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历史交汇点上再出发

    时间:2020-12-17 11:50: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李忠杰

    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规划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上的中国,将再次出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一、五年计划(规划)连接的奋斗历程

    “十四五”规划是前13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延续。习近平总书记说:“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新中国建设,到改革开放,再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代人孜孜以求、接续奋斗,一直通过五年计划(规划)铺就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五年计划(规划)”,是规划部署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基本方式,其任务和内容,主要是对五年和更长时段内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定目标、方向和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制定和实施了13个五年计划(规划)。其中,从“十一五”开始,将“五年计划”改成了“五年规划”。这13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实施,清晰和准确地展示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走过的路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决心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向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前进。20世纪50年代初,根据苏联的经验,设想用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工业化,于是制定和实行了1953年至1957年的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的第一个中期计划。

    “一五”计划描画了新中国发展的第一张蓝图,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新政权的期待和对国家发展的美好愿望。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一五”计划是改革开放前完成得最好的五年计划,“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但是,八大后,“左”的思想很快发展,“二五”计划的许多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实际上并没有能付诸实施。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国家经济建设无法按照“二五”计划的部署执行,只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从1961年到1966年,成为没有五年计划的空档期,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966年到1970年是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正是“文化大革命”内乱之时,国民经济受到很大破坏,1968年国民经济跌入谷底。但经过各方面的艰苦努力,“三五”计划期间的主要经济指标还是完成了计划。

    “四五”计划还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形势随着政治斗争而动荡起伏。“四五”计划1971年编制。1973年7月进行调整,不少指标有所压缩。1975年是邓小平主导大力开展整顿的一年。按照调整后的指标,计划基本完成。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五年计划的指导思想、内容和方法都进行了重大改造,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第一,1980年至1985年的“六五”计划,第一次将“国民经济计划”改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用一编的篇幅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计划安排,意在促进社会与经济一同全面发展。

    第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首先将各种计划区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两种,将五年计划逐步改成了指导性计划,总的是起指导作用而不是强制的指令作用,允许各方面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扩大企业和地方的自主权,下放和减少中央特别是计划委员会的权力。计委主要侧重于规划制定、宏观调控,而不是干预日常经济运行的事务。日常经济运行先由经济委员会管,后来经济委员会也撤销了。计划委员会最后改名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四,计划制定更加及时,在新的五年计划时期刚开始之时就制定出完整的五年计划,得以使两者同步。从1983年到1986年3月,国家制定并审查通过了1986年至1990年的“七五”计划,这种及时性在我国经济发展史和五年计划史上是第一次。

    第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中长期规划,所定指标总体上是预测性、指导性的。1996年至2000年的“九五”计划就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

    第六,将“计划”进一步改为“规划”。2006年至2010年的“十一五”,第一次将“五年计划”改为了“五年规划”。到“十三五”,一共已有三个“五年规劃”。

    所有这些计划和规划,都是逐步向现代化迈进的蓝图。一以贯之的主题,都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逐步明确提出了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1964年12月,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正式向世界宣布:“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打断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拉大了与世界的距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明确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开始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的所有这些计划和规划,即使有的在实施中遇到过种种困难和波折,但都圆满完成了预定任务。通过这些计划和规划的实施,“三步走”的战略一步步得以实现,中国的综合国力一步步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一步步提高。

    二、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为什么五年规划问题要由党的中央全会来研究?而研究的又只是建议,而不是规划本身呢?

    “五年计划”是党和国家规划部署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手段。由于五年计划(规划)关系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领导制定五年计划(规划)就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一项战略性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所有五年计划(规划),都是在中共中央统一领导下制定的。程序上,一般是由中共中央领导制定,提出草案或建议,然后由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至于中共中央以什么方式讨论通过,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总体上大同小异。

    例如,“一五”计划草案是1955年3月由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过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是1956年9月由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的。

    改革开放后,1986年至1990年的“七五”计划,是由十二届四中全会原则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交1985年9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审议通过,然后再由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是1990年12月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通过,然后提交1991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

    到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1995年至2000年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然后于1996年3月由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这个计划和纲要。此后,每届中央的五中全会的主要议程,都是审议通过关于五年计划的建议。这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是依循惯例,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为什么自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党的历届五中全会都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五年计划(规划)的建议列入议程?这是由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中央全会的日益规范化决定的。

    从“三五”时期开始,每个年代即每10年都要制定和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规划),且都从逢一、逢六的年份开始执行。每个五年计划(规划)必须经全国人大会议审议批准。改革开放前,五年计划制定的时间不够及时,审议通过的时间也就不很规范。但改革开放后,五年计划(规划)都是在开始执行之年就制定完成并且审议通过。作为制定和通过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中央全会的召开时间和议题设置也日益规范化。五年计划(规划)通常都要在全国人大换届和审议五年规划的前一年,由中央全会审议和提出建议。这个全会,有时是四中全会,有时是七中全会。但自1995年以来,按照日益規范化的工作安排,都是五中全会。所以,五中全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也就成了一个惯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由于五年规划集中代表着党和国家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方向、战略部署、政策举措、主要工作,因此,加强对五年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的领导,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和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制定规划《建议》。文件起草组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同志担任副组长。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三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两次起草组会议,研究审议规划《建议》稿的总体框架、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和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很多重要的批示指示,为规划《建议》稿的起草把握大方向、确定大思路、提出大战略。

    所以,由党中央领导制定五年规划,由中央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但是,党的中央全会通过的并不是五年计划(规划)本身,而是关于制定五年计划(规划)的建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的职权之一,是“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五年计划(规划)必须履行规范的法律程序,由全国人大批准。习近平总书记说:“党中央的建议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战略的。”所以,根据中央全会的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将领导制定完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然后正式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同时征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意见,最后由全国人大会议表决通过。这一法律程序,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又坚持了依法治国的方略,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原则。

    三、历史交汇点上的战略谋划

    建设现代化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所以,1987年4月,邓小平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构想。据此,十三大正式确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步走”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按照“三步走”战略,国家在改革发展的路上不断前进,首先在1987年提前三年实现了第一步翻一番的目标。1995年,又提前五年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到20世纪末,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随着21世纪即将到来,为了把第三步即21世纪前50年的任务目标再细化,1997年的十五大提出了新的小“三步走”战略,即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到2020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新世纪前两步的目标又即将实现。所以,2017年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规划了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总共30年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主要是将30年分成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1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新的“两步走”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是为未来30多年中国发展构画的宏伟蓝图。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也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收官之年;
    再往前进入2021年,将成为“两步走”战略安排的起步之年,也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向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战略目标前进的开局之年,或者说,是奔向第二个百年战略目标的出发之年。

    从五年规划来说,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完成“十三五”规划的决战之年、验收之年、总结之年。2021年,则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启航”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以开始实行“十四五”规划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的新发展阶段。

    因此,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历史交汇点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十九届五中全会成为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间节点。一头接续即将挥就的百年史诗,一头开启第二个百年的恢弘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建议稿的说明中说:“建议稿起草的总体考虑是,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综合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

    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世界激烈动荡、急速变化的形势下,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确认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國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所有这些分析判断,都反映了我们党的战略定力,为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指明了方向,

    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2035年目标、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为中国的长远发展擘画了一幅继续前进的新设计、新蓝图、新愿景。

    “十四五”规划不是孤立的规划,而是向2035年目标迈进的规划,是到2035年3个五年规划中的第一个规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15年的时间和3个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启航”规划。因此,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同时,对未来15年的发展任务和目标统一构画,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有助于明确前进方向,凝聚社会共识,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协调统一起来,增强战略一致性。保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向2035年的目标迈进,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

    2035年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2049年的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了第一步目标才能更好地向第二步目标前进。实现2035年的目标,实际上将“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的实现提前了15年。这从中国迄今发展的态势来说,是可行的、能够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这将是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实现了2035年的目标,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奋斗目标就将胜利在望了。

    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因此,十九届五中全会宣布:“‘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那么,再往前走,我们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那就是继续实现到2035年和2049年的两个战略目标。一个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一个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意味着,今后的任务将发生一个重大的改变,不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是进一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因此,全会将原先使用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原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表述,改成了“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是顺理成章的调整和改变。

    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规划《建议》的核心要义体现在提出或进一步强调了三个“新”。一是新发展阶段,二是新发展理念,三是新发展格局。

    所谓新发展阶段,就是以实施“十四五”规划为标志,我国将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是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新发展阶段要实现2035年和2049年的两个战略目标。2035年是基本实现现代化,2049年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意味着,今后的任务将发生一个重大的改变,不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是进一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治国方略之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规划《建议》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强调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规划《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议》的分论部分总体上都是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的,分领域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點任务。

    新发展格局,就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全会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要求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国内经济的单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意味着对外开放地位的下降。

    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这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习近平总书记说: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相关热词搜索: 交汇 点上 再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