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国宝”季羡林

    时间:2021-01-04 22:01: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吕东涛

    [引言]

    季羡林是中国学术界的“国宝”。新闻媒体对他的报道、介绍和研究比比皆是。人们这样评价他:融会百家、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中国最杰出的文化人物之一……

    经常接触季羡林的人,会发现他身上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学术的吸引力和人格的吸引力。

    [人物展示]

    季羡林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同年秋,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言文学系,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季老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
    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观念及开放创新的意识,这些优秀传统都融于季老身上。所以,他能够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事例展示]

    勤学一生

    季羡林上高小时,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外,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学英语,学古文,一直到晚上10点左右才回家。在清华、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的十几年里,他的日程就是学习、吃饭、睡觉,与旅游、晚会、跳舞、娱乐都无缘。1946年,季羡林回国后赴北京大学任教,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为了专心研究,独自过了16年,他才把家属接来。即使“文革”期间当门房时,他仍然暗自怀揣小纸片,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而长达80万字的《蔗糖史》和长达数十万字的吐火罗文A方言(焉耆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的译释,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为了写《蔗糖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80多岁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

    喜欢读书

    季先生曾经说过:“我是一个最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么嗜好都没有。我自比是一棵只有枝干并无绿叶更无花朵的树。如果读书也能算是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我读的书可谓多而杂,经、史、子、集都涉猎过一点,但极肤浅,小学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没有用的书),比如《彭公案》《施公案》《洪公传》《三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志》《说岳》《说唐》等等,读得如醉如痴。《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是以后才读的。读这样的书是好是坏呢?从我叔父眼中来看,是坏。但是,我却认为是好,至少在写作方面是有帮助的。”

    尽职守信

    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学,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着。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北大举行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虚怀若谷

    季先生特别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赞扬起来从不吝啬。在《我眼中的张中行》中,季先生称张先生“是高人、选人、至人、超人。淡泊宁静,不慕荣利,淳朴无华,待人以诚。”“我常常想,在现代作家中,人们读他们的文章,只须读上几段而能认出作者是谁的人,极为稀见。在我眼中,也不过几个人。鲁迅是一个,沈从文是一个,中行先生也是其中之一。”难得一位大学者对另一位大学者如此欣赏。季羡林先生把他对张先生的钦佩之处老老实实告诉读者,一副甘拜下风、虚怀若谷的样子。用季老自己的话说:“近年季羡林走俏。”然而,光环和浮名并不能帮助人们理解季羡林,理解他的平淡和孤寂,理解他拒绝“一代宗师”的称号。“什么‘一代宗师,好像听着不入耳。”季羡林这样说。问他:“如果给您下一个定义,应该是什么?”他说:“我是北大教授,东方学者。足够了。”季老很喜欢顾炎武的两句诗:“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季老谦虚地说:“我哪敢自比为苍龙?比做老树,也许还是可以的。不管怎样,我还是想再行一点雨、再著一点花的。”

    回避逢迎

    季羡林和胡乔木是老同学,胡乔木的职务越来越高,但对老同学季羡林的友情却有增无减。“文革”之后,胡乔木多次拜访季羡林。季羡林一次也没有回访过。胡乔木逝世后,季羡林特撰《怀念乔木》一文,追述他们相识、相知的往事。季羡林说,在他生前,刻意回避;
    在他去后,却不胜怀念。他回避的是逢迎,怀念的是真情。

    布衣情怀

    给季先生做了几十年秘书工作的李玉洁说,她注意到季老吃馒头炒菜时总是速度很快,吃饺子、面条时速度相对慢一些。那是因为他幼年时就离开父母,寄居在同样贫困的亲成家,每逢上桌吃饭都是他最尴尬难熬的时候,他不愿意往自己的碗里夹菜,所以吃得很快,盼着吃完赶快离开。

    季羡林一生培养了6000名弟子,其中30人成为各国驻外大使。但作为誉满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季羡林却没有半点架子和派头。但是,他却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

    在北大校园里,季羡林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咔叽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他像一位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
    他像一位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决不会感到紧张局促。

    他在解放军总医院一住就是4年,这是入院时谁也没想到的。但季老自谓早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不仅泰然处之,并且,很快在医院建立起了新的大家庭。这个家庭的成员,从医生、护士、护工到清洁工,再到其他病友及其家属,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季先生被称为“爷爷”或“老爷子”,三天,护士们给他买来个毛绒猫咪;
    两日,小保安又送来几个柿子,再几天不见,传达室的老门卫就带话来问安了。

    为人慷慨

    季先生生活的简朴,在北大是人人皆知的。但是,他的慷慨却很少有人知道。季先生往家乡小学寄钱寄书是常有的事情。就连在家里工作过已经离开了的保姆,倘若喜欢读书,季先生都会给予支持。记得一张汇款单上写着季先生的留言:“这些钱助你读书,都是爬格子所得,都是干净的。”

    前几年,北大接受了一笔最大的捐赠,仅古字画就有400多幅,都是来自于季羡林先生。季先生捐出的不仅有字画,还有古砚、印章、善本,还有自己毕生积攒的稿费。

    敢说真话

    早在1986年,季羡林先生就写了《为胡适说几句话》一文,震惊了文坛。当时胡适还是个“反面教员”,人人谈“胡”

    色变,无人敢涉足这一“禁区”,有朋友劝他不要写这样的文章,风险太大。季羡林认为,由于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对胡适的评价问题就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评价问题,而是一件涉及到许多重大学术问题的大事。所以自己有必要站出来说话,把真相告诉大家,还胡适以真面目。他的文章发表后,得到学界的普遍肯定和响应,开启了重新评价百年学术史的先河。

    宽人严己

    外省有一位学者在某报撰文,指责季羡林先生“自封大师”云云。季先生听说后如往日一般平静,说:“人家说得对,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大师。只不过我运气好,好事都往我这儿流。”他说,“我就两条,爱国和勤奋。我总觉得自己不行,我是样样通,样样松。”见秘书李玉洁不服气,季先生就叫她端正态度,并说:“人家说得对的是鼓励,说得不对是鞭策,都要感谢,都值得思考。即使胡说八道,对人也有好处。就怕一边倒的意见,人就晕了。”

    尊敬长辈

    对那些比自己年长的人——当时冯友兰、朱光潜、王力、陈岱孙等比季老高一辈的人还都健在,季老是非常尊敬的。

    1990年1月31日,季先生到燕南园向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三老贺年。路上结着薄冰,天气非常寒冷,当时也已经80高龄的季先生一路上都以平静而深情的语调,向随从赞说着三位老先生的治学和为人。

    先到朱光潜先生家,只有朱夫人在,季先生身板笔直,坐在旧沙发的角上,恭恭敬敬地贺年。再到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只有冯先生的女儿宗璞和女婿蔡仲德先生在家,季先生身板笔直,坐在旧沙发的角上,恭恭敬敬地贺年。最后到陈岱孙先生家,陈先生看到季先生来访,颇为惊喜。季先生依然身板笔直,坐在旧沙发的角上,恭恭敬敬地贺年。其时正好两卷本的《陈岱孙文集》出版,陈先生去内室取出书,题签,起身,半躬着腰,双手把书送给季先生。季先生也是起身,半躬着腰,双手接过,连声说:“谢谢,谢谢。”

    [季羡林语录]

    1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
    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
    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2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3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日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4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5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6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7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
    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撞击心灵之文]

    季羡林:“谜”一样的学术大师

    蔡德贵

    胡适说:“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香港学界泰斗饶宗颐说:“他(季羡林)是一位笃实敦厚的人们乐于亲近的博大长者,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他具有褒衣博带从容不迫的齐鲁风格和涵盖气象,从来不矜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做起学问来,一定要‘竭泽而渔。”国学大师张中行也曾说过:“季羡林先生是中外知名的学者。知名,这‘名确是实之宾,与有些人,舍正路而不由,也就真像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不同。可是这‘实,我不想说,也不能说。因为他会的太多,而且既精且深,我等于站在墙外,自然就不能瞥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他“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我以为,最难能的还是朴厚……像他这样的,难于找到第二位”。著名学者谢冕说:“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
    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他是极为单纯的,单纯到不染毫纤的自然”,“从他那朴素、平淡和普通中感受到那种崇高人格的震撼力。”梁披云为季羡林题写了这样的条幅:“为天地立心,为万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05年8月6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北京举行季羡林研究所成立暨揭牌仪式,汤一介教授、郝斌教授等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高度赞扬了季羡林对中国人文学术的伟大贡献。郝斌教授深情地指出,季羡林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北京大学的“镇校之宝”。著名诗人臧克家不无深情地歌颂道:

    满头白发,

    根根记录着你的寿长,

    标志着你的业绩受到众多的赞扬。

    你兼有诸家的同能,

    你的独秀孤芳,

    有几个能够赶上?

    季羡林自己说:“我向不敢以名人自居,我更没有什么名作。”“我追求的风格是: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万勿率意,切忌颟顸。”对于自己一生的学识,季羡林一向都非常谦虚,自我评价十分低调。他不止一次地说过:“不要提什么‘国学大师,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

    初次和季羡林接触的人,从他的中山装往往感觉他像一个农民。季羡林自己也曾多次说过,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一个“土包子”。

    两种印象综合在一起,构成了“谜”一样的季羡林。

    是什么力量,使一个农民的儿子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成为名闻遐迩、卓尔不群的国学大师?又是什么力量,使一个留学德国十载的学者,没沾染上一点洋味而终生保持着一种朴厚的农民气象?有人说岁月把季羡林塑造成北京大学的“元老”和“活字典”,塑造成高等院校内硕果仅存的文科大儒,但他的成功并不是简单的岁月积累的结果,而是他一生勤奋的结果,是他那爱国主义情怀激发的结果。他在《留德十年》一书中深情地写道:“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
    一个是我伟大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爱国情怀使他家事、校事、国事事事萦心,爱国情怀使他中学、东学、西学学学贯通。成为著名学者是来自于这一情怀的激发,终生保持农民气象也是来自于这

    一情怀的激发。

    季羡林说自己的一生“没有大激荡,没有大震动,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的经历”。他认为自己的生活,包括治学经验,都是卑之无甚高论的,比较有点价值的也许是一些近乎怪话的意见。我们看季羡林的经历,视点截然不同。他丰富的人生,是平淡中有传奇,严肃中有幽默,是一个“非凡人”的“非凡经历”。他的一生,历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正好是20世纪的一个缩影。它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本来命中注定要当农民的,然而靠社会的造就,靠自己始终如一的艰苦奋斗,最后成长为国内外著名的学术大师的艰难历程。成才后的季羡林不谋名利,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报效人民。他一生重精神轻物质,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的丰富内涵。

    季羡林的历程给人们一个启示: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季羡林把自己最重要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就是“勤奋”。他经常给自己的学生讲鲁迅讲过的一个笑话:一个江湖郎中在集市上大声吆喝,叫卖治臭虫的妙方。有人出钱买了这个郎中的一个纸卷,它是层层用纸严密裹住的,打开一看,里面写着的妙方只有两个字——“勤捉”。你说它不对吗?不是,它是完全对的,但是说了等于不说。治学靠勤奋,也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人们都知道,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季羡林的历程,无一不在证明着这样一个真理。

    季羡林的历程还给人们另外一个启‘示:一个成了名的人,只有不图私利,勤勤恳恳地为民族、为社会、为国家尽职尽责,不图由报,才能名垂青史;
    两眼只盯着钱,争名于朝,逐利于市,即使腰缠万贯,也只能是一只空躯壳。所以,一个人要把精神世界的超升作为一生永不松懈的奋斗目标。

    季羡林的历程,将会让人们真切地发现,它浓缩的是百年人生,再现的是泰斗风范。

    (摘自《东方学人季羡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感悟]

    当代一些学者与季羡林先生相比缺少什么呢?他们缺少季先生勤奋刻苦的精神,缺少季先生淡泊名利的心态,缺少季先生纯朴的布衣情怀,缺少季先生谦虚谨慎的作风。季先生是当代学术界的良心,是道德的模范,是当代所有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相关热词搜索: 国宝 季羡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