选了第一批“世博人家”,程叔雏家在101室,幸运地成为了“001号”。入选“世博人家”后,程叔雏腾出了面积最大的主卧,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重新装修,买了新的家具和电视。尽最大的能力招待好,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这也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吧。
      在程叔雏的理解当中,“世博人家”不同于一般的家庭旅馆,提供住宿的功能是次要的,关键是成为文化交流的平台,体现海派文化特色。所以楼道里的这几家“世博人家”都有点小绝活:102室的刘可英老人做“虎头鞋”是一绝,家住顶楼的陈洁一家的两大亮点是“茶艺”加“烧烤”,而程叔雏爱好摄影和图片制作,自家门口世博展板上贴的都是他的作品,他正在为每一个参加世博会的国家都制作一套纪念邮票。
      作为上海首个世博人家家庭临时住宿服务试点的社区,闸北区临汾路街道目前已有47户世博人家。临汾小区的“世博人家”达到了15家,前不久大家一拍即合成立了“世博村”,程叔雏被推选为村长,还有一个村支书、一个副村长,组成了“三人领导小组”,他们希望带领大家把各家的特色资源整合整合,更好地加深海内外游客的印象,做好接待服务工作。
      作为试点,去年临汾社区的几户“世博人家”也接待了一些外国游客“练练兵”。一位日本客人在程叔雏家住了一晚上,他会讲点中国话,沟通没有问题,大家交流的很开心。程叔雏的一位邻居家三代同堂,因此没有条件接待,但他特地跟程叔雏说,他擅长包饺子,客人的早饭他包了。不仅是入选的世博人家,许许多多的上海居民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为上海增光。
      以前程叔雏还参加了社区的摄影爱好组,经常去外地旅游、采风,现在没什么时间了,但老朋友们都挺理解,说世博的事最重要。世博会召开以后,我们这个“世博村”也越来越忙了,还有很多工作要抓紧完善,现在每周的英语班已经开课了。程叔雏的爱人说他是“六十岁学吹打”,但程叔雏说,他也没指望英语水平突飞猛进,但是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学会基本的口语,能和到社区参观、住宿的外国游人进行交流。毕竟,一百多年来上海才轮到办一次世博会,“我今年65岁了,有生之年,大概也只有这一次机会,努力一点,拼搏一次,不仅是为世博做些事情,也是人生重要的财富。”
      
      后高迪时代,谁来主宰?
      
      全世界只有不到10%的注册建筑师是女性,贝娜蒂塔・塔格利亚布是其中之一。而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的设计师正是这位西班牙当代最具传奇色彩的女建筑师。
      西班牙国家馆的建筑造型酷似一个“大菜篮子”,44岁的贝娜蒂塔・塔格利亚布一袭红衣、神采飞扬,摄影师记者对着她拍个不停。这已是塔格利亚布的第七次中国之行。她读大学时曾游历中国,而前几年,她作为少数几个外国建筑专家参与了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场馆和游泳馆设计方案的评选。为评委的还有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以及CCTV新总部的设计者库哈斯等人。这一次,她从评委变成了获胜者。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做建筑就像品尝美食一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城市的精华吃进肚子。”
      起初,塔格利亚布对西班牙馆的设想是,“一个互动性很强的地方,外部看起来很开放,内部又有明确分区”的建筑。本着这一目的,她与同事设计出了一个类似椭圆形的大厅和四个圆形小厅组成的模型。随后发现,模型很像是个篮子。
      “这给了我们启发,国家馆就像个篮子一样,只不过篮子里装的是水果、食物,而建筑里面装的是人。”她说。独特的外形给了建筑师更多的想象。篮子一般由藤条、柳条编织而成,这是西班牙人擅长的传统工艺。在东方文明中,用植物编织的器物也占据相当的地位。
      于是,用藤条、柳条编织物作为建筑外墙的想法产生了。“藤编的篮子,在概念中可以包容很多东西,不同文化的人可以在里面交流对话。藤,也是中国和西班牙的传统材料,是中西文化融合的桥梁。”塔格利亚布的设计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内部看来,西班牙馆是一座地道的绿色建筑。在总面积达8000平米的大厅内,主要的装饰材料是竹子和半透明的纸,顶部的太阳能板则为建筑提供能源。相对于之前揭晓的未来感十足、外表通体发光的“方块”世博会英国馆,西班牙馆显得“原始”许多。在这里,你看不到一条直线,只有蜿蜒的曲线和高低起伏的表面,仿佛走进达利超现实主义的时间长河。
      谈到设计,塔格利亚布总是十分虔诚。这次设计西班牙馆,她大胆采用藤编作为建筑材料,有人认为这使西班牙馆展现出女性独有的包容性和气质感,也将成为建筑史上第一座用藤编作为建筑材料的设计,不失为一次大胆的创举。而塔格利亚布却说:“有时候男建筑师也会做出很妖娆妩媚的建筑来,反之亦然,女人也会做出很刚硬、‘很男人’的建筑。”塔格利亚布认为,“篮子”来自于她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篮子”诞生在古代工匠手中,是那时人们优质生活的一种象征。而今天,在塔格利亚布的手下,“重塑篮子是一个找到传统,并对传统进行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不妨将此看作未来城市高质量生活的开端。”
      
      中国馆的白天鹅
      
      去年的冬天格外冷,凛冽的寒风在世博工地上更加肆虐,湿冷的天气使得人们不愿靠近建筑工地。
      一场新闻发布会正在建设中的中国馆内部举行,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送走了最后一位参会人员,她才回到办公室暖和一下。她很不起眼,但有各类活动或者参观嘉宾时,她就一直在中国馆外围的门口站立着。朱颖,一名普通的世博工作人员,接待只是她的工作之一。
      掐指算来,她加入世博队伍已经有一年多时间,看着中国馆拔地而起,心里有很多说不出的感动。接待虽不是她的本职,但是她一直用心在完成。
       “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出入工地了,主要是一些各类视察、活动、发布会等,有时一天能连续出入多次。”她向记者这样描述这份工作,衣着整洁、热情大方、态度和蔼、言谈得体、处事稳健、精明干练……这些接待应该具备的良好素质,都在她身上一一体现。如果将时光的画面定格在刚接触这项工作的时候,“第一次有点胆怯,非常不自信,与安徒生童话里的丑小鸭没有两样。”她这样风趣地说。
      接待只是她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她还要进行文件等各类资料的整理。由于场馆处于建设中,繁杂的工作很多,加班已成为家常便饭。然而刚刚接到接待任务的时候有点担忧,虽然平时也跟别人接触,但是没有真正参与到实际操作中。为了尽快熟悉此类工作流程及要求,她利用工作之余,购买书籍进行充电,为更好地完成工作打下了基础。
      
      “掌门”眼中的传奇
      
      上海世博会纪录片《上海传奇》的特约摄制导演是贾樟柯。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人,如何诠释一部上海纪录片,这是摆在贾樟柯面前的一大问题。对此,他显得很有信心。“对于上海,我并不陌生。读大学的时候,我就对上
      海近现代史很感兴趣,我从大学开始就有了学习和积累。所以,尽管《上海传奇》是对上海百年历史的梳理,但我有很好的基础。”
      谈到对上海的印象,贾樟柯笑着说,自己对上海最初的印象全部来自于物质。“比如说妈妈上街买回一包糖,这个糖是大白兔糖,爸爸抽的烟是上海牌。我对上海的印象全部来自于这些物质。”
      贾樟柯表示,在计划经济物质紧缺的时候,上海对内陆城市来说,代表着工业化、现代化和洋气,“我觉得再也没有一个城市像上海这样密集聚集了中国的事件,所以我把这个城市叫做《上海传奇》。”
      关于影片本身的形式,曾有方案建议从万国建筑群一直拍到浦东,通过建筑反映城市,“最后这个方案被我否定了,因为不管上海过去的建筑怎么辉煌,也不管今天上海的建筑是怎么快速建立起来的,这个城市最珍贵的是什么?还是记忆。城市空间里留下的是人的活动痕迹。”
      于是,影片形式最终定为口述历史。这一方式和他的另一部电影《二十四城记》一样,不同的是,《上海传奇》所拍摄的人物全都是真实的人物。
      在过去的100年间,上海的风云际会,《上海传奇》将重现无数风流人物的传奇经历,而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当事人或者他们的后人就成为了这部纪录片成败的关键所在。
      贾樟柯的采访对象超过100人,其中有些超过90岁。他们包括政治家的后代、文学家、艺术家,还包括100年前就预言上海将在浦东举办世博会的晚清作家陆士谔的孙子。
      “对我来说,我一下子发现一个新的东西,在100年的时间里,上海或者是中国只有一个任务,就是要把城市现代化。”贾樟柯说,随后影片不再只局限于上海,而是将香港和台湾也囊括进来。“在目前的文化氛围里面,我们是只关心此刻的民众精神状态。但2010年的时候,全世界的科技都聚集在这里,呈现出未来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是不是可以通过世博会带给民族精神面向未来的想像力,开始不只生活在今天,而且也想一些未来。”
      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贾樟柯曾经花了1个月的时间徒步上海,为的就是寻找这座城市的独特感觉。他说:“拍这部电影已经不可能像以往拍片取景一样,开个车看看就行了。上海密度太大了,每个区的风格都不一样,只能用步行的方式。”
      贾樟柯这样形容他眼中的上海:“上海是座码头,上海人的思维方式也很独特,虽然很国际化,但是很多地方也很保守,国际加传统就是上海人的独特性。之前听很多人说上海人很精明,其实我认为不是精明,是理性,这点是我非常欣赏的。”
      在被问到用什么关键字来推荐《上海传奇》时,贾樟柯缓缓而谈:“上海到今天都是一个码头,一个驿站,这个城市的一切都在传达四个字:聚散离合。这座城市的故事就是一个聚散离合的故事。其实我很排斥‘传奇’这两个字,但没有办法,上海就是传奇。”
      部分稿件提供/上海侨报《世博周刊》
      部分图片提供/新华社编辑/拜湃

    相关热词搜索: 的人 开大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