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王莽改制与儒家王道理想】 王莽改制的理想与现实

    时间:2018-12-25 04:50:3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王莽是一位被封建儒生指斥的儒生皇帝,是儒家的三代政治理想的实践者。王莽改制既是西汉末期儒家思想发展的必然,其失败也是儒家王道理想的内在缺陷所决定了的。本文将从王莽的改制及其失败谈起,最终论述到王道理想的三个缺陷――道德万能论、圣王专制与崇古思想。
      关键词:王莽;托古改制;儒生;王道理想
      
      王莽是一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黄仁宇说:“王莽是中国历史上最离奇的角色之一。他一方面被指斥为篡位者、伪君子和操纵言论的好手,可是另一方面也被恭维为理想主义者,甚至是一个带革命性的人物。”笔者认为王莽的离奇之处至少有两处:一、历史上对王莽的评价出现了两种价值相反的意见。班固作《王莽传》,王莽被刻画成沽名钓誉、篡权夺位的奸邪形象。但近世以来,亦不乏学者对王莽的赞美之词。钱穆认为“今世所唱土地国有、均产、废奴诸说,莽已经见及,其政治上之理想可称高远”。毛泽东也说过:“其实王莽也不是怎么不得了的一个坏人。我们现在研究王莽,要拿很公平诚恳的态度来研究。”二、王莽称帝前和称帝前期,曾经得到了当时儒士阶层的极力拥戴,被称为继孔子之后的“新圣”。当他用儒家思想推行复古改制,失败后国破身死,却留下了乱臣贼子的千古骂名。王莽成为一位被封建儒生指斥的儒生皇帝。王莽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王莽改制失败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本文将试从儒家的王道理想的角度对上述问题给出解释。
      一、王莽的托古改制及其失败
      公元9年,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有:(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2)改革币制。(3)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4)实行“五均六管”,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5)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6)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应该说,王莽对社会矛盾的严重性和改革的急迫性有了清醒的认识,他推行的改革内容也是具有明确的针对性的。他希望采取措施解决矛盾,化解社会危机。然而事不如愿,王莽的托古改制终以失败的悲剧收场。
      第一、王莽试图以“王田制”为名恢复孟子极力鼓吹的周代井田制,宣布一切土地收归国有,不许买卖,平均分配,按照男口计算,一人一百亩。“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王田制”的本意是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矛盾,真正实现孟子“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王道理想。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大地主豪强的利益,他们不愿交出多余的土地,同时他们开始厌恶王莽的统治。朝廷也没有足够的土地分给应该受田的无地、少地农民,使得他们空欢喜了一场。皇帝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然而王莽却期望损害地主阶级的利益来完成他的改革,这样他就把自己置于了地主阶级的对立面上,同时他并没有赋予人民以权力。由于缺少必要的社会支持和切实的强制措施,王莽孤零零的站在国家权力的金字塔尖顶上发号施令,他的法令最后变为一纸空文,他的均田理想最终只能流于空想。
      第二、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王莽完全无视货币流通规律的作用,过分迷信行政的力量。他盲目的推行各种新币制,引起通货膨胀,导致财政经济陷于瘫痪,史称“农商失业,食货俱废”, 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经济灾难。
      第三、王莽以孔子所说的“天地之性人为贵”为理论依据,禁止奴婢买卖。但这一政策既触犯了官僚、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无路可走的农民断绝了一条卖身为奴的生路。实际上官僚地主暗中进行的土地和奴婢买卖并未停止,因而被处以重罪者的不计其数,“及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所以同时引起了地主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的激烈反对。
      第四、为了抑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控制物价,改善财政,王莽在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下诏实行五均六管。早在汉武帝时,就已经爆发了士人与皇帝关于国家是否实行对工商业的垄断问题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统治者是否“与民争利”。士人反对汉武帝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政策,主张取消政府对经济的垄断。反对的原因竟是不少政府各级官员参与了经营商务。到元帝时,爱慕儒道的元帝先是听从儒生建议而先罢盐铁,后因国家财政困难而又复盐铁,可见士人的主张并没有真正从国家利益出发。在这个问题上,王莽从儒家经典中找到说服士人的根据。其理论依据是“夫《周礼》有赊贷,《乐语》有五均,传记各有斡焉。今开赊贷,张五均,设诸斡者,所以齐众庶、抑并兼也。”
      第五、受孔子“正名”思想的影响,王莽掀起了空前绝后的改名运动。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遵照《周官•王制》规定,对全国官名、地名、行政区划全盘更改。官名都有改变。区划地名大都分割成小郡,全国一百二十五郡,二千二百零三县,一万个封国。后来地名每年都有改变,有的郡名竟改了五次,最后仍改回原名。变化既快又多,官员百姓无法记忆,以致在皇帝诏书上,新名之下都不得不标注上旧名。甚至连新朝国名也多次变更,有新室、新成、新家、黄室、薪世、薪等。这种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不仅没有给新朝带来长治久安,而且给正常的行政工作和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麻烦,造成官民心理上的厌恶。也正是出于儒家“正名”的思想,王莽采取了歧视少数民族的政策。他贬各族的王为侯。因而引起了各少数民族的强烈不满,使得中原王朝和边境各少数民族的传统友好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引发了大规模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战争伤亡和负担。
      二、王莽――儒家王道理想的实践者
      1、从时代背景来看,王莽改制是儒家王道理想的必然性尝试
      自儒家学说诞生以来,先秦儒家已逐渐完成了对王道理想的勾画。孔子“惶惶如丧家之犬”,为实施这一理想奔命于列国之间;孟子亦辗转游说于诸国;荀子最高的官只不过做到兰陵令。在诸侯征战不休,极度注重功利的春秋战国时代,儒家的理想并没有机会付诸实施,只能载之竹帛,以待来者。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更是遭遇了沉重的打击。虽然汉高祖刘邦曾经往儒生帽子里尿尿,以示对儒生的轻视。但通过叔孙通厘定朝仪,陆贾的马上治天下之辩,儒家已经开始在汉朝的统治阶级中崭露头角,准备实施他们的王道理想。然而汉初统治者注重的是黄老之学,一味沿袭秦制,于是无所作为的儒生们的不满逐渐积聚。儒生贾谊的《过秦论》对秦政的指斥为人所熟知,但因为汉承秦制,只要稍微一想就能看出《过秦论》同样是儒生对现实的无情批判。汉昭帝时的儒生眭弘、宣帝时的盖宽饶甚至上书要求皇帝禅让帝位给有德之人。二人俱被判为大逆不道而处斩。从这个极端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汉儒对王道理想实施的急迫感和不懈的努力。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主流政治思想。到了王莽出生的西汉末期,纯粹的儒家思想已经完全占据了意识形态的领地,被置于宗教信仰的地位上顶礼膜拜。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要解决当时已经激化的社会矛盾,儒生们实施王道理想的时机已经瓜熟蒂落。而王莽正是儒生们众望所归的实现王道理想的代理人。
      2、从个人表现来看,王莽是儒生阶层的杰出代表
      在王莽登基之前和登基早期,王莽曾经赢得了几乎整个儒生精英阶层的衷心拥护。事实上,王莽登基之前的一切言行,按照儒家的标准来看是诸德俱备、无可挑剔的。他“折节行仁,克心履礼,拂世矫俗,确然特立;恶衣恶食,陋车驽马,妃匹无二,闺门之内,孝友之德,众莫不闻;清静乐道,温良下士,惠于故旧,笃于师友”。当时群臣、儒生纷纷上书,将王莽与伊尹、周公相提并论,其评价之高、态度之诚恳,为中国历史上所仅见。王莽被看成是继孔子之后的“新圣”。儒生们相信王莽就是他们期待已久的王道理想的实践者。而王莽确实是这么做的。孔孟荀极力鼓吹三代盛世,三代被儒家看作垂范万世的理想社会。但只有到了王莽这里,记载于儒家典籍的三代政治制度才被付诸实践。蒙文通指出:“……近世每称王莽所为为社会改革,岂知王莽所用,一一皆数百年间之经说哉!”
      王莽本人自幼接受儒家教育,称帝以后对儒者也是相当的尊敬。史载王莽早年受《礼经》,跟随沛郡人陈参学《仪礼》,学习今文经学。后来他任黄门郎时与古文经学大师刘歆为同僚。王莽为刘歆的学问所折服,可能就在这时接受了古文经学的思想。王莽执政之初,立即召回被今文经学家排挤到外地的刘歆,封红休侯,任命为九卿。后王莽称帝,任命刘歆为国师,晋封为公爵。为了答谢王莽的知遇之恩,刘歆为新莽政权的诞生大造舆论,为复古改制寻找依据。
      不难看出,王莽的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儒家人物,而且是西汉儒生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意识与外在行为都是受儒家思想所支配的。自孔子始到汉末,只有王莽才真正完成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路。王莽推行托古改制,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王莽对儒家思想的坚信不疑。一直到都城被攻破,乱兵阵中、临死之前,王莽还模仿孔子的语气说 :“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王莽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儒生阶层的悲剧;王莽的失败,不仅是他个人的失败,也是儒家王道理想的失败。
      三、从王莽失败看儒家王道理想的缺陷
      儒家孜孜不倦的追求王道理想,对于这个理想社会,儒家早期人物各有表述。孔子:“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孟子:“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仁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己而后敢安正,城能而后敢受职。百姓易俗,小人变心,奸怪之属,莫不反悫。夫是之谓政教之极。”他们的描述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人人安分守己、道德之风盛行,我们可以把儒家追求的理想社会称之谓道德社会。那么怎样实现这个道德社会呢?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曰:“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掌上”。《礼记•大学》中说:“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综上所述,儒家把道德教化看成是治理国家的第一要务甚至是全部内容。儒家认为,道德乃是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的东西,“包括政治关系在内的全部社会关系都属于道德关系,全部的社会文化不过是道德的表现形式,而政治是实现道德的工具”。儒家的这种思想可以称之为道德至上论或是道德万能论。儒家把道德修养是实现政治理想的途径,而且是唯一途径。儒家的理想王国是一个人人皆尧舜的完美的道德世界。
      正是出于对道德万能的无限信仰,儒生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研读经典与提升自身的道德上,他们忽视甚至是蔑视其它知识的作用,他们“对自身之德的确实性与真理性充满了自信甚至是自负,他们自感意志自足与认知自足,相信自己已经掌握了理性地全面重建社会所需要的一切正当性与一切知识。”儒家认为,只要通过统治者个人的道德完善来带动整个社会道德境界的提升,一切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就会实现《礼记•礼运》中所说的“大同”社会。刘泽华说:“从思维方式上看,儒家的政治学说与其说是一种政治思维,不如说是一种道德思维更准确。”
      儒家的这种道德万能的思想在王莽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新王朝百废待兴、万民仰望之时,最高统治者、最高裁决者在干什么呢?王莽正忙于 “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不暇省狱讼冤结民之急务”。因为他认定“制度定则天下自平”。 这绝不仅仅是王莽个人的荒谬,这是整个儒家王道政治思想的荒谬!其后果是“县宰缺者,数年守兼,一切贪残日甚”,“上去待报者连年不得去,拘系郡县者缝赦而后出,卫卒不交代三岁矣”。儒家的道德万能思想与儒家政治思想的另一缺陷――圣王专制结合在一起,直接导致了新莽王朝行政职能的瘫痪和整个社会的混乱。
       儒家王道理想的第三块硬伤是崇古思想。“在儒家看来,三代是天意在人世中的历史实现,由于经典记载了三代圣王事迹,因此,人们可由经典而把握天意或民心。”孔子的政治哲学理想即是以西周的宗法政治秩序为蓝图构建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孟子和荀子也极力鼓吹“法先王”。后世儒生们相信,藉由研习儒家经典,即可使自身成为“天意”、“民心”的代言人。正是出于此种思维逻辑,加之前述的道德万能论导致的轻视世俗事务的思想,儒生们不愿意调查研究实际情况来解决实际问题,王莽对儒家思想的生搬硬套也就毫不奇怪了。其具体的失败过程前已分析,在此不再赘述。实际上,儒家的王道理想已经远离了秦代以后的社会实际。在实践的层面上,它只能起到“大而化之”的原则性导引作用,解决不了具体的问题。它的纲领性指导意义远大于它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泽华著,《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2] 杨阳著,《王权的图腾化――政教合一与中国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3] 徐俊祥,《从孔子到王莽――儒家外王理论在汉末的失败》,《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一期.
      [4] 王光松《理性与癫狂―王莽改制的思想史意义与政治史意义》,《现代哲学》,2008年第5期.
      [5]《汉书•王莽传》.
      [6] 蒙文通:《儒家政治思想之发展》,载《古史甄微》巴蜀书社,1987年版.
      [7]《论语•八佾》.
      [8]《孟子•梁惠王上》.
      [9]《荀子•君道》.
      [10]《论语•为政》.
      [11]《孟子•公孙丑上》.
      [12]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97页.
      [13]《汉书•食货志》.
      [14]《中国大历史》第53页.
      [15]《刘向歆父子年谱》,《古史辨》第5册,第208页.
      [16]《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详解版上卷》,549页,时事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傅停停,(1983--)男,汉族,江苏南京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中国哲学专业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

    相关热词搜索: 王莽 儒家 王道 改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