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天坛月季”的来龙去脉

    时间:2020-08-12 03:35: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曹志勇

    我的大姐夫鲍载禄,今年85岁,摄影是他一辈子最大的爱好,家里珍藏着众多摄影图册。宅在家的这段时间,我开始翻阅整理,其中,一本《天坛月季》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本《天坛月季》图册,于1980年出版发行,由我大姐夫任首席摄影,天坛公园副园长、总工程师徐志长作序。为了解天坛月季,我与大姐夫通了话,他对20世纪70年代的事儿还记忆犹新。“我跟你说呀,那时我和徐志长,都不到40岁。当年为工艺美术创作提供素材,我和同事在天坛月季园拍摄月季花时,偶然认识了徐志长。那时他们也在给月季收集资料,于是我们在天坛公园园长赵春如和徐志长的具体支持下,开始合作《天坛月季》图册。”

    想到这,我有点纳闷,月季就是月季,为何还有天坛月季之说?关于天坛月季的来龙去脉,大姐夫也不是很清楚。后经大姐夫介绍,我和徐总建立了联系。

    2020年3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我拨通了徐老先生的电话,徐老先生以他的记忆方式,给我讲解了“天坛月季”的故事。

    “回姥姥家的外孙女”

    在我国,有专家对“华夏民族”有另一种有趣的解释——“华”就是月季花(玫瑰),“夏”就是大厦。“华夏”的意思就是有房的、遍地开着月季花(玫瑰)的民族。

    徐老说:“我在《天坛月季》中提到了几首写月季的诗。其实,还可以找到上百首歌颂月季的唐宋诗歌,说明我国那时栽种月季,已是很了不起了。16世纪的欧洲,莎士比亚的小说也已经写了玫瑰,但他们的玫瑰,只在夏季开花,颜色单一,也没有香味,欧洲人也一直在寻找四季开花和有香味的品种。1807年左右,东印度公司和中国做买卖,到了中国,发现中国有这种很古老的四季开花且有香味的月季花,便把我国的月季运至英法。

    之后,外国的玫瑰与中国的月季进行杂交实验达60年,才培育出四季开花、有香味儿、花期更长、颜色更漂亮的欧洲月季花,现在已推广到全世界。而这些经过中国月季和欧洲玫瑰杂交的月季新品种,在清末民初又传回到中国。

    大家开始都以为这种花是外国的,称为‘洋月季。后来大家都清楚了18世纪嘉庆年间,中国月季到欧洲的这段历史,才又把从欧洲传回来的‘洋月季,叫作‘回姥姥家的外孙女,意思是,在嘉庆年间运到(嫁到)欧洲的月季,通过杂交产生的新品种,又回到了中国老家,中国,才是月季的祖先。”

    “现代月季奠基人”吴赉熙

    我问徐老先生:“这些中国月季和欧洲月季杂交的新品种,又是谁带回中国的?”

    徐老说,其实就是清末民初,第一批在欧洲的中国华侨和富商,他们回国后分布在北京和上海等地,从欧洲带回来的月季新品种,都是在自己家的庭院里养殖。这里必须提到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吴赉熙,是1881年出生在新加坡的华人,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那里,除了接触到丰富的西方知识,欧洲“现代月季”的美也深深印在吴赉熙的心里。

    清末民初,31岁的吴赉熙“落叶归根”。他带着很多新奇的欧洲月季品种和欧美的月季书籍,经过西伯利亚大铁道,回到了中国,来到了北京,在东城区买了个四合院,种满月季花,现在这院子还在呢。每到月季盛开的时候,他敞开院子大门,举办“月季赏花会”,邀中外友人到家里欣赏月季,请宾客品尝青花瓷酒罐里装的葡萄美酒。就连拉洋车的,都请进院门让他们观赏,还给沏茶倒水。目的就是想宣传推广月季。然而那时民不聊生、食不果腹,普通人没有心思养花,只有他,独自一人培育了很多新品种,直到解放后也没有离开北京。后被称为“现代月季奠基人”,在1951年去世之前,他把家里很多古玩都捐给了国家,唯独他养的大批月季花,没有捐出。他要托付给一位懂外文,可以研究他保存的大量欧美月季书籍,且家里有地方、懂养花的人……

    年轻时的徐志长

    中国第一个月季园

    正当吴赉熙要把自己培育的大批月季花寻找可托付的可靠之人时,有一位叫蒋恩钿的女士从美国留学回来了。她毕业于清华大学西语系,正是搞文学和翻译的。她是吴赉熙家的常客,在美国留学时,业余时间就喜欢养花,也看了很多外国养殖花卉的书籍。蒋恩钿无疑是吴赉熙的最佳人选。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经常出访欧洲及亚洲等国。在国外,到处都能看到月季花的美丽身影,周恩來总理就询问礼宾司的负责人,北京怎么没有月季花,北京能不能养月季?于是乎,礼宾司的负责人找到了蒋恩钿女士,蒋恩钿剪了一束美丽的月季花,写了一篇中国月季发展简史,说明月季的原产国就是中国,让他带给了周恩来总理。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年大庆准备期间,人民大会堂东门外两侧要建一个大花园。有人提出要种牡丹花,但是牡丹花花期短,不适宜种植;有人提出种鸢尾兰,但这种草花是蓝色的,更不适宜;最后有人提出月季花花期长、花色全、花型美,但属于是外国花卉,也不合适。由于之前周恩来总理看过蒋恩钿女士写的中国月季发展简史,便说道:“这月季是中国的花,还是种月季好!”于是,在1959年6月,派人把蒋恩钿女士请到了人民大会堂工地现场。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在1959年国庆10周年期间,人民大会堂前的月季如期盛开,百花争艳、花香四溢,给国庆10周年增光添彩。

    蒋恩钿为中国第一个月季园立下了汗马功劳。随后,北京市有关单位把蒋恩钿女士留在北京,于1959年10月5日,被聘请到天坛公园做了顾问。天坛公园为蒋恩钿女士在天坛斋宫附近安排了一间10来平方米的房间,用来居住、研究、翻译和接待客人。

    建立“天壇月季园”

    以前中外的月季,包括人民大会堂前的月季园,都是采用嫁接的方法繁殖,冬天怕冻,只能靠搭矮棚过冬,成本很高。1960年开始,蒋恩钿女士在废品站买了大批2分钱1个的商店废弃的装果酱的广口大玻璃瓶,扣在月季枝上,防止水分流失,用两年的时间,实验成功了月季“瓶扣扦插法”,精心培育了几千棵不怕冻的“自生根月季苗”。

    蒋恩钿女士利用大批繁殖的月季准备建天坛月季园。徐总在1962年23岁时,在林业大学毕业,来到天坛公园后,在蒋恩钿女士指导下,冬天里亲自设计,于1963年建成了“天坛月季园”。

    月季邮票

    徐总说:“因为蒋恩钿女士潜心研究月季多年,培育了很多月季新品种。只要看到月季叶子的形状和颜色,就能断定会开什么样的花。她自己把国外众多月季品种的名称一一翻译成中文名字,她的研究成果让现代月季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推广,有很高的权威性。”

    徐总回忆到,那些年,南方也有很多月季爱好者,也有大的花圃。于是乎,1964年,由杭州和上海发起,举办全国月季会议,蒋恩钿女士和另一位女士代表北京天坛公园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在大力发展月季的过程中,全国所有的月季品种命名,必须以天坛月季园公布的月季名称为准。蒋恩钿女士也想把天坛月季建立个“月季品种谱”保留起来,因为做月季品种谱需要配图,便请了中国照相馆和大北照相馆来给月季拍彩色照片,但当年的彩色照相技术不成熟,拍的照片颜色显旧,效果不是太好。所以当时很遗憾,一直没有做成有月季图案的月季品种谱。

    1965年夏季,徐总在蒋恩钿女士的指导下,把400多种月季花,每一种分两棵,栽种在地上。哪棵花在什么位置、什么品种、什么名字,她全部作了登记,并油印成《品种定位图》,作为资料保存。

    “文革”时期,天坛月季园遭到破坏。直到1975年,极左思潮渐渐缓和了,大家一致认为,天坛月季园还应恢复,全国月季以天坛月季园发布的名称为准,不能瞎叫,得建立一个有名有图的“天坛月季谱”。可惜这年,蒋恩钿女士不幸去世,很多资料也查不到了。

    徐老接着说:“正在这个时候,鲍载禄出现了,他正在天坛月季园拍摄月季花,主要是制作摄影图册,为工艺美术行业做资料,也向全世界销售、宣传工艺美术。正是这个机缘,让我与你大姐夫相遇,开始了《天坛月季》的制作。一直到1979年,《天坛月季》画册正式完成,并于1980年正式出版。既给中国工艺美术行业提供了资料,也让吴赉熙、蒋恩钿和天坛月季园的培育成果,以书籍的形式向世界推广,又了却了蒋恩钿女士要做图文并茂的‘天坛月季谱的夙愿。”

    “月季夫人”

    蒋恩钿女士曾被陈毅元帅称为“月季夫人”,提起“月季夫人”,徐总对这亲身经历的事仍然记忆犹新。徐总清楚地记得,那是1963年5月18号,那天天气很热,陈毅穿着一件白衬衫,夫人张茜穿着一件苹果绿的线衣。赵春如、徐总以及蒋恩钿女士,一同接待陈毅元帅和夫人张茜到“天坛月季园”参观。

    徐总对陈毅元帅说:“蒋恩钿先生是美国留学回来的,这月季都是蒋先生培育、传授的。”

    陈毅元帅反问到:“蒋恩钿是女士,怎么能称先生呢?”

    一旁的园长赵春如走过来笑着说:“在中山堂纪念孙中山大会上,介绍宋庆龄就是称先生啊!”

    这时,陈毅元帅有些不好意思,连忙解释:“我不是说女士不能叫先生,我是说能不能叫一个更亲切点儿的?干脆就叫‘月季夫人吧!”

    这便是蒋恩钿被称为“月季夫人”的来历。

    如今,天坛月季园的月季,已由1980年的362个品种,发展到600多个品种。希望后辈可以像徐总一样,爱花如爱己,保护好众多先辈创造的心血,保护好象征中国的文化符号。

    相关热词搜索: 天坛 来龙去脉 月季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