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的研究】 初中生亲子关系

    时间:2019-01-27 04:34: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以自编初中生亲子关系量表对580名初一、初二和初三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1)初中生亲子关系总体特征是,依恋性高,控制性较高,亲密性、自主性和冲突性较低,平等性处于中等水平。(2)初中生亲子关系在多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发展特征,初二、初三年级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亲密性在初二年级开始显著下降;自主性从初二年级起开始直线上升;在初三年级,对平等性的知觉开始显著下降,而冲突性则开始显著增加。(3)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在多方面受到子代性别、亲代性别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生,性别,亲代,亲子关系。
      分类号B844.2
      
      1前言
      
      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其人际关系的量和质开始发生变化,不仅人际关系的范围迅速扩大,而且他们开始在新的水平上审视人际关系,以新的需要来衡量并体验人际关系,以新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人际关系。在初中生所处的社会关系中,亲子关系仍然占据着突出的地位,亲子关系的特性(quality)影响着青少年社会化和人格的形成[1],而这种影响力实际上是通过子代对亲子关系的知觉而非父母的实际行为本身而起作用的[2]。
      国外已有文献表明,相对于儿童期,初中生亲子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初中生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逐渐减少,亲子依恋的行为特征发生了变化,对父母的情感表露及对自己私密的坦露减少,但亲子间早年所形成的情感依恋仍会持续到青少年时期,并不因青少年追求独立自主而中断。在性别差异上,女生与父母比男生与父母更为亲近,也有更多的沟通,并且无论男生、女生,与母亲的关系比与父亲的关系都更亲近[3~5];初中生对儿童期亲子关系中父母的单向权威日益敏感,力争双向平等和更多的自主性[6];初中生与父母的冲突增加,双方都认为没有以前和谐[7];父母(特别是父亲)对子女的控制和限制日益减弱[8]。国内针对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的研究仅见方晓义等[9]用国外的有关量表测查了初一、初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缺乏对初中生亲子关系的特性的总体研究。
      为此,我们自编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初中生与父亲关系量表和与母亲关系量表(注:量表的编制另文发表),在此基础上来考察初中生所知觉到的亲子关系特性,以期为亲子关系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实证的证据,并为青少年家庭教育及心理辅导提供理论的依据。本研究对亲子关系的界定为:子女所知觉到与父母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不包括与非血缘的养父母、继父母的亲子关系以及虽有血缘关系而未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亲子关系。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取整班取样法,选取重庆市一所重点中学、一所普通中学初一、初二和初三年级各两个班的学生为被试,总人数为580名,最后获得有效统计样本549名。
      
      2.2工具
      在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参考国外有关量表的题项,编制了适合初中生的与父亲关系量表和与母亲关系量表,两个量表的内容相同,各为27个项目,以Likert5点量表式(即从“1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到“5几乎总是发生这种情况”)进行评定,团体施测。经因素分析,与父亲关系和与母亲关系获得因素排列和题项性质完全相同的六个因素,依次命名为亲密性、冲突性、控制性、依恋性、自主性和平等性,构想效度良好。与父亲关系量表在六个维度上的Cronbach Alpha系数为0.58~0.82,重测信度为0.80~0.91,与母亲关系量表在六个维度上的Cronbach Alpha系数为0.49~0.86,重测信度为0.79~0.95。
      
      2.3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 10.0进行数据的录入、管理和分析。
      
      3结果
      
      各个平均数和标准差的统计结果见表1。为了考察初中生的年级、性别以及父母的性别对亲子关系特性的影响,采用三因子方差分析3(初中生年级)×2(初中生性别)×2(父母性别)检验其对亲子关系各个维度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其中将父母的性别作为重复测量,结果见表2。
      
      注:冲突性、控制性为反向记分。3.1初中生亲子关系的总体特征
      由表1可见,在亲密性维度上的总体平均数低于量表中点,说明初中生与父母的亲密性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冲突性维度上的总体平均数低于量表的中点,说明初中生与父母的冲突处于较低水平。在控制性维度上的总体平均数略高于量表的中点,说明父母对初中生的控制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初中生与父母依恋性的总体平均数分数较高,说明亲子关系的依恋性处于较高的水平。初中生与父母自主性的总体平均数低于量表中点,说明初中生相对于父母的自主性水平较低。初中生与父母平等性的总体平均数约高于量表中点,说明初中生对父母平等性的知觉处于中等水平。
      
      3.2初中生亲子关系的年级特征
      由表1和表2可见,在亲密性维度上存在极显著的年级主效应,经平均数多重比较发现,初一与初二和初三差异都极显著(p<0.001),而初二和初三差异不显著(p>0.1),初一是与父母最亲密的时期。在冲突性维度上存在极显著的年级主效应,经平均数多重比较发现,初三与初一和初二差异差异都极显著(p<0.001),而初一和初二差异不显著(p>0.1),初三是与父母冲突最严重的时期。在自主性维度上存在极显著的年级主效应,经平均数多重比较发现,初一与初二和初三以及初二和初三之间的差异都极显著(p<0.001),自主性随年级上升。在平等性维度上存在较显著的年级主效应,经平均数多重比较发现,初三与初一和初二差异都极显著(p<0.001),而初一和初二差异不显著(p>0.1),初三是初中生知觉父母平等性最低的时期。在控制性和依恋性两个维度上不存在年级主效应。
      
      
      3.3初中生亲子关系的子代性别特征
      由表1和表2可见,在冲突性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子代性别主效应,女生与父母的冲突显著多于男生。在依恋性维度上存在极显著的子代性别主效应,女生比男生更依恋父母。在自主性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子代性别主效应,男生相对于父母的自主性行为显著高于女生。在其余三个维度上子代性别主效应不显著。
      
      3.4初中生亲子关系的亲代性别特征
      由表1和表2可见,在亲密性维度上存在极显著的父母性别效应,初中生与母亲的亲密关系显著高于父亲。在冲突性维度上存在极显著的亲代性别主效应,初中生与母亲的冲突显著多于与父亲的冲突。在控制性维度上存在极显著的亲代性别主效应,母亲对子女的控制性水平显著高于父亲。在依恋性维度上存在极显著的亲代性别主效应,初中生更依恋母亲。在平等性维度上存在极显著的亲代性别主效应,初中生知觉父亲比母亲更为平等待己。在自主性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亲代性别效应。
      3.5子代和亲代性别的交互作用
      由表1和表2可见,在交互作用方面,只在亲密性维度上发现子代性别和亲代性别较显著的效应,经简单效应检验及多重比较发现,男生与父亲和与母亲的差异显著(p<0.01),女生与父亲和与母亲的差异极显著(p<0.001),男生与父亲和女生与母亲的差异极显著(p<0.001),男生与母亲和女生与父亲的差异显著(p<0.01),而女生与母亲和男生与母亲的差异不显著(p>0.1),男生与父亲与女生与父亲的差异不显著(p>0.1),亲子关系的亲密性依此为:女生与母亲的关系,男生与母亲的关系,男生与父亲的关系和女生与父亲的关系(见表3)。
         
      4讨论
      
      本研究表明,初中生与父母仍然有着密切的亲情(依恋性,M=4.13),并且这种亲情在初中阶段保持稳定。他们思念父母、在心里关心父母、不愿意让父母感到伤心难过。这个结果支持一些西方学者[2,3,10]的看法,即青少年在获得独立自主的同时,仍然可以保持与父母的依恋,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才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健康而快乐的成人。个体化和与父母的依恋性不应看作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但这种“隐性”的情感他们却并不表达出来,他们对父母关闭了自己的心扉(亲密性,M=2.61),不愿意告诉父母自己的情感和秘密,并且这种亲密性从初二年级开始有了显著的下降。造成这种“闭锁”心理的原因也许是由于青年早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抽象思维能力的获得,他们能够对一些诸如公正、权利及道德行为等抽象概念进行思维并作出评判,十全十美的权威变成了也有缺点和错误的凡人,他们不愿将属于自己的情感和秘密向父母敞开,他们相对于父母是闭锁的。综上所述,要把握初中生亲子关系的情感特征,必须正确区分隐性的“依恋”和显性的“亲密”,对其发展变化有清醒而正确的认识。另外,在依恋性和亲密性这两个维度上所发现的性别差异与国外的研究结果[3~5]非常一致,这也许就是Gilligan[11]描述的典型的性别角色作用:女性比男性更能形成和保持一种关系的依恋性和亲密性。
      青春期在西方常常被描绘为“疾风怒涛”期,但本研究所得到的初中生的亲子冲突(M=3.35,反向记分)却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也许与中国人的独特的人格特质“恭顺性”[12]有关;另外,中国式的家长权威也许抑止了亲子冲突。但亲子冲突在初中阶段毕竟呈上升趋势,这一方面可能植根于初中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及性发育导致的不稳定情绪;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和认知的发展也使青少年想要脱离父母的保护、监督,而许多家长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变化,过分的管教反而会导致亲子冲突的不断加剧。值得注意的是,亲子冲突的转折期发生在初三年级,这也许是由于中国家庭传统的严厉教育方式使青少年在初二年级只能尝试性地和逐步地开始反抗父母的权威地位,亲子冲突加剧的时间延缓到初三年级。但初中生的亲子冲突应视为个体发展中的一个正常过程,它源于平等的理念。通过与父母的冲突,初中生从中会发现自己与父母的不同,有利于初中生形成和发展自我同一感。而且,在与父母的冲突中,初中生也将学会应付冲突、解决矛盾的方法,对其与同伴相处和成人后的社会适应有积极的作用[9]。但另一方面,由于亲子冲突会对亲子双方造成情感上的伤害,并对初中生的学习和行为有不良的影响,因此亲子双方都应采取恰当的冲突处理策略,使亲子冲突保持在一个恰当的水平上。另外,亲子冲突还表现出子代性别差异和亲代性别差异,女生与父母的冲突多于男生,而且不论女生、男生,与母亲的冲突都明显的多于与父亲的冲突。其原因可能是:第一,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母亲更多地参与子女的日常生活管理,因而增加了与子女发生冲突的可能性;第二,一般而言,父亲较母亲在家庭生活中有更权威的地位,因而子女更可能向权威地位低的母亲挑战;第三,与父亲发生冲突可能遭致较为严重的后果,并且在冲突中母亲比父亲更可能作出妥协和让步;第四,如前所述,子女与母亲的依恋性和亲密性都强于父亲,这可能使子女感觉更容易在母亲面前表达其不一致的观点;第五,初中女生的身心发展较男生为早,自我意识更强,而我国传统文化对男女孩的角色期望不同,更强调女孩对父母的服从,因而更容易激起女孩对父母的反抗,造成女生与父母的矛盾和冲突显著多于男生。
      初中生的自主性水平(M=2.87)较低,父母对子女的控制(M=2.94,反向记分)较严,这可能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亲代应该将对子代的抚育和责任合一,不管子代到了什么年龄,父母都主动地要为子女的行为负责[13],因而“乖孩子”现象不仅受到父母的赞许,而且受到社会的推崇。然而,自我的发现使初中生追求自立自主的愿望难以遏制,他们正在经历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做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自立过程[14],因而在初中阶段,自主性呈直线飞跃式发展,进入了心理自立的阶段[15],但在控制性上并没有发现年级差异,望子成龙成凤的良好愿望使控制性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因而父母应逐步放松对孩子的控制,鼓励孩子的自主行为,给予其更多的自由空间和自主机会,以适应其社会化发展的需要。令人欣慰的是,初中生对父母平等性(M=3.34)的知觉处于中等稍偏上的水平,这可能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初中生父母的民主、平等的意识有所增强。但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生对父母平等性的知觉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并在初三年级表现出一个显著的降低。这可能同样是由于初中生自我的扩张所导致的平等意识和要求的增强,他们日益看重自己作为一个平等人的权利,能够日益觉察出他们过去没有知觉到的父母的不平等行为。因而父母应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更加尊重孩子,以适应孩子青春期的变化。在性别差异方面,男生比女生表现出更高的自主性水平。这也许是由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作用,父母对儿子较强调成就与竞争,对女儿则较鼓励其表现出依赖与服从。因而在初中阶段,父母应更多地鼓励女儿自立。在控制性上,子代更多地知觉到来自于母亲的控制,这可能是由于母亲的家庭角色不同于父亲,她们更多地行使对子女的控制权。在平等性上,子代认为父亲比母亲更平等待己,这也许是由于父亲的文化程度一般较母亲为高,他们可能有更多的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及行为;另外,父母不同的家庭角色也使父亲避免了为家庭琐事而与子女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因而初中生对父亲和母亲平等性的知觉出现了显著的差异。
      
      5结论
      
      (1)初中生亲子关系的总体特征是依赖性和控制性高,亲密性、自主性和冲突性低。
      (2)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在多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发展特征,初二、初三年级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3)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在多方面受到子代性别、亲代性别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Hartup W W.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5, 46: 655~687
       2 Sternberg L, Morris A S.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2: 83~110
       3 Collins A W, Repinski D J. Relationships during adolescence: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interpersonal perspective. In:Montmayor R, Adams G R, Gullota T P (ed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During Adolescence: Advances i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London: Sage, 1994, 6: 7~36
       4 Buhrmester D, Prager K J. Patterns and functions of self- disclosure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In: Rotenberg K J (ed). Disclosure Process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10~56
       5 Noller P, Callan V J. Adolescence′s perceptions of their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90, 19: 915~924
       6 Eccles J E, Buchanan C M, Midgley C et al. Individuation reconsidered: Autonomy and control during adolescenc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91, 47: 53~68
       7 Collins W A.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 the Adolescence. Newbery Park, CA: Sage, 1990, 85~106
       8 Lamborn S D, Mounts N S, Sternberg L et al. Patterns of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among adolescents from authoritative, authoritarian, indulgent, and neglectful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1991, 62: 1049~1065
       9 方晓义, 董奇. 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 心理科学, 1998, (21)2: 122~125
      10 Mayseless O, Wiseman H. Adolescents′ relationship with father, mother, and same-gender friend.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1998, 24: 122~128
      11 Gilligan C. In a different voice: Women′s conceptions of self and of morali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77, 47: 481~517
      12 杨波. 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博士论文.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1998
      13 余德惠. 中国社会的人际苦痛及其分析. 见: 杨中芳、高尚仁主编. 中国人・中国心-人格与社会篇. 台湾: 远流出版公司, 1991
      14 黄希庭、李媛: 大学生自立意识的探索性研究. 心理科学, 2001, 4: 389~392
      15 李媛. 大学生自立意识的初步研究. 博士论文.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2002

    相关热词搜索: 初中生 特性 亲子关系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