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论新媒体时代回访报道的叙事建构

    时间:2020-11-08 20:01:0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王豪

    摘要:在信息爆炸、新闻“速朽”的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回访报道的缺乏越来越普遍。在新的传播形态中,回访报道的叙事建构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本文结合了数篇优秀的回访报道,以新闻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了新媒体时代回访报道在叙述者、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三个方面的叙事特点。当下,回访报道已成为一种全面的、整体的重新反观,关注回访报道怎样被讲述,对重拾“记录”的力量,完善我国新闻报道体系与增强传媒公信力有着重大价值。

    关键词:回访报道;叙事视角;时空建构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4-0127-05

    新媒体时代,新聞缺乏后续回访报道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许多重大新闻事件的叙述不完整、不全面,有始无终,这不仅是对事件后续发展和更深层意义挖掘的失声,无形中也削弱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当下,新闻已成为一种“流动的文本”,在与现实世界的不断互动中,回访报道突破了传统的新闻文体限制,成为对多个互动时空、多种体裁新闻的深刻整合。

    回访报道所具有的价值使其应当,也必然成为当下新闻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对于具有重大公共价值和影响力新闻事件进行回访报道,不仅是对前期集中报道的修正、总结和补充延伸,更是对事件的原因、发展变化与价值意义等的挖掘、阐释,同时回访报道也是一段时间后情绪沉淀、理性回归的深入思考,促使人们不断进行社会思考与自我反观。

    一、 叙述者的多向度丰富

    对回访报道进行叙事学分析,首先要从叙述者层面入手。因为任何叙事文本中的叙述者身上都担负着叙述、组织、见证等功能,它贯穿于整个叙事过程[1]。新媒体环境下,受舆论、技术与社会环境发展等影响,回访报道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叙述者的多向度丰富上。

    (一)舆论焦点扩散引入新叙述者与读者参与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生产模式发生颠覆性的嬗变,公民开始介入新闻的生产过程,开启了公民框架与媒介框架联手制作新闻、建构现实世界的新时代[2]。由于公众参与的频率和深度不断加强,新闻事件中除当事人外的其他角色常常主动或被动地曝光,舆论焦点因此发生分散或转移,而报道为回应公众关切,随之在回访叙述中引入众多新叙述者。

    而除回访报道主动引入的新叙述者外,公众对回访报道的二次叙述使读者自身也成为新传播语态下报道的又一主要叙述者,甚至有时他们对文本二次传播、叙述的影响力会超越回访报道本身。读者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回访报道的叙述者,这往往又反向引导了回访报道对更多叙述者与特殊时空的补充和探索。

    (二)社会环境变化凸显权威声音重要性

    2019年3月,新京报刊发《贵州瓮安校园少年互杀案再调查》,报道关注了2014年一位少年因遭受校园霸凌,在争斗中刺死霸凌者,后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的事件。由于近年来对昆山龙哥“反杀”案、河北涞源“反杀”案等的集中报道,以及公众对此类案件的关注和广泛讨论,司法上对于“正当防卫”概念的界定有了进一步的厘清与具体阐述。《新京报》在此社会背景下反观贵州瓮安的事件,集中对判决结果发问,引入新叙述者,如瓮安县法院、当年接近此事件的瓮安公安局工作人员等,以此辅助说明回访报道中新的报道主题。

    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政策、技术,以及公众认知等宏观环境变化,新闻报道的社会背景发生了转向,在对已经报道过的新闻事件进行回访时,许多新疑问、新角度取代了之前的报道方向成为回访报道的焦点。由此回访报道在新的社会语境中,常常需要引入权威叙述者,如某行业的专家、某公司的主要负责人、相关政府部门等,对发生的变化与因此产生的争议,做出官方回应或更具参考价值的阐释等。

    二、叙事视角的多方位延伸

    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曾提出叙事视角的三分法,即零度焦点叙事、内焦点叙事和外焦点叙事[3]。其中零度焦点叙事,又称全知视角叙事,即可像上帝般观察每一个人的内心与行动;内焦点叙事,又称人物限知视角叙事,叙述者只能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而不能越位或取代他人;外焦点叙事,又称纯客观视角叙事,指叙事者像摄像机拍摄纪录片一样客观地、无介入式地叙述。叙事视角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其代表了文本内的叙事者观察和描绘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是一种叙事策略,被叙述学家称之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4]。

    (一)全知视角的主观强化

    回访报道的特性要求其承担的主要责任与报道重点不止步于事件短期的基本事实,而需要寻找新的、更深入的报道角度,并结合一段时间内人物和事件的新变化、新发展,选择有价值进一步挖掘或补充的事实进行报道。而其中无论是角度的选择,还是为了阐释其进行的内容挖掘、选择与编辑,回访报道的全知视角都不可避免地更多依赖记者或编辑个人主观层面的感知和判断。

    “那个两届奥数冠军”——尽管不够准确,也大体概括了付云皓前33年的人生里取得的最高成就。

    《人物》曾在2018年刊发《奥数天才坠落之后》一文,其报道的主题以及背后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在发布后引起了很多的争议,甚至付云皓本人都提出记者在文中表现的主旨与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相悖,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记者对他进行了约10个小时的采访,但展现的内容“少得可怜”。

    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就是“求是”[5],回访报道虽体裁多样,但其深度性要求使得记者的参与和观察较之客观事实更为重要。在事件热度已过、读者逐渐遗忘的情况下,记者多会依赖个人的判断去选择回访的选题方向、信息内容进行文本建构,在这种情况下,记者也务必要更加审慎和冷静。

    (二)限知视角的双向延展

    虽然全知视角更全面灵活,但限知视角的真切感与贴近性,带来了新闻客观文本难以具有的细腻与动人,使读者更易被打动,产生情感共鸣。如三联生活周刊《陶崇园案结案:作为姐姐的这一年》一文通过陶崇园姐姐的视角叙述了此事的最终结果与其家人一年来的挣扎:

    “那是一个黑洞般的问题,让她恐惧得本能地想逃,她不想看那些证据了,更不想提,她得暗示自己,弟弟并没有过得那么苦”。

    此外,因为回访报道与前期报道的时间间隔,新闻事件的人物会随着时间不断成长变化,对于事件的不断反思和回顾也会让人物的限知视角逐渐向深层延伸,这种深入不仅是向个人内心的挖掘,同时还是对原因、意义等因素超越表象的洞察。此外,前期的新闻报道与舆论给他们也带来了更多不为人知的影响,这种自我发掘与自我反思拉伸了文章的意义空间和叙述尺度。

    (三)纯客观视角的补充呈现

    与全知和限知不同,纯客观视角要求纯记录性与文本的非人格性和绝对中立,这在实际的新闻写作中很难实现,因此在当下的回访报道中,多不会单一地采用客观视角或其他某一种视角进行叙述。为了更好地达到叙事目的,报道往往会将客观视角与全知、限知视角相互补充,从而实现情感传递、完整叙事与声音平衡。

    此外,回访报道一般无较强的时效性要求,能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报道的呈现方式,将客观视角与其他视角相结合的方式,使其呈现形式往往能够更丰富多样,如数据新闻、图片新闻、视频新闻或系列的多板块组合报道等,都是常见的回访报道形式。

    《留守儿童回访报告》是南方周末对此前其推出的《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道》的回访记录,其选择了湖北、四川与贵州三省,关注了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专业社工缺乏、募捐图书管理等问题,不仅通过3篇实地调研报道组合成了一个聚焦留守儿童工作后续的系列报道,更重要的是南方周末还通过报道反映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和迫切需求,诚邀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加入,尝试探索了新闻与公益的融合发展,通过联合公益模式进一步推进了回访报道呈现的落地与意义延展。

    随着新闻实践的不断探索,以及数字虚拟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回访报道的呈现形式还将得到不断丰富,许多特殊的社会时空将得到更具贴近性、更完整、更真实的回访叙述。

    三、回访报道叙事的多维时空建构

    文学时空观具有对时空的超越性和任意性,新闻写作虽然与文学创作有差异,但为了达到特定叙述目的,同样会对于时空进行特殊处理。记者或编辑通常会有意对新闻文本中时间与空间进行混合建构,以此达到加强文本思想性与艺术性,精简叙事同时突出主题,延伸特殊意义表达的目的。从回访报道的文本上看,这种对多维社会时空的特殊建构也表现为其独特的一种叙事特点。

    (一)回访叙述对时间秩序的再造

    时间是叙事研究的重要维度之一,米克·巴尔认为“事件被界定为一个过程。过程是一个变化,一个发展,从而必须以时间为序列(Succession in time)或时间先后顺序(Chronology)为其先决条件”[6]。

    与事件发生所需要的实际时间——“故事时间”不同,“话语时间”是指用于叙述事件的时间,在文本中通常以叙述的篇幅长度来体现。热奈特在《敘事话语》中提出了“时序”与“时距”等重要概念来辅助阐释这两个时间的区别与联系。其中,时序是指故事事件发展的顺序,时距则关注故事事件所包含的时间总量与描述这一事件的叙事文所包含时间总量之间的关系[7]。

    回访报道对时间维度的重造,首先就体现在了对时序的“交叉剪辑”上。

    回访报道的时间跨度较大,其难以按照故事时间顺序叙述,需要对时间维度进行剪切与重新拼接。随着人们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形成,对时间线的“交叉剪辑”显得更为必要,这有利于降低长篇报道的阅读障碍,增加可读性与趣味性。同时,对时序的重新安排也是为了形成对比,生发意义,延伸出更深远的涵义表达。

    如新京报在《被性侵后的850天》一文中将2016年事件刚被报道时多方登门拜访表达重视,与两年过去孩子父亲坐30余个小时火车到省高院门口,却只等到法官接了自己2分钟的电话作对比,前后人物与环境的变化格外残酷。

    该文几次把不同时间剪辑在一起,对比人物环境等在时间流逝中的变化,还引入了更久之前当事人的成长经历和背景,深入地补充和阐释了其性格形成和事件的原因等,报道在叙述中对客观时间几乎实现了重造。这种对时间线的交叉剪辑成为回访报道叙述的常用手段,其普遍使用也成为了回访报道重要的叙事特点之一。

    对时距的“升格降格”也是回访报道中重造时间的常见手法。

    时距又被称为叙述的步速,其与变速摄影中的“升格降格”概念很相似。升格指拍摄时在同样时间内捕捉更多的固定画面,随后再以正常的每秒24格速率放映,从而获得实际拍摄画面的放慢效果,降格则相反,是为获得加快效果的拍摄方式。

    “我们谈话时,周远一直在厨房和餐厅干活,洗碗、擦桌子、收拾凳子。还给我倒了杯水,数次请我喝水、吃水果。有两次,他坐在李璧贞旁边听她讲话,但都不过一两分钟,便起身走了。”

    界面新闻的《清白之后》关注了新疆周远案再审改判无罪后其母子俩的生活,结合上下文中周远对母亲话语的反驳,与母亲之间的争吵、冲突等内容,这段话实质是通过对周远动作的分解和详细描写,无形中拉长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即获得同周远一样的一种“时间过得很漫长”的感觉,这是一种“升格”描写,同样时间内捕捉更多的人物活动,再通过文本呈现出来,获得一种放慢时间的效果,表现出周远对于李璧贞的不认同和不耐烦。

    回访报道中记者、编辑常需要选取重要的时间点和特殊的细节进行升格化描写,详细描写在重要时刻中人物的活动,放慢这些时刻,随后忽略不重要的时间段,降格概括非重点时间。这种升格、降格的描写在整体上也能产生一种对比的效果,让读者在“真”“假”时间的反差中产生特殊的感受,从而实现该回访报道特定的叙事目的。

    (二)回访叙述对空间尺度的重构

    国内外叙事学研究曾一度集中于对时间维度的探讨,导致了该领域对于空间维度研究的忽视与空白。自20世纪后期开始,批评理论出现了“空间转向”。现在,空间问题也成为叙事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8]。优秀的回访报道,不仅关注和利用时间的变化,还注重把握对特定空间的引入与延展。在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中,回访报道通过空间进一步完成对意义的传递与升华。

    回访报道对空间的调度大体可以分为功能性补充和意向性延伸两种。

    对于新闻事件的重新叙述往往伴随更多信息的引入,这些事实并非是单薄孤立的,其往往依附于特定的某一时空场景,因此对于特定空间的功能性补充成为了回访报道提供增量信息,实现叙事目的的常见途径之一。如北京青年报《养蛏大王“跳海”维权后的三年》一文在开头和结尾都引入了养殖塘这一空间,这就是当事人李安瑞2016年带领村民“跳海”的地方,也可以称之为其人生发生转折的起点。

    “出狱之后,他回到当初‘跳海的地方,曾经的喧闹恢复平静,养殖塘已经被冒着白烟的工厂代替。”文本从李安瑞出狱后这一特殊时间点开始叙述,随即将空间拉到了养殖塘,之后对当时在此产生冲突的场景进行了回溯。

    文章在结尾再次回到了这一空间,李安瑞站在他出狱后重新打理的养蛏塘边,看着养殖塘方向,“厂房遍布,大烟囱与周边的山峰同高,废气不断涌向天空。相邻几百米的镍合金工厂也正在开工,镍渣一车一车地向外运输着”。这里是记者对于当地填海造地项目之后建设工业园现状的描述,同时也是增量信息的进一步延伸,跳出个人命运,用冶金工业园将富饶滩涂取代,推入更大的社会主题,当初以激烈冲突为代价换来的结果最后给当地带来的是福是祸,引人深思。

    除了必要的功能性补充,回访报道也常常通过对特定空间的引入与延展,挖掘空间中特殊的深层意象,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GQ报道的《审判》一文中,记者曾特意引入事故后张妙的房间和药家鑫的房间这两个空间。张妙父亲说他感到张妙去世后空出来的房间始终像个巨大的眼睛在盯着他,药家鑫的父母则在药家鑫死后仍然给其空出来的卧室换上夏天的凉席和蚊帐,其母天天睡在药家鑫的床上。

    通常人们认为,一个人的卧室是有着其特殊气味的私密空间,这里两个空间的引入其实和药家鑫事件的主要事实无关,叙述的目的在于将空间带入与意义的互动中,拓宽文字意涵,将难以描述的情感寄于空间,从而迸发出巨大的张力打动读者。

    (三)特殊时空在叙述中的延展性和无限性

    新闻报道的意义不仅限于“此刻”和“现在”,新闻关注的事实是持续变化的而非静态凝滞的,而新闻本身的流动性也推动文本叙事的意义向未来延伸传递,因此回访报道的时空建构常常体现出一种延展性和无限性,留给读者一种更远阔、更耐人寻味的意涵空间。

    这种延展和无限可以通过叙事手法实现,如在叙述中借助自然时间的延伸、人物实践活动的延续、同一事件的循环发生以及社会心理的长久存在等实现,此外,这种时空的延展性还会因为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的影响而“被迫”实现。

    在谷雨实验室首发的《林生斌 人间又一年》的回访报道中,记者在结尾提到林生斌为寻找田园避世生活在农村租下了一个院子,“雪开始下了,洁白的冰晶飘落下来,有彻骨的凉意。那个村子盛产水蜜桃,春天到来后,漫山遍野都会开满桃花”。这种自然时间向未来的延伸带来了时空的无限性,同时选取了这一有着特殊意象的空间,也带有对林生斌未来的美好祝愿,传递出文本背后的一种积极态度。

    除了自然时间的延伸,人物实践的持续性也会带来时空的无限性,如《中国青年报》的《回访“西丰抓记者”事件涉事商人:难以纠正的错案》的报道中,“赵俊苹还奔波在路上。‘……我知道斗不过,也不想斗。可是,我的问题谁来解决呀?”这种人物实践的持续性也会推动时间的延伸,回访报道的叙事并非停止在记者离开的时刻,这种延续性包含了对人物命运和挣扎的感知思考,以及对事件解决和结果的追问。

    “宋志波家隔壁的单元门缓缓打开,黑洞洞的楼道里,一辆电动车被推了出来”——《北京青年报》曾回访辽宁开原某小区电动车因在楼道停放充电而引起爆炸伤人的严重事故,事故发生后,受害人同一小区的隔壁单元仍有住户在楼道停放电动车,记者用同样事件的循环性带来一种时空的无限,有限文本之外更广阔的社会时空中同样的事故未来会否再次发生?这种时空的延伸和实践的循环也带来了特别的思考。

    社会心理层面的停留也会将时间引向无限的未来,如《被性侵后的850天》一文中,“他们三个有期也好无期也罢,‘我们家都是无期”。以及《陶崇园:被遮蔽与被损害的》一文中,“故事中的每个人都被陶崇园的死截停、打断,撞向世界的背面。她明白——他们都明白——自己将永远忘不掉他”。这种人物心理层面的无限性也会体现出回访报道中时空的延展,在看不到的、写不到的时空里,事件造成的伤害没有停止。

    此外,除了以上四种通过叙述手法而实现的时空无限性,回访报道还从另一个层面“被迫”实现了这种无限性。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读者对于回访报道的阅读和解码将持续发生,即便回访报道本身可以删除,网络上对其内容的转载复制等还会存在,读者的二次传播与解码也不会消失,因而对于报道的叙述在这一层面上则通过技术同样获得了时间与空间的无限性。

    四、结语

    在新闻业态逐渐流动复杂的快餐式社会里,回访报道当下依然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境地。堅持追寻真相、回溯更完整的事实,力求引以为戒、带来更多社会价值,回访报道无论是对于新闻业界,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现实和报道文本在各自快速流变中进行着深入互动,网络舆论的快速裂变、宏观社会语境变化、公众二次传播,以及新时期回访报道本身的职责与特点等,都影响着回访报道的叙事建构。叙述者得到极大的丰富,叙事视角随之得到延伸,全知视角主观强化明显,限制视角在发展中超越自身,几种视角的整合切换也带来了视阈的全新扩展,呈现出更全面、更真实的新闻事实。

    以叙述者和叙事视角作为“血肉”,回访报道运用时间和空间编码文本框架,其对时间的时序与时距进行处理,对空间进行功能性与意向性的补充,在时空的互动与整合中让报道获得深刻意义与情感张力,同时抓取特定时空进行深描,进一步拓展其生命力与意义价值,在叙述中不断推动着意涵表达与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和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行业的被动迎合与过分焦虑中,“记者,记着”逐渐变为一句虚浮的口号,回访报道在时代变化和少数人的坚守中默默生长、发展。在这样一个资讯极大丰富的时代,当话题热度减退,很快就会被人们遗忘,新闻工作者们应不忘记录的力量,擦去尘埃,回访报道依然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杨健.深度报道的叙事学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郭赫男,闫允丽.媒介融合时代下新闻生产模式的嬗变[J].编辑之友,2014(4):57-59.

    [3]蔡之国.新闻叙事学研究框架的构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4):130-136.

    [4]何纯.新闻叙事的视角与聚焦分析[J].求索,2006(2):193-195.

    [5]喻国明.深度报道——一种结构化的新闻操作方式[J].电视研究,1997(3):6-8.

    [6](荷)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胡兴文.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8]程锡麟等.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7(11):25-35.

    [责任编辑:杨楚珺]

    相关热词搜索: 建构 叙事 回访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