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搭建宽广平台】 社会主义价值观简易画

    时间:2019-02-02 04:50:2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志愿服务是在自愿付出的精神指引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的无偿、公益性的服务,其产生可以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追寻深厚的理论根源。志愿服务中蕴含丰富的价值理念,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价值体系建构提供思想支撑,其广泛开展将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坚实的实践保障和搭建宽广的教育平台。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奉献 和谐校园
      
      一、志愿服务的内涵与产生的原因分析
      1.志愿服务的内涵
      志愿服务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的服务。它通常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等特征”。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对社会、理性、责任等方面的关注猛增,与金钱相关的罪恶与堕落泛滥,基于人类朴实情感的内心反应催生了现代志愿服务行为,它“是在国家和社会的界限得以明确之后,人的本能与发展在政府和市场矛盾关系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理性地改善社会的综合社会现象”。②
      2.志愿服务产生的理论分析
      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欧洲国家的宗教性慈善服务,它首要地应归结为个人意愿和自由选择的结果,但绝非只是个体的崇高道德追求,其产生和存续有内在的理性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哲学分析框架。“在普遍意义上的义务之外,志愿行动作为积极的社会道德上的及时修复与善意补充,内里所蕴含的先进的责任感实际上是以社会为对象的奉献的思想,奉献在精神上支撑着志愿行为的社会实践”。③志愿服务是对积极社会道德的及时修复与善意补充,它使志愿者在社会和他人需要帮助时主动承担责任,是国家至善、道德至善的最佳表征,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体都能主动地担当志愿者,那么这样的社会便可被称之为一个终极意义上善治的社会。
      (2)社会学分析框架。第一,人的动机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在于满足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基本层次,其由低到高逐步递增。当低层次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自然进入高层次的精神层面追求社会认同、自尊和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参与志愿服务正是人们追求心灵满足、精神充实、实现自我价值的具体表现。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曾说:“志愿服务组织产品的本质与特性,主要在改善人类生活,以及提升生命品质的一种无形的东西,使人获得新知、使空虚的人获得充实与自在。”④第二,功利主义视角。功利主义是以行为目的和效果衡量行为价值的一种伦理学说,也称“目的论”。在个体层面,志愿服务能为志愿者提供难得的学习机会和自我提高的途径,是激发志愿者行为的主要动因之一。对大学生而言,学习社会是一种平常之极却又终身不止的学习方式。“学习可以被认为是正规和非正规志愿行为的基本要素”,⑤志愿服务使志愿者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潜能、特长,增加社会阅历和技能,充实精神生活,找到现实定位;在社会层面,“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很大一部分就在于以民间的力量对政府的社会职能做有力的补充”,⑥这既是对民间力量的培养与整合,又是对和谐互助社会风尚的发扬,是社会普遍道德风尚提升的保障。
      (3)政治学分析框架。第一,自由主义的理念:崇尚个人主义与反抗集权主义。二战以后,对自由主义的关注急剧上升,反集权主义和反对“大政府”成为重要的政治追求。志愿服务力求依靠以公民个体为单位组建的社会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是市民社会自身良性发展的一种尝试,它的存在缩小了政府干预社会管理的范围。第二,基于效率的考虑。一般认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效率是受到质疑的,所以人们更愿意求助于集体提供公共产品,这为志愿组织的发展提供基础。第三,宗教信仰自由之上对公民私域的追求。私域是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和经济安排、规则、制度等存在的领域,是市民社会存在的空间。志愿服务存在于私域范围内,也是私域活动的重要部分,因此有学者认为志愿精神的存在是现代西方国家公民社会的基础之一。⑦
      二、开展志愿服务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意义
      1.平等与尊重
      志愿服务不是施舍或单纯地表爱心,受助者也非弱势群体代言词。“志愿服务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建造一个所有生命相互依存的理想社会……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有尊严地生活”。⑧尊重受助者是一切志愿服务的前提。首先,受助者与志愿者之间完全平等,受助者有自我决定的权利,而任何志愿者又都是一名潜在的受助者。其次,志愿者要学会敬佩并鼓励受助者。最后,志愿者与受助者之间应真心交换成为朋友,对大学生而言,志愿服务帮助他们找到定位,认清环境,学会换位思考,使自己的爱心和行动有心更有力,使自己的作为有利更有意。
      2.责任重于泰山
      志愿者仅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我曾对随机抽取的100名大二学生进行过一次调研,当问及“你愿意在大学期间做一名志愿者吗”时,超过90%的学生给予肯定答复;当问及“你愿意参加西部支教计划吗”时,仅45%的学生表示愿意;最后当问及“如果在圆满完成一年的西部支教工作后,你愿意留下来继续服务么”时,仅1位学生给予肯定答复,另有2位学生表示自己主观愿意,但考虑到家庭等因素仍可能放弃。这是一个太现实的难题,也是志愿者不同于一般人最真实最崇高的部分。“志愿服务使青年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中深深体会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需要,最直接地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从而认识自身存在的意义”。⑨
      3.团队成就一切
      在志愿服务中,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团队意识、合作观念与服从意愿淡漠,开展志愿服务意义显著。如果能够实现以奉献和责任为引导,在追求行动效率,团队力量最佳整合,更多更好地服务受助群体等目标的同时,大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也将大大增强。
      4.爱心是永恒的基石
      帮助别人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帮助,用爱心去帮助别人是为自己寻得内心的一份快乐与满足。爱心还可以传递,接受过帮助的受助群体最容易感受并传递爱心,成为新的志愿者。
      5.追求生命的意义
      志愿服务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让志愿者明白:帮助他人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续。
      6.学习的价值
      志愿服务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的实践过程。一个能够平等对待并尊重他人、勇于承担责任并努力追求生命意义的个人,绝不可能是一个缺少理想和信仰的人;具备对社会的责任感,才能建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因此开展志愿服务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非凡。
      三、志愿服务与和谐校园建设
      志愿服务理念与实践同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目标与途径相吻合,志愿服务为建设活力校园、公平校园和诚信校园提供了坚实的实践保障与宽广的教育平台。
      1.志愿服务与活力校园建设
      和谐校园首先是一个有活力的校园,一个“和而不同”的校园,一个在充分肯定校园文化多样性前提下,充满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精神内涵的校园。志愿服务自身高度的融合性、协同性和“无私奉献”的内在价值取向展现了活力校园的基本特征。
      (1)志愿服务的高度融合性彰显和谐校园的活力。第一,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之间、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乃至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断融洽。以校园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为例,不仅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加深认识,接受服务的普通学生与志愿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也逐步构建,更进一步还带来普通学生自发地对志愿服务支持,营造出更浓的和谐氛围。第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当前高校中开展的如“节约型校园”、“志愿环保行”等特色志愿活动,都旨在培养大学生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同时,志愿活动在加强人际沟通,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上作用突出,是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工具。第三,实现志愿者自身内在的和谐。“参与志愿服务的活动既是‘助人’又是‘自助’,既是‘乐人’又是‘自乐’”。⑩
      (2)志愿服务的协同性彰显校园活力。志愿服务是一项协作完成的工作,校园志愿服务开展,更打破了原有专业、班级、年级、宿舍区等产生的隔阂,使具备不同家庭背景、年龄层次、专业技术知识和性格特征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相互配合、协作完成每一项工作,展现校园活力。
      (3)“友爱、互助、进步、奉献”的志愿精神是校园活力的原动力所在。
      2.志愿服务与公平校园建设
      公平是社会和谐的源泉和基础,公平校园建设也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与保障。以校园公益事业、保障性事业为着力点的志愿服务将无数的大学生志愿者聚集起来,自愿无偿地帮助校内各种类型的弱势群体或个体,如党员志愿者一对一帮扶活动、支持贫困学生志愿活动等,实现学生之间的深入理解交流,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现有教育资源重新整合,一些因学习习惯、方法、态度不佳,家庭贫困,心理疾病等因素产生的学困生、问题生得到同学的帮助,实现更佳的教育效果。
      3.志愿服务与诚信校园建设
      诚信是校园和谐的重要特征,因为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友爱互助的基石。将每一个大学生塑造成为一名诚实守信的社会人,是高等教育树人的基点所在。志愿服务为诚信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首先,志愿精神的第一要义在于不计报酬地奉献,这必然以相互信任为前提;其次,志愿服务强调友爱互助,这更是高度信任基础上人与人关系进一步深入的结果;最后,志愿服务关注进步,一种诚信友爱互助环境下积极进取、不断向上的进步,成为和谐校园发展的归宿。
      
      注释:
      ①②志愿者:你准备好了吗.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8,(第一版):12.
      ③志愿者:你准备好了吗.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8,(第一版):14.
      ④张霞,张智河,李恒光主编.非盈利组织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第一版):197.
      ⑤志愿者:你准备好了吗.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8,(第一版):15.
      ⑥志愿者:你准备好了吗.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8,(第一版):23.
      ⑦唐忠新.迈向和谐社会的社区服务.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0,(第一版).
      ⑧志愿者:你准备好了吗.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8,(第一版):59.
      ⑨志愿者:你准备好了吗.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8,(第一版):85.
      ⑩主编单江林.校园志愿服务教程.科学出版社,2009.8,(第一版):35.
      
      参考文献:
      [1]志愿者:你准备好了吗.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8,(第一版).
      [2]主编单江林.校园志愿服务教程.科学出版社,2009.
      8,(第一版).
      [3]余蓝.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文化趋向分析与德育功能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09,(6).
      [4]游柱然.杜威教育哲学与当代美国服务学习理论.求索,2009,(1).
      
      本文受2009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编号SGSY2009YB074)资助。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