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赴一场东方美学视域下的道义盛宴

    时间:2021-01-10 22:02:2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洪宸

    “讲道义、守情义”作为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尊崇的高尚品德始终在传统戏曲的舞台中上演着。从《珍珠塔》陈翠娥慷慨赠金给家道中落的表哥方卿,到《血手印》林昭德与王桂英坚守自己的婚约与责任,再到《秦香莲》包拯深明大义坚持将忘情负妻的陈世美铡死。可以说,每一段传奇故事的背后都有着许多性格鲜明、坚守人性之美的人物出现。小剧场越剧《宴祭》作为首届中国(上海)小剧场戏曲展演暨第五届“戏曲·呼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的展演剧目,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融合,植入“道义与情义”这一本土化的价值观对原作进行调整,并将其解构为扬善除恶、舍生取义、反叛精神、成全救赎、为爱殉身等多重元素,给观众带来了具有东方人性特色的美的享受,给同类型“西剧中演”的母体移植剧目改编提供了具有研究价值的参考。

    以道为核,在批判中展现反叛

    《宴祭》的故事发生在五代十国这一战火纷飞、礼乐崩坏的年代。边陲小国的王篡权夺后,觊觎子女,醉生梦死。先知雩直言不讳,誓死劝谏不得,被王下令活祭。公主月因爱生情,不忍雩遭受酷刑,为保全雩的尊严,无奈取其头颅,殉情而死。故事的结局凄惨而壮烈,先知雩在公主月与侍卫的帮助下,几番虎口脱险后依旧坚持正义,视死如归,最终雩的慷慨赴死将全剧的气氛推向高潮。可以说,故事是围绕公主月砍下先知雩的头这一戏剧动作展开的,而促成戏剧动作的产生便是剧中的戏剧核心“道”。

    每一个时代都有眼光长远、遗世独立之人,他们能跳脱出自身所处的环境,旁观全局、独立思考。“我也是血肉之躯行世间,这一生此心光明观洞天”说明雩便是这样的人。他修炼自身品行,为的是“将恶人声嘶力竭来唤醒,带苦难者奔向光明上层巅”。这也很好地解释了雩在险恶的环境下为何依然坚守正义,敢于挺身而出,痛骂王德不配位、人无处、天道诛。而在时代的人物群相中还有一群人,他们在先行者的影响下得以启蒙,公主月便是这一类人。她在雩的感召之下走出混沌,看到了人生前景的光明与希望成为了正义的坚守者,唱出“不惜洒碧血洗得人心净,殒性命唤醒良知上云霄”的决心,她的行动让是否应该让雩再次回到朝堂、无奈杀雩后如何自处的问题得以解答。可以说正是因为对“道”的坚守,这两个人的死皆呼应了全剧“天下有道兮以道殉身,天下无道兮以身殉道”的主题词。

    坚守道义一定要为之付诸具有反叛精神的行动,这是剧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思想,也是全剧对于该价值观的赞扬。先知雩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批判现实的行为是反叛。公主月深知王的暴虐荒谬,暗怀诅咒舞霓裳,说服侍卫交出枷锁钥匙,带雩脱逃出宫,最终掏出匕首殉情赴死的她也并非单纯为爱殉情,而是要飞跃沉沦、挣脱现状,成为又一个“以卵击石”的殉道者,自然也是反叛精神的体现。与之相对应的是剧情中的四位大臣,他们人云亦云、阿谀奉承,手持团扇,时而遮住全脸说话,时而又露出半张脸的动作意味深长。剧作者想要通过这样的对比,批判社会浪潮中那些麻木、利欲熏心的人。原作中代表公主从善良到疯癫变化的意向——月亮,在该剧中也改变了其功能,成为了在颠覆的、倾倒的时代下,每个人不同生存状态的注视者,让观众产生思考。

    以情为轴,在柔弱中体现刚烈

    朱国庆在《越剧艺术论》中写道,越剧剧目的主体可以定位为一种特殊的悲剧,即一种女性的、弱者的、阴柔的哀情剧。《宴祭》一剧也充分尊重了越剧艺术美学的欣赏规律,讲述的是爱情,表现的是女性的、弱者的爱情。道义为公,情义为私。《宴祭》中情义是道义的衍生品,是服务于道义的。公主月的情从先知雩坚守的道义而来,她的情义最终也转变成了追随道义的行动。侍卫对公主的情也处于一种“她与我一般无二致,茫茫深宫陷牢囚”的怜悯仁义。

    柔弱并不代表没有刚烈的一面,越剧最擅长表现的就是柔中带刚的人物性格。公主月是在王权背景下遭受压迫的弱者。皇权决定了她的身份,决定了她母后的生死,剥夺了她对于爱情选择的自由,甚至混沌的时代背景將她蒙在鼓里,她只能消沉度日、借酒消愁。但她也有着不惧皇权的胆量,冒死私放囚牢中的雩,这是一处极好的编排。私奔这一情节模式常常出现在传统戏曲的剧本中,大多数都是由女性作为情节发生的推手,这体现了重压之下女性自我意识、追求自主爱情婚姻意识的觉醒。正是因为有了公主月与先知雩的私奔,月这一角色第一次产生了与周遭环境做斗争的行为,体现了人物性格上的“烈”,才有了剧情中雩重回宫殿慷慨赴死,月一再挽留的情节拉扯,才有了人物是坚守正义还是随爱而去的矛盾冲突。

    侍卫这一角色亦是动荡时代背景下无法决定自身命运的弱者。在角色处理上,剧作者安排王成为了侍卫的杀父仇人,赋予二人极具本土特色、接地气的身世背景。一个是地痞无赖、偷鸡摸狗、参军夺权,登上王位后将昔日仇人里长大卸八块。一个是对公主一往情深、为复仇隐忍多年的里长之子。这样一个看似软弱的人,因为对公主的情义,在皇权的重压下成全并隐瞒公主月与先知雩的私奔,从而主动挑起了底层者与皇权的斗争,人物性格刚烈的一面油然而生。

    在《宴祭》中,公主月知道挽留不住慷慨赴死的先知雩时,创作团队设计了一段赏月的剧情,公主月将自己比作月亮,二人没有多言,静静赏月。如果说“赏月”这种安静的表达代表着中国人特有的含蓄、阴柔的情感,那么在含蓄的背后则有先知雩“沧浪东去,万不回头”的强烈愿景,有侍卫“成全所爱任远去”的炽烈深情,有公主月“又何惧拯救灵魂入虎巢”和“挣脱出血肉皮囊去飘零”的刚烈殉情。这种藏在情感涌动下的浓烈表达是以“道”为戏剧核心进行的延伸,将人物与剧情穿成一根连贯的线,充满力量,深刻而隽永。

    以精为则,在突破中寻找平衡

    小剧场本身应是一种不与自我妥协、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此次《宴祭》一剧是小剧场戏曲,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实验性、突破性,但《宴祭》并没有一味的寻求突破。在笔者采访导演俞鳗文时,她说道:“小剧场戏曲找到适合小剧场的语言平衡点很重要。”即一切的突破都是围绕剧情展开,追求短小精湛。

    在布景方面,阶梯状的台面错落有致,将皇宫、水牢、宫外小路这些不同的场景巧妙地展现;以灰色为主色调的软片布景上画满了写意的墨图,舞台上人物的影子倒映在软片布景之上,告诉观众一切剧情都是在月下发生。在灯光铺排方面,紧紧围绕“死宴生祭”的主题,充分运用红、白、黄、蓝展现场景与人物内心的变化,光随情变。在音乐方面,大量运用“后唐音乐”的元素,呈现出恢弘大气、铿锵热烈之感。可以看到《宴祭》的布景、灯光、音乐的创新都是为了“戏”而服务,均和谐地统一在剧中。

    作为历时一年有余打磨并上演的《宴祭》诚然精致,但也有许多值得提升的空间。例如人物的性格转变跳转略微生硬。公主月在开篇的人物设定是较为黑暗的。她是众人口中的“烟瘴迷雾、妖娆幻梦”,但是听到王要纳她为后时,公主马上感到痛苦万分,唱出“父纳女滔天罪孽乱人伦”。如果说公主月在一开始就能有如此觉悟,那么她又何须先知雩的点化与唤醒呢?笔者认为可以在第一幕中将公主月描写得再阴暗一些,待先知雩出现之后一步一步地对其进行思想上的转变,可以让殉情赴死的情节变得更加震撼。

    其次,情节有漏洞之处。公主月在第二幕直接唱出她内心盼王殇的想法,恨得仇怨飞扬,咬碎银牙。作为公主,还被皇帝青睐,自然手握权柄,但是既然是正面人物,她又为何不直接反抗,反而会做出与先知雩私奔这一逃避的举动,这一点值得商榷。最后,因为小剧场的时长有限,导演过于想要寻找内涵上的平衡,有些人物心理的描写不够细腻,内涵阐述保守不清晰。本来公主月要求侍卫放了先知雩,对于侍卫而言就是一重打击,当公主月说要随雩而去时,侍卫更是感受到自己所爱被王占有,那是自己力所不能,但是败于囚徒,则是对自身尊严的亵渎。那么侍卫在情感如此浓烈之时选择无言赠钥,显得有些突兀,人物性格不饱满。笔者认为,可以稍作篇幅将侍卫成全之意表露得更清楚。

    小剧场越剧《宴祭》尝试东西方语汇的交融,基于东方美学视域下进行本土化改编,剧作的批判与实验精神及对本剧种艺术美学欣赏规律的尊重,以及以“合适”为原则的综合艺术创新是值得肯定的。希望《宴祭》能变得更加精致与极致,源源不断地将视觉和心灵的盛宴呈现给大众。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戏剧戏曲学(戏剧影视文化)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 视域 道义 盛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