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赋予商标以人格权的可行性分析|人格权

    时间:2019-01-30 05:12:4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法社会学主要关注的是法在现实社会中的运动,具有当代性。”法社会学大大拓展了法学的视界,不是将法局限于表现为规范的法,而是看到了行动中的法。尤其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引入,在法与社会的关联中把握法现象,从而更为深入地揭示了法的生成过程与运作机制。在本文里,笔者尝试着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探讨赋予商标人格权的可行性,以抛砖引玉。
      长期以来,支配商标的立法政策判断的主要因素是对商标的无形财产权的保护。对商标法律制度进行立法政策选择时,必须注意适当拓展对商标的保护方式,而不能局限于商标的无形财产权这一个点上。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商标法律制度同其他一切法律制度一样具有平衡社会利益、合理配置权利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由于商标代表着一定的经济利益,不同的利益主体就会站在不同的立场,试图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就要求立法者与执法者站在社会整体利益的高度,对各方的利益要求进行权衡取舍,确立法律体系自身的原则与目标,赋予不同的权利人不同的法律保护程度。进一步讲,法律是无数个体利益经社会博弈后实现的均衡利益的反映与表达。就商标而言,就是赋予商标权以人格利益,如上所述,商标权利人就能得到法律更高程度的保护。“唯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商标法作为利益调节器的功能,使围绕商标利益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有序化。”
      就根本而言,人格权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然人的基本价值,因为只有自然人才是法律规范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在人格权问题上,承认商标具有人格权,并且予以保护,与对自然人人格利益的保护并不矛盾,相反,应该说前者具有一种辅助性的功能。保护商标的权利,从间接的层面来看,也是为了保护作为个体的自然人。所以,不宜把商标与自然人在人格权的问题上对立起来。授予商标以人格权,具有一种工具性的价值,它服务于自然人的人格保障的最终目的。只不过,保护商标的人格权与保护自然人的人格权处于不同的价值位阶上。
      笔者认为,关于商标权是否享有人格利益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特定的权利义务是否可以附着于商标的问题。从性质上讲,人格权可分为物质性人格权和精神性人格权两类,前者如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等,后者如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人身自由权、信用权等。我们认为,精神性人格权与物质性人格权相比较,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其具有很强的相容性,如同债权较之物权有很强的相容性一样。物质性人格权的特殊属性由于与商标的属性(不是一个生物上的人)不相容,因而不能为商标所享有。例如生命权,由于它必然以自然人的生理意义上的生命利益作为客体,而商标作为现代商主体之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具有生命,所以商标不可能享有生命权。从这个角度看,要回答商标是否可以享有人格权就必须具体分析商标与自然人在人格性质的利益形成机制上的共同点与差别,分析商标人格利益的特殊性,分析具体类型的人格权客体是否与商标的属性相容。
      应该说,商标与自然人的确存在性质上的重大差别,这样的差别导致一些以自然人的生理或心理特性的存在为基础的人格权无法为法人所享有,如大部分的物质性人格权。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作为形态丰富的人格权的权利客体的人格利益,它的表现形态也是多样的。以自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的存在为前提的物质性人格权,自然不能为商标所享有。但是,除此之外的其他人格性的利益可以不同的方式为商标所享有。尤其在名誉权、精神性人格权方面,商标享有与自然人类似的人格利益。
      
      〖注 释〗
      1 中国商标法律制度的价值抉择与体制完善――中国(深圳)对外贸易中心有限公司抢注商标被撤案.www.省略
      参考文献
      1 王泽鉴.民法总则(修订版).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 佟 柔.中国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
      3 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4 王利明.民法•侵权行为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5 杨立新.人身权法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6 王利明、杨立新、姚 辉.人格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7 吴汉东等著.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 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
      9 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0 张玉敏主编.知识产权法学.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11 张今著.知识产权新视野.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2 张序九主编.商标法教程(第3版).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3 李继忠、董葆霖.外国专家商标法律讲座.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1991

    相关热词搜索: 人格权 赋予 可行性分析 商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