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柴静:“拥司女侠”的江湖路 江湖路

    时间:2019-01-05 04:54:0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火柴的柴,安静的静”,柴静的粉丝很喜欢提起这句她当年的自我介绍。他们觉得沉静地燃烧这个意象,正符合柴静既温柔又犀利的风格。   用声音激发出一个有想象力的世界
      柴静1976年生于山西,在祖传的老宅大院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1991年,15岁的柴静到湖南长沙读大学。
      18岁,柴静开始了自己电台主持人的生涯,主持一档叫做《夜色温柔》的午夜音乐节目,后来成为当时长沙大学生无人不晓的电台节目。多年后,一位粉丝回忆说:“你不会知道,长沙有多少人在周末守候着一个声音,并为她所感动。让我感觉到这个世界上还有爱,还有希望。”
      那时候,柴静几乎每天都会带一沓稿子和磁带去做节目。她接听听众打来的热线电话,那时候连她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去帮助别人排忧解难,毕竟她只有18岁,但是她想用声音激发出一工想象力的世界,有时她只需要说“我在,我听到了,我瞳”这样的字眼。
      毕业时,柴静加入了长沙刚成立的文艺台。那时候,柴静的工资只有300元,她花了180元在城市边缘租了两室一厅,空落落的房子,在地板上扔几只大垫子,把靠积蓄买到的一台CD机放在旁边,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这间时常会停水的小屋里,柴静一点儿都感觉不到苦闷,她坚信,这些艰苦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笑谈。
      接下来的3年,柴静的每个周末都是在电视台度过的。在节目里,柴静常常会接到从北京、香港、西藏等地慕名打来的电话,去大学里做演讲的时候,时常都会有桌椅挤坏的场面出现。这档新开办的节目火得令同行艳羡。22岁的时候,柴静顺利地当上综艺部副主任,成为湖南最著名的主持人之一。
      如果不是2000年央视著名制片人陈虻的一个电话,柴静今天或许还会是一个柔情而又文艺腔的节目主持人。那时,陈虻力邀她加入央视,柴静带着一点儿尝试的心理进入《东方时空》时,并没料到自己后来会得到“新闻女侠”的江湖美名。
      “我是从蹲马步学起的”
      其实后来她发现不少人当年都是她广播节目的粉丝。柴静说:“其实我有一段时间挺否定我电台时期的,觉得太文艺了。”
      陈虻看了一期柴静在湖南卫视接受的一个采访,然后就打电话找她。柴静说:“他那么多年也没表扬过我,对我只是‘羞辱’、斥责。后来我跟朋友去医院看他。他在病床上说了一句,柴静这人有众所周知的缺点,不过她有―个特点,她不太人云亦云。这可能是他唯一的一句表扬。”
      最初,柴静并不想去央视。陈虻说,过两天我们有一个年会,你来玩玩吧。她就去了,跟大家一样,去之前觉得央视的人都特严肃,很正式。后来在那个年会上,她看了几个片子,一个就是小崔用《列宁在1918》改编的《大史记》,挤对领导,挤对同事。讽刺人的和被讽刺的都在底下,大家一块儿哈哈大笑。当时柴静就觉得这个地方其实挺前卫的,它有一个颠覆结构,有一种自嘲的力量,特别来劲儿。柴静觉得自己被打动了。
      柴静刚到央视主持《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时,在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情况下,度过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柴静说自己从蹲马步开始学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她曾经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点搬运飧物一样,竭尽全力地去学习。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 有一天,柴静吃饭的时候路过电视厅,看到陈大惠在采访牛群。她端着碗把那个节目看完,第一次意识到采访可以比一部电视剧更好看。他的每个问题都非常短、直接,但整个采访有清晰、完整的逻辑。柴静从他那儿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对新闻的理解。
      有一次柴静问他,做三方连线要兼顾气氛,如何把握。他说了句话:“新闻就是新闻,你根本不用顾及任何交流感和气氛这样的事。如果这3个人当中有一个人掌握新闻的核心源,那你整个1小时就采访他一个人也是可以的。”柴静问其他两个人怎么办,会不会冷落他们。他说这根本不重要,嘉宾舒不舒服不重要,观众舒不舒服才最重要,真相才最重要。
      柴静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她当时做不到。那时发生了个事件,几个天津农民用自行车飞越长城,有―个人不幸身亡。她把其中一位当事人和他的教练请到演播室,面对面地做采访。
      播出后柴静收到一位同事的短信,说你这个节目的重心放错了吧?因为她已经预设了这几个农民就是一个草台班子,一心为了成名炒作,去冒不必要的生命危险这样的前提。《南方周末》有篇文章,质疑了柴静做的这期节目,说这个电视记者语带嘲讽,步步为营。
      柴静当时有点儿蒙,不知错在哪里了。后来才觉得重心真的放错了,飞越长城是有部门监管和批准的,如果问责应该先问他们。而且她不是试图理解这些农民,而是直接对他们作出了判断。过了很多年再看这期节目,柴静才发现其实更大的问题不是提问本身,而是自己当时整个的姿态和表情。她当时杀气腾腾地坐在演播台上,眼睛里面都是一种“我得手了”的优胜感。
      柴静后来反思说:“我觉得记者都会有一个阶段,想要那种特别狠的,一招致命的东西。就想我要打败谁,我要在采访中赢。”
      柴静说,那是她最焦虑和压力最大的一年,一直找不到感觉。在之前的工作中,她没有受过什么挫折,但是做电视,一下子就蒙了。没有人能一点点地教你,如果不能生存下来,那你就熄灭吧。她回头想想,做新闻要没有这个劲儿也不行,这是必经之路。
      不一般的“非典”阻击战
      真正让柴静开始找到做新闻的状态,是在一次采访新疆地震事件时。那之前她其实不理解新闻是真的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生活就像只是存在于演播室里面。那次现场报道也没有什么突破,但是让她觉得泡在新闻里了。柴静跟要采访的村长都没有地方坐,脸上全是土,头发上都是头盔的印子。她也顾不上准备问题了,第―个问题只能问他晚上睡在哪儿,他说睡在地上。问他睡得着吗,他回答说,睡不着。这要是在北京,她会准备一天一夜的问题。在那个时候她才理解陈虻说的“忘我”的含义。
      当柴静离开演播室来到《新闻调查》之后,她终于站到了她渴望的新闻现场。来到《新闻调查》报到的第一天,她就参加了2003年的《北京“非典”阻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色防护眼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规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柴静主动要求去医院采访,这种愿望很强烈,制片人说那你就去吧。她已经顾不上害怕了,兴奋感太强了。
      第一天去医院,没有医生,没有护士,也没有任何声音。推开房门,他们看到的病人是一种绝望的感觉,脸上是一片空白。柴静是跟一位流行病学调查员进去的,他负责提问病人。病人说着话就开始咳嗽,柴静当时有种转身就走的冲动。但那位调查员纹丝不动。那10分钟,她就一直死死盯着这位调查员,才能把自己钉在那儿。出来后她赶紧换衣服,直到摄像提醒她,看着镜头说点儿什么。她才开始结结巴巴地说话。
      那时候外界的评价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柴静感觉自己看到了整个事件被颠覆之后的样子,日常生活已经翻 了个个儿。他们一个组包括司机共6个人。做完那期节目谁也不说话,车就漫无目的地在长安街上开。当时他们就想还待在一起继续工作,去哪儿都行。这个节目是柴静职业生涯当中,第一次这样强烈地促使自己去独立思考,发掘背后的真相,而且看到了这背后的代价。
      “非典”之后,柴静又做了一次关于小学生集体自杀的调查,这期节目叫做《双城》。6个孩子集体自杀,有两个死了。活下来的孩子谁都不肯开口说什么理由。他们去其中一个孩子的家里,那个孩子也不说话。后来柴静问他愿不愿意跟自己回酒店聊天。他突然说愿意,柴静说为什么,他说,因为我看到过你的“非典”报道。那个时候她才明白,这是记者能够得到的最好的东西――信任。
      做这期节目的时候,她经常要说服别人接受采访。她对同事说,你们把车停在这儿等我出来。他们有时候在外面要等几个小时,她在里面不断劝说别人。后来同事们说:“我们几个当时就在想,给这丫头3年时间,看她还有没有这个劲儿花4个小时去说服一个人。”
      此后,采访艾滋病人、自杀儿童、吸毒女,报道地震、奥运、征地等事件,柴静的身影总出现在新闻的第一线。有人总结,在这些节目里,镜头中的柴静62%的时间挺身而出与黑暗势力交锋,38%的时间低下身去倾听弱者的申诉。那个瘦弱但眼神坚定、提问尖锐的女记者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
      文学青年的理想与自由
      柴静毫不讳言自己是一个文学青年。15岁上大学的时候,她已经能用自己的文字自谋生活费。她的文章常常被广为转载。她的粉丝会在博客上留言,建议她怎样提问会更好。
      她打心眼儿里喜欢当记者,这是一个能让她“保持清醒和客观性”的职业。而她欣赏的人,无论顾准还是胡适,或者她的好友周云蓬、罗永浩,他们都是精神自由的、有强大理性基座的人。
      她常说自己的目标是“拔桩子”“排毒”,把那些多年文化与教育形成的,禁锢在头脑中的固有成见、条框一一拔出来。当记者,对自己是一个清醒、排毒的过程。
      柴静是个很安静恬淡的人。她向往幸福,在她的眼里,只有在失败感中生活过的人,才知道什么是幸福。她实干,不喜欢只把志向挂在嘴边。有网友问她:“你的人生信条是什么?”柴静说:“你说的是中学时代往日记本上抄的格言吗?”在工作中,她鲜明的采访主持风格总是令人难忘。当有人问她:“你是怎么保持自己风格的?”她反问:“你是怎么保持呼吸的?你不会发觉,因为它就是那样自然地存在着。”
      其实,柴静对目前的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她说:“梦想是和职业无关的,它是接近一种生活方式的定位:做喜欢的事情,譬如摄影,可以去记录一些即将流逝的东西;作为一个纯粹的人来生活,不仅仅是女人或者主持人,可以摆脱性别角色、职业身份的阻滞,拥有自己的自由。”
      柴静总能尽量抽出一些时间给自己。她喜欢旅行,还喜欢独自爬山,因为在她的眼里,爬山可以消除自己对生命的疑虑。就像她所说的,地域变动,总会减小内心在封闭时承受的震荡。
      罗永浩曾开玩笑说柴静是最穷的主持人,10年来她还一直住在租来的房子里,但她却说,现在生活挺适度的,足够生活了。而人很多时候大的花费其实都因为虚荣心。
      有人问柴静:“你没有想过新闻易碎,要为自己留下点儿什么?”她说:“我觉得这是―个特别狂妄的野心,当中也包括强烈的虚荣心。你去罗马斗兽场,那些掉在地上的小石头上,几千年前的人为了不朽,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现在都崩塌粉碎了。我以前老想用―个节目改变什么,留下什么。现在我觉得你能够老老实实地,把你眼前的世界呈现出来,这就已经是了不起的事儿了。”(据《南方都市报》。搜狐网相关资料整理)

    相关热词搜索: 女侠 江湖 柴静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