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现实与未来交织,个人与时代碰撞

    时间:2021-02-11 22:04: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彭乃奎

    一、真题再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二、整体感知

    在全国卷作文题直通主旋律、趋于时事化的背景下,2020年江苏卷作文题依然主打文学牌、艺术牌、文化牌,不跟风而自有坚守,让考生展现出最真实的文笔,真正做到独树一帜、独步天下,从而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敬意。

    这是江苏卷作文最后的坚守和浪漫。但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暗含了“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智能互联网时代”这样宏大的时代背景,又有“未来”的时空跨越,可谓是“现实与未来交织,个人与时代碰撞”。

    整体来说,此题是道好题,顺利完成了从江苏卷到全国卷的承转任务,当得起江苏卷作文题之绝唱。

    三、审题立意

    1.材料分析

    此作文材料由四句话构成,分层解析如下:

    第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出自《周易·乾》,指同样的声音能互相应和,同样的气味会相互感应(求:感应,招致。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意思是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现在多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感应,自然聚合。该句先宕开一笔,引用古语作必要的铺垫,为考生理解后面的内容降低难度。

    第二句话“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这里的“被塑造”是重点,强调人会被自己关注、喜爱的同类的人和事所改变,“塑造”是在“感应”基础之上的层次推进。这种“塑造”在积少成多的关注与潜移默化的感应之后发生,看似不可控的未来,实际上是每个人内在自我的构建与投射,这的确令人深思。

    “总是”强调了这种行为的普遍性,“久而久之”是被塑造这一结果之所以能够产生的时间因素,“环绕”是突出了信息接收者的中心地位,且强调了同类信息之多,暗示了信息接收者应具有一定的辨别、取舍甚至突围的能力。该句适时引出考生真正应该思考的话题——“(人容易)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第三句话“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给这种现象提供了时代背景,“更加”的兩次出现,突出了我们会被自己喜爱的同类信息所环绕与塑造的效果,会被智能互联网强化。该句指出“(人容易)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的现象在“智能互联网时代”显得更加普遍,进一步夯实了考生应该思考的话题,从而使考生审题时可以抓住“(人容易)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这样的关键句来思考。

    第四句话“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例举了互联网时代关注与喜爱的具体表现——“浏览”“点赞”“分享”“感动”,“你未来的样子”是被塑造的结果。该句列举事实,直观说明“同类信息”对人的塑造作用——人“未来的样子”决定于当下“自己喜爱的人和事”。考生可以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等角度着眼,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思考和联想,至于浏览什么、点赞什么、分享什么和感动什么就更加自由,只要写出和自己“未来的样子”的关系即可。

    这道作文题,探讨的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会下意识地感应同类人、事、物,喜爱——关注——感应——被塑造,智能互联网强化了这一过程。所以人可以在智能互联网时代,经过无意识和有意识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方式,完成更好的自我塑造。由此可知,考生只要围绕“同类信息与人的塑造”进行写作,就算切题。

    2.参考立意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表现;人会下意识地感应同类人、事、物的原因;“喜爱——关注——感应——被塑造”这一过程的利与弊;一方面同类事物可强化自我,另一方面“回声壁效应”、党同伐异也容易形成偏见;人可以主动“塑造”自己“未来的样子”的感悟;智能互联网信息浪潮中,我们如何提升辨别、取舍、突围能力;大数据背景下各大网站针对个人进行的信息推送,让我们浏览信息的自由变得可疑;智能互联网时代,依据个人喜好而推送的个性化信息看似丰富,便捷,其实也封闭、非理性;世界其实是我们内在自我的投射与自主构建,怎样建构、怎样突围、怎样从心所欲、怎样自我审视、怎样让自己的世界健康美好理性多元,全在于我们自己的感应与自我塑造。

    3.文体选择

    题目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考生可感性表达,写成记叙文或散文;也可理性思考,写成议论文。文体自由,考生选择空间比较大。

    四、命题特点

    1.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理念

    高考作文立足“立德树人”,是对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关于“人的塑造”,是永恒的课题。但智能互联网时代,当信息趋于同类化、同质化,它又成为值得思考的新课题。人是如何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被塑造的?结果会塑造成什么样的人?同类信息、同质信息塑造出的人,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和个性?人的塑造需要异质信息吗?人如何与跟啄木鸟一样的异见者、批评者相处,如何在多民族、多背景、多元化的共同体里共存相生?人如何兼顾同类信息、异类信息,把自己塑造出个性丰富、全面发展、身心健全的人?考生就这些问题作两面观、多面观、面面观,可以增强自我人格的塑造意识,使自己在复杂的信息时代里把好自我发展的方向,选对自我实现的理念。

    题目第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个成语的情感色彩偏褒义;第二句“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命题人倾向于积极的价值取向;第三句评价智能互联网时代的“这种环绕”“这种塑造”,“更加紧密”“更加可感”,再一次呈现积极倾向的评价;第四句情感取向更加明显,“惺惺相惜的点赞”“情不自禁的分享”……使得“你未来的样子”都有了褒义色彩。命题人的价值取向也属于题旨的一部分,考生写作时要尊重命题人的价值取向,不能因为互联网时代存在“网络毒鸡汤”,我们就违背命题人的价值指向顾左右而言他。

    2.具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

    人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人人都有类似的行为,如此贴近人之常情、贴近生活,使广大考生能够有话可说,轻松起笔。作文材料让考生置身于“智能互联网时代”,并为他们还原了“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的新时代活生生的生活场景,这就使得考生一下子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迅捷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唤醒自己曾经发生过的“浏览”“点赞”“分享”等真实的体验,浮现起自己喜爱的人的生动脸庞和喜爱的事中涉及的细腻镜头。

    题目发现了生活中的人之常情、司空见惯处,发现了大数据时代建立在cookie基础上个性化信息推送给人们带来的似是而非的自由,可谓从熟悉的地方发现了陌生,从从来如此、理所应当的地方,发现了异常与隐患,从而引导考生反思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思考如何更好地自我建构。

    3.提供的话题具有思辨性

    面对话题“(人容易)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具有正向思维的考生可以写志同道合、共同发展,写耳濡目染、互动砥砺,写美美与共、抱团取暖,写人心所向、凝聚共识,总之写人在朋友圈、熟人社会、命运共同体等支持性信息环境里得到塑造。这是对“(人容易)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正面的理解。而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考生完全可以联想到“信息茧房”,联想到“乌合之众”或传销圈子,洞察到朋友圈的庸俗性、熟人社会的虚假性、命运共同体的复杂性,感受到异质文化圈的创新性、陌生人社会的公平性。

    人被同类事物环绕之后,当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要提升辨别、取舍的能力;“我们未来的样子”是来自于无意识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还是有意识的自我构建,还是兼而有之?当我们被同类事物环绕的时候,我们是更开放、丰富、理性了,还是更封闭、一元、充满偏见了,这又是可以启动学生理性思辨之处,体现了新课标语文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重要理念,在审题环节设置了力度较大的思维考查。

    总之,随着全国高考作文题越来越趋向于“同类信息”之时,江苏命题人仍能保持自我的清醒、独立和个性,这本身就是他们对“(人容易)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话题的一次理性的思考、智慧的回答。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外国语学校]

    相关热词搜索: 人与 交织 碰撞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