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我歌月徘徊文学朗诵网【徘徊在文学与政治的裂缝中】

    时间:2019-02-08 04:33: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备受瞩目的2006年德国海涅文学奖在等待颁奖的日子里,却突然传来获奖者彼特・汉德克(Peter Handke)自动放弃该奖项的消息,本届海涅文学奖因此轮空。   今年5月20日,由德国杜塞尔多夫市主管的海因里希・海涅文学奖评委会宣布授予奥地利作家彼特・汉德克以海涅文学奖,并颁发高达5万欧元的奖金,颁奖仪式定于今年12月13日举行。汉德克的文学成就毋庸置疑,然而消息一公布,便引起轩然大波,文化界和政坛众说纷纭。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他对待巴尔干战争的态度问题及其亲塞尔维亚的政治立场上。
      
      据说汉德克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对不久前去世,被海牙前南战犯法庭指控犯有战争罪的前南联盟领导人米洛舍维奇的同情和支持,所以评选结果首先引起了德国一批政治领导人的强烈不满。德国联邦议院绿党议会党团主席弗里茨・库恩称,将海涅奖授予此人无疑是对米洛舍维奇政权以及彰显人权的海涅奖本身的极大嘲讽,也是对战争遇难者的侮辱。身为评委会委员的克里斯托夫・施特尔茨(德国基民盟CDU党员)对此次评奖结果也表示不敢苟同。杜塞尔多夫市的社民党、自民党和绿党声称要联合起来阻止汉德克获奖。基民盟的大部分成员都表示要与此事划清界限。德国北威州州长于尔根・吕特格斯(CDU)就在州议会上公开表示“一个粉饰纳粹大屠杀的人不配得奖”。
      5月23日,汉德克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文章为自己辩护道:“我从来没有否认或粉饰过在1991到1995年的前南地区战争期间发生的大屠杀,更不要说赞同了。在我的作品里从未出现过将米洛舍维奇称作‘牺牲品’的字眼。”与此同时,同样身为奥地利作家的梅纳塞和施特雷鲁维茨对这些政治家们企图撤销该项评奖的行为表示了抗议。随后,妇女杂志(Emma)的主编施瓦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柏林剧院院长佩曼和导演温德斯等也纷纷站到汉德克这一边。
      由于文化界和政界对此事的关注和争论愈演愈烈,汉德克后来又在《南德报》上发表文章再次作出反击。本月,北威州文化部秘书长格罗塞-布洛克霍夫(CDU)预言本届海涅奖将不会产生获奖者;而评委会的两位成员:德国文学批评家西格里德・洛伊夫勒和巴黎的文学教授让-彼埃尔・勒费布热则宣布退出评委会,并对此决定做出这样的解释:“一个不再坚持自己决定的评委会,我们是不想再继续呆下去的。一个委任了独立的专业评委却又在政治上否认他们的城市,我们也不能再为之效劳。”
      本来,海涅奖所在地――德国西部城市杜塞尔多夫已决定于6月22日举行表决,议会党团内部将不规定统一投票的义务,因此大家还在等着看究竟花落谁家。然而,汉德克却于近日上书杜塞尔多夫市市长,决定放弃评奖,市长因此宣布取消此次海涅奖。
      至此,闹得纷纷嚷嚷的关于汉德克获海涅奖的纠纷似乎终于告一段落了。一边是德语文坛两年一次的海涅文学奖,获奖者必须通过创作“促进了社会及政治进步、民族谅解或传播了人类大团结观念”;另一边是经历了血腥战争与纷乱的南斯拉夫政府同欧盟政坛之间的矛盾,后者以强调海涅奖的“高度道德主义的、突出政治行为”的颁奖条件为由坚决反对本次颁奖决定。而被誉为自贝克特以来最重要的后现代作家的彼特・汉德克,一方面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获得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多项提名,一方面又因其亲塞尔维亚立场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政界人士的抵制。当个人的文学追求与主流政治不相契合的时候,我们的文学创作者们自然就成了众矢之的。
      1942年出生于奥地利克恩滕的彼特・汉德克,才华出众。早在1966年,汉德克24岁的时候,其剧作《辱骂观众》就成了德语文坛的一大亮点,引起文学界的高度关注,他亦在此时出版了第一本小说。其随后的作品囊括诗歌、戏剧、广播剧、电影剧本以及长篇小说,汉德克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非常强,使用语言的精确度和实验性让人叹服,他独创了朗诵剧这种文学体裁,用他自己的话解释,朗诵剧“不是以形象的形式、而是以话语的形式表现世界”,而且是表现话语里的世界。他的作品丰富而且深沉,主要有自传体小说《短信话长别》(1972)、《悲痛中国人》(1983)、《我在无人湾的一年》(1995),描写他母亲自杀身亡后的悼念小说《梦外之悲》和描写三十岁上带着女儿离开丈夫独立生活的《左撇子女人》(1976);他还与著名导演温德斯至少合作过三部影片,包括《罚点球时守门员的恐惧》(1970)、《歧路》以及《欲望之翼》(1987);2002年他又发表小说《形象的丧失或穿过格雷多斯山》,2003年回归戏剧,创作了剧本《地下布鲁士舞曲》。
      作为一个坚持其政治立场的作家,汉德克很多时候是在用自己的双眼、双耳和双手深入一个政治事实,只不过用的是比较极端的方式、一个不太能为大家接受的角度罢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波黑冲突时,汉德克支持塞族人民,并写游记《还塞族人公平》记录了他在塞尔维亚的所见所闻,游记中记叙的不是血腥的战争场面和受难者的流离失所,而是边境线两边人民平和、安宁与团结的生活。北约空袭南联盟开始后,汉德克取道匈牙利赴贝尔格莱德访问,对塞族人表示支持。今年3月,汉德克再次来到塞尔维亚参加前南联盟总统的葬礼,并致悼词。因为类似原因,法国巴黎弗朗索瓦喜剧院院长波松奈特宣布将汉德克的作品从2007年的演出剧目单上拿下,这一决定在法国文化界引起了公愤。
      其实,曾获得南联盟颁发的一系列荣誉奖的汉德克与塞族人的渊源远不止这些。汉德克的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斯洛文尼亚人,他小时候在奥地利南部靠近南斯拉夫边境地区长大。当斯洛文尼亚从前南斯拉夫独立出去时,他对斯洛文尼亚的感情变成了蔑视,正因如此,汉德克对塞尔维亚的感情也许是不能简单地用正义或人权的标准来衡量的。如果说汉德克为塞族人振臂疾呼是违背正义投靠民族主义,因而引起公愤是必然趋势的话,那么他坚决反对北约空袭南联盟的立场则引起更多正义人士的赞佩。存在这种矛盾现象,实在值得深思。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历来不乏争议,引起这起纠纷的导火线是海涅奖,而海涅本人就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被誉为德国第一诗人的海涅生活在欧洲倒行逆施的时代,这位热爱家乡的犹太人因为与普鲁士复辟势力以及封建割据诸侯势不两立的言行而被迫离失家乡成了“世界公民”,他与左翼知识界的亲近以及被社会主义阵营的推崇,使他成了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牺牲品。但是历史的风尘,毕竟挡不住真正的光芒,海涅的名字终于成了杜塞尔多夫市和德语诗歌文学的象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海涅奖不仅要关注人权和政治进步,宽容与博爱的道德精神也应该是它的内涵之一。
      支持汉德克的人群中绝大多数是文化界的人士,包括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耶利内克,她同样获得过海涅奖(2002),获奖时同样因其写作特色而招置疑。有趣的是,连她自己都没有料到竟是自己捧得当年的诺贝尔奖杯,而不是此前呼声同样很高的汉德克。由于其政治态度,每次她的戏在奥地利上演时都会伴随着骚动。2000年,她宣布,只要右翼政党继续在奥地利执政,她就不准许自己编写的戏剧在奥地利境内的剧院上演。妇女杂志主编施瓦茨是最先表示支持汉德克的人士之一,他认为:“大概是汉德克的勇气感动了海涅。”同样支持汉德克的杜塞尔多夫市领导人对颁奖结果做了如下解释:汉德克在他的作品里,就像当年的海涅一样,以自己的方式追随着坦诚的事实。他从诗人的角度出发,不顾一切地抨击现存观念。看来卓越的文学家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总是类似的,而大胆追逐文化自由、文学理想的人也总是大有人在。
      当大家都在指责汉德克为什么从不承认塞尔维亚的战争罪行反而始终替他们说话的时候,不知道他们对塞尔维亚、对米洛舍维奇、对汉德克的作品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尽管很多人和很多国家自称对米洛舍维奇了如指掌,尽管所谓的人权世界自称知道所有的真实,但汉德克认为自己并不了解,于是他要去观察、去感觉,要去问一个究竟。他指出自己为塞尔维亚说话是因为没有人替他们代言,而且他本人对克罗地亚和穆斯林的受害者也十分地同情。这么说的话,我们真的应该先打开汉德克的作品,而不是一味地发出指控。汉德克曾经这样呼吁:“我们不要再抱着敌视的态度互相谩骂和咆哮了,我们还是互相倾听一下对方的看法吧。”我想这也正好符合了海涅奖“促进社会和政治进步、增进人民之间的了解”的精神实质。
      两年一次的海涅文学奖每次由评委会推选出获奖人,但必须得到杜塞尔多夫市政府的通过方可生效,这也是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君特・格拉斯就明确指出这一机制的弊端所在,认为改变这一状况只能寄希望于采取当年对待“不来梅文学奖”同样的策略。原来格拉斯1960年也因为政治原因失去获得不来梅文学奖的机会,后来该奖项便改为由一个基金会独立颁发。
      前法国总统戴高乐说过:“伏尔泰是不能抓的”,汉德克同样不能禁。海涅奖的得失事小,然而要想禁锢整个文化事业,孤立个人立场,其后果就严重了。时值海涅去世150周年之际的2006年,留下海涅文学奖的一大空白,未免不是一种遗憾,但是因此能够让世人去思考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化事业的自由度,倒也意味悠长。

    相关热词搜索: 裂缝 徘徊 政治 文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