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期待中国歌剧原产直销]歌剧音箱哪产的

    时间:2019-02-08 04:40:4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编者按:只用了10年,北京国际音乐节改变了北京、改变了音乐、改变了生活。余隆和他的团队打造了一个音乐的品牌、一个城市的品牌、一个文化的品牌。   2008年奥运之年,北京音乐节又以歌剧为主打,开始了又一个10年的新起点,而歌剧正是一个音乐节艺术级别的重要标识。本报将通过系列报道探究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基金会在10年里用创造力和执行力打造出的这个音乐文化产业的品牌。
      
      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18天将上演9部11场中外歌剧。如此高强度与高密度,开创历届音乐节之“最”,再次刷新国内歌剧演出历史纪录。
      
      歌剧,一个音乐节艺术级别的重要标识,如果缺少歌剧这个领衔主演的“角色”,重头戏就会黯淡几分荣耀与光彩。一部歌剧和一场音乐会,两者投入的“成本”完全不可类比,绝非1:10或1:50的简单算式。
      从第一届开始,艺术总监余隆就将歌剧设定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主打品牌,音乐节追求艺术高品格的宗旨,最集中地体现在义无返顾持之以恒将歌剧推向首都舞台的自觉修为上。从1607最古老的《奥菲欧》到2007最新潮的《诗人李白》;从威尔弟经典歌剧《纳布科》到贝尔格现代歌剧《璐璐》;2004年古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2005年瓦格纳的四联乐剧《尼伯龙根指环》,2006年“最漂亮”的《女人心》、“最怪诞”的《鼻子》……历数前十届音乐节,总共演出中外歌剧18部;亚洲、中国、北京首演12部。这个数字很真实,真实得足以使人体验一种感动与震撼;这个数字很生动,生动得足以引人思忖一种反省与悟觉。
      
      预热:从单脚跳到双腿走
      
      1998年,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为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暖窝”预热。随后两届,《卡门》《维特》两部法国歌剧清馨浪漫异彩纷呈。“头三脚”起步稳健持重,趟出一条独立制作、联合列阵的路子。
      正是从第三届开始,音乐节歌剧演出运作发生第一次质变。“单脚跳”改为“双腿走”,《维特》依旧延续“混编”方队,而来自歌剧源头意大利的维罗纳歌剧院,首度为北京人带来原版《托斯卡》,揭开中国歌剧演出史上里程碑式的一页。2000年10月20日,那是一个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秋夜。1900年诞生的《托斯卡》正好100岁。在自家门口欣赏纯正地道原汁原味的意大利歌剧,这是绝大多数国人平生第一次艺术审美经历。第四届正值世界各国纪念威尔弟逝世100周年,波兰华沙国家歌剧院首演《纳布科》。该剧闻名遐迩的《希伯来奴隶合唱》,中国合唱爱好者最熟悉的经典作品,第一次在现场剧情中重温,许多人情不自禁泪飞如雨。
      2002年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实现了德奥现代作曲家阿尔班・贝尔格《璐璐》的亚洲首演,为音乐节艺术视角第一次方向性的转折。“《璐璐》在中国上演是不可思议的!”《爱乐》时任杂志主编刘雪枫坦言;“这样的极限歌剧,拼死也要去看!”当时正在病中的郭文景声称。这部票房清淡的歌剧演出,竟然飙升为一次异常轰动的文化事件。推介《璐璐》这样世界歌剧史地位独特而重要的作品,体现了音乐节一种远视与宽视的国际化的眼光。
      两年之后,蒙特威尔弟歌剧《奥菲欧》被引进。在北京上演意大利歌剧发蒙时代的开山之作,从音乐节的艺术追求本身及“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考虑,采取超前甚至激进的做法,值得感佩和肯定。
      
      升温:从引进制到本土化
      
      北京国际音乐节歌剧项目最初的运作模式,已显现一种独特的理性思考与务实作为。从“人”的关键因素入手,为歌剧演出“本土化”建设铺路奠基,搭建一个宽阔的平台,既锻炼本土的歌剧团队,又造就本土的歌剧人才,进而从根本上扭转和改变国内舞台歌剧演出的格局和功能。
      第一届广州交响乐团率先踏上由单一交响乐团向全能职业乐团转型的征程,连续三届担纲《艺术家的生涯》《卡门》《维特》伴奏。艺术总监放手启用一个地方乐团,通过一部接一部排练,从序曲、间奏曲、终曲,到宣叙调、咏叹调、谣唱曲,再到重唱、对唱、合唱,全本歌剧所有器乐和声乐一个音符不落通下来,这种历练与积累,一般职业交响乐团演出季音乐会永远无法达到。
      在北京国际音乐节这个大平台上,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中央歌剧院合唱团、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团,通过参与世界歌剧经典艺术实践更上层楼。上海歌剧院从第二届进入合唱到第七、第九届独挑大梁,该院演员从配角到主角,一步一个台阶成长成熟。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前两届演3号、4号角色,第七届担纲《赌命》2号,第8届领衔《鼻子》1号;男高音歌唱家迟黎明经历与其相似,目前已入列国内歌剧舞台男高音第一方阵。海归华人歌唱家莫华伦、张建一、梁宁等在音乐节歌剧舞台大放光芒,戴玉强、廖昌永、幺红等“国产”歌唱家,在音乐节歌剧舞台崭露头角。几部大戏演下来,实践机会超过以往数年。从单向学习到双向互补,从被动消化到能动创造。2004年古诺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首演,余隆带领中国爱乐乐团,从国内最优秀的交响乐队衍化出最优秀的歌剧乐队,每一件乐器都化作“灵性演剧”的生动表情,音乐进入了角色化、戏剧化的理想境界。
      从指挥、乐队到演员、导演,从艺术策划,到营销运作,全部本土化、国产化,这是艺术总监的理想和目标。2003年音乐节独立制作的“中国当代歌剧之夜”,再开国内歌剧演出市场风气之先,将国外音乐节委约的中国作曲家原创歌剧搬回国内舞台。若非此举,郭文景在荷兰现代艺术节出世的《狂人日记》、在英国伦敦歌剧节诞生的《夜宴》,温德清在日内瓦莫扎特乡村音乐节落地的《赌命》,还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与国内观众见面。郭文景的《诗人李白》更不会在世界首演仅3个月后即在国内亮相。余隆十分清醒地意识到,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必须注重本土作品的建设与积累。如果有一天,中国当代歌剧作品,从“出口返销”到“原产直销”,中国首演即世界首演,不是我们争着演别人的作品,而是别人抢着演我们的作品,那时,中国歌剧才会真正迎来收获的季节。
      沸点:从四联剧到三部曲
      前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歌剧演出,形成两个最大的文化热点:瓦格纳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国首演、肖斯塔科维奇《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鼻子》中国首演。前者填补了中外戏剧交流史上130年的空白,这部演出4个晚上、总共15小时的鸿篇巨制在北京上演,竟然一票难求越演越火直至沸点,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具有“爆炸性”新闻点的重大事件。作曲家吴祖强曾说,在北京演出“指环”,使音乐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后者则为肖氏一生创作的两部歌剧,2006年一次性补偿,既是众多肖氏乐迷的福音,更填充了歌剧爱好者的心理缺失。北京国际音乐节歌剧制作,无论数量、质量,还是剧目、阵容,为全国艺术演出市场之“最”,这个说法应当不会引起争议。
      音乐节市场总监涂松坦言,中国人普遍熟悉意大利歌剧,而欣赏德奥歌剧尚存距离。德奥歌剧与意大利歌剧确有差异,前者在表露情感中融入更清晰而丰富的哲理,创作思维、技术手段、音乐语言,更复杂、饱满、高级。余隆说,有前十届奠定的基础,还有“指环”奇迹般的开端,音乐节信心十足再次主推瓦格纳的《唐豪瑟》。今年全世界都在纪念普契尼150周年诞辰,音乐节完全可以轻车熟路演演《蝴蝶夫人》之类,但是国内首演普氏三联剧,更有意义,并以此与郭文景“巾帼三部曲”相对应,后者之三《梁红玉》7月刚在荷兰全球首演,仅三月后就回转家门,值得期待。
      郭文景“巾帼英雄三部曲”《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瓦格纳《唐豪瑟》、理查・施特劳斯《玫瑰骑士》、普契尼三联剧《外套》《修女安杰里卡》《贾尼・斯基基》、亨利・帕塞尔《狄朵与埃涅阿斯》……今年9部中外歌剧堪称历届之“最”。9部歌剧,6部首演;数量翻倍,风格拓展;三分之二德奥作品,三分之一中国作品,主办者高度成熟的艺术理念和内在自信尽在其中。
      ■

    相关热词搜索: 原产 歌剧 中国 直销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