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忠臣庙随想|散文

    时间:2022-09-26 09:32: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忠臣庙随想|散文

      从受教育以来,对封建时代的的一些事情,总有一种不可理喻的感觉。下面达达文档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忠臣庙随想|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忠臣庙随想

      从受教育以来,对封建时代的的一些事情,总有一种不可理喻的感觉。记得很小的时候,历史老师讲到“比干剖心”、“岳母刺字”时,心里便有了“忠臣”和“奸臣”的印记;心里便有了对“忠臣”的的敬仰,对“奸臣”的卑视;心里便有了为什么好人总不得好报,坏人却屡屡得意的疑问。

      年长以后,这种幼时教育形成的痕迹,依然不能消却。到余干,听说有个忠臣庙的古迹。我便想,何不去看一看。

      一

      忠臣庙位于位于余干县鄱阳湖畔的康郎山西北麓。始建于1368年,是明代开国帝王朱元璋为纪念在此与陈友谅决战阵亡的将士所建。据说原建筑,规模宏伟,巍峨壮观,前后历时4年才建成。

      但由于历经600余年漫长岁月,其间几经圯毁,又几经修复。现存的庙体建筑,系1993年重新修复而成,抬梁式木结构,单檐硬山顶,高3丈有余,分前后两进,前为观音厅,后为忠臣殿,殿中供奉着36位将领的塑像。总体而言,已没有昔日的那种恢弘气势了。

      给我们作讲解的是一位身体有些残疾的中年人,他很虔诚,也讲得很生动,对36个被供奉者的身世经历和事迹了如指掌。听着他的生动虔诚地讲解,透过供奉香火的缕缕清烟,当年鄱阳湖上激烈战斗的场面,似乎还依稀可见。

      这里的确发生过堪称场面宏大的生死决战,时间是1363年,双方的主帅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元朝末期,民不聊生,群雄并起,在长江沿线形成了最有影响力和战斗力的朱元璋军事集团和陈友谅军事集团。

      朱元璋集团以应天(现南京)为中心,占据了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省的一部分土地;陈友谅集团以武汉为中心,雄踞湖广、江西、安徽,拥有大片土地,人多将广。

      两大军事集团之间,都视对方为夺取全国政权的最大对手,从而不惜与对方进行一场生死对决。在这场生死对决中,就实力而言,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统帅人物朱元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魅力和不畏强敌的奋斗精神。

      朱元璋何许人也?他出身于当时社会最底层,逃过荒,讨过饭,做过和尚,反正不齿于上流社会的勾当他都干过。但这些,都不足于掩饰他独有魅力的光芒。在羽翼丰满之前,他对自己赖以起家的小兄弟们,始终本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信条,只要自己有饭吃,就不能让小兄弟们挨饿;

      他的岳父和曾经的上司郭子兴,虽然算计过他,但在郭子兴落难之时,他却以令人大跌眼镜的气度,把自己麾下军队的指挥权转让给郭子兴,自己还原为一个部下,听从郭子兴的指挥;在他的君主小明王韩林儿受到攻击时,他不听谋士刘基的劝告,义无反顾地护君救主,几铸腹背受敌之祸;

      他以宽大的胸怀,优裕的待遇广纳人才,李善长、刘基等名人儒士都被他纳入麾下,为他成就大业出谋划策,其中儒士朱升向他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箴言,更被传为历史佳话;他严肃军纪、铁血治军,铸造了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所向无敌的军队;他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给他的部下树立了一个精神样板……

      而与朱元璋相比,陈友谅显然是不在同一个档次的人物。他刚愎自用,心狠手辣、言而无信,尤其是他锤杀了他的君主徐寿辉,自立为王后,其政治上的失信必然导致军事上的失败。

      为争夺富饶的江西之地,两大军事集团皆倾巢而出,陈友谅率号称60万大军的庞大舰队,浩浩荡荡,顺江而下;相对而言,朱元璋队伍规模就要小得多了,但也有20万大军,溯江而上;陈友谅的舰船都是清一色的特做巨艟,高大威武,铁皮闪烁黑光,虎虎逼人;朱元璋的舰船,都是朦艟小船,要仰起头才能看到敌人,两下比较,更显得渺小可怜。两军相遇于鄱阳湖中的康郎山附近,展开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水上大厮杀。

      几十万大军在宽泛无边的湖面上演出了一出威武雄壮、哀歌遍野的人间活剧。一边是身高体大的巨艟,气势汹汹,横冲直撞,箭矢如雨,杀声冲天;一边是朦艟小船,来往于巨艟之间,神出鬼没,火器弓弩齐发,喊声震地。一时间阵阵烈焰腾空而起,缕缕鲜血染红了湖面。

      这样的战斗持续了漫长的56天,论实力和装备,朱元璋方面都居明显劣势。但是,他也有占便宜的地方。就士气来说,陈友谅大军在洪都攻城3个月,寸步难进,受到了挫折,动摇了必胜的信心;朱元璋方面则千里救危城,生死关头决于一战,士气大不相同。

      就船舰来说,陈友谅的战舰船体大,在体积和容量方面占了优势,但数十条大船联在一起,运动不便;朱元璋的战舰小巧灵活、进退自如,在运动方面却占尽优势。

      就军队补给来说,陈友谅部队人数众多,物资尤其是粮食供应量庞大,而且是远离本土作战,补给十分困难;朱元璋部队人数相对要少,而且是就近作战,得到洪都等地源源不断的物资接济。

      更主要的还是战场中人的作用,陈友谅性情暴躁多疑,内部离心离德、裂痕严重,上下不能协力同心;朱元璋拥有经验丰富、足智多谋的幕僚,拥有英勇善战的将帅,上下一心、奋勇杀敌。甚至在朱元璋遭遇危险时,能挺身而出舍生救主。大战进行初期,双方不分伯仲,互有损伤。

      一日,双方正在激烈厮杀。朱元璋为就近指挥,驱舟直往最前线,被陈军发现。“擒贼先擒王”,陈军十几艘大船纷纷围过来,慌乱之中朱元璋所乘之船搁浅,被陈军围得水泄不通,非活捉朱元璋不可。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牙将韩成跪求代主公一死,穿上朱元璋的衣装,大叫一声,跳水而死。

      好一个忠肝义胆的韩成!他也由此成为忠臣庙中被供奉者中的第一人。

      还有一日,双方厮杀多日,都已现疲惫状态。足智多谋的刘基拍脑袋一想,这样消耗下去,也不是办法,硬攻不如智取,我何不也来个擒贼擒王战术,想办法先把陈友谅搞定,免得耗损太大。在请示朱元璋后,他派军中大将丁普郎诈降,伺机刺杀陈友谅。丁普郎是陈友谅的旧部,果然取得了陈友谅的相信。

      是日晚,刘基派兵骚扰,企图里应外合,伺机下手。但陈友谅也不是等闲之辈,就在丁普郎欲下手之际,负责监视他的陈军将领手起刀落,将丁普郎的头颅斩落地下。直到第二天,丁普郎没有头的遗体,仍然站立着,右手仗剑,左手执盾,仿佛依然在战斗。

      由此,丁普郎也成为忠臣庙中被供奉者之一。在56天的生死博杀中,朱元璋阵营中先后有韩成、丁普郎、宋贵、王胜、陈兆先、李信等36将领战死沙场。

      战争胜负是人心向背的体现,也是作战双方意志和智慧的体现,更是古代人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体现。

      朱元璋这边智士众多、猛将如云,尤其是刘基、李善长、汤和、徐达、常遇春等,对战场天秤的倾向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陈友谅形影相吊,旷日持久的厮杀,消耗了他的实力,也消耗了他的意志,无奈之下,仓皇突围,死于乱箭之中,60万大军的雄厚实力化为乌有。

      康郎山鄱湖之战,为朱元璋扫平了称王称帝路上最大一个障碍。后来谈及此事,他颇为自得:“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 。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同心共济。初与二寇相恃,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援。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

      战役之后,为祭奠在此役中阵亡的将士,据说朱元璋和刘基亲往实地勘察,选定庙址,把阵亡的将士定为忠臣,庙名就为忠臣庙。一向以节俭自律的朱元璋不惜花巨资,修起了规模恢弘的庙堂建筑。并以阵亡将领的生前模样为标本,描制了36尊塑像,放置于殿堂中央,让人们世代纪念,世代供奉。朱元璋对部下将士的这番情意却也令人感动。

      二

      但是,朱元璋的这番情意却没能够维系太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自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这种封建帝王“家天下”的思想根深蒂固,到朱元璋所处的时代,已延续了一千多年。朱元璋是何等聪明之人,他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昔日那种打天下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兄弟般情谊不需要了,昔日那种打天下时吸引人为自己出生入死的所谓魅力也不需要了。要的是使朱家天下——大明王朝世世代代延续下去,无穷无竭,长盛不衰。于是,看着这群为自己打天下出生入死、忠心耿耿的开国功臣,忽然之间就不顺眼了。

      你看,这班人文韬武略何等了得:谋士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精于谋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武将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所向无敌,取上将首级于百万大军犹在杯酒之中。有这等人物存在,尤如芒刺在背,何有安全感?有这等人物掌握朝中大权,怎能不居安思危,大明王朝何能世代延续?于是,杀戮扑向这些开国忠臣,功高震主铺就了他们的不归路。

      里中长者李善长,历史记载“少读书,有智计”,自朱元璋举事造反,广招贤士以来,就一直跟随在朱元璋的鞍前马后,为朱元璋登上帝位,立下赫赫大功。鄱阳湖歼灭陈友谅一役之前,听说陈友谅率60万大军顺江而下,有人紧张,有人害怕,主张退让,甚至投降之声也有。是李善长一番精辟分析,稳定了军心,坚定了朱元璋进行大会战的决心。

      会战中李善长负责筹办20万大军的粮草供应,各应物资做到随要随到,保证了会战的胜利。朱元璋登基后,因为他的功绩卓著,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开国第一任宰相。

      就是这等手无博鸡之力的朝廷第一重臣,也要被诛杀,罪名是“蓄意谋反”。李善长被诛之日,朱元璋念及他出生入死跟随自己多年,临刑前和他会见了一面。李善长看着朱元璋,几十年前他投奔了这个人,他们彻夜长谈,相见恨晚,共同谋划着将来的远大前景。那一年,李善长40岁,朱元璋26岁。今天他却成为钦定的死刑犯,临刑之前还要向昔日的知己,今日的皇上叩头谢恩。

      1390年,朱元璋杀李善长,夷三族。

      第一谋士刘基,又叫刘伯温,他不是投奔而来的,而是朱元璋慕名请来的。刘基足智多谋,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对形势判断准确,思维缜密,能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虽然并非像民间传说那样,但从他的判断和预测能力来看,料事如神并非过分的评价。

      在鄱阳湖大战中,刘基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他,在战事首起阶段和李善长一道,对敌我双方利弊作了精准的分析,坚定了朱元璋迎战决心和必胜的信念;是他,在观察天气情况后,准确预测了刮东北风的准确时间,用火攻杀敌,把陈友谅的大船烧得伤痕累累,战斗力大打折扣;

      是他,在指挥船被炮火击中前的一刹那间,拖着朱元璋换船,救了朱元璋一命;还是他,在陈友谅军困兽犹斗准备逃跑的时候,提出主动撤出战斗,退守湖口一线,扼住他们逃走的必经之路,将陈友谅置于死地,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

      就是这么一位为朱家天下立下大功的人物,朱元璋一开始就防备他,不予重用。别的有功之臣都封王封候,唯独给刘基封了个“伯”的称号,年俸仅为候的几分之几;这也罢了,朱元璋对刘基的存在仍如刺在喉,极不舒服,亲自给刘基写了一封信,劝他弃官回家养老、颐养天年;又过了些时候,朱元璋下诏,把刘基养老的俸禄也给剥夺了。

      刘基终于病倒了,为示关心,朱元璋派人去看他,还开了药方。吃了这幅药,刘基不明不白就死了。可怜一个一生精于算计之人,却死于别人的算计之中。还要提及一人,这个人似乎和鄱阳湖之战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实际上也有联系,这个人就是开国王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

      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数一数二的大将,就是他在鄱湖大战中,射伤陈友谅军队的第一大将和实际指挥者张定边,使战局发生逆转;还是他率军围攻武汉,纳降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去掉了朱元璋的心头大患,成为朱元璋封王的最高将领。

      蓝玉或许最初借助过姐夫的声名,但他的军事业绩,无愧于和徐达、汤和、常遇春齐名的明初最杰出的军事将领。

      他指挥的捕鱼儿海(今贝尔加湖)战役,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歼北元的武装力量,俘获北元皇帝次子地保奴、太子妃并公主内眷等100余人、王公贵族3000余人、士兵70000余人、牛羊100000余头,缴获了元朝皇帝使用了上百年的印玺,北元王朝彻底覆灭。

      对这样杰出的军事将领,朱元璋当然更不放心。在北元王朝覆亡后,即以谋反罪名诛杀蓝玉及其全族。同时,还罗织了一个“蓝玉同党案”,牵涉的人数多达15000人。因此案被杀的有1个公爵、13个侯爵、2个伯爵,诛杀的各级官员不可胜数,把洪武年间的功臣宿将几乎杀个精光。

      杀!杀!杀!杀他个人仰马翻,杀他个天翻地覆,杀出一个朱家天下的长治久安。

      朱元璋大开杀戒、屠戮功臣的行为,连他的儿子——太子朱标也看不下去了。他劝朱元璋:“陛下杀人太多,恐伤了和气。”朱元璋也不言语,叫人找来一根带刺的木棍扔在朱标面前,让朱标检起来。朱标看见有刺自然不动手。朱元璋冷冷地看着朱标,教训他:“我杀人就是要替你拔掉这根木棍上的刺。”

      何等深刻,一言中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封建朝代君臣之间的历史从来都是这样的。当然,也有例外。1394年杀颖国公傅有德,1395年杀宋国公冯胜,该杀的都杀了,还有谁?对了,记起来了,还有一位——幼时的伙伴、功勋卓著的汤和。

      汤和是很懂事的,一向对朱元璋尊重有加,而且很早就看出朱元璋的强大与可怕,所以选择了放弃官职,安享荣华。

      但朱元璋仍然不放心他,认为汤和作为和自己一同起兵的伙伴,比别人更有影响力,更有威胁。所以,尽管汤和已经不做官了,手中不握有兵权了,他还是要去看望汤和。当然,这次探望在某种意义上将决定汤和的生死。

      当朱元璋看到汤和的时候,惊奇地发现,这位当年英勇无敌的将军只能躺在椅子上,嘴角流着涎水,勉强支撑起身体向他行礼。汤和似乎也知道朱元璋的来意,以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眼神看着朱元璋,那眼神隐含着乞求:陛下,难道你真的一个也不留吗?

      朱元璋知道这种眼神的含意。40年前,一群出身贫贱却胸怀大志的年轻人,为了自己的理想,挺身而出,历经千辛万苦,推翻元朝,建立起大明王朝。他们都曾经憧憬过未来,也曾经互相许愿,富贵不相忘。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有人死了,有人活下来了。而此时,幸者只剩下一个站着的人和一个躺着的人。

      几十年的刀光剑影,当年的朋友都远去了,有些是战死的,有些是被自己杀死的,想来孤家寡人,也就是这个意思吧。活下去吧,汤和,那激情荡漾的岁月里英姿勃发、生死与共的人中,现在只剩下你和我两人了,让我们一起走完这最后的人生岁月。皇上也有怜悯之心,汤和才幸免于难。

      三

      应该说朱元璋在如何构建大明王朝的策略上是高明的。为维系朱家的一统天下,有这些身怀绝技、旷世之才的“忠臣”存在,大明王朝何以安稳?为朱家天下的世代延续,功高震主的“功臣”不死,谁死?

      历史的事实,不仅使我幼时上历史课时的疑问得不到完满诠释,就是在今天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们也百思不得其解。且不说李善长、刘基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其中,还不乏手握重兵、用兵如神、百战百胜的将帅。

      例如说,面对陈友谅60万大军固守洪都三月有余的朱文正;又例如说,降伏北元悍将纳哈出20万大军,指挥捕鱼儿战役,使北元彻底覆灭的著名将领蓝玉等等。他们手中都握有重兵,面对“莫须有”的罪名,如果他们真能举兵应对,谁胜谁负未必就能定论。

      但是,他们都做出了引颈就戮的选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此而言,他们是实实在在不折不扣的忠臣。但他们不可和供奉在忠臣庙中36位将领的待遇同日而语,他们还背着“负君”“谋反”的罪名。这既是忠臣庙中供奉将领的幸运之处,也是大明王朝“忠臣”们的悲哀所在。

      “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对朝臣而言,不是一个好君主;但他对朱家子孙确实是一位好家长。他对朱标是满意的,刻意要把大明天下传给朱标。但太子有负君望,先朱元璋而逝。无奈之下,朱元璋把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并把他的9个儿子分封各地为王,以共同拱卫朱家天下。

      但问题也就出于此,同是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居然不满侄儿的嫡出真传,起兵造反。这个时候,朱元璋诛杀有功之臣的恶果就显现出来了。朱棣造反之际,建文帝朱允炆环顾左右,竟没有一个能带兵打仗对付朱棣的人,其命运是可想而知了。朱棣大军横扫南北,真传皇帝朱允炆死于非命。

      如果说这还是朱家天下内讧的话,那么200多年后,李自成势如破竹攻陷北京,明代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自缢身死,明朝覆亡,这也许是朱元璋所想未及或不愿设想的。但这是史实。

      看罢忠臣庙,已是中午时分。炎炎烈日下,站在康垦联圩上放眼眺望:堤外,鄱阳湖一碧万里,波光鳞鳞的湖面上幻象万千,仿佛依稀可见当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时的猎猎战火;堤内,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围垦的万顷良田,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吹拂下,泛起一望无际的金色浪涛,画面很是壮观。

      昔日巍峨的忠臣庙在这等宏阔的画面中显得古旧细小和微不足道,或许,也意味着它在人们的记忆中正渐行渐远。但历史毕竟是历史,后人不应忘却,这正是修复忠臣庙的意义所在。“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今人要牢记历史,更要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相关热词搜索: 忠臣庙 随想 散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