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东方好莱坞:20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在上海

    时间:2021-01-29 04:04:3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汪朝光

    电影是一门新兴艺术,也是技术发展和商业运作相结合的产物。电影虽未诞生于美国,但美国的电影产业发展却极为迅速,在短时间内便雄踞世界电影产业的巅峰位置。毫无疑问,美国影片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电影市场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对中国电影的市场运作、艺术表现、技术制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并引起相应的社会反应,其中尤以上海为代表。探究美国电影与中国的关系,便不能不探究美国电影与上海的关系,其中探究20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与上海的关系则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895年,电影在法国诞生后,第二年便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第一站即落脚于上海。1896年8月11日,西方商人在上海闸北的西唐家弄(今天潼路814弄35支弄)的游艺场所——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而其首先发生在上海颇为意味深长,从此,电影就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5年的上海城市地图

    1897年,美国电影放映商雍松(Youngson)来到上海,在天华茶园、跑马厅奇园、同庆茶园等处放映电影。在四马路西首的天华茶园,“连演五夜”美国新到“机器电光影戏”,“比真尤妙,栩栩生动如活”,“且戏目繁多,使观者如入山阴道上,有应接不暇之势”。此亦成为美国电影与上海结缘之始。与电影放映几乎是同步,上海也开始了拍摄电影的历程,最早来到上海拍电影的是美国公司。1898年,美国汤姆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公司曾派遣摄影师周游世界拍摄当地风光,在上海拍摄了《上海警察》和《上海街景》。

    1901年,美国沃威克公司(Warwick)的摄影师约瑟夫·罗森塔(Joseph Rosentha)拍摄了《上海南京路》,画面上的南京路,“是一条满是行人的街道,街上有步行者,黄包车夫,官轿,一位骑自行车的欧洲妇人,锡克巡警和二位德国官员”。影片反映的是上海城市生活的情景,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记录,而且影片中所记录的情景,表现出清末的上海已经具有五方杂处的国际化特点。

    郑正秋

    中国最早的故事片制作发生在上海,也与美国有一定的关联。1909年,中国第一家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成立, 由犹太裔美国人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投资经营。1912年,亚细亚公司转让给上海南洋人寿保险公司经理、美国人依什尔(Israel)。依什尔拉来在美化洋行广告部工作的张石川和新剧界(文明戏)名人郑正秋帮忙,准备开拍影片,但张、郑等没有完全以亚细亚公司的名义制作影片,而是以亚细亚公司为依托,以新民公司的名义,拍摄了国人制作的第一部短片《难夫難妻》。

    20世纪初叶的上海,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同时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消费城市。工商业中心和消费城市,对我们理解上海电影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之意义,因为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上海与电影形成了互为依赖的亲和力,上海城市的消费特质和消费能力与电影的消费本质相吻合,从而使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首屈一指的电影消费城市;同时,电影的消费不仅成为上海城市经济的重要环节,而且进一步刺激了上海的对外交流,在相当程度上塑造并提升了上海的国际都市形象。

    如时人所论“影片底输入给当时文化程度较低的中国民众带来一种进步的世界性的观感,在国内开拓了一种新的企业基地”;而且由于“电影的商品形态也和一般商品不同,它通过电影院与观众发生关系,因而电影便在市场上带来一种新的商业机构”。

    上海的人口众多而密集,由于近代上海特殊的发展道路和环境,使上海形成了以移民为主体的城市人口结构,结果“为上海繁华生活或是商业社会发财机会而来的移民,既无清晰民族意识及排外心理,自然乐于接受西方物质文明”。由于上海与外界交流的经验,使上海市民自认见过世面,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和新鲜事物,形成追求新奇的喜好,电影为上海观众所接受与此不无关联。

    1928年的上海滩

    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个人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而且还有不少在外国公司和洋行工作的买办职员阶层,他们的经济收入和交际需要,推动上海的电影放映很快从最初“五分钱镍币”式的游艺杂耍场所,发展至高级豪华影院,使看电影尤其是看美国电影成为时尚和身份的标志,由下层娱乐成为上层文化,并以其示范效应向外发散影响。上海开埠后,形成了中国最大的租界区,有众多外国侨民居住,使上海具备了多元文化环境,有利于外国电影的进入。

    电影消费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活消费,是其文化意涵以及其对多元环境因素的依赖,而上海恰恰可以提供这样的消费环境。总之,近代上海确实有适合电影市场发展的得天独厚的环境,其商业化、多元化、大众化的城市特质非常利于电影这一新兴产业和混合艺术的落地生根。就物质层面而言,电影在上海开拓了广大的市场空间,创造了完全新兴的产业,在生产与消费两方面,逐渐发展成为上海经济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上海经济带来了独有的活力。电影还刺激了相关周边领域的消费与生产,如电影报刊的出版发行,电影院建筑,电影与时尚等等。

    上海的电影消费刺激并促进了电影生产,而电影生产又进一步培育了电影消费,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创造了以东方好莱坞闻名于世的上海电影产业。就精神层面而言,电影在上海创造了新的文化环境,并发展为城市生活的新习惯,形成了看电影的独有氛围并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在外商公司、洋行做事的职员以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往往以看美国影片作为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表现,作为赶时髦的谈资;而放映美国影片的电影院也较为讲究,如规定职员必须穿着整齐,容貌整洁,忠于职守,会用英文,甚至于不能吃带味的东西,不能喝酒等等;这就为上海市民的个人交往与人际关系创造了新的公共空间,形成了新的生活习惯,由过去的茶馆文化转变为看电影的文化。如有论者所言:“城市文化本身就是生产和消费过程的产物。在上海,这个过程同时还包括社会经济制度,以及因新的公共构造所产生的文化活动和表达方式的扩展,还有城市文化生产和消费空间的增长。”

    相关热词搜索: 好莱坞 美国电影 在上海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