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刺络放血疗法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 刺络放血疗法

    时间:2019-01-16 04:44: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目的:探讨针刺与刺络放血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分为刺络放血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分别在治疗第30天、第60天进行临床病类积分和有关的凝血指标作阶段性评价。结果:刺络放血不仅能够显着改善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P[1]1996年公布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选择脑梗塞患者,并经影像学CT或MRI证实为缺血性中风的病人;②无神志昏迷;③有偏瘫,且偏瘫侧肢体肌力在4级以下;④患者没有运用对血小板和凝血、纤维溶解系统有作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肝素、纤溶酶等和有活血作用的中药,或已经停止应用1周以上。
      (3)除外标准:①年龄大于75岁者;②体质极度虚弱,或严重贫血及低血压者;③有传染病患者;④有严重心、肾、肝功能损害者及血液病患者。
      从表1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可以认为是来自同一总体的两个样本,符合组间对照研究的要求。
      1.2 治疗方法
      (1)刺络放血组 穴位:太阳、曲泽、委中。针具:三棱针。操作:①患者直立或家属扶其直立,并暴露委中穴;②选择委中穴或离委中穴最近的显现血络,用75%的酒精对其进行局部消毒;③针对血络直刺进针约5 mm,退针血出;④血液从血络中流出,以自然停止为宜;⑤出血停止后,在刺络的部位进行拔罐,然后让患者处于坐位,并留罐10分钟;⑥起罐后,在局部用碘酊进行再次消毒;⑦在坐位时,分别对曲泽穴、太阳穴进行刺络放血,同样针对穴位或穴位周围的显现血络进行刺络放血,出血量控制在每穴10 ml以内。刺络前后,在穴位区域均进行常规消毒。
      疗程:第1次治疗后间隔1周进行第2次治疗;以后,每间隔2周进行1次治疗;第30天、60天作阶段性评价。
      (2)针刺治疗组 穴位:肩、肩、曲池、外关、合谷、髀枢、阳陵泉、足三里、解溪、三阴交、太冲、太溪等。每次选6~8穴位,交替使用。语言障碍加廉泉;面瘫加地仓、颊车、下关。操作:选用28号、1.5~2寸毫针,快速进针到一定深度后均匀捻转,得气后留针20分钟。疗程:每周连续治疗5次,休息2天;4周后,每周治疗3次,休息4天。第30天、60天作阶段性评价。
      1.3 检测项目与观察指标
      (1)病类积分 采用国家中医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进行病类积分的评分。
      (2)凝血机制的有关指标 ①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③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④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 PtAgt);⑤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 AT-Ⅲ)活性。
      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第30天、第60天分别抽空腹血,检测患者上述有关指标,观察不同方 法对上述指标的变化和影响,并进行对照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病类积分的改善(见表2)
      表2显示,刺络放血与针刺均能对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有较好的治疗和康复作用,临床病类积分在治疗30天后差异就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凝血机制有关指标比较(见表3)
      表3表明,两组患者在治疗前,都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凝血机制障碍。具体表现在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升高,血小板聚集率(PtAgt)升高,以及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降低。两组各指标对照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
      治疗第30天以后,刺络放血组的患者凝血机制的有关指标都较治疗前有显着的改善(P0.05)。两组相比较,刺络放血治疗,能够更加显着地降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血小板的聚集率(P0.05)。
      治疗60天后,两组患者凝血机制的有关指标都能够得到显着改善(P0.05)。笔者还体会到,接受刺络放血治疗的病人,在精神状态、睡眠、食欲、大小便等方面的改善,要比临床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快。而且对患肢末端肿胀、小关节屈伸不利、疼痛等症状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3.2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与高过氧化脂质、高血粘度等因素有关外,人体凝血抗凝机制的失调,也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因此,关于凝血系统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治疗中的作用和机理,逐渐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实验和临床研究的焦点之一。临床研究表明[3],脑梗塞患者普遍存在凝血功能的亢进和抗凝血功能的下降,实验室检查主要出现血液粘稠度增高,凝血时间缩短等。笔者的观察,也得到与上述相近的结论,主要是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和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等,即脑梗塞患者存在一个凝血功能亢进和抗凝血功能减弱的状态。这种态的存在,往往是导致血栓形成、心脑血管梗塞等疾病发生的原因,也是再次发生脑梗塞的原因[3]。
      3.3 刺络放血治疗中风偏瘫,其影响疗效的因素主要包括穴位的选择,刺破血络的过程和出血量等等。笔者分析认为,刺破血络(一定穴位区域内的皮下浅静脉)后,血络自然出血以及机体止血和止血后的过程,可能是本方法的关键之一。
      刺破血络后,血液就从血管内流出,形成一个出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就会产生一个应答――即生理性凝血止血。因此说,刺络放血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是必然的。按照经典的凝血瀑布学说[4],这个促凝血止血的过程中,因血管被刺破,组织液进入血液系统,外源性的凝血途径首先得到激发;同时,刺破的血管内皮组织暴露,胶原纤维激活凝血因子Ⅻ,以及外源性凝血过程产生的凝血酶,都启动了内源性凝血过程。内外源途径的交互作用和过程,局部的凝血因子就可能进一步的增加,局部的凝血过程就可能加快,使血液循环中的凝血因子消耗等。经典的凝血瀑布学说[4]还认为,机体在启动凝血止血过程的同时,也启动了与之相拮抗的抗凝血和纤溶系统等过程。
      笔者分析认为,刺络放血刺破血管,可以直接激发患者机体的凝血系统,同时也启动了患者的抗凝血系统,机体在经过一系列的凝血――抗凝的正负反馈过程和酶反应之后,重新达到一个新的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状态,从而体现在机体凝血抗凝的有关指标发生变化。
      笔者的观察证实了这一点,即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刺络放血和针刺都能够显着改善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凝血机制的有关指标,即:使缩短了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得以延长,增高的血小板聚集率(PtAgt)得以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Fib)也得到减低,以及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的提高等等。但是,从表3的比较分析,与针刺治疗相比,刺络放血对凝血和抗凝血的改善作用更加迅速明显。这说明了刺络放血治疗存在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实际的刺络放血的操作是在特定的穴位区域内进行的,而治疗效应是全身的。这可能是局部的凝血与抗凝血反应,除了通过穴位的放大效应影响到全身,更直接的途径是血液血管。刺络放血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疗效离不开上述两个方面的作用。刺络放血具有启动和激发穴位处局部的凝血和抗凝系统的作用,其最终结果,可以调整和改善整个机体的凝血和抗凝功能。
      3.4 由于脑梗塞患者普遍存在凝血功能的亢进和抗凝血功能的下降,所以,抗凝治疗在近年来被神经内科临床所重视,但是药物抗凝又受到继发出血和临床监测等的限制。而相对来说,激发和启动人体本身的凝血和抗凝机制,可能更加安全有效。刺络放血疗法能够显着改善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凝血功能,不仅对患者的后期康复有重要意义,而且在预防复中方面也有积极的意义。
      3.5 刺络放血疗法治疗中风病,一直被经验式地应用。进入90年代,开始有人进行实验研究。刺络放血在对血管和血液方面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崔峻等[5]观察到刺络放血能够明显地改善实验性血瘀证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且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马岩等[6]发现刺络放血对缺血性中风发病机理中有重要作用的K+、Na+浓度,有良性的调整作用;并且认为这是刺络放血应用于缺血性中风急救,缓解脑水肿发生发展的部分脑生化机理。因此可以说,刺络放血疗法对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是一个多途径的作用过程,它与现代神经科学[7]晚近提出的中风病联合治疗措施有异曲同工之妙。
      
      4 小结
      
      刺络放血是传统治疗中风病的方法之一。临床观察表明,它能够显着地改善脑梗塞患者的凝血和抗凝血的功能。在对凝血系统的影响过程中,也对抗凝血系统产生影响,而且有可能是通过两者之间的多次正负反馈实现的。进一步深入的探讨,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与针刺治疗相比较,刺络放血疗法对凝血和抗凝血的作用更加直接,效应更加明显,不但可以减少患者的就诊次数,而且意味着较好的远期效应。
      
      5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3.张新华,李世远,吕成韦,等.脑梗塞患者、老年人和年轻人几项凝血和抗凝功能指标检测及意义.中国急救医学,1998;18(6):38
      4.韩启德.血管生物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26~127
      5.崔峻,章美琼.刺络放血对实验性血瘀证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的影响.中国针灸,1995;15(1):37
      6.马岩,郭义,张艳军,等.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组织K+、Na+浓度影响的动态观察.中国针灸,1997;17(9):562
      7.粟秀初,孟锦立.第16届世界神经科大会中有关缺血性中风的某些诊疗新观点和新措施简介.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15(2):125
      (收稿日期:2002-02-17,齐淑兰发稿)
      *本课题受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课题编号:K99030)

    相关热词搜索: 恢复期 放血 疗法 患者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