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40年风雨兼程中国 [风雨兼程十五年]

    时间:2019-02-07 04:36: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从2008年起,上海市民在每天18:30~19:00可以看到两套本地新闻节目的状况不复存在,新闻娱乐频道(原东视廿频道)由于频道专业化建设的需求,将节目的重心转向娱乐节目,在这个平台上不再播出新闻节目。从1993年1月18日开播以来,《东视新闻》走过了15年风风雨雨,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从最初“天下大事,先看东视”的豪情,到后来以民生新闻、市民新闻的定位,新闻长度也经历了30分钟、60分钟,又回归30分钟的过程。作为一个东视老员工,一个电视新闻人,今天再回顾这个在一代东视人心里位置很重的节目,看看这个新闻节目如何从起步,到弱化再到复苏,对于今后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应该是有意义的。
      《东视新闻》走的是民生新闻、社会新闻的路线,着眼于新闻的服务性和贴近性,强调平民视角。在内容上,把市民身边事、生活事作为报道的焦点,关注群众的生活状况、生存空间、冷暖痛痒和喜怒哀乐。①其实质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与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形式上则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以短信互动等方式,让观众参与进来,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主持人的形象、语言和风格趋于平民化设计,表达形式上采取了通俗口语化,其核心内涵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这15年,《东视新闻》走得并非一帆风顺,其间经历过定位模糊、收视低迷,但最终又回复到民生新闻的路线,重新赢得了观众和广告客户的青睐。这里,我们从《东视新闻》1998年以来的收视走势、观众特色、广告经营角度对该节目作一分析。作为参照,其同时段主要竞争对手上海电视台《STV新闻》也将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收视描述
      
      这10年来18:30~19:00时段开机率变化不大,平均收视率一直维持在27%~30%之间,总体走势甚至是略微向上的,但新闻的收视人口却呈倒U形分布。社会变迁带来人们生活以及收看习惯的改变,互联网、新媒体使传统电视新闻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形成分流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再来看一下《东视新闻》的收视走势。
      1993年~1998年:精彩呈现,起步成功。很遗憾,我们的收视数据只能从收视调查公司AC尼尔森进入中国市场的1998年开始算起,对于1993年~1997年的起步阶段,并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但从1994年复旦大学新闻系在江浙沪地区针对《东视新闻》栏目所做的问卷调查来看,当时的观众对《东视新闻》还是相当有好感的,有别于《STV新闻》的官方、权威、强势地位,《东视新闻》更亲和,信息量更大,更贴近百姓。收视率走势图显示,虽然这10年来,《STV新闻》在这一时段的主体地位始终没有改变,但在1998年之初,两者的差距也仅为1.8个百分点。
      1999年~2001年:轻装上阵,收视走强。1999年8月末,新闻评论板块《东视广角》从原来的“东视新闻60分”中分离出来,以独立栏目形式出现在东视一套的黄金8点档。瘦身为30分钟的《东视新闻》内容更紧凑,也更符合观众的收看习惯,收视一路走强,节目收视峰值出现在2001年的6.5%。而同时《东视广角》也在深度新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促进评论节目向纵深发展。③
      2002年~2005年:定位偏离,低位盘整。1998年~2001年可以说是《东视新闻》与《STV新闻》共同发展、相互辉映的阶段。但2002年后,《东视新闻》却在自身定位上陷入困境,《东视新闻》变身为《STV新闻》的追随者和模仿者,直接导致其收视规模不断萎缩。据统计,两个新闻节目中约有60%新闻来源重复,30%属于题材重复,有时甚至连播出次序也一样。如果说《STV新闻》一贯的官方、正统、权威特性,让其在2003年借伊拉克战争和非典报道将收视率拉升至14.8%的历史最高值(虽然随后也因缺乏重大事件支持而面临收视阵地的失守),那么《东视新闻》的尴尬从属地位却使其在2003年新闻大年中也没有抓住机会,反而进一步拉大差距,直至2005年落至4.6的谷底。
      2006年~2007年:价值回归,人气复苏。2005年下半年,上海文广传媒整合旗下新闻资源,成立新闻中心。《STV新闻》依旧主打本地新闻,《东视新闻》则注重民生新闻,加大了舆论监督力度。④上海电视新闻经过这么一番整合,观众各取所需,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版面的同质竞争。人们惊喜地看到,自己所熟悉的《东视新闻》在2006年又回来了。电视新闻的变脸,无论对上海电视本身还是广大观众,都是一个利好消息。至此,《东视新闻》对版面编排和报道样式进行了很大改动,减少领导活动和会议播报,增加了对民生新闻、社会新闻的报道,使版面更贴近观众、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于此同时,《东视新闻》编播人员在尽量减少一般事故报道的同时,转而增加社会故事,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具有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⑤在社会新闻的报道中,注重加强舆论引导,增强新闻评论,力争做到每天都有体现自己观点的短评。如2005年6月《东视新闻》“编者话”只有2条,而2006年6月《东视新闻》“编者话”就多达52条。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变化,我们抽取了2006年7月8日上视和东视6点半新闻的国内新闻版面编排进行对比,与《STV新闻》相比,《东视新闻》显示出下列特点:
      1.信息量大。当日《东视新闻》共播出19条信息,新闻条数比《STV新闻》多了35%。
      2.热点新闻比重高。当日正值“艾云尼”台风侵袭上海,《东视新闻》围绕该话题展开的报道总计5条,达到6分半,占国内新闻总量的33%。而上视相关报道只有2条总计1分钟,而其会议新闻则长达5分钟。
      3.重视观众参与。让观众通过短信对夏令热线提出自己的要求。电视新闻引入手机短信这种新媒介形式,改变了传统电视新闻被赋予的正统、严肃的色彩,实现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在发展公共性、促进受众话语权释放等方面《东视新闻》表现得更为活跃,既调动了观众的收视兴趣,也为观众发表意见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增强新闻的社会影响力。⑥
      从当日的收视走势来看,在国内新闻部分,《东视新闻》的收视率明显高于上视的新闻。甚至出现在新闻提要播出后,《STV新闻》的观众转台收看《东视新闻》的现象。
      观众特色
      就某种程度而言,《东视新闻》和《STV新闻》既是竞争者又是合作者,只有将其定位差距显性化,把观众在人口结构、心理层面上作区分,让所有愿意看新闻,但对新闻又有不同要求的受众,都能找到自己的需求,才算达到共赢。
      如果说,传统新闻节目的重度收视群体集中在男性、中老年和中、高学历人群中,那么,《东视新闻》则不仅在内容表现形式、时段编排上显示出不同,在观众的人口结构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年轻化―――以2006年全年数据为例,15岁~44岁年轻人占《东视新闻》观众总量的35%;高学历―――高中以上学历观众占63%。而《STV新闻》在这两项中的数值分别为29%和53%;偏女性―――2006年的数据并不足以说明这一点,但从《东视新闻》在鼎盛时期2001年的数据来看,女性观众比例高出同时段《STV新闻》6个百分点。而新闻娱乐频道的整体定位,也使得该频道在女性观众中有更好的收视传承。如果抓住了这些核心特征人群,《东视新闻》就是成功的。而其收视最低的那几年恰恰是其与《STV新闻》同质化最高,做第二个《STV新闻》,而不是做最好的自己的阶段。
      广告经营
      广告客户在做预算分配和广告排期时,往往会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使广告信息能达到尽可能多的受众;二、借助权威媒体,提高自身广告可信度,塑造产品形象,影响观众对产品的认知乃至产生实际消费。《东视新闻》的定位决定了其受众更注重生活品质和细节,更具生活消费特征,符合大部分快速消费品的投放要求。
      从创收来看,自2006年《东视新闻》开始回暖以来,其广告的增幅可以说远远高于收视增幅。2005年全年《东视新闻》广告创收1.2亿,2006全年1.39亿,上涨13%。看到了上升空间的广告商,在2007上半年很快加大了投放力度,1~6月净收8098万,较上年同期上涨48%。而同时段《STV新闻》的涨幅为12%。《东视新闻》与《STV新闻》的创收差距也从2005年不足后者的40%,达到70%。
      从品牌特征来看,在内容上更关注日常状态下平民百姓衣食住行、所想所感的《东视新闻》,更容易获得食品、饮料、化妆/浴室用品等快速消费品的青睐。2007年上半年在《东视新闻》中投放最多的品牌为:肯德基、玉兰油、三得利、必胜客、海飞丝。而《STV新闻》则吸引了目标消费群以男性为主的一些品牌,如PPG(男士衬衫)、佳能数码、霸王(防脱洗发水)也都排在该频道投放的前五位。
      《东视新闻》在过去15年的经验,并不会因为其退出历史舞台而丧失其意义,如何让整合后的SMG新闻赢得更广泛的观众群,获得更多的广告赞助;如何让原先《东视新闻》的忠诚观众自然融入《STV新闻》,保证SMG总体上新闻观众的增长,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作者单位: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
      注释:
      ①辽宁大学新闻系电子传播媒体研究小组:《小析“民生新闻”现象》,《北方传媒研究》2005年第3期
      ②孟建、刘华宾:《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以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为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7期
      ③臧海群等:《东视广角:都市里的人文关怀》,《现代传播》2000年第5期
      ④廖蕙兰等:《新闻资源,整合创造价值》,《新闻前哨》2007年第8期
      ⑤周炯:《意识形态梳理与主流媒体构建―――新意识形态下的中国电视民生新闻》,世纪中国网站2004年10月29日
      ⑥罗升等:《强化主动服务意识摇增强民生新闻贴近性》,《视听纵横》2006年第6期

    相关热词搜索: 兼程 十五年 风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