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坚持走自己的科学发展之路】 走科学发展之路

    时间:2019-02-06 04:28: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走自己的路;自己的路,又必须是科学发展之路,要走自己的科学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科学发展之路 客观规律 人类文明成果 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10―0015―0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60年,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和开拓中国发展之路的艰难历程。
      1999年,我在纪念新中国诞生50周年时发表的文章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年,从社会形态看已经跨越了三大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全面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经过改革开放,由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社会进入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我是随着新中国的历史脚步走过来的。60年的风风雨雨,一件件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历历在目。60年来,我们走过的路程是很不平坦的,总的说是不断前进,但有曲折,有时甚至有倒退。
      6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探索,是围绕着中国应当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个主题展开的。回顾60年的历史,中国的发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必须把走自己的路同走科学发展之路结合起来,走自己的科学发展之路。坚持走自己的科学发展之路,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也很丰富。本文论述以下四个问题。
      
      一、科学认识基本国情
      
      走自己的路,就是在自己的国土上开拓前进,这就首先要科学地认识基本国情。
      早在新中国建立的前夕,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就从建设国家的角度分析了当时的基本国情。他说:就全国范围来说,现代性的工业占10%左右,这是进步的,和古代不同的;分散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左右,这是落后的,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这是对建国初期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毛泽东进而指出,这是我们在革命胜利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们为什么应当采取目前这样的经济政策而不应当采取别的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历史已经证明,我们对那时的基本国情的分析和判断,是符合实际的。
      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时,需要进一步科学分析基本国情。可是,在这一时期,我们对基本国情的判断,却有两个大的失误,一是在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以后,仍然把阶级矛盾作为主要矛盾,背离了现实社会的基本情况,特别是社会阶级构成情况;二是对我国“底子薄”的特点,即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状况,估计不足,误以为我国已进人了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由此导致了一系列失误。特别是搞“大跃进”,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陷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泥淖而难以自拔。
      粉碎“四人帮”,进行拨乱反正,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首先强调的是,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适合中国情况的道路。邓小平指出了中国的两个重要特点:一个是底子薄,第二个是人口多,耕地少。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的特点”这个命题,对大家有很大的启发。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科学概括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十三大以后,大家着重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强调要切合中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一个大问题。这对克服过去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存在的某些空想因素(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等),纠正“左”的错误,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依据,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近年来。党中央又科学分析了中国的阶段性特征,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上这些,是我们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重要条件。
      邓小平曾说: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谓中国特色,关键在于切合中国的实际。科学判断基本国情,是科学发展之路的首要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变化很快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也在不断变化,我们要及时掌握国情的新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和措施。这是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首要一条。
      
      二、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走自己的科学发展之路,首先要科学认识基本国情,真正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另一方面,必须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科学之路更为重要的内涵。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能走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遵循了这一客观规律。新中国成立之后的7年(1949到1956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经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我们建立了以国营经济为主导、包括五种经济成分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制定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经济政策,迅速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1953年起,又制定和成功实施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1953年,毛泽东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此后,他很少讲新民主主义了。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说:这个过渡时期“也叫做新民主主义时期”。周恩来既称之为“新民主主义时期”,也称之为“新民主主义时代”。新民主主义社会。体现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的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国家、新社会的基本思想。从1949年到1956年,我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走了自己的科学发展之路,发展很正常。
      我国的社会主义,照搬了外国模式,毛泽东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提出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发展道路,走自己的路,并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进入历史新时期以前,在这20年的时间里,我们作了各种探索,包括生产关系的不断升格,大跃进,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城乡四清运动,直至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这些,并不是照搬外国的模式,都是自己“独创”的,应该说,也是“走自己的路”。但总的情况是,在这20年中。经济发展很缓慢,人民的生活非但没有得到多少改善,还发生人口的非正常死亡。这样一些措施为什么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呢?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进入历史新时期之初,我们总结经验,痛感科学认识国情的重要性,因此,特别强调这个问题。邓小平着重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当时这样强调,是有充分理由的,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的认识更加明晰了。人们发现,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不仅不切合中国及它的母国(苏联)的实际,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不适合。凡是搞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 发展都很缓慢,人民的生活状况都不能令人满意,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发挥得很少。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人们对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不仅在于离开了本国的实际,从实质上看,主要是离开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出了一个重要论断: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里的“公有制”、“有计划”等用语,反映了历史进程中某一阶段的认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该文件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是商品经济,实际上放弃了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和理论判断。文件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这里讲的,已经不是中国的国情和特点,也不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了。社会主义决不能例外,而是应当遵循这个客观规律。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破性认识。
      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确定了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人们认识到,市场经济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在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逐渐发育成长起来的,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方式。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标志,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扩展,如发展民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生态文明,强调国际接轨,等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从中国的实际、特点出发,更要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超越阶段。邓小平在1980年4月的一次谈话中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十三大在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时,又进一步强调,不能超越阶段。
      回顾历史,超越发展阶段的问题确实存在,而且是三重超越。一是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就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二是将我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误判为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三是在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第二年,即1958年,就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其实,这时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只相当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超越发展阶段,既是“左”的重要表现,也是“左”的一个重要根源。马克思阐明:“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有它的客观规律,需要必要的物质条件,是瓜熟蒂落的结果。拔苗助长,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不但不可能成功,而且必然要遭到历史的惩罚。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历史证明,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符合社会演进客观规律的;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只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是,具体分析一下过去所做的一些事情,如大跃进,如人民公社,如“五七”指示。如“文化大革命”,并不是或不完全是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提出的,更不是超越发展阶段的问题。这一套东西,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是不适合的,因为违背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将走自己的路与走人类历史的必由之路有机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特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三、大胆借鉴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
      
      走自己的路,意味着创造性、独创性,但决不是说可以关起门来干,而是要善于吸取和借鉴外国的好东西。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这一点尤为重要。在这个问题上,60年来,始终存在着矛盾和斗争,我们走了很曲折的路。
      如何看待外国的好东西,如何看待人类的文明成果,在中国近代以来,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晚清时期,封建顽固派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和产品,视为危险之物,斥之为“奇技淫巧”,而加以拒绝。这反映了封建顽固派极端保守的思想和心理。历史进入了新的时期,但这种落后思想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前进而消失。“恐资”成为“左”的思想的内核。“四人帮”更是把引进外国的先进东西一概斥之为“崇洋媚外”,给人扣上“卖国主义”的大帽子。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这是蠢话。
      在人类历史上。相对落后的文明吸收借鉴比较先进的文明以发展自己,是屡见不鲜的很自然的现象。在我国盛唐时期,日本派了3000名“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吸取中国的文明成果,成功地发展了自己。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借鉴了西方很多文明成果,除了科学技术,还有银行、邮电、新闻,还有共和国、宪法,等等。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现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实行对外开放。邓小平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开始一段时间内,我们主要是强调吸收国外的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了重大的进展。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从吸收国外的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到提出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是对外开放思想的扩展和升华。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意义重大。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这是突破了一个大禁区。
      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可以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是必须明确回答的两个重要问题。这是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来就是否定和继承的关系。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就要善于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好东西。从另一方面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这些文明成果或者是客观规律的体现,或者反映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普适性。比如市场经济体制。比如民主、法制,等等,无不如此。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而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这些东西也是具有普遍性的客观规律。总之,社会主义不能离开人类文明大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大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成果,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最明显的实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包括一整套管理方法和规范)是人类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却认为市场经济体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而加以拒绝。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解放思想,吸取这一文明成果,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力地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也激活了整个社会。这是大家都感受得到的。我们正在实践的依法治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中的差额选举、竞争机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等,也都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如何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如何防止绝对权力的产生?十七大提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也就是将权力适当分解。如何将人民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十七大提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些都体现了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借鉴(“借鉴”这个词本身就表明不是照搬)。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现代化,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也是一条捷径。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善于将走自己的路,同走人类文明大道有机统一起来。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僵化观念,消除不必要的疑虑,继续防“左”,不要受新形态的“姓资姓社”争论干扰。大胆吸取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四、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我们走自己的路,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来的实践经验说明,如何科学地理解和研究社会主义,是科学发展的根本问题。
      恩格斯曾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恰恰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长期处在不清醒的状态。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就意识到,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还缺乏经验,知识非常不够,还有很大的盲目性。他号召全党在实践中积累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逐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遗憾的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探索非但没有取得应有的进展,反而出现了许多问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进入历史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课题。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总结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包括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学探索和研究,回答和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主要有:阐明了社会主义必须有本国特色;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阐明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还要进行改革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制定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模式;改变了纯而又纯的公有制,阐明并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阐明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提出了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任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创立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等等。所有这些对社会主义科学研究的成果,纠正了过去对社会主义的不准确理解,突破了社会主义的某些传统观念,更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使我们的社会主义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提出以人为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这涉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
      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的老祖宗有许多深刻精辟的阐述。恩格斯的基本著作《反杜林论》共三编,其中第三编是专论社会主义的。他在这里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概念,又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恩格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一段话,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三条,一是发展生产力,二是共同富裕,三是人的全面发展。恩格斯的这句话,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所作的最深层的回答,可以理解为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以人为本,不但体现了而且发展了恩格斯的思想。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关键是要落实以人为本。不丢老祖宗,又说新话,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指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五、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是历史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
      30年来,我们改掉了什么?改掉了计划经济体制,改掉了“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等等。概括地说,改革的实质,就是改掉那些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东西,尤其是改掉那些不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东西。对外开放,从实质上看,就是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问题。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大胆创新,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这个提法是邓小平的独创。起了改变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的作用。
      本来,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是具体地存在于某一地域,都有自己的某些特点,也可以说是特色。拿封建社会来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同日本、欧洲的封建社会,根本性质和基本点是相同的,但又各有自己的某些特点。资本主义社会也是这样,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虽然都是资本主义社会。但也各有自己的某些特点。尽管如此,当时或后人都没有在这些社会前面冠以“特色”二字。那么,为什么中国的社会主义要冠以“特色”二字呢?这是有特殊背景的,也是智慧的显示。
      一方面,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普遍地发生了照搬别国模式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上,没有发生过。二次大战后建立的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不是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走自己的路,而是照搬苏联模式。其结果正如邓小平所说。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而且,在社会主义者的头脑中,形成了普遍的思想僵化。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恢复社会主义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另一方面,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强制推行他们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允许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者按照本国的实际,创造性地实践社会主义。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为了争得独立自主地建设社会主义的自主权。
      回顾60年的历史,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使我们对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走自己的路;自己的路,又必须是科学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结果。我们应当将这几个方面有机联系起来,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们的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是在走自己的科学发展之路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的,而不是预先设计出来的。中国特色,有中国独有的某些东西,如“一国两制”,但大量的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可能有的,不能将中国特色理解为“中国独有”。我们强调中国特色,但不能将中国特色理解为中国特殊,要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我们不必刻意追求中国特色,应着眼于发展生产力,发展各项事业,使人民得到实惠。中国特色,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十年[N].人民日报,1999-10-14.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3]中共党史大事年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刘少奇选集(下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周恩来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6]十二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十六大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郭秀文

    相关热词搜索: 自己的 之路 坚持走 科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