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古典诗词中的人与自然

    时间:2020-11-14 08:09: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王佳

    摘要:人与自然有着天生默寓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思想形成了我国传统思想的内核和国人的精神旨归。在文化积淀丰厚的古典诗词中有古人对自然景物的无尽描摹和生动体验,包孕着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和思索。其借助于精切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完美呈现,让千古之下的人仍能触摸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领悟到生命的妙义。如置身四季流转中体会自然流变,激发与之相应的心理情感;效仿自然的秉性,给万物赋予人的性情、意志和情感;向往回归山林、返璞归真、创造生命、超越现实的诗境等。这些描摹和妙悟在现代社会人与自然日益疏离的境况下尤具启发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 四季情感 物我相融 回归自然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与精神本源。古人对天地充满敬畏和感恩,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心存善念,观照万物,追求“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中国古典诗词以精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完美地呈现出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求和体验,使人在对自然万物的感应中领悟到生命的妙义。

    一、四季情感

    春夏秋冬为四季,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所产生的结果。民以食为天,生产活动要依据天时,因此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形成了人生存的规律。同时,人在寒来暑往的季节更替中易体会到自然的流变,产生与之相应的心理情感。如《文心雕龙·物色》所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因此,诗人便捕捉自然之物象,写入诗中创造出四季的不同美境,表达摇荡变化的情感。

    春——古人喜欢在早春赞春、慕春,如白居易写春天的西湖“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春水初涨、白云卷舒,黄莺用它婉转的歌声传递春的讯息;燕子衔泥筑巢,赋予人们家园的温馨并启迪人们劳作。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妙赏古今,他写出了春季的生命流变和盎然气象。春天不光有赏景之乐,还有昂然之情,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便是他高中进士、流连于京都春光的情境。暮春时节人们又会惜春而伤感,杜甫写“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敏感的诗人由一片落花领略到春的消逝,到万花落尽时更是愁绪万千。春的逝去带来人对美好年华的珍惜,因此要抓住春光,对美好事物应及时欣赏。

    夏——晏殊写暮春入夏时节,“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小路两旁花色逐渐稀疏,山野上绿色已然遍布;树木成荫,杨花扑面,启示人们春与夏的更替,诗人既有春去的无奈又有入夏的欣喜,室内香烟袅袅,与游丝缠绕,诗人酒困醒觉,已是暮色沉沉、斜阳西照,平添夏日的永昼无聊之感。还有写盛夏时节的,如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色彩强烈的字眼、壮丽的湖面荷景,描绘出盛夏铺张、艳丽的美。那么人的状态呢?李白写“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既有清凉之感又有闲适之趣。还有辛弃疾写夏夜“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仅写出了夏夜难得之凉爽,还传递出丰年带给人的富足感。

    秋——刘禹锡写秋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景象开阔,人心舒展,凌云而上的除了鹤,还有诗人的豪情。但秋天更多的是悲寂寥,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寒秋下的羁旅之愁。欧阳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借秋夜风竹写离别之恨。题名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是秋天的绝唱,把秋的肃杀和人世漂泊之凄凉融成一片。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集合寒风、落叶、凝霜、鸿雁这些秋天的物象,凝聚起浓厚难遣的悲伤之情。中国古典诗同中有“伤春悲秋”的传统,春秋皆伤,是由于物事变迁传递出的生命更替的讯息,提示人的生命也在迁逝之中,自然引人动情。陈子昂更是从春写到秋:“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竞何成?”借春花秋落的伤感之绵延,表达出诗人对人生无常、自我实现失落的无奈。

    冬——柳宗元写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万物凋零的枯绝气氛中,一个老渔翁在江上垂钓,天地间的一尘不染烘托出老渔翁的孤清,老渔翁的出现亦点缀了人间的生气。岑参写边关雪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奇景壮人心,平添豪迈。冬天亦有温暖,刘长卿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山中跋涉之人夜宿山野之家的经历,诗人在卧榻上听闻主人归来,陌生和亲切感合并而生,温暖驱散了严寒。类似的还有白居易邀请友人的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天寒地冻,人间有情。

    天地生长万物,人感恩于天地,同情于万物,见树木欣欣就会有喜悦之情,看花草凋零便产生怜惜之意。天地万物虽不能言,人心却能感应,四季之流变能唤起人类生命的周期律,让人与宇宙同一节奏、共一流转。

    二、物我相融

    人与自然除了有相通的周期律,还有相似的品性。在古代哲人眼中,天地有厚德,人应效仿天地塑造自身的品格《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要取法天地,既像天之高大剛毅,亦像地之包容宽厚,还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君子要像山一样平稳坚定,又要像水一样灵活通达。

    在古典诗词中,万物往往带有人的性情、意志和情感。如陶渊明写雪花“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见其洁净秉性;王维写玉兰花“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喻其高洁自持;欧阳修写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寓人心对自由的渴慕。人心为什么会响应自然之物而有所感呢?王阳明《传习录》记载:“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人心对花的发明,实际是人自身的感悟借由外物传释出来,外物像一面镜子,它启迪了我们的心灵。从生物链角度思考,人亦是万物之一类,相互之间是彼此依靠的关系。王阳明说:“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杨万里在诗中反映了这种物类之间息息相通、亲密和谐的关系。《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泉眼爱惜细流让它缓缓流淌,树荫爱晴天的柔和便点缀它的妩媚,嫩嫩的荷叶被蜻蜓钟爱,它们彼此吸引。万物之间的友爱缔造了这一片盎然生机,而这友爱之情的发现和体会者,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呢?他此时亦与万物融为一体、物我两忘。陶渊明写此种情境尤为真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黄昏下的乡村,诗人采菊、望山、观鸟,欣然有喜,慨然忘情,自己亦变成了景中一物,与万物和谐共处。我们看古人的山水画中,人总是一个并不突出的小点,就可体会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了。

    三、回归自然

    巍巍的青山、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溪流,无不使人荡涤心灵的尘土,升起返璞归真的渴望。古人多乐游山林或乐隐山林,并形成了隐居的风气和吟咏山水田园的诗歌传统。杜甫写道:“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这是诗人在漂泊多年、定居成都草堂之后所写。经诗人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开阔的视野、绮丽的风光、远离尘寰的静谧安闲,让诗人的心灵得到了安定。陶渊明写《归去来兮辞》时满怀着对田园生活的热望:“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未来的田园生活即将取代往昔的仕途生涯,可以预期的悠闲取代困累,诗人自是欢欣鼓舞。王维的《渭川田家》亦是此中佳作:“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牛羊返家、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这些本是寻常景色,对凡俗农夫是不起眼之物,然而对于久经官场的士大夫们来说,便是怡然自乐的家园,它与外间仕途生活的对立便足以彰显出其可贵的价值。

    黄宾虹先生说过:“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山水诗亦是如此。古人对自然之景的热爱和描写,实则是对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天生亲切与皈依,这在现代社会人与自然日渐疏离的境况下尤具有启示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 人与自然 古典诗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